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学前教育的背景与发展

英国学前教育的背景与发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的幼儿教育从中世纪至今,几百年的时间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学前教育观念和实践。这一时期是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低谷时期,但各种面向穷人子弟的教育机构开始迅速发展。此后英国包括非国教派和国教派在内的宗教组织与个人纷纷捐资创办慈善学校。作为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欧文于1816年创办新兰纳克幼儿学校,这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他开启了近代学前教育的先河,促进了英国各地幼儿园的逐步兴起与

英国的幼儿教育从中世纪至今,几百年的时间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学前教育观念和实践。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禁欲”教育思想开始,经历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慈善幼儿学校运动的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政府大力支持学前教育,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大力支持与人民重视幼儿教育,英国学前教育发展迅速。

中世纪的英国相比于意大利、德意志和尼德兰,经济仍然是落后的。中世纪初期,英国的等级秩序并没有被过分强调。地产的分配和占有是社会等级地位和权势的来源。按照占有地产的情形对社会阶层进行划分就产生了“权势人物”和不同身份的农民。这些农民无任何权势,他们大多数经历了从诺曼底征服初期的奴隶到农奴,继而又成为半自由人和自由人的转变,社会分层渐趋细密,新兴职业身份集团正在形成。[1]文化上看,中世纪是不可或缺的时代,12世纪的欧洲经历了学术上的复兴,开启了分析与思辨的学术时代。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使教士与学者失去了对文化知识的独占权,凡是能够购买书籍的家庭都开始大量阅读有关道德礼仪、宗教信仰、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书籍以及文学作品。到15世纪末,已有500~600所世俗学校分布在英格兰了。[2]

中世纪的英国存在着两种并存的儿童观:性恶论与预成论。其中,“性恶论”认为,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教会要求通过摧残儿童的身体来帮助儿童的灵魂得以解救,因而中世纪学前教育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充满对儿童的约束和惩戒。与“性恶论”并存的“预成论”则主张儿童就是小大人,因而要求儿童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严厉要求儿童遵守规则。这种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性、阶段性的预成论,反映了中世纪对儿童特点的忽视。

中世纪时期,英国基督教会提倡的“原罪说”“禁欲主义”对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这种“性恶论”的儿童观遭到了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强烈批判。人文主义教育家尊重儿童、培养个性的儿童观以疾风暴雨之势,砸开了基督教神学的枷锁。

随着农奴制的消失,圈地运动开始萌芽,进一步拉开了农民的贫富差距。16世纪,英国已经进入农业和手工业并行发展的时期,农民兼作手工业已较为普遍。在文化方面,对“新学”的倡导不仅为后来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而且带来了学校教育的世俗化和印刷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学者们传播文艺复兴,开辟“新学”,提倡人文主义,为欧洲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3]

15世纪末16世纪初,内外战争结束,始于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风终于在英格兰境内强劲起来,人文主义教育渐趋兴盛。人文主义者宣扬“无知是教皇制度的种床,只有教育才能抵挡罗马的骗局,并且引导人们走向真正的信仰”。相比中世纪传统观念中把儿童看作赎罪的羔羊,以制约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式来教育,人文主义新教育则提出儿童是正在成长发展的个体,父母要热爱儿童,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儿童自然地、健康地成长。在教育原则和方法方面,人文主义尤其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张变基督教阴森的学府为舒适的儿童乐园;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针对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尤其主张减少体罚,甚至取消体罚。这些思想,相对于中世纪前期的教育无疑是一个重大进步,是后来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发展做出了铺石垫路的贡献。[4]

1.政治背景

从1979年到1997年,英国的保守党在长达18年的执政期间关注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指责教育中的福利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即加重了英国经济的负担,造成了民众严重的依赖性。据此,她提出教育市场化、学校自治、中央制定课程、设立城市技术中学等举措。但这一政策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后果。例如,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教育的公平性受到了影响,收入较低的人士无法获取良好的教育资源等,民众对此意见很大。[5]1997年,当时的工党上台执政后,对学前教育进行了改革,布莱尔政府提出了新的理念,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是调整现有社会某些矛盾的最佳经济政策”。

2.经济背景

1640—1689年,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实现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转变,并通过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完成,率先跨入工业文明社会的门槛。从宏观上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对科学技术的要求提高,这必然促使教育向前发展;从微观上说,童工的身体衰弱、智力荒废和道德堕落状况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亟须一个能够解放劳动力、保护和养育幼儿的机构。

步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经济开始衰退。[6]当英国遭遇许多经济问题时,政府便以鼓励就业来拉动经济发展,以此缩小贫富差距。在地方经济需要妇女投入工作时,政府必然要在支持妇女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与保育,这时对幼儿教育和保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英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严峻事实。

3.社会背景

18世纪的英国,各级教育都反映出了阶级色彩,不同阶层的出生者进入不同类型与年限的学校,接受的也是不同的教育与内容,毕业后的出路也因阶层的不同而相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福利国家”的逐步建立,英国国民生活水平在20世纪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7]尽管如此,英国的贫富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1.慈善学校的兴起时期(工业革命前)

这一时期是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低谷时期,但各种面向穷人子弟的教育机构开始迅速发展。而在此类教育机构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慈善学校。1601年,政府根据《贫穷法》的宗旨举办了一所规模较大的儿童收容机构;1680年,伦敦的怀特查铂尔区出现了第一所由宗教慈善家捐办的免费招收穷人子弟入学的慈善学校。此后英国包括非国教派和国教派在内的宗教组织与个人纷纷捐资创办慈善学校。1698年,以传播福音和国教精神为目的的基督教知识促进会成立后,对在全国各地建立慈善学校做了规划,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慈善学校的发展。

2.学前教育的创立时期(工业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1)英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创立。

第一个幼儿学校的创立者是罗伯特·欧文。作为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欧文于1816年创办新兰纳克幼儿学校,这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他开启了近代学前教育的先河,促进了英国各地幼儿园的逐步兴起与发展。

(2)幼儿学校运动兴起。

怀尔德斯平(Samuel Widerspin)也是幼儿学校运动的普及者。1820年,他创办了以贫民、工人阶级幼儿为对象,以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为目的的幼儿学校。他留下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他的幼儿学校理论,是向英国幼儿学校的历史先驱——教会学校提出的挑战,他对幼儿学校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被公认为英国幼儿学校运动的领袖。

(3)政府干预教育。

1833年,英国议会下院提供了一项有关提供教育拨款的提案,此举成为英国政府干预教育的开端。[8]1840年8月,英国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视学官首次发出了关于幼儿学校检查项目的训令,通过派遣视学官对幼儿学校检查(以确定补助额)及控制师范学校(及教员)等方式,加强了对幼儿学校的控制。

(4)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创办。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种为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幼儿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福禄培尔幼儿园,被德国的洛安格夫妇(Mr & Mrs Ronge)引进英国并掀起了福禄培尔运动热潮。慈善家威廉·马特爵士在1873年创办了英国第一所福禄培尔式幼儿园。后来,随着福禄培尔协会的成立、教师培训机构的出现等一系列过程,一个关注幼儿教育、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团体产生了。

(5)《初等教育法》颁布。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 Education Act ),第七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入学儿童的最低年龄为5岁。”以后又进一步把5岁作为义务教育的最低年龄。

(6)麦克米兰姐妹创办幼儿园。

麦克米兰是英国幼儿学校的先驱。1911年,麦克米兰姐妹俩(Margaret Mcmillan & Rachel Mcmillan)在戴普福特开设保育学校,招收没有达到入学年龄的5岁以下儿童,明确提出了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宗旨。

3.学前教育初步发展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1)《费舍法案》的颁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衰退,当局认识到要使经济复苏,提高本国的教育水平、培养各种人才是必要的举措。于是,英国国会在1918年通过了《费舍法案》(Fisher Act ),该法案提出要在英国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行政系统,初步建立涵盖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各种职业教育在内的学制。随着《费舍法案》的颁布,保育学校被正式纳入国民教育制度,并明确其管理和设立问题归地方教育当局。

(2)《哈多报告》的颁布。

1924年,当时执政的英国工党内阁任命哈多爵士(Sir W.Hadow)为主席,组织调查委员会对英国初等教育进行调查。该委员会于1933年发表了《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的报告》(又称《哈多报告》)。这份报告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它既遵循了幼儿发展的规律性,又注重教学的传统性,因此被认为是英国学前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

4.学前教育受重视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1)《巴特勒法案》颁布。

1944年,丘吉尔联合政府通过《巴特勒法案》(Butler Act ),法案把保育学校或保育班的设置规定为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不可推卸的义务。自此,学前教育就处于国家和地方的双重管辖下,监管和建设更加有力,大大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2)《普洛登报告》发表。

1967年,当时的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普洛登(Plowdon)女士发表了一篇关于“儿童与初级学校”的报告,又称《普洛登报告》(The Plowdon Report )。《普洛登报告》把学前教育看成教育的先行阶段,主张大力增加学前教育机构,这对英国学前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教育白皮书》的发表。

1972年12月,时任英国教育科学大臣的萨切尔发表了《教育白皮书》,将“扩大幼儿教育”定为内阁将要实行的四项教育政策之一。《教育白皮书》肯定了《普洛登报告》中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并拟将其落实,因而制订了实施计划。计划10年内实验幼儿教育全部免费,并扩大至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奖励学前教育研究,给残障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4)20世纪后半期的蓬勃发展。

进入20世纪后半期,英国学前教育蓬勃发展。英国的幼儿教育机构出现多样化,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儿童受教育权利,促进其发展。

[1]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第107页。

[2]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第100~106页。

[3]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第108页。

[4]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第109页。

[5] 周增尧:《英国新工党政府教育政策评析》,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曹能秀:《当代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改革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第61页。

[7] 曹能秀:《当代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改革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第62页。

[8] 顾明远:《世界教育大事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第2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