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食品企业环境管理

食品企业环境管理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的BS7750和欧盟的环境审核实施后,欧洲的许多国家纷纷开展认证活动,由第三方予以证明企业的环境绩效。通过企业的“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把环境管理融于企业全面管理之中。TC207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审核标准制定工作,其他标准因内部分岐较大,做为正式国际标准出台尚需时日。

子任务一 食品企业环境管理

一、ISO 14000标准概述

(一) ISO 14000标准

ISO 14000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ISO/TC207)组织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其标准号从14001至14100,共100个标准号,统称为ISO 14000系列标准。它是顺应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目前正式颁布的有ISO 14001、ISO 14004、ISO 14010、ISO 14011、ISO 14012、ISO 14040等5个标准,其中ISO 14001是系列标准的核心标准,也是惟一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标准。

(二) ISO 14000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戈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大会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委员会,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重新评估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调查任务。历时若干年,在考证大量素材后,他们于1987年出版了“我们共同未来”的报告,这篇报告首次引入了“持续发展”的概念,敦促工业界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这份报告一颁布即得到50多个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他们联合呼吁召开世界性会议专题讨论和制定行动纲领。

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和西欧一些公司为了响应持续发展的号召,减少污染,提高在公众中的形象以获得商品经营支持,开始建立各自的环境管理方式,这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雏形。1985年荷兰率先提出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1988年试行实施,1990年在环境圆桌会议上专门讨论了环境审核问题。英国也在质量体系标准(BS5750)基础上,制定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英国的BS7750和欧盟的环境审核实施后,欧洲的许多国家纷纷开展认证活动,由第三方予以证明企业的环境绩效。这些实践活动奠定了ISO 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基础。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出席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全球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开始了。各国政府领导、科学家和公众认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改变工业污染控制的战略,从加强环境管理入手,建立污染预防(清洁生产)的新观念。通过企业的“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把环境管理融于企业全面管理之中。

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6月成立了ISO/TC3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以规划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行为,支持全球的环境保护工作。

(三) ISO 14000系列标准的制定基础

欧美一些大公司在80年代就已开始自发制定公司的环境政策,委托外部的环境咨询公司来调查他们的环境绩效,并对外公布调查结果(这可以认为是环境审核的前身),以此证明他们优良的环境管理和引为自豪的环境绩效。他们的做法得到了公众对公司的理解,并赢得广泛认可,公司也相应地获得经济与环境效益。为了推行这种做法,到本1990年末,欧洲制定了两个有关计划,为公司提供环境管理的方法,使其不必为证明信誉而各自采取单独行动。第一计划为BS7750,由英国标准所制定;第二个计划是欧盟的环境管理系统,称为生态管理和审核法案(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EMAS),其大部分内容来源于BS7750。很多公司试用这些标准后,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两个标准在欧洲得到较好的推广和实施。

同时,世界上其它国家也开始按照BS7750和EMAS的条款,并参照本国的法规和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另外一项具有基础性意义的行动则是1987年ISO颁发的世界上第一套管理系列标准—ISO 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取得了成功。许多国家和地区对ISO 9000系列标准极为重视,积极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第三方认证,以此作为开展国际贸易进入国际市场的优势条件之一。ISO 9000的成功经验证明国际标准中设立管理系列标准的可行性和巨大进步意义。因此,ISO在成功制定ISO 9000系列标准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制定标准序号为14000的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因此可以说欧洲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的BS7750、EMAS以及ISO 9000的成功经验是ISO 14000系列标准的基础。

(四) ISO 14000系列标准的分类

1.按标准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类:基础标准——术语标准。

第二类:基本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原理、应用指南。

第三类:支持技术类标准(工具),包括: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生命周期评估。

2.按标准的功能分为两类

第一类:评价组织,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行为评价、环境审核。

第二类:评价产品,包括:生命周期评估、环境标志、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

(五) ISO 14000环境系列标准介绍

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序列号为14000的一系列用于规范各类组织的环境管理的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于1974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机构,也是最大的国际科学技术组织,已发布了大量的工业与产品标准,也有管理标准如ISO 9000质量系列。

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制定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于1993年6月设立了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它是在国际环境保护大趋势下,在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成立的,下设了6个分委员会和一个工作组,工作内容涉及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A)、环境标志(EL)、生命周期评估(LCA)、环境行为评价(EPE)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问题,是近十年来环境保护领域的新发展、新思想的总结,也是各国采取的环境经济贸易政策手段的总结,内容非常丰富。TC207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审核标准制定工作,其他标准因内部分岐较大,做为正式国际标准出台尚需时日。我国于1995年10月成立了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委员会,迅速对5个标准进行了等同转换,因而环境管理体系及环境审核也就构成了今天意义上的ISO 14000的主要内涵。

(六) ISO 14000系列标准特点

1.全员参与

ISO 14000系列标准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建立起环境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从最高领导到每个职工都以主动、自觉的精神处理好与改善环境绩效有关的活动,并进行持续改进。

2.广泛的适用性

ISO 14000系列标准,在许多方面借鉴了ISO 9000族标准的成功经验。ISO 14001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既可用于内部审核或对外的认证、注册,也可用于自我管理。

3.灵活性

ISO 14001标准除了要求组织对遵守环境法规、坚持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做出承诺外,再无硬性规定。标准仅提出建立体系,以实现方针、目标的框架要求,没有规定必须达到的环境绩效,而把建立绩效目标和指标的工作留给组织,既调动组织的积极性,又允许组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标准的这种灵活性中体现出合理性,使各种类型的组织都有可能通过实施这套标准达到改进环境绩效的目的。

4.兼容性

在ISO 14000系列标准的标准中,针对兼容问题有许多说明和规定,如ISO 14000标准的引言中指出"本标准与ISO 9000系列质量体系标准遵循共同的体系原则,组织可选取一个与ISO 9000系列相符的现行管理体系,作为其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这些表明,对体系的兼容或一体化的考虑是ISO 14000系列标准的突出特点,是TC207的重大决策,也是正确实施这一标准的关键问题。

5.全过程预防

“预防为主”是贯穿ISO 14000系列标准的主导思想。在环境管理体系框架要求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制定环境方针,要求组织领导在方针中必须承诺污染预防,并且还要把该承诺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加以具体化和落实,体系中的许多要素都有预防功能。

6.持续改进原则

持续改进是ISO 14000系列标准的灵魂。ISO 14000系列标准总的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预防,协调它们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个总目的是要通过各个组织实施这套标准才能实现。就每个组织来说,无论是污染预防还是环境绩效的改善,都不可能一经实施这个标准就能得到完满的解决。一个组织建立了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不能表明其环境绩效如何,只是表明这个组织决心通过实施这套标准,建立起能够不断改进的机制,通过坚持不懈地改进,实现自己的环境方针和承诺,最终达到改善环境绩效的目的。

(七)实施ISO 14000标准的意义

实施ISO 14000标准是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提高企业形象,降低环境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创造商机

提高管理能力,形成系统的管理机制,完善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掌握环境状况,减少污染,体现“清洁生产”的思想。

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减少各项环境费用,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国策,不受国内外环保方面的制约,享受国内外环保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促进企业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八) ISO 14000与我国的法律法规

ISO 14000系列标准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要符合所在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及有关标准,要求组织在环境方针中对遵守法律法规予以承诺,确保组织的环境行为不仅现在符合,将来也能够满足法律与政策要求。对各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符合性是ISO/DIS 14001标准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完全区别于ISO 9000系列标准的一个根本点。对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来说则必须清楚地了解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掌握切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才能够胜任审核认证工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对环境问题很早就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环保局自1972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及种类标准,在世界的环境保护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我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可以分为强制性和指导性两大类。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都是强制执行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是略超前于我国的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实力的。因而对某些行业来说达到法规和环境标准的要求是非常困难的,如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就无法通过ISO 14000认证呢?这是个所有组织都热切关注的问题。环保局、环保专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论证,认为法规、标准及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是必须遵守的。ISO 14000标准本身也有专门的条款对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进行要求,且在4.1环境方针、4.2.1环境因素、4.2.3目标/指标和4.2.4环境管理方案中都要有所体现。

(九) ISO 14000体系的理论基础

以环境管理体系为对象的环境管理标准ISO 14001和ISO 14004,在将体系要素有机组织,形成体系运作机制时,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基本概念,就是由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所建立的“戴明模型”,或称为PDCA模式。按照戴明模型,组织的活动可分为“计划(PLAN)、行动(DO)、检查(CHECK)、改进(ACT)”等四个相联系的环节。

基于戴明模型的概念框架,建立实施并不断改善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可描述如下:

规划:建立组织行动的总体目标的指示以及实现该目标、指示的对策措施。

实施:该过程重点问题是计划的实施。为此,组织需要根据行动方案规定各种执行程序并从组织结构、职责分工、资源保证、信息交流方面提供支持。

检查:通过知道包括监测、控制程序、纠正预防等一系列配套的措施手段,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和目标实时监督控制环境计划的实施,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一般来讲,这种检查还包括独立的环境审核。

评审:定期对环境体系进行评审。根据组织内外变化的条件和需要,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等)的调整与改善,以促进组织环境表现的不断改进。

可以说,建立在由“规划、实施、检查、评审”诸环节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基础上的环境管理体系框架为组织建立、实施并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改善,进而促进组织环境表现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运行机制。它包括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对组织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组织认识理解环境管理体系改进并加强其环境管理的基础和出发点。

二、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一)引言

现在,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通过环境方针和目标来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良好的环境绩效。这是由于有关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其他措施都在相继制定,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在普遍增长。

许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绩效。但仅靠这种“评审”和“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绩效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与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须在一个纳入组织整体的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素,这些要素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如同其他标准一样,这些标准不是用来制造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

(二)术语和定义

1.审核员(Auditor)

有能力实施审核的人员。

2.持续改进(Continual Improvement)

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整体环境绩效的总体改进。

3.纠正措施(Corrective Action)

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4.文件(Document)

信息及其承载媒介。

5.环境(Environment)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6.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7.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8.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

9.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 Objective)

与组织所要实现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的总体环境目的。

10.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11.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 Policy)

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的环境绩效所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

12.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 Target)

直接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的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13.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

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14.内部审核(Internal Audit)

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定满足组织对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满足程度的系统的、独立的、形成文件的过程。

15.不符合(Non-conformity)

未满足要求。

16.组织(Organization)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

17.预防措施

消除潜在不符合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18.污染预防(Prevention of Pollution)

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

19.程序(Procedure)

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20.记录(Record)

阐明已取得的结果或提供已从事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三)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1.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并确定它将如何实现这些要求。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2.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在环境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内:

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要求和其它要求的承诺;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它工作的人员;可为公众所获取。

3.策划

(1)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进行下列活动:

①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②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

组织应将这些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2)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进行下列活动:

①识别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

②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它的环境因素。

组织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3)目标、指标和方案

组织应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如可行,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与环境方针相一致,并包括对预防污染、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以及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可选的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4.实施与运行

(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表现(绩效情况)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建议。

(2)能力、意识和培训

组织应确保所有为其或代表其从事组织所确定的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该能力基于必要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组织应保存相关的记录。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使为其或代表其工作的人员都意识到: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他们工作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和实际的或潜在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能带来的环境效益;他们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3)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有关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形成文件和答复。

组织应决定是否与外界交流其重要环境因素,并将其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就应规定交流的方式并予以实施。

(4)文件

应对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应按要求进行控制。应编制、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便:在文件发布前得到审批,以确保其适宜性;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修订,并重新审批;确保对文件的修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确保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发放到所需要它的岗位;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标识明确;确保对策划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部文件做出标识,并对其发放予以控制;防止对过期文件的误用,如出于某种目的将其保留,要做出适当的标识。

(5)文件控制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以控制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从而确保:文件便于查找;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授权人员确认其适宜性;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能得到有关文件的现行版本;迅速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对出于法律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留存的失效文件予以标识。所有文件均须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内予以留存。应规定并保持有关建立和修改各种类型文件的程序与职责。

(6)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识别和策划与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以确保它们通过下列方式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对于缺乏形成文件的程序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在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所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并将适用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及合同方

(7)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以确定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规定响应措施。组织应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伴随的有害环境影响。组织应定期评审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对其进行修订。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

5.检查

(1)监测和测量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程序中应规定将监测环境绩效、运行控制、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信息形成文件。

组织应确保所使用的监测和测量设备经过校准和检验,并予以妥善维护。应保存相关的记录。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2)合规性评价

为了履行对合规性的承诺,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以定期评价对适用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组织应保存对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组织应评价对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组织应保存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

(3)不符合、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重复发生;评价采取措施以预防不符合的需求;实施所制定的适当措施,以避免不符合的发生;记录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相适配。组织应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更改。

(4)记录控制

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其运行符合其环境管理体系和本标准的要求,以及所取得的结果。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具有可追溯性。

(5)内部审核

组织应确保按照计划的间隔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目的是:

①判定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计划的环境管理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是否得到了妥善的实施和保持。

②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组织应策划、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方案,此时,应考虑到所涉及的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程序,用来规定策划和实施审核及报告审核结果、保存相关记录的职责和要求;规定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

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6.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它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对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进行改进的机会和修改的需求。应保存管理评审记录。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内部审核和合规性评价的结果;和外部相关方的交流,包括抱怨;组织的环境绩效;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以前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客观环境的变化,包括与组织环境因素和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有关的发展变化;改进建议。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为实现持续改进的承诺而做出的和环境方针、目标、指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决策和行动。

三、食品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

食品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

(一)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最高管理者对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体系建立和运行的成败。因此,最高管理者应从组织上给予落实和保证,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全面负责体系的建立、指导和协调工作,并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成员应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负责对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当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体决策、组织各部门间的协调、组织初始环境评审、文件评审、对全员进行文件培训、执行内部审核等。

(二)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应分层次进行。对领导层应重点讲述管理体系标准产生和发展情况,标准的理解要点以及建立和实施环节。

环境管理体系的意义;对工作组成员,除了上述要求外还须重点掌握初始环境评审、体系策划、文件编写、体系运行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等;对普通员工的培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应侧重培训作业指导书,宣传环保知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知识和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等。

(三)初始环境评审

初始环境评审是企业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体系的建立具有奠基作用,目的是对企业现有环境管理问题和环境绩效水平进行初始综合分析,找出与ISO 14001标准之间的差距,寻找改进的机会。初始评审的内容主要包以下几方面:对企业获取和识别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评价其适用性,明确适用要求,并评审企业当前环境绩效与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符合性;识别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并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该内容可在环境因素识别后再进行评审,也可和环境因素识别同时进行;评价和策划组织现有的环境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与ISO 14001标准的兼容性;评审组织当前的环境绩效水平,总结以往的环境管理经验和环境污染事件、事故的教训;评价现有资源投入的作用和效率,识别现有环境管理现状与ISO 14001标准的差距。评审结束,应形成评审报告。

(四)环境因素识别和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

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是建立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在环境因素识别方面,除了将企业自身的各项活动和污染物排放作为重点外,对于相关方的环境因素、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能源和原材料使用方面的环境因素也不能遗漏。

环境因素识别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初始环境评审法和生命周期评价法。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方法目前常采用专家评估法、加权打分法和集思广益法等,实际操作中,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客观和可信,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来评价环境因素是绝对必要的。

(五)法律法规的搜集

企业着手建立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时,就应识别与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食品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很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搜集渠道来收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六)文件编写阶段

程序文件根据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作业指导书应根据环境因素识别和重要环境因素评价的结果进行编写,具体制定哪些文件,应结合各个食品企业的实际情况。下面列出的文件清单可供参考:

(1)程序文件:《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管理程序》《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管理程序》《方针目标和方案管理程序》《能力培训和意识管理程序》《信息交流管理程序》《文件控制程序》《运行控制程序》《应急准备和响应管理程序》《监视和测量管理程序》《合规性评价管理程序》《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管理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程序》《相关方施加影响管理程序》等。

(2)作业指导书:《重要环境因素评价原则和方法》《环保设备操作维护管理制度》《原料发放管理办法》《废油回收管理办法》《水资源控制措施》《物资管理办法》《能源管理办法》《废弃物控制措施》《厂界噪声管理办法》《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管理办法》《氧气、乙炔安全操作规程》《岗位规范》《适用法律法规清单与评价汇总一览表》《污水处理操作规程》《污水处理化验手册》《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措施》《火灾的预防与应急制度》《易燃易爆物品管理规定》《锅炉房安全防卫制度》《煤渣管理办法》《动火安全管理规定》《吸烟管理规定》《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手册》《危毒用品使用规则》《设备、设施完好标准》和相关设备的操作规程等作业指导书。

(七)体系试运行阶段

文件编写完毕后,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发布实施,建立的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开始进入试运行阶段。试运行时间一般为三个月,这期间企业至少应进行两次内部审核和一次管理评审,以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第三方认证审核做好充分的准备。

(八)提交认证审核阶段

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邀请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第三方审核)对企业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核,以证明所建立的体系是符合标准要求的,并获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