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约翰·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建者,1916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作为极端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否认传统心理学的对象或意识,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使心理学的研究步入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华生在其中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他的行为主义的影响不仅席卷美国,而且几乎遍及全球。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约翰·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建者,1916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作为极端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否认传统心理学的对象或意识,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行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华生有一句经典名言: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一)经典实验

华生曾经用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原理做了一个恐惧情绪形成的实验(见图5-4)。实验对象阿尔伯特是日托中心的一个正常、健康的小男孩,条件刺激是一只小白兔。当他还只有11个月大的时候,研究者把一只小白兔放在他身边,起初他一点都不害怕,似乎想用手去摸它。实验中无条件刺激是用铁锤敲击一根钢轨发出的尖锐声音,这显然是种令人感到害怕的刺激。所以小阿尔伯特的无条件反应是惊吓、摔倒、哭闹和爬开。每次在兔子出现后,研究人员就用一把锤子在他身后敲响一根钢轨,发出一声巨响(无条件刺激)时,他猛地一打颤,躲闪着要离开,表现出害怕的神态。如此经过3次结合之后,单独出现小白兔也会引起小阿尔伯特的恐惧与防御的行为反应;6次结合之后,阿尔伯特的反应更强烈,随后恐惧泛化到相似的刺激——他对任何有毛的东西都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有胡子的圣诞老人。

img24

图5-4 华生恐惧情绪形成实验图示

(二)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华生根据这一实验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华生提出了两个规律。

1.频因率

频因率即一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华生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即联想重复次数越多,印象越深。

2.近因率

近因率即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发生的反应比较早发生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因为在每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在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在华生看来,习惯反应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即联想形成的时间离我们越近,印象越深刻。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使心理学的研究步入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华生在其中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他的行为主义的影响不仅席卷美国,而且几乎遍及全球。虽然当时的心理学家不一定都承认自己是行为主义者,但心理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至少就方法论来说,绝大多数是在行为主义的观点指导下取得的。但是,他过分强调外部行为,也使他矫枉过正,否定了意识,贬低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当然会使他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上陷入困难的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