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避免理论基础或依据与课题研究“两张皮”现象

避免理论基础或依据与课题研究“两张皮”现象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说,这类“两张皮”现象,倒是一个普遍现象,似乎可以说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而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原因万千,但“两张皮”现象无所不在。所以,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是列出了,但详细阅读整个报告内容,很快就会发现后面的环节与内容,与作为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没有什么关系,起码是看不出有什么明确的关系,无法说明具有基础作用或依据作用,明显成了“两张皮”。因此,要反问自己一下,就能有效避免“两张皮”的问题。

应该说,这类“两张皮”现象,倒是一个普遍现象,似乎可以说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而没有实质上的差别。这类现象,可能是形式主义地满足写作格式上的要求导致的,可能是虚荣心导致的,也可能是对所援引的理论本身缺乏细致的了解和把握,不能有效贯穿于整个课题研究的环节和内容中所导致的,等等。原因万千,但“两张皮”现象无所不在。

例如,我们很多课题报告中,都援引了建构主义理论或认知理论或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说这些是自新课改以来最为时髦风行的理论。这类理论、学说和主义由于政治上的脱敏度高,比较中性化,不像后现代主义和儿童权利论比较敏感,与当前我们现代化的主张和某些缄默有很不一致的地方,所以很少有中小学老师把后现代主义和儿童权利论,公开作为自己研究的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的。但是,时髦也好,风行也好,并不意味着中小学老师已经较好了解和把握了这些“主义”或理论,更未必已有效消化并贯彻到自己课题研究的具体环节和内容的设计和进程中了。所以,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是列出了,但详细阅读整个报告内容,很快就会发现后面的环节与内容,与作为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没有什么关系,起码是看不出有什么明确的关系,无法说明具有基础作用或依据作用,明显成了“两张皮”。这类毛病,笔者也一样犯。例如,笔者曾总结和提炼了某个基础概念的新内涵,但是由于课题内容太过庞大,结果到后来发现,这个新的内涵并没有反映在后续的研究中去,没有成为后续研究或内容的有效支撑,成了孤立、无关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两张皮”的问题。可见,这类问题属于通常性毛病,并非中小学老师独有。

当然,为了课题研究能不断提高一点,不断有所进步,意识到并力求改善一点这种病症,还是需要的。对此,笔者有一点经验看法,提出来供中小学老师一起体会和尝试。

第一,要较充分地研读当做基础或依据的理论本身,抓住其关键内容和主旨。即使不能阅读原著,也要从已有的各种介绍中比较完整地了解和掌握,有效吃透其精神和思想。

第二,检验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对自己的课题而言,是在什么含义或层面上运用的。毕竟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只是一种泛泛之言,是作为一种表态意义上的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还是作为设计思路上的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这个差别可大了。因此,要反问自己一下,就能有效避免“两张皮”的问题。

第三,在课题研究的思路和布局完成后,反过来检查一下,看看有多少环节、内容和行动遵循或反映了相关的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课题研究与写文章,在这一点上是有差异的:写文章引用理论依据,主要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则比这一目的要复杂得多;有时研究的结果还可能是相反的,即研究的结果成了对所援引的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的否定或推翻。所以,对研究者而言,要有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但也不能迷信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不然所作的研究不会有独立思考的内涵或含量。而没有独立思考这一灵魂的支撑,任何研究都不能称为研究了。

————————————————————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1版,32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