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思性学习的内涵

反思性学习的内涵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思性学习不仅仅是对学习的一般性回顾或重复,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反思性学习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为此,在反思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反思特点并加以引导。反思性学习具有经验性反思性学习和科学性反思性学习之分。因此在反思性学习中,应坚持反思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内隐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主体合理性。

(一)反思性学习的内涵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15)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持续不断地、批判地审视自身学习活动以及活动中所涉及的学习环境,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馈,同时又为新的计划和行动提供依据,不断调节并完善自身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习优化的学习活动。反思性学习不仅仅是对学习的一般性回顾或重复,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

反思性学习通过反思将新的经验与过去的经验相联系,同时以批判的眼光不断对过去的经验进行调整,以建构出个人的知识与意义。它要求学习者在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蕴涵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反思性学习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自反性。反思性学习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反思性学习不仅仅是对学习的一般性回顾或重复,更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第二,监控性。学习者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过程,不断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学习中的信息,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和纠正,使学习朝向预定的目标。第三,批判性。在反思性学习中,学习者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分析自身的学习过程,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认知过程进行扬弃。第四,阶段性。按照皮亚杰对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认为低年级小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他们的判断受形象思维的控制,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具体事物的表面层次。这一阶段学生的反思往往是对外在的、可量化的知识点的反思。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认知水平也不断提高,高年级小学生的反思超越了具体的知识点,开始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和加工。到了初中以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始能够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分析。这一阶段学生的反思开始指向自身的内部思维过程。为此,在反思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反思特点并加以引导。

反思性学习具有经验性反思性学习和科学性反思性学习之分。经验性反思性学习往往主要是指学习过程中反思活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内隐性特点。经验性反思往往是单个主体的活动。经验性反思存在于个体的内心世界,是内隐的心理活动。科学性反思具有群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科学性反思具有群体性的特点。在反思性学习过程中,反思可以以个体活动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小组或班级活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个体、小组还是班级的反思活动都可以改变从经验活动中得出的意义。个体反思可能是静思,迅速反顾发生的事件,理解我们获得的经验。在组群中,反思可能是轮流发言、讨论或非正式的组群讨论。尽管反思可以是群体的,但学习者依然是个体,因为只有他们自己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反思的感受。正如熊川武教授所说:“科学性反思是群体进行的反思活动,它虽然离不开个体,但不是个体反思的简单相加,而是主体间性作用下的集思广益。”(16)其次,科学性反思具有实践性的特点。科学性反思不止于内隐的心理活动,而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通过实践检验的完整过程。这样经过实践的检验,不合理的结果被淘汰,反思的结果就会越来越具有合理性。经验性反思结果往往没有实践检验而难以保证反思的合理性。当然,科学性反思并不否认反思的内隐性,并经常加以改造与利用。综上所述,学习者在反思活动方式上除了表现为个体的、内隐的反思方式以外,往往表现出群体性、实践性的特点。两种方式都具有反思性学习的共性特点,即反思的自反性、监控性和批判性。但是个体的、内隐的学习方式没有依靠实践的验证,因此它很难保证反思结果的合理性。群体的、实践的反思虽有内隐的心理活动,但延伸到实践领域,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通过实践检验的完整过程,客观上保证了反思的合理性质。因此在反思性学习中,应坚持反思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内隐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追求更高层次的教学主体合理性。学习者应有意识地从个体的、内隐的反思活动方式上升到群体的、实践的反思活动方式,使反思性学习变得更为科学和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