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校科技园区的创新使命

上海高校科技园区的创新使命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大学科技园重视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设立创新和创业种子基金,成立创新创业学生组织,致力于从源头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同济科技园在孵企业申请专利总数为38件,批准专利数35件。2003年,园区内3家企业获得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家企业通过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验收,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项。

第二节 上海高校科技园区的创新使命

上海高校科技园区的创新使命主要是加强原创能力、发展知识经济,进而培养创业人才,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源头创新 培养创业人才

复旦大学科技园重视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设立创新和创业种子基金,成立创新创业学生组织,致力于从源头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2004年,将构筑源头创新体系作为增强科技园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培育和集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群”为核心,从根本上实现“源头创新”。为此,复旦科技园以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并集聚国内外一流的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等举措,激活源头创新功能,完成由人才、技术集聚到源头创新的体系构筑,使复旦大学科技园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并形成规模上的集聚。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依托上海交大,立足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以高科技成果向社会的辐射作为园区建设的中心任务,以集约化、开放式、效益型为基本理念,并从管理、政策、资金、校内资源开放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为园区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其最根本任务就是孵化企业,培育人才。企业一旦孵化成功,就将其移植到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使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上海交大科技园在建设后的三年时间里,努力探索创新创业机制,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持续强化,首先依靠企业本身形成的研究开发体制,同时,学科梯队作为创新企业的母体。学科内的科研成果通过创新企业实施产业化,而实施产业化所得到的回报使学科得到发展,形成科研和产业、学科和企业上下游互动,滚动发展,保持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使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及时地转化。如高清晰度电视(HDTV)项目,成功开发出“MPEC-2解码芯片”、“Offset QAM传输系统”、“新一代HDTV数字光盘码流播放仪”等分析测试仪器和“媒体烽火台”等应用软件,形成HDTV从发射到接收的完整产业链,引起国际投资界的关注。

同济科技园在孵企业申请专利总数为38件,批准专利数35件。累计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6个。在2000—2003年的三年间,在孵企业承担和转化国家863科技计划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火炬计划2项,科技发展基金10项,种子基金2项。

二、发展知识经济,带动区域发展

通过几年的发展,同济大学科技园不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而且在经济效益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2003年,同济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经济总收入为33 810万元。国康路创业基地与赤峰路孵化基地南北相望,由同济大学和杨浦区政府合作建设。其占地面积为60亩,建筑面积30 000平方米,注册企业300多家,注册资本总额16亿余元;入园孵化企业25家,毕业2家,研发机构3家。国康路创业基地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创税收2 000多万元。企业主要涉及绿色建筑、能源环保等科技领域。2003年,赤峰路孵化基地已入园孵化企业25家,毕业6家,主要涉及工程信息、汽车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

2000—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66.05%;2001年毕业的企业2001年和2000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9 986万元和16 752万元,其销售收入增长率为19%;2001年和2002年毕业的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为6.7%;2002年在孵企业员工总数6 003人;2000—2002年总培训人数为2 949人。

2003年,上海大学科技园区内共有企业381家,其中2003年新增企业97家,新增就业人数1 000余人。2003年园区内企业技工贸总收入16亿元,工业总产值14.2亿元,利税1.35亿元,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2003年,园区内3家企业获得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家企业通过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验收,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项。在2003年上海市第5届工博会上,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共有45项高新技术产品参展,其中“模糊变频控制器”展品获第5届工博会铜奖,是当年整个高校展品中仅有的2个获奖产品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