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教育中女性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马兰兰[1]
[摘要]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其中,女性教育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女性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长足发展,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女性教育相对滞后,因此女性教育的发展还有待加强。本文从介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入手,着重分析了问题成因,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少数民族;女性教育;女童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地对受教育者诸方面施以影响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女性教育则是把女性作为教育的对象,一切适合女性特点的职业、心理、社会教育都是女性教育。”女性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忽视。女性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股强大力量。大力发展女性教育,对当地的经济振兴与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女性自身社会地位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仍相对滞后,其中女性教育发展问题重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国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与全国总人口性别比大致相同,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文盲、半文盲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的状况。
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女性文盲人口与瑶族、壮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15岁及15岁以上女性文盲人口状况如下表:
2000年全国与瑶族、壮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15岁及15岁以上女性文盲人口状况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 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36- 139.
从上表中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女性文盲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受教育比例严重失衡。少数民族地区此种形式尤为严峻。[1]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化进程,而且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次少数民族成年女性教育水平不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而在下一代的抚养及教育工作中,女性承担了更为重要的部分,同时对于家庭环境的营造也大多由女性来完成。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母亲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不高,造成了女童受教育机会的“恶性循环”,有关调查表明:母亲对教育价值的无知,是女童高失学率的重要原因,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子女受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位名人说过“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母亲手中”,达•芬奇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首先从改造孩子的母亲开始。”只有对女性进行必要的文化教育,才能避免这种“恶性循环”,提高孩子的抚育质量,使孩子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探究
1.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我国古代社会,男性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而女性由于自身生理因素的原因体力相对薄弱,不得不退出社会生产领域,转而进入家庭养儿育女,从事不被承认价值的家务劳动,这就为“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观念奠定了基础,同时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种价值观大加赞扬,以“阳刚阴乾”的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肯定了这种性别歧视观念的合理性。如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将男女两性关系的论述为“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阳尊阴卑》)“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天辨在人》)男性可以“学而优则仕”,女性却只能接受着“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遵守着“三从四德”的伦理说教,步步不逾矩,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对家庭事业和无条件的依附之上。
这种自古以来就有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封建传统思想,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当中早已根深蒂固。虽然在现代社会从表面上看“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思想早已烟消云散,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潜意识当中却又现实的存在。这种潜意识的存在,使得女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男性作为社会强势力量的代表,而自己却甘愿处于依附和从属地位。[2]在这种“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之下,很多女性根本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即使可以接受教育,一旦经济上出现困难面临辍学问题,女童则首当其冲,成为理所当然的“牺牲品”。女性常常处于教育上的不利境地,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决策上无视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干预乃至侵犯、剥夺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已经成为社会上不争的事实。
2.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交通极为不便。因此与外界交流较少,科技文化发展缓慢,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观念淡薄,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男性大量外出务工,对于成年女性来说,她们则自然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承担者,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生产劳动和家庭管理当中,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使得她们的文化水平低,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严重受阻,相应的硬件设施严重缺乏,例如校舍、教学设施,等等。而在此基础之上,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供孩子入学读书,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即使勉强可以送孩子入校,则优先考虑男童,女童在无形之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3.女性主体意识不强
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行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由于“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缺乏这种主体意识或者说主体意识不强,仍禁锢在这种观念中。忽略了自身的发展潜能,从而很难跳出这种框架式的樊篱。因此,女性只有增强主体意识,其自身才能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清醒的知道自身的特点,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追求。
4.课程开设不合理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众多,那么相应的文化则多元,不同民族有自己独有的文化。而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特殊性,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联系不紧密,缺乏针对女性特点的内容,不符合少数民族的实际需求。“例如:对于一些地区的苗族女孩来说,刺绣与服饰制作是女孩应该掌握的一项主要技能。这种技能在女子婚嫁中是衡量她是否是好媳妇的重要砝码。而刺绣和服饰制作是苗族女性不愿丢弃且引以为豪的重要民族传统。这项技能在学校当中是无法学到的,只能在家庭中学习,女孩会为了学会刺绣和服饰制作而不进学校,类似这种情况在一些民族中是比较普遍的。”
由此可见只有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学校课程才有活力。再者,现行的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新的“读书无用论”也是造成广大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的一大文化因素。
三、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发展面临问题的几点建议
1.制定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保障
我国在宪法和地方性法规、条例及文件中,对女性在多方面的正当权益作了明确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扫盲工作条例》等多种条规、条例中对妇女的教育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但是这些措施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问题不断。而且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法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定。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严峻形势不容忽视,保障这部分人的受教育权利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元,且长期受宗教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处理好法律与宗教、传统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所以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必须因地制宜,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融入其中。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在家庭中大多数人没有发言权,处于从属地位,属于弱势地区的弱势群体。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国家必须对其发展给予政策性的倾斜和扶持。正如杨东平教授所说:“中国普及教育的历程已经说明,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仅仅依靠同等对待的平均推进政策,企图通过社会发展自然缩小和弥补差距的设想是不真实的,必须依靠政府对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补偿性倾斜政策。或者说,在中国这样发展差距极大的人口大国,必须同时使用发展性和补偿性两种标准,才能有效地促进普及教育,增进教育公平。”[3]虽然我国也有一些针对少数民族女性的补偿性政策,如“希望工程”“春雷计划”等,但是这些补偿措施远远没有满足少数民族女性对教育的需求。因此国家应不断完善补偿机制,使其制度化、法制化,改变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不利条件。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自觉履行职责,严格执法,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措施来确保女性教育的顺利进行。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夯实少数民族女性教育发展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是致使其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纵观历史进程,教育的每一次发展都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的发展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时间、物力和财力等基础性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这是毋庸置疑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家庭的贫富程度通常是造成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原因。如果人们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还何谈教育呢!所以国家应采取各项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女性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方式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元,不同民族之间女性教育差异很大,民族文化结构中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也各不相同。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课程的设计要立足本民族,全面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特征,将多民族的教育观念渗透到教育过程当中,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女性的课程。正如滕星教授提出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不仅要传承主流文化,也要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少数民族学校要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要成为所在社区现代文化科技知识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中心与传播中心。同时切实考虑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学习风格,有利于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保证学校、课程对少数民族女性有吸引力,让她们愿学、想学、爱学。
其次对于成年女性来说,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年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将自学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融合。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成人教育事业,可以提高广大女性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及她们的全面素质,对当地的经济振兴与发展,对民族人口质量的提高及女性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都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发展问题诸多,例如,男女受教育比例严重失衡,文盲半文盲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等等。为此我们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予以扶持,将性别公平化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为女学生开辟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途径。同时女性也应增强自身主体意识,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知识水平,自身素质,构建新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女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男性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女性教育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搞好少数民族女性教育,提高女性整体素质,不仅是女性自身的需要,也是促进全人类文化素养提升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女性教育,对当地的经济振兴与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女性自身社会地位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玉时阶,胡牧君.瑶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教育人类学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3).
[2]黄光荣.两型社会建设中女性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3]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in Female Education Face to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Ma Lanla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Southwestern Ethnic Groups Research Center,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In order to develop economy,education should go ahead of the rest. However,the female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recent years,female education in China hasmade some progress,but in the minority regions,becaus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notion and other factors,the female education is relatively backward. So it need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women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begin to introduce the area of our countryminority female education and faces a series of problems,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hope to solve minority area and develops lopsided problem of female education.
Key words:nationalminority;female education;the education of girls
【注释】
[1]马兰兰,女,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障碍因素——一项从文化模式与非正式制度角度的实证分析[项目批准号:09YJAZH079]”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