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的布局优化

高等教育的布局优化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在实施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主体中,除了京津冀三地政府主体外,还包括了其他14个部委主管部门,共计17个办学主体,具有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实施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如何在高校的条块管理体制和多元办学主体下有效实现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是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一个现实问题。高校招生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入口,招生录取政策及计划影响着广大考生及地区的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流动。

三、高等教育的布局优化


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眼,提高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1.科学论证北京地区高校外迁的可行性

建议统筹考虑市属市管高校和中央部委所属在京高校,深入比较“合作办学”“扩建分校”“建分校区(含复制式分校区)”“院校合并”“整校外迁”等措施,优化三地高教资源布局。本课题组倾向于从易到难,对“整校外迁”持谨慎态度。

为缓解首都压力,疏解非首都功能,同时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有必要深入研究首都高校外迁规划。事实上,京津冀三地的高校间已经通过“合作办学”“扩建分校”“建分校区”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部分疏解北京高校人口过度集中的作用,同时加强了三地高校间的交流与优化了三地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

北京地区高校外迁既是一个历史性机遇,同时也有必要从易到难,因此,我们对“整校外迁”持谨慎态度。稳定是高校的第一要务,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校园则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迁移,还涉及文化和精神内核,所以整校外迁的可行性需要科学论证。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不仅在省(直辖市)间的分布不平衡,也表现为在省(直辖市)内的分布不平衡,高校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中心城区。比如相对于天津和河北,北京市属高校以及部属高校都集中于几个城区,过于集中。因此,高校外迁必须在三地间统筹规划、科学论证。迁出与迁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顶层设计和操作性很强的流程设计,方可有序统筹推进。另外,高校整体搬迁也是一个过程,涉及高校的历史积淀、基础设施、招生等各个方面,需要具体考量与论证。三地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协商,原校区与新校区要进行衔接与合作,相应的配套服务设置也要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外迁应将“疏解”与“提质”并行,通过师资共享、联合培养、智库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开展深度合作,完善高等教育现代教育体系并形成公共教育资源逐渐平衡的过程,重点是优化整体区域间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2.统筹考虑部委所属在京高校适度外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基本框架下,部委所属在京高校应比市属高校更具资源和质量优势,先行疏解更能体现国家主导意图,也为接纳地所期望,但要充分考虑高校迁往地或合作地的环境配套,尽量避免师资过度流失,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北京的57所本科院校中,有2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11所其他10个部委所属高校,部属高校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北京市属市管高校,而天津、河北两地部属本科高校则比例较低。针对北京部委所属高校占据更多资源和质量优势而言,其先行疏解更能体现国家主导意图,也为接纳地所期望。

与此同时,在实施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主体中,除了京津冀三地政府主体外,还包括了其他14个部委主管部门,共计17个办学主体,具有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实施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如何在高校的条块管理体制和多元办学主体下有效实现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是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一个现实问题。办学主体较多,各方在合作过程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在缺乏有效的激励与协调机制情况下,如何避免分歧,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是各方必须引以重视的问题。既要充分考虑高校迁出的发展问题,又需要考量迁往地或合作地的环境配套,尽量避免师资过度流失,统筹规划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进而带动其他高校主体,继续深化探索区域化合作的新路径。

3.适度控制北京地区高校招生增量

建议在京“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招生增量适度向河北倾斜,但不一定非在津冀地区安排增量。比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海洋类相关学科专业在京的减量,也可放给处于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

高校招生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入口,招生录取政策及计划影响着广大考生及地区的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流动。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总量和增长率均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地区高校数量、地区GDP以及地区高中毕业生人数是地区高校招生规模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高校招生规模综合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于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为地区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力资本,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多标有效的系统。针对京津冀的高等教育资源与招生方面,京津冀共有普通高校262所,其中北京89所、天津55所、河北118所;北京有“211工程”院校26所,“985工程”院校8所,天津有“211工程”院校3所,河北仅有1所。虽然河北地区在高校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河北每十万人口中各级学校在校生数却不到北京、天津的二分之一;而在校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均显示,大量的本科人才集中于京津地区,专科人才则主要集中于河北地区。

因此通过招生策略,在京“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招生增量上适度向河北倾斜对于调节京津冀的生源数量及流向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不一定非在津冀地区安排增量,还需要对专业等其他因素加以整体考虑。在这方面,加强深入推动数据挖掘与预测在招生规划中的应用,将有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协调高校招生计划与专业设置在全国和区域间教育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区域间的教育资源流动与平衡。

4.促进在京高水平大学异地建设实验或技术转化基地

建议河北、天津在寻求在京高校人才培养环节增量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为在京高水平大学异地建设实验基地或技术转换基地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和保障条件,共建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①当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举措中包含多种类型;校际间合作包括合作共同体或教学共同体或一对一校际合作等;政府与高校的合作中,政府和高校是区域合作的制定者和协调者,同时又是实施者;另外还有实验设备、教师培训、搭建平台、建立研究中心、孵化基地等的共享;开展学生交流、科研合作、项目合作等活动;形成联盟、集团等。②建议通过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河北和天津积极创造条件为在京高水平大学异地建设实验基地或技术转换基地,将更多优秀科研成果输送到河北、天津进行孵化和产业化来带动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考虑当地产业结构有所侧重的在一些学科领域搭建研究平台,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也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实践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此举有助于加强科技研发并将成果转化,同时有利于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保证了学校和院系的基础研究,并在若干领域迈向世界一流。③在异地建设实验或技术转化基地的合作中,高等院校是合作的主体,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三地政府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在京高水平大学异地建设实验基地或技术转换基地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和保障条件以及其他配套措施。合作共建既有利于地方,也有利于高校,更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④三地共建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等新合作模式结合起来,有利于毕业生在更加广泛的京津冀地理范围和三地行业企业内选择就业,也有利于三地行业企业在三地更大规模的毕业生中选择合适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