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认识和谐的内涵与要义

怎样认识和谐的内涵与要义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和谐的本义应该是指搭配配合得适当、匀称、协调。追求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谐”是国内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抽象。“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升华和具体化。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赵庆寺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作为第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而提出,其实是继承、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仁爱”“民本”等精华,反映了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从字面上来看,“和”字的左边是“禾”,意思是农田里的苗;右边是个“口”字,意思是人人都有饭吃。“谐”字的左边是“言”(讠)旁,右边是个“皆”字,意思是人人都可以说话。这样的字面组合使人们会心一笑,说:和谐=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能说话。以上这种解释虽然很形象,但却属于过于简单的概括,难以解释和谐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现代汉语词典》把和谐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辞海》把和谐与协调并称。综上,和谐的本义应该是指搭配配合得适当、匀称、协调。

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和谐往往被曲解或误读。有人认为和谐就是没有矛盾冲突,和谐就是要唱赞歌。为了实现所谓的和谐,往往把一些矛盾、问题用各种手段压下去,或采取不作为的消极态度,以求达到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其实,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和谐不应该是放弃原则的代名词,和谐也不是软弱不作为的借口。和谐应该是一种积极作为的态度,构建和谐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

追求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谐价值在我国社会古已有之,形成了“和而不同”“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大同世界”等和谐思想;西方社会的和谐价值同样源远流长,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数的和谐”起,出现了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的“新和谐公社”等和谐思想。和谐价值重新焕发光彩,也是对时代问题的反映。

“和谐”是国内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抽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对改革的代价承担和对改革的收益分享不对称可能会引起某些矛盾冲突的升级和激化。我们必须直面复杂严峻的时代考验:教育、医疗、社保供给不足,城乡、贫富、区域差距拉大,资源、环境、气候压力增加,文化、道德、心理建设失衡……而要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始终,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长期历史过程。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体现在多个维度:人自身和谐,就是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人际关系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体现为人们在利益关系平衡基础上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就是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权益关系协调,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人们心平气和、安居乐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就是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人尊重自然规律,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之间的协调,实现人与环境友好和谐相处。

“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升华和具体化。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组成社会系统各要素自身以及各要素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融合、彼此适应、相辅相成的状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逐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问题。“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现阶段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这不仅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而且是党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

“和谐”是处理内外各种复杂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除了国内建设和谐社会之外,我们还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宏伟目标。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我们党在新世纪里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现实着力点。“和谐”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动态中的平衡,是有原则的妥协,是善应变的稳定。“和谐”概念是价值观、世界观、发展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和谐世界鲜明地印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无论是“和”“合”“仁”,还是“中庸”“和而不同”等思想,都融入了“和谐世界”的思想之中[1]。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具备国际社会共同价值的特性,为中国的国际形象、主流意识形态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要素和优势。“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追求,也不是对现实社会和现实世界的特征描述,更不是中国对其他国际行为体提出的道德和行为标准,而是中国发展战略在新的历史阶段上的目标定位,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自己的国际行为所提的价值取向[2]。以“和谐”作为协调各种利益、平衡各种关系、缓解各种矛盾的总方法,通过对整体与局部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在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矛盾,实现内部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与外部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均衡,从而避免世界上许多转型国家已经和正在发生的震荡和危机,创造以较小的社会成本实现较大的历史进步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主要依靠发展内需、改革创新、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促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新道路。

培育和践行和谐价值观须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首先,应从道德层面做到内化于心,应自觉地提高法律与公德意识,做到权利、责任、义务与利益相统一,积极参与公共生活,遵守社会秩序与规范。其次,应从制度层面做到固化于制,权利与义务由法律来规范,建立协调社会矛盾的各种机制,以民主法治保障社会和谐。最后,须从实践层面做到外化于行,从我做起,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积极融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注释】

[1]见黄友牛等:《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胡锦涛和谐思想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2]见黄仁伟:《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5033219.html,2015年11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