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写作驳论

如何写作驳论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驳论,即驳倒错误论点。关键是要采取一切有效的论证方法置错误观点于死地。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一个是对提高粮价必要性过多地论述。根据这些分析,不难看出,驳倒网民A的错误观点,关键是要彻底否定他的观点基本前提,进而全盘推翻他的论证过程和结论。必须首先指出驳论对象的错误性,也就是

八十一、如何写作驳论

驳论在申论作文中也没有出现过,但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论证形式。

驳论,即驳倒错误论点。关键是要采取一切有效的论证方法置错误观点于死地。实例一:《谏逐客书》及其驳论分析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这一自然段说的是秦国发展史离不开“客卿”的贡献,“逐客”必然“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抉提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重物轻人,“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逐客”将达不到五帝、三王的境界,而且其结果必然是“藉寇兵而赍盗粮”。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逐客”的最终危害。

这篇文章是驳论的经典之作。正是有了这篇《谏逐客书》,才使得秦王嬴政及时停止了“逐客”这一重大动议,保证了天下人才尽为其用,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人才基础和保证。

仔细体会李斯是如何驳倒逐客动议,使秦王嬴政这个千古帝王很快做出了不再讨论逐客的决定。

第一,沿着客观逻辑阐述。

准确简练详实地阐述了历史、现实、趋势和逐客的危害。脉络十分清晰,而且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

第二,重在事实。

理论阐述在文章中的比重微乎其微,绝大部分是在用事实说话。阐明任何一个观点,都用大量的事实予以佐证。而且所提供的事实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十分确凿,不容置疑,极具说服力。

当然,时代不同,文章要求又不尽相同,不必完全照着李斯的文章的样式去做。但是,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讲明观点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一切道理都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

第三,多角度说明、论证。

舍去其中的一部分或两部分可不可以?文章任一部分都在否定逐客动议的错误,而且都可以独立存在。但是,如果这样做,就使得文章说理没有足够的力量,说得不深不透,不能打动人,更不能轻易改变一种很有势力的主张。

实例二:2009年国家申论试题中的驳论题和解题分析

三、作答要求:

2.本题仅限报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2)“给定材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解题分析:

分析这样的试题,可以尝试先使用一下逆向思维。按题中的说法,往回推理,导出错误的根源。然后再使用纵向思维,向前推理,找出可能造成的危害。

党和政府的宗旨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指导思想问题;统筹兼顾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工作原则问题;社会不公、不稳定因素既是现实问题,更是比较重大的社会问题。从这些角度分析、判断,将使“不必担忧”的说法毫无立锥之地。

解答这个试题,要防止以下两个倾向。

一个是对提高粮价必要性过多地论述。粮价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价格,提不提价确实是十分重要,甚至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本题的中心在于讨论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考虑不考虑,因此绝不能跑题、偏题。

另一个是不按具体要求去作答。本题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而且设置了20分。这就要认真对待,既要列出主要观点,又要逐条详细阐述清楚,不能生硬地举出几条后完事大吉。

参考答案要点:

没有道理,而且很没有道理!“不必担忧”必有以下问题。

一是违背了党和政府的宗旨。

二是缺乏统筹兼顾意识。一项新的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给各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补充、补救。

三是必将造成新的社会分配不公;

四是极有可能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实例三:2012年国家(省以上)申论试题中的驳论题和解题分析

三、作答要求:

2.“给定资料5”中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进行了一场讨论。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反驳“网民A”的观点。(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据真实;(2)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有说服力;(3)不超过400字。

给定资料:网民A认为道德失范的根源应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盲目性、自发性、趋利性、等价交换性等致命弱点,必然导致拜金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滋长、蔓延和泛滥,引发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诚信缺失。

解题分析:

这实际也是一道关系类分析题,即分析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只要把道德的概念和市场经济的特征搞清楚了,再弄清二者的辩证关系,这道题就很容易回答了。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从驳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这个错误观点错误的关键,是在论证过程中,所举出的“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盲目性、自发性、趋利性、等价交换等致命弱点”这个论证前提,或者说基本理论出发点是片面的,是站不住脚的。第一,市场经济是个客观的经济形式、体制,而不可能存在主观性的东西,盲目性、自发性、趋利性等是人的主观反映,不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是网民A硬给加上去的。第二,即便可以理解为由于市场经济的存在,必然有这些主观性弱点,那么,市场经济的法制性、公平性、诚实守信、提供高质量产品和社会服务、优化资源配置,等等,又如何理解呢?第三,市场经济以外的经济形式,包括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和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计划经济等,就没有道德滑坡问题么?就一定是理想的,时时处处、人人高尚无比吗?事实证明,绝对不是。任何一种体制都不可能完全避免不道德的东西。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产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现象,但不能完全归咎于能够富民强国的经济体制。只是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和法制体系建设,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

根据这些分析,不难看出,驳倒网民A的错误观点,关键是要彻底否定他的观点基本前提,进而全盘推翻他的论证过程和结论。

参考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一是片面的前提,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是大量正面的客观事实,已经否定了这一错误观点;

三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国家选择将无所适从。

驳论文章的特点和解题策略。

就以上三个实例和分析,可以总结一下驳论文章的特点和解题策略。

第一,对所要进行驳论的观点的错误性,必须首先明确地指出来。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必须首先指出驳论对象的错误性,也就是先给它定性,然后才能有下文,才有文章内容存在的必然。

第二,一个错误观点,可能在某个环节错误,或者整个论证过程错误,错在哪就在哪驳斥。

先要找到错误产生的根源,或者它的思想理论根基,指出其根源、根基的错误性。然后找到它在现实中的不合理性,就是事实对错误观点的不支持之处。最后,要指出错误观点在未来可能的表现,特别是即将产生的危害和恶果。一句话,就是要在错误观点的产生、发展、趋势、结果的全部过程的每个环节,分别指出它的不合理性。在各个环节之所以错误,我们可以用各种正确的理论、事实、方法去对照,然后加以判定。那些正确的理论、事实、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只要从中选择最有针对性,最有说服力的,那就是最有效、最合适的。

第三,驳论与立论,包括策论、评论、议论等所有的正面论述,没有本质区别。

立论,是确定一个正面的观点进行论述。驳论,是对一个错误的观点进行论述。两者都是对某一种观点论述,只是这个观点对错不同。人们把它分开,是相对而言,是辩证思维的结果。按照辩证思维再把它还原回去,其实质是相同的。因此,立论也好,驳论也好,既然是一回事,那它们的论述原则、程序、总体要求就是一致的。不要一提驳论,因为过去见得少,很生疏,就惶惶然。

经过上述分析和认识,大家再遇到这类试题,就可以冷静面对,快速思索,轻松解决。这就是在上面反反复复讲了那么多话的最终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