首页 理论教育 太学的教学活动

太学的教学活动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代太学的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或“弟子”,东汉时简称“诸生”或“太学生”。汉代对教材实行统一的管理,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的教育,但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经师讲学是汉代太学的主要教学形式。随着太学的发展,太学规模的扩大,太学的考试制度也不断改进。太学是汉代的最高学府,深得朝廷的重视和关心。

二、太学的教学活动

(一)太学的教师与学生

汉代太学的教师通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以教学为主,但同时也参加朝廷的政事,“国有疑事,掌承问对”[13],即政府遇到疑难问题,博士要提供咨询意见,此外还要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等工作。汉代各门专经博士的人数与设置,屡有变更。汉武帝时设有7人,宣帝时增为12人,元帝时增为15人,平帝时又增为30人,至东汉初年,光武帝乃定为14人。博士之上还设有首席长官,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祭酒由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的博士担任,是后来大学校长的前身。

汉代太学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西汉的博士多由学术名流充当,采用征拜或举荐的方式选拔;东汉的博士要经过考试,还要写“保举状”。汉代对博士的要求很严格,必须德才兼备,要具有广博的学识,能够为人师表,通晓百家学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等。后来皇帝颁发的诏书又规定了博士的年龄限制,须在50岁以上。但此项规定并非一成不变,对学行卓著者,可有变通。经过严格的遴选,在汉代太学执教的博士不乏鸿师硕儒。他们执教太学,对提高太学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起到了保证性的作用。

汉代太学博士地位很高。他们享有较高的政治、经济待遇,属于“高官厚禄”之列。太学建有“博士舍”供其居住,朝廷还为他们特别制作衣冠,并经常赏给其酒肉“劳赐”,表示尊师重道。加之汉代太学博士负有参政、议政、奉使、巡行等职责,汉代太学博士因此而成为受人仰慕的职位。

专栏

祭 酒

古礼凡大飨宴必宾中之年长者一人先举酒以祭,故祭酒为尊敬之称,谓其人之年齿品望冠于同列也。汉魏以后,用为官名。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汉代太学的学生,西汉称“博士弟子”或“弟子”,东汉时简称“诸生”或“太学生”。两汉时期并没有对太学生的补选办法进行严格的限制,可以由太常补送,有的可以由郡国荐举,也可以经过考试选拔,还可由“父任”而升入太学。其中前两种最为常用。太学生的入学资格也没有严格限制,学生既有达官显宦、豪强富室的子弟,也有普通百姓家的子弟。学生的待遇也不同,有的是由政府给俸禄的正式生,有的是食住自理的特别生。家境贫寒的太学生可以半工半读。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汉代虽然尊崇儒学,但并不以读经为主,而是以学习经义为主,目的在于“通经致用”。汉代对教材实行统一的管理,太学以五经为教材,进行经学的教育,但只允许传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被拒之门外。汉代太学十几位博士均为今文经学大师,他们所传授的专经就是太学设置的专业学科。

img21

图3-5 汉代讲经图

汉代太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班上课

经师讲学是汉代太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太学设有讲堂,还有内外之分,称“内外讲堂”,作为博士讲经的地方,可同时容纳几百名学生听课。

2.弟子相传

太学较兴盛时,师生比例相差悬殊,仅靠大班上课很难满足学生求学的要求,于是采取弟子相传的措施,由高年级优秀学生教低年级学生,以弥补教师短缺、教学效率不高之不足,“至一师能教千万人,必由高足弟子传授”[14]

3.集会辩难

集会辩难是汉代太学经学教育的重要方式方法,它有时在学校内部进行,有时由统治者提倡在某个名胜之地,或在朝廷中进行。

汉代太学在重视博士讲学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学,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自学和互相研讨,太学允许学生自由研讨学问和向社会名流学者就教。提倡自学、允许自由研讨,使汉代太学培养了一大批学识渊博、思路开阔、研究能力强的高材生。汉代太学提倡自学、鼓励自由研讨的教学方法,对于改革我们当今的高等教育,培养学识渊博、具有研究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仍有启发意义。

(三)考试制度

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作为选才手段,二是作为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汉武帝开创太学时,规定太学每年考试一次,称谓“岁试”,东汉时改为每两年考试一次。汉代太学考试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射策:是汉代太学常用的一种考试方法,始创于武帝之时。所谓“射策”,类似于今天的抽签考试。具体方法是:由主考官根据儒经内容提出若干问题,按照难易的程度将其分成甲乙丙等,书写在帛或纸上,然后密封起来,由应试者任意抽出其中一、二种题来解答,考试内容侧重于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与阐发。主考官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判定成绩,成绩合格者被授予相应的官职,但每科规定的取官名额都很少。[15]

策试:这是东汉时期采用的方法。所谓“策试”,就是教师事先按照师法、家法、章句,分科出好50题,学生凡是回答得多且好者被评为“上第”,“五经各取上第六人”,张榜公布,作为政府录用官员的依据。[16]

口试:口试也叫“试诵说”,所谓“试诵说”就是通过口试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汉代太学通过组织重大的选拔考试,吸引学生潜心经典,培养了大批人才。随着太学的发展,太学规模的扩大,太学的考试制度也不断改进。汉代这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方式,对隋唐科举制的诞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四)视学制度

太学是汉代的最高学府,深得朝廷的重视和关心。为了表示对教育的重视,皇帝要到学校中进行考察和奖赏。汉代皇帝对最高学府太学非常重视,每到一定时候,亲临太学视察或指令要员视察太学。视学时要举行各种隆重的仪式,要召集博士讲论五经,有时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视察完毕时常还要与师生欢聚。为了要推广儒学、宣传帝意,每次视学时还要进行公开的宣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