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宁县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会宁县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05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教师7985人,其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005人;在校学生144186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19597人。为此,会宁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力图突破经济的束缚,在内涵发展上求卓越。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我们始终坚持软硬件并举,同步发展,以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管理改革,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白银市会宁县教育局

(2010年11月)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辖22个乡,6个镇,58.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86万。境内有汉、回、东乡等6个民族,总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会宁是红军会师圣地,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8.49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1元。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05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教师7985人,其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005人;在校学生144186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19597人。

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不动摇,带领全县人民发扬红军会师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办教育精神,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教育的新路子,教育事业长足发展,赢得了“高考状元县”和“西北教育名县”的称誉。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业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近7万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1000多人,获得硕士学位者5000多人。2010年,全县高考二本院校上线3510人,其中重点大学上线1123人,上线绝对人数位于全省县区前茅。

(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高中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的发展固然取决于一定水平上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就教育自身发展而言,关键在于对教育的态度和认识。为此,会宁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力图突破经济的束缚,在内涵发展上求卓越。多年来,我县把适度超前发展高中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认真落实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竭尽全力实现发展的跨越

一是优化布局。早在1985年,会宁一中、会宁二中就剥离了初中部,集中精力办高中,1998年新建会宁四中,2003年又新建会宁五中。从2004年起,我县相继开办桃园中学、秦陇中学和会州中学三所民办高中学校。继2003年会宁二中被评为市级示范性高中、2004年会宁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之后,会宁三中、会宁四中、会宁五中相继跨入市级示范性高中和市级、省级标准化学校行列,高中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逐年迈上新台阶。近年来,全县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和教育结构,撤乡并校,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加大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全县教育已经由单一的普通教育趋于多元、多层、多向结构的综合发展,会宁也正由一个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迈进。

二是加大投入。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办学规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在县级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县上提出了“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思路,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学校自筹,社会各界捐助等渠道筹措高中教育经费的同时,采取政府担保、银行借贷、部分贴息等办法。近三年来,共筹措高中教育建设经费5000多万元,着力加强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其中会宁一中建设了科技综合楼、综合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会宁二中建设了单身教职工宿舍楼、教学综合楼、学生食堂、风雨操场;会宁三中建设了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学生食堂;会宁四中新建了学生食堂。目前,各高中都装备了能基本满足学生学习及生活需要的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医务室、体育场馆、学生食堂等,学校校园布局规范合理,教育教学设施基本齐全,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深化教育管理改革,促进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我们始终坚持软硬件并举,同步发展,以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管理改革,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学校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县上以高中教育为龙头,实行党政组织议教制度和主要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县委、县政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高中教育工作会议,县上“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人至少联系1所高中学校,定期深入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为学校排忧解难。每年年初,县教育局都要与各高中学校签订以经费筹措、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养培训、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为内容的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年终由“四大家”分管领导带队,统一检查验收,严格兑现奖罚。教育行政部门对各高中学校的指导,主要在于帮助解决办学困难、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则大胆放权,逐步探索建立学校自主发展、政府依法管理、政策导向助推的现代管理制度,学校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不断提升,高中学校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活力。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把加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始终作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树立“人本”和“能本”管理理念,全面推行教师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聘任制,使能者上、庸者让,让能者有为、能者有位;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以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能够充分体现教职工职责、绩效和报酬“三位一体”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特别是一线骨干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80%以上,优秀教师群体日益壮大。

三是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坚持高一招生统招和“三限”政策,保证学生的入口质量;剥离各高中高三补习班,提高高考应届生升学率;实行高中质量跟踪管理制度,统一组织高中各学科质量检测,对各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管理更趋精细和公平;组织高中教育教学工作现场会、高考备考研讨会等研讨会议,打破以前各高中互相封闭、各自为战的局面,进一步加强了考前方向性、目标性的指导;开展多层次教研活动,先后在全县总结、推广了二十余种符合实际的、具有个人或学校特色的高中优秀教学方法;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从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育人目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基本经验

1.尊重高中办学自主权,鼓励高中特色发展。首先赋予用人自主权,学校中层领导配备、学科教师的调整充分尊重校长及学校的意愿;其次赋予教师招录自主权,无论是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拔,还是从初中优秀教师中招考,均由各高中学校自主进行;最后赋予内部管理自主权,鼓励不同学校办出不同特色,会宁一中、会宁二中偏重于奥赛特长生培养,会宁三中、会宁四中、会宁五中分别偏重于音、美、体特长生培养,每年都为高等院校输送特长生数十名甚至100多名。

2.均衡配置资源,引导高中有序公平竞争。第一,均衡生源配置。县上实行高中学生统招政策,由学生自主填报志愿,县上统一组织招考,统一划档录取。根据学校实际和办学水平,会宁一中、会宁二中为一个层面,由教育局根据统考成绩统一调配;会宁三中、会宁四中、会宁五中为一个层面,由学校根据学生志愿和成绩录取,从而形成了招考合理化、竞争公平化的格局,避免了学校之间的无序竞争,便于高中进行检测和评估。第二,均衡硬件设施建设和配置。近年来会宁县共多渠道筹措资金1.3亿元,完成5所高中校舍,总建设面积10万多平方米,各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整体得到提升。第三,均衡教师资源配置。县教育局在配置教师时,充分考虑各高中学校的需求,考虑教师的专业学历、年龄结构,考虑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的实际需要,不强求一律,也不厚此薄彼。同时在全国教育名县江苏省如东县建立高中教师培训基地,已为各高中学校培训骨干教师100多名。第四,在学生资助上也力求体现均衡。主要表现在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班的组建上。目前,会宁县各高中学校都有资助班级,有效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高中难的问题。

3.加强高中宏观调控,建立高中评价体系。第一,规范办学行为。教育局实行严格的高一招生“三限”政策,限人数,限班数,限班额。第二,加强过程管理。实施高中各学科质量定期检测制度,对检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科学对比,及时召开反馈通报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第三,实行目标管理。推行增值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对学校、校长及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第四,建立激励机制。制订了《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并进行年度评估,在每年召开的全县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对评估优秀的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4.发挥教研引领作用,走教科研强校之路。第一,重视入校调研。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中教学调研,全面了解掌握各高中学校教学状态。第二,举办主题研讨。每年组织全县高中进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优质课竞赛为载体、以“开展有效教学主题研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体系”为主题的大型教研活动。第三,实施质量检测。每年度全县高中各年级质检考试(或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进行试题总体评价、质量总体评价和各科试卷分析,然后作出全县和学校的定量定性分析,学校作出从学校到班级(科任教师)的数据分析,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作出从班级到学生个体的分析,根据分析,寻找差距,制定落实整改措施。第四,狠抓高考备考。

(二)工作体会

多年来,会宁教育长足发展,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众多媒体的关注和肯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会宁教育的谈话中,充分肯定了会宁的“教育移民”现象。温家宝总理在多次的谈话和批示中,给予会宁教育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甘肃日报》等报刊和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都在重要版面和黄金时间,先后从多方面介绍和肯定会宁教育经验。会宁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使然,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然,是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使然。尤其是会宁多年形成的“三苦两乐”精神,是会宁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会宁教育振兴的根本原因,是推动会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源泉。

1.领导苦抓,体现了会宁县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信心和决心。在会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历届县委、县政府顺应形势发展需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始终不渝地坚持把教育作为发展会宁的百年大计和振兴会宁的根本战略。在千方百计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形成了要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体现在政府行为中,就是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加大教育基本条件改善力度。正是这种可贵的重教精神,引导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向教育聚集,为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良好机遇,创造了良好条件,使会宁教育在艰苦环境中崛起和发展。

2.家长苦供,体现了广大家长把教育视作传承文化传统、向往现代文明的追求和信念。会宁地处偏僻,基本的经济形态一直是以雨养农业为主,但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一直是世世代代老百姓谕人理家的规范,“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始终是普通家庭及其成员推崇的人生信条。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各个社会阶层对教育情有独钟,对读书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追求现代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3.社会苦帮,体现了社会各界把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实现脱贫致富根本的远见和期盼。会宁人执着办教育的精神赢得了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亲朋互助、邻里互帮、投资办学、捐资助学、兴学重教蔚然成风。多少年来,在外地工作的会宁籍有识之士牵线搭桥、捐资捐物、兴学重教、反哺家乡;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慷慨解囊,为会宁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海内外各种基金会、军队系统、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志士仁人和全县干部群众累计为会宁教育捐款、捐物达2亿多元,先后援建学校90多所,资助学生10万多人次。所有这些关怀和厚爱,有力推动了会宁教育事业的发展。

4.教师乐教,体现了广大教师把教育事业作为实现自我价值、成就幸福人生的境界和情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会宁的教育质量和高考辉煌,与一大批各级各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教师密切相关。会宁的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项事业,“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乐在其中,从而形成了求真创新、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会宁的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门科学,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严谨务实、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会宁的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门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教学有规、教无定法、广采百家、自成一格”的科学方法。可贵的是,这种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立身处世、为人师表的灵魂和品质。

5.学生乐学,体现了莘莘学子把求学作为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必由之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会宁的孩子和别人不比家庭穷富,不比父母做官大小,而是比学习、比未来,看谁的学习成绩好,看谁拥有灿烂的明天。家庭的耳濡目染、学校的言传身教、社会的潜移默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敏而好学、奋发图强、乐观向上、立志成才的会宁学子,他们走出大山深处,走向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受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会宁县高中教育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需要。一是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发展高中教育的项目和经费,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面积存在。二是师资水平相对较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缺乏吸引高学历师资的优势,教师培养、培训不能有效跟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难以提高。三是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吸收内化先进的办学思想,在扎实上下的工夫多,在改革上迈的步子小,还没有形成一所质量保证一流、特色非常鲜明的品牌学校。

新课程改革是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是高中教育面临的一次严峻考验,必须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科学推动,勇于创新。结合会宁实际,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加快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我们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规范高中学校办学行为为前提,以转变办学观念为引领,以教师培训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学研究为抓手,走出一条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改革创新的内涵特色发展思路,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考升学率的稳步提高。一是严格规范高中学校办学行为,整合、挖掘、培育并不断形成新的高中教育资源,确保高中优质资源配置对新课程改革的最大支持;二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形成适应新课程实验要求的高中教育教学理念、方式和模式;三是继续加大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逐步夯实适应新课程实验要求的办学条件;四是努力构建适应新课程实验要求的高中课程体系,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推进特色高中建设;五是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培养一批名师,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实验要求的教师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