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目标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发展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联和美国的教育改革风起云涌,赞科夫通过实验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布鲁纳主张教学应着眼于儿童认知结构的扩展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受苏联的教学论影响,教学理论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是以教学任务指代教学目的或抽象的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行为化表述也成为教学目标研究和实践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的发展

教学目标在我国教学理论领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20世纪50—80年代

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背景是,科技创新而引发的“知识大爆炸”使得单纯教学生知识技能的状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从而转向了智力发展。苏联和美国的教育改革风起云涌,赞科夫通过实验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布鲁纳主张教学应着眼于儿童认知结构的扩展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从50年代到70年代,布卢姆等人开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加涅也开始研究学习目标的体系,他们运用原子论的方法细化了原来抽象的教学目标,形成教学目标的内在结构和层次,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增强了,目标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认知目标占据了中心地位。

巴班斯基用整体论的观点来研究教学目标,把原来分散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以三种职能统领——教养职能、教育职能和发展职能,形成一个比较庞大的目标体系。教养职能包括掌握知识,形成专业的和一般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教育职能包括形成道德的、劳动的、审美的和伦理的观念,形成在社会中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理想、态度和需要系统以及进行体格锻炼等;发展职能包括发展感性知觉、运动、智力、意志、情感、动机。重认知目标、轻情感目标的状况有了一定的转变。进入80年代,对情感、价值观等目标的重视程度超过了认知目标。

img10

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S.Bloom,1913—1999)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1966)、《我们的儿童都能学习》(1976)和《为改善学习而评价》(1981)。他的贡献在于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三类评价、掌握学习,以及影响学习的三个变量,对我国的教学改革影响巨大。

在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受苏联的教学论影响,教学理论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是以教学任务指代教学目的或抽象的教学目标的。作为中小学的教学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包括(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体力;(3)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个性品质。但在教学实践中一直侧重于“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的发展受到忽视,智力的发展则仍然停留于研究之中。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苏联、美国等西方教学改革的影响,我国的教学实践开始发生转变,把智力的发展当作教学任务的中心,提出一系列新的教学任务,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试图改变过去“重知轻智”的倾向,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教学实践进展缓慢,教学目标的研究仍然停留于普遍的教学目标。

2.20世纪80—90年代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和巴班斯基的目标综合化研究引入我国教育界,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尤其是布卢姆等人划分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这样一种三维目标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教学任务的认识,让我们意识到我国的教学理论还缺乏比较深入细致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实践没有太多地关注情感因素,一直是“重知轻情”的,于是,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讨论开始兴起,情感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也随之产生。90年代以后,教学实践开始突破传授知识加能力培养的局面,情感目标——愉快、快乐、成功,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南,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得到彰显,在转变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情感作为目标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深入。

另一方面,以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为基础,我国开始了以目标为指向的教学研究,形成不同模式的目标教学,为我国大面积普及义务教育,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作出了贡献。教学目标的行为化表述也成为教学目标研究和实践的重点之一。

3.21世纪以后

进入21世纪,教育目标分类中的认知领域发生了变化,原来作为认知领域一个组成部分的知识从中独立了出来,知识的层次更清晰,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也更清楚了,但知识与情感、动作技能的关系似乎被忽视了。美国学者豪恩斯坦(A.D.Hauenstein)看到认知领域的这一缺陷,研究出来行为整合统筹分类,试图用行为目标来统一原有的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三大领域的目标。

与此同时,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第一次提出了课程的三维目标,以及各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让我们意识到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纵观我国教学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由强调单一的双基目标向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多维度目标转变,教学目标由预期的学习结果扩展到教学过程——学会学习,基本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使教学真正成为知情并重的过程。

知识小窗2-1   三维目标的提出

2001年,我国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在《纲要》里首次提出新的教育目标:“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就成为迄今为止我们耳熟能详的“三维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