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

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近读到贾尼·罗大里的《需要什么》,诗歌中的字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亲子阅读:有趣吧?如若不是诗人这般的一番联想,我们如何勾连起一张刻板的书桌与一朵浪漫的花儿如此紧密的联系?在时常喟叹孩子们的生活总呈现五彩缤纷时,我们相信那是阅读和观察给了他们健康、美丽的生命底色。很多时候,好课不一定好看,但是一定好听。

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最近读到贾尼·罗大里的《需要什么》,诗歌中的字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以及我们正在进行的亲子阅读:

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

要有木头,需要大树;

要有大树,需要种子;

要有种子,需要果实;

要有果实,需要花朵;

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

有趣吧?如若不是诗人这般的一番联想,我们如何勾连起一张刻板的书桌与一朵浪漫的花儿如此紧密的联系?培根说,记忆力归于历史,想象力归于诗歌,理解力归于哲学。是的,当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睁开好奇的眼睛,世界会变得多么新奇啊?所以,当一个孩子浸润在诗歌的欣赏和童话的阅读中,他的耳畔会时常回响活泼的生命旋律,脑海会时常浮现“鸟鸣蝶舞、云开花笑”的生活景观。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而言是世界的发现者,所以我们会常常惊讶:他们感受到了“鸟嘴啄得小树浑身发痒”;他们看到了“榕树爷爷把胡子都垂到了地上”。在时常喟叹孩子们的生活总呈现五彩缤纷时,我们相信那是阅读和观察给了他们健康、美丽的生命底色。因此,我们该努力培养、呵护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帮孩子们张开心灵的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让美好的事物和情感根植于孩子的心田。

曾有一位家长谈起她的困惑:孩子们语文课堂的学习进程似乎太快了,一篇课文有的竟然读几遍,讨论一两个问题就过去了。(感谢这位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和投入)是的,对于大多数的课文我基本是这样处理的,因为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把孩子们读得懂的文字掰开了揉碎了去讲析,文本就是一个例子,在低年级它的作用在于借助这个例子教学生读文、积累、识字、写字。孩子们通过学习语文积累相应的知识,培养“听、说、读、记、写”等技能。在低年段的学习中,课本所承载的知识太有限了,内容浅显,注重说教,有些内容远离孩子们的生活。在当下孩子们进行任何一项内容的学习都不是从零起步,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不能被忽视,如果一味沿用固有的教学模式,程式性地按部就班都只会浪费时间并降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我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了适宜的学习方式——或者充分诵读,或者广为联系,或者深入探究,或者互助展示……期望着以此构建起大语文的知识结构,并使得孩子能够活用所学知识。

“语文课堂是生成思想的高地”,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无论是我上一届带过的学生以及现在正带着的这一众孩子,我都在努力实践并论证着这样的观点,同时我也认为语文学习的最终成果必然要显现在孩子们的“说”和“写”上,而它的实现是来源于大量的记诵和阅读。但有一个事实是不容置疑的,仅仅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提升语文能力的基本需求,也远远无法企及课程标准中强调孩子们小学阶段应该达到的阅读量。(注:1~2年级五万字以上,3~4年级四十万字以上,5~6年级一百万字以上。)是的,有的时候小学阶段的“读”与“不读”似乎差距不大,尤其是在低年级,当然,我们看到的可能仅仅是孩子的成绩,但我们应该可以体悟到成绩后面不同的文化底蕴,这种差别一旦形成,到了高年级甚至中学阶段一定会显现出不一样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因此,我们不得不说,针对于孩子语文能力的提升,课外“功夫”是功不可没的,是我们万万不能忽视的。

那么我们班的语文课如何彰显“思想高地”的作用?我们不妨举几个案例说一说:

一年级时,我们有一篇题为《乌鸦喝水》的课文,在学习时,我们在反复诵读以后,提出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请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你完全想不到孩子们的诠释是这样的多面而精彩:

“我认为这是一只有恒心、能坚持的乌鸦,因为它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要放很长时间水才能升上来,它没有中途放弃,所以我觉得它有恒心,很了不起!”

“我觉得这只乌鸦特别会动脑筋,它能想到石子丢到瓶子里,水就会上升,这个办法好。”

“我觉得这只乌鸦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轻易放弃,因为它已经看到瓶子里水很少了,瓶口又小,它喝不到水,这个时候它可以飞到其他地方去找水,但是它没有,它看到旁边有小石子,决定一定要在这个瓶子里喝到水。”

“我觉得这是一只特别健康的乌鸦,因为它到处找水喝,那就得到处飞呀,再说把石子放到瓶子里也需要一直保持飞的动作,能这么坚持它一定得健康,要健康就要不停地锻炼,我要向它学习。”

“我觉得这是一只不怕苦不怕累的乌鸦,那么多的石子,有几百个吧,要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多累呀,可是它一直这么忙活着,都没有休息,它可真能干!”

“我觉得这是一只很有耐心的乌鸦……”

“我觉得这只乌鸦特别聪明……”

想不到吧,这与我们成人脑海中的那只乌鸦竟然如此不同,孩子们赋予它更多的特质:聪明、有耐心、能坚持、有恒心、健康、乐观、不轻言放弃……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阅读教学中提倡的“读出自己的感悟”不就落到实处了吗?这与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把课文逐句逐词地分析”的学习效果进行比对一下,哪一个更好呢?我想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再说说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一篇课文《我为你骄傲》。我们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是:“我是一个怎样的男孩?”“老奶奶是怎样的一个人?”然后根据课文中“我把钱和一张便条装进信封,在便条上向老奶奶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并真诚地向她道歉”拓展开来,思考“我会如何向老奶奶说明事情经过,又如何真诚地道歉”来厘正文章脉络,深化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最后落实到帮助作者“我”写一张便条。如此,每一个孩子无论最初对文本的理解是浅薄的还是深刻的,最终都落实在了文字上,在全班的互动交流中互相启发、彼此补充,每一个孩子不就都在听与说、思与辩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和成长了吗?很多时候,好课不一定好看,但是一定好听。

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比如学习了一组描写春天的课文后动笔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春天;再如学习了《泉水》以后写一写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去,跟谁有一番对话;阅读了《三个儿子》后我们现场完成一首儿童诗《我要做您的好孩子》;学习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后想象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男孩后的所思所行来完成故事的续写……我想,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作品,或者在您参与孩子创作的过程中,细心的您是能够感受到孩子思想的成长与进步的,这对孩子的学习状况和能力的考察,远比那一张考试卷要来得深刻而全面。试想,当孩子学会了打开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么他的阅读和习作还会差吗?当然,“阅读和习作”应该是高年级的问题,我们似乎“起步”太早了,但是不要忘记,没有哪一种能力是凭空具备的,所有能力都有一个学习和积淀的过程,课堂只有40分钟啊,我们要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里,我们很有必要再说说关于字词的学习和积累,当我们进入二年级以后,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对于生字的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已经基本掌握,也就是说孩子们已经具备了自己学会生字的能力,我想我们大可不必专门拿出整堂课的时间去研磨生字了,至于词语的学习,那是在认字的基础上在阅读和积累中丰富起来的。

于是,我们似乎又可以回到这封信一开始提到的那首诗歌了,“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那么孩子们语文能力的提高,它的“大树”“种子”和“花朵”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大量的阅读和记诵了,当然还有想象力,因为想象力与阅读是互为因果循环上升的。

想象力如何培养?瑞典女作家阿斯特利德·林格伦认为:

想象力是需要帮助的,这帮助来自于小小的字母、文字和那些可以写进书里去的激动人心、趣味无穷、美好绚丽的东西。什么也不能像书那样点燃探索的明灯,帮助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去认识事物。为此我们应该尽可能早地读书

那么阅读的方法从哪里来?在课堂上、家庭里,在我们与孩子们一起阅读的指导和浸润里。所以,才有我们班这样的授课形式,也才有了具有我们班特色的“多元语文”教学——“静心阅读”课、“经典诵读”课、“绘本赏析课”,以及每日早间的诵读和每周两次的“文化下午茶”,我们不仅仅是在开展班级特色活动,它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形式,而在于它们最终指向拓宽孩子们的阅读和认知视野,指向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多方位提升。

做每一件事,都给它一个快乐的思想,就像把一盏盏灯点亮。

砍柴的时候,想着的是火的诞生;

除草的时候,想着的是丰收在望;

与你同行,想着我们有共同的理想

跟你分手,想着会师时候的狂欢。

(选自何达《快乐的思想》)

多有意思的境界,孩子们以及背后的我和您,其实都是在“砍柴”、在“除草”呢,而“火”与“丰收”就在那里,是否可以拥有它们,全在我们自己!

全远姬

2014年5月4日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