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学前教育的背景与发展

俄罗斯学前教育的背景与发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规则》的制定表明苏联的学前教育制度至此已基本确立,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基本形成。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大批妇女需要进工厂参加劳动,学前教育机构得到迅速的发展。1989年6月,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和公布《学前教育构想》,这标志着苏联开始了学前教育的第三次改革。

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的教育是为封建农奴制度服务的。广大的劳动人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全国70%以上的人是文盲。只有统治阶级才有权受教育,学前儿童接受教育,更是剥削阶级及贵族子女所独有的奢侈享受。彼得一世为了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对内巩固自己的统治,除了加强国家的集权制外,还积极鼓励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也十分重视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他为大量无人照管的弃儿和儿童开设了国家孤儿院。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许多妇女参加到大工业生产中去,他们的子女缺乏必要的照顾。1860年左右,莫斯科、彼得堡等城市建立了俄国第一批幼儿园;1866年,由彼得堡的慈善团体“廉价寓所协会”开办的第一所平民幼儿园,免费接收劳动妇女的孩子;1869年,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刊物《幼儿园》在彼得堡正式发行;1870年,福禄培尔协会在地方成立;1871年,福禄培尔学院在彼得堡创立。19世纪下半期,由于穷苦家庭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俄国政府大力推广孤儿院,一些资产阶级慈善团体也为孤儿设立了各种慈善机构,例如,育婴堂、育婴院和平民幼儿园等。19世纪末,某些省的自治机关也为乡村儿童设立婴幼儿托儿所。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是:①学前教育机构发展非常缓慢。到1917年革命前,全国共有幼儿园280所左右,全部集中在大城市,其中250所是收费的。②学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为特殊阶级的子女办的学前机构都是私立的、收费的,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为他们服务的。一般的学前机构重保不重教,由于条件差,设备不好,婴幼儿的死亡率很高。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经过三次革命,于1917年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学前教育看作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并在一系列的教育法令中强调了这一思想。1917年12月,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的《关于学前教育的公告》明确指出,免费的、公共的学前教育,应当从儿童初生之时就开始,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就是学前教育的使命。1918年10月,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两个文件。文件规定,6~8岁的儿童实行免费的幼儿园义务教育。同年,在彼得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国立学前教育专业高等学府——学前教育学院,以代替原有的福禄培尔学院。该学院的任务是培养学前教育高级干部,并兼有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功能。1919—1928年,在莫斯科举行了四次全俄学前教育代表大会,还有若干次临时代表会议,讨论了学前教育的任务、教育机构的设立、经费来源、学前师资培养和编写学前教育大纲等方面问题。

20世纪20年代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30年代工业化计划和农业集体化的广泛开展,广大妇女参加到社会生产中去,参加工作的妇女的子女的入托与教育问题需要尽快解决,学前教育提到更为重要的日程上来。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于1936年通过决议,决定扩大儿童机构网,兴建产院、托儿所和幼儿园。1940年,社会主义在苏联已基本建成,学前公共教育体系也建立起来。全国已有幼儿园245 000所,入园儿童达100万以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需要大量的妇女到工厂做工,儿童入园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为了解决此问题,政府拨款建立了许多新的幼儿园,在原有的幼儿园内也增加了班次,延长了儿童在园的时间,寄宿儿童(全托)的数量增加。由于战争原因,许多工厂撤退到后方,幼儿园跟随工厂进行搬迁。这个时期,幼儿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儿童的生命安全并使其健康生长,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幼儿园规则》,对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性质和任务、内容和方式以及幼儿园开办等问题进行了规定。《幼儿园规则》的制定表明苏联的学前教育制度至此已基本确立,具有苏联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基本形成。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党和政府以及学前教育专家致力于学前教育的改革。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苏联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一体化。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大批妇女需要进工厂参加劳动,学前教育机构得到迅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前,苏联学前教育按年龄分为两个阶段,从出生到不满3岁的婴儿入托儿所,由所在加盟共和国的卫生部领导;3~7岁幼儿入幼儿园,由所在加盟共和国的教育部领导。20世纪50年代,学前早期教育受到重视。为了加强早期教育,苏联改革了学前教育体制,建立了保教合一的教育体制。1959年,苏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学前儿童机构,改善学前儿童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措施》的决议,把两个阶段的学前教育合并为统一的“托幼机构”,为建立从出生开始贯彻终身的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打下基础。这个体系把婴幼儿、青少年、中青年的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都统一在一个全面教育的体系内,是一个向全社会一切成员开放的教育体系。婴幼儿的教育是这个体系的起点,它保证了儿童从出生到入小学前这一阶段受到良好的教育,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们认为,这一教育体系有助于改善婴幼儿的治疗和护理条件,加强托幼机构与家庭的联系。改革后的托儿所——幼儿园新体制,由教育部领导。1962年,苏联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综合婴幼儿教育的《幼儿园教育大纲》,将出生后至6周岁的儿童按年龄阶段分为七个班。由此,原来婴幼儿(0~3岁)和学前儿童(3~7岁)互相分离的教育内容被一体化了。

苏联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第二次学前教育改革,主要根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实验研究的新成果,重新审定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1970年和1978年,苏联两次修改1962年的《幼儿园教育大纲》,以反映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教育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的新的研究成果,并适应小学学制由四年缩短为三年的改革要求。

1989年6月,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和公布《学前教育构想》,这标志着苏联开始了学前教育的第三次改革。与世界继续教育思潮和纠正偏重智力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这次学前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个性定向式教育策略”。这种策略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纪律式儿童教育方法。该构想与《中学教育构想》一起被整合到《继续教育构想》中,学前教育阶段开始被看作继续教育体系中的第一个环节。

1992年,俄罗斯出台了教育领域的根本大法《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使俄罗斯学前教育发展由市场经济调节。由于向经济市场过渡,经济体制的全面私有化,使得教育经费奇缺,教师素质下降,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学前教育不再是社会公益事业,构建适应并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教育体制和办学制度,是俄罗斯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1995年,俄联邦教育部学前司制定了《学前教育标准(草案)》,国家开始对学前教育提出宏观指导。1996年1月,经修改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生效。此外,《关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管理体制的决议》《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国家纲要(草案)》,以及关于各级各类教育的法令和条例也为俄罗斯教育的改革和重建提供了保证。但是,面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体制的私有化,社会的动荡和混乱,导致了教育经费奇缺,教师待遇低下,教师整体素质下降,教育改革举步维艰。

改革后的俄罗斯教育引入市场机制以后出现了教育经济化,大量的私有教育机构出现。教育的民主化、人道化、非意识形态化和多元的思想并行。根据《学前教育标准(草案)》《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俄罗斯的学前教育也在进行着艰难的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