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哲学基础知识

西方哲学基础知识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柏拉图在那里除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声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课程。“柏拉图主义”、“柏拉图爱情”等概念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概念。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

“爱智慧者”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中间蓄大胡子者)用谈话法进行教学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经常在大街小巷里讨论和争辩哲学,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苏格拉底从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他认为“爱智慧者”和“有智慧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确定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知识赚钱的智者。他像中国的孔子那样述而不作,现在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的了解绝大多数来自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西方唯心主义创始人柏拉图

柏拉图在学园讲学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伟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师承苏格拉底,一生景仰其师的思想和人格,并远远超过了他的老师。他早期怀有政治抱负,民主制复辟后处死苏格拉底,使他对当时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他在以希腊英雄阿卡德穆(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因此称作Academy)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柏拉图在那里除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声学、植物学自然科学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他执教40年,直至逝世。柏拉图的著作大多以对话文体写成,哲学家的睿智与文艺的艺术风格完美地融为一体,在西方文献史上领一代风骚。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柏拉图主义”、“柏拉图爱情”等概念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概念。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他卓越的人格也备受世人尊重,亚里士多德在悼念他的诗文中写道:“对于这样一个奇特的人,坏人连赞扬他的权利也没有,他们的嘴里道不出他的名字。正是他,第一次用语言和行动证明,有德性的人就是幸福的人,我们之中无人能与他媲美。”

最博学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油画柏拉图(左)和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早年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后来担任教师。柏拉图逝世后,他自建学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与柏拉图的学园相比,它更注重实际,研究问题更注重提出疑难,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400~1000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这一分支学科还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快乐主义的倡导者伊壁鸠鲁

快乐主义的倡导者伊壁鸠鲁

这是一块很有个性的庭院告示牌,上面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前341—前270)的庭院,在自己住宅的花园里开办学校,他的学校因而被称作“花园”。伊壁鸠鲁生前享有崇高威望,追随者把他当做神圣者来崇拜,他的教导被当做正统学说严格执行,形成了花园派独尊师长的传统。古希腊最完整的快乐主义的道德理论,是伊壁鸠鲁哲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思想主要探求个人心灵安宁和人生目的,其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他一贯性坚持快乐就是善这种观点。他说:“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伊壁鸠鲁认为,哲学是通过论辩和讨论的方式产生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他的哲学思想渗透着“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伊壁鸠鲁著述传说有300余卷,但只有3封信和题为《格言集》、《学说要点》的残篇流传下来。

伟大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伟大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生于意大利的洛卡塞卡堡,该城堡是阿奎那家庭的领地。阿奎那家族是伦巴底望族,与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托马斯5岁时被父母送到著名的卡西诺修道院当修童,父母希望把他培养成修道院院长。后托马斯进入巴黎大学神学院学习并完成学业,开始了教学生涯。年轻的托马斯成为巴黎大学的神学教授,最终成为中世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托马斯的著作卷帙浩繁,总字数在1500万字以上。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被认为是神学和法学的权威。托马斯无疑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

英国经验主义鼻祖培根

英国经验主义鼻祖培根

经验主义是指哲学领域中主张经验是认识唯一来源的学说,信奉这种学说的哲学家被称为经验主义者。经验主义以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莱、休谟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故也常称为“英国经验主义”。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新贵族出身,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从政,历任国会议员、国王顾问、大法官等要职。他是英国革命前的哲学家,近代经验论的奠基人,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丰厚的著述开辟了近代哲学的新天地。他的主要著作是《伟大的复兴》,包括《论学术的进展》和《新工具》两册。培根的哲学思想是与其社会思想密不可分的,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他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鸣锣开道者,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了科学的目的、性质,发展科学的正确途径,首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方法——归纳法,对近代科学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培根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但受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具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培根还是一位政论家,著有《政治和伦理论文集》。

“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尔

“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1596—1650),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提到“我思故我在”这句人人皆知的哲学名言就可以看出笛卡尔学说的广泛影响。笛卡尔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在哲学上,笛卡尔是理性主义者。笛卡尔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以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笛卡尔主张对每一件事情都进行怀疑,而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他认为人在怀疑时,必定在思考,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将此作为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他的“我思故我在”,强调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主题,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笛卡尔在哲学上还是二元论者,把上帝看做造物主。他认为宇宙中共有两个不同的实体,即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同时,笛卡尔还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数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他的哲学名著《方法论》对于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笛卡尔哲学自成体系,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炉,笛卡尔堪称17世纪及其后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为真理而生的斯宾诺莎

为真理而生的斯宾诺莎

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是17世纪荷兰著名哲学家、科学家、近代泛神论的主要代表,与法国的笛卡尔和德国的莱布尼茨齐名。斯宾诺莎出生于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由于对犹太教义的怀疑而与教会和家庭决裂。终年隐居乡间,靠磨光学镜为生,在贫病交加中英年早逝。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哲学和科学研究,他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地,赢得人们的尊敬。斯宾诺莎思想的核心是体现“人生完满境界”,这也是他融真、善、美于一体的人生追求。许多人认为其崇高的道德境界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成为哲学史上“最完美的人物”,正如后人在纪念斯宾诺莎逝世200周年时所说的,“为真理而死难,为真理而生更难”。黑格尔也曾说,要成为一个哲学家,必须首先成为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实际上斯宾诺莎一生中甚至没有建立一个学派,其最艰深的著作《伦理学》也只有200多页。这部艰深的著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形而上学或者伦理学命题,之后的所有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受着他的影响。他的主要哲学思想认为实体是唯一不变的无限存在,没有超自然的上帝存在,实体本身就是上帝,具有泛神论的倾向。斯宾诺莎哲学的目的是证实思想的真理性并获得自由,条件是放弃世俗的东西获得思想的自由,方法是对真理标准的重新确定即真观念。例如他关于死亡的问题有句名言:“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他的一生也实践了这句格言,对死亡一直十分平静地面对。

德国通才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是德国莱比锡一个哲学教授的儿子,德国启蒙运动中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德国以及欧洲历史上最后一个各学科的通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他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齐名,是欧洲三大哲学泰斗之一;在数学上,他与牛顿齐名,相互独立地创建了微积分,他还是数理逻辑这一重要学科的开创者,并被誉为计算机的先驱者之一。他著名的哲学著作是《单子论》和《人类理智新论》。莱布尼茨是近代西方第一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以单子论的实体学说而名扬一时。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有向宗教神学妥协的倾向,但也包含一些合理的辩证法因素,如万物自己运动的思想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是莱布尼茨著名的哲学名言。他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古典辩证法的直接思想先驱,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辩证思维系统的建立,更是与莱布尼茨的思想贡献密不可分。

德国通才莱布尼兹

他还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当他读到中国《河图洛书》的拉丁文译本后,激动之下将自己的微积分的书扔进了垃圾箱,大叹自己虽然了不起,却比不过中国人的脑筋。由此,他如痴如醉地研读有关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甚至托朋友向康熙皇帝申请加入中国籍,只是自恃国势强盛的大清皇帝并不肯屈尊降贵地接纳这个化外之邦的“蛮夷”。

建立不可知论的休谟

建立不可知论的休谟

大卫·休谟(1711—1776)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他被认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休谟的哲学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休谟和康德一样,在哲学的发展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26岁时,休谟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也是哲学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人性论》。他首倡近代不可知论,对感觉之外的任何存在持怀疑态度,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的唯一对象,知觉分印象和观念两类。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为实证主义者、马赫主义者和新实证主义者所继承,对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但他最早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的。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70年。

西方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

西方法学理论奠基人孟德斯鸠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是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论法的精神》是一部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伏尔泰夸赞这部篇幅巨大、包罗万象的著作是“理性和自由的法典”。他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孟德斯鸠虽为贵族,但却是法国首位公开批评封建统治的思想家,他突破“君权神授”的观点,认为人民应享有宗教和政治自由,认为决定法的精神和法的内容是每个国家至关重要的。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还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等会产生巨大影响,认为土壤同居民性格之间,尤其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认为国家疆域的大小同国家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联系。孟德斯鸠有许多名言闪耀着他的思想光芒,“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

伏尔泰(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他被誉为“法国启蒙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也以捍卫公民自由,特别是信仰自由和司法公正而闻名。尽管在他所处的时代审查制度十分严厉,伏尔泰仍然公开支持社会改革。他的论说以讽刺见长,常常抨击天主教教会的教条和当时的法国教育制度。雨果曾评价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伏尔泰的著作和思想对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家都有影响。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3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也亲身感受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他深刻地预见到革命必然到来。他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伏尔泰是一个自然神论者,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但他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他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但又认为要统治人民,宗教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伏尔泰在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卢梭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卢梭长年做临时工,到处谋生,漂泊四方。描述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最重要的著作,开篇的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成为名言。这本书成为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社会契约是他重要的观点。社会契约是人们对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协议。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没有对每一个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负责,那它就破坏了作为政治职权根本的社会契约。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这就是人民主权思想。卢梭的政治哲学中最主要的原则是政治不应与道德分离,当一个国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发挥本身的功能。第二个重要的原则是自由,捍卫自由是国家建立的目的之一。

矗立在日内瓦河畔的卢梭雕像

在《爱弥儿》中体现了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念,它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他的自传《忏悔录》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书中毫不掩饰个人丑行,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的作家郁达夫就深受卢梭自我暴露风格的影响。

康德哲学

康德是德国璀璨的哲学明星

18世纪的德意志天空里,闪耀着思想和艺术的群星,其光芒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康德就是其中璀璨的明星。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时代的前沿问题。他在创造了深刻反映启蒙精神的批判哲学之后,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启蒙运动”这一至今还吸引着哲学家的问题。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纯粹理性批判”研究了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定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

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

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

杰里米·边沁(1748—1832)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在他的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中,边沁阐述了他主要的哲学思想,功利主义的原则也第一次得到明确的表达。功利主义的原则包括两个原理:一是功利原理和最大幸福原理,二是自利选择原理。基于这种基础,他以功利原则的价值判断为基石,认为:快乐就是好的,痛苦就是坏的,因为人的行为都趋利避害。所以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这就是著名的“最大的幸福原则”。边沁在实践上是激进的社会改革者,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他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反对君主制,提倡普选制度。他对被压迫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他制定了监狱改革计划,并亲自担任典狱长实施之,他支持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实验,还为农民创办了“节俭银行”。

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

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81)是继康德后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革命的伟大继承者和推进者。黑格尔哲学形成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发展的顶峰。黑格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创造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并且自觉地应用这种思维方式建构了空前宏伟、内容丰富的哲学体系。其哲学思想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黑格尔哲学对后世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0多年一直对理论思维发生着巨大的影响。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简称大逻辑)、《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共同构成了他的哲学体系。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意志主义代表叔本华

意志主义代表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由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他对自己的哲学也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叔本华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作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一起,这本书让他终于享受到了期待了一生的荣誉。叔本华死后,他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他认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生于犹太家庭,父亲是法律学家。马克思大学期间虽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放在哲学上。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后遭普鲁士国王下令查禁该报而失业。马克思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出身德国贵族家庭的燕妮喜结连理,并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来到巴黎。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恩格斯,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并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他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使得《资本论》成为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哲学在他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绝对的影响力,但就在他过世几年后的19世纪末,随着资产阶级世界普遍危机的加剧,马克思哲学迅速地传遍各地,社会主义成为欧洲先进国家政治经济改革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最复杂和精深的学说之一,学说的范围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的领域。

马克思与恩格斯

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

查尔士·皮尔士(1839—1914),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自然科学家,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皮尔士的父亲是一位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著名数学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皮尔士从小接受良好的哲学和科学训练,他能背诵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6岁起学化学,12岁开始做实验,后来转学动物学。他还是一个杰出的数理逻辑学家。他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建立一个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哲学……即使在遥远的未来,它也能包含人类的全部学科”。但他并不直接对哲学体系有兴趣,他有志建立的是一个能适应于各门学科的科学逻辑。他在1878年1月发表的《如何使我们的观念清楚》标志着实用主义的诞生,后来又发表了一系列阐述他的科学逻辑的文章,但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898年詹姆士把他的哲学冠以“实用主义”的名称大力推广,人们才把他尊为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皮尔士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哲学著作,他的丰富思想是在他的遗稿出版之后才被发掘出来的。

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

孤独的天才哲学家尼采

青年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这个天才一生孤独,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他的学说直到20世纪才留下深刻的影响。他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一生都是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尼采的哲学打破了以往哲学演变的逻辑秩序,凭的是自己的灵感来作出独到的理解。因此他的著作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晦涩,而是文笔优美,寓意隽永。有人称,尼采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散文家和诗人。尼采的代表作有《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善与恶》、《权力意志论》等。

尼采进一步发展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他用权力意志代替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并试图把叔本华消极绝望的悲观主义改造为积极乐观的行动主义。其哲学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两大支柱——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批判。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尼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他企图揭发社会既有价值观的本质,他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形塑人类行为上扮演的角色这一点,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尼采还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他所提出的“上帝已死”成了存在主义的中心论点。尼采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作为对理性提出的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人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权力意志这个被掩盖已久、被压抑已久的人性中最深刻的东西,无论你是极力地否定它还是勇敢地肯定它,你都会感到内心的震颤,这就是尼采哲学的威力所在。他的权力意志哲学和超人哲学对德国社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尼采也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帝国主义的时代背景下的哲学家,他认为权力意志是一切可能确定的事物中最基本的事物,是整个世界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唯一动力。按照“权力意志”,尼采提出了一套以“超人”学说为核心的强权主义政治理论,人类社会要靠“超人”来挽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赴前线的德国士兵的背包中有两本书是最常见的,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

现象学学派创始人胡塞尔

胡塞尔(1859—1938),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萨特等哲人思想的出发点都是对胡塞尔哲学的反思。胡塞尔和康德一样是书斋里的哲学家,一生都在纯思想领域做艰辛的探索。胡塞尔是犹太人,晚年遭纳粹迫害。死后他的妻子把他的全部手稿转移至比利时的卢汶大学保存,战后成立“胡塞尔档案馆”,对胡塞尔用速记法写下的手稿加以整理编辑,出版《胡塞尔文集》,这项工作至今还没有完成。按照胡塞尔发表的7部著作,把他的思想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数学和逻辑基础的研究,胡塞尔是数学博士,他发表的《算术哲学:心理和逻辑研究》探讨了数学、逻辑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第二阶段:创立现象学,以《逻辑研究》为标志,第一卷是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第二卷建立了“描述心理学方法”,实际上是现象学方法。第三阶段: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论,提出“现象学还愿”和“先验自我”对世界的构造。第四阶段:向生活世界的转变,对自己的唯理智主义倾向做了自我批评,把现象归结为“生活世界”,而不是自我的创造物。

现象学学派创始人胡塞尔

当代文化巨匠罗素

当代文化巨匠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在现代西方哲学界、逻辑学界以及社会政治领域内,罗素都享有崇高声誉。罗素学识渊博,通晓的学科之多大概是20世纪学者们少有的。在学术领域,他不仅是风靡20世纪的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而且是对数学逻辑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逻辑学家,他在政治领域所从事的大量活动,在国际舞台上有很大影响。他的哲学观点多变,以善于吸取别人的见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著称。作为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罗素提出通过将哲学问题转化为逻辑符号,哲学家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推导出结果,而不会被不够严谨的语言所误导。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理想的逻辑语言。作为一位逻辑学家,罗素甚至被看做是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他与人合作的《数学原理》一书已被公认为现代数理逻辑这门科学的奠基石。他所提出的“罗素悖论”刺激和推动了20世纪逻辑学的发展,他的类型理论为解决这个悖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主张的逻辑主义,即认为可以用逻辑概念来定义数学的核心概念也对数学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思想家,罗素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伦理、婚姻、社会改革、历史、政治的探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与和平运动。他的探讨和活动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使无数人走进哲学,他的知识成果在全世界开花。罗素曾于1920年来华讲学,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其讲稿曾在中国出版,书名为《罗素五大讲演》。罗素回国后写了《中国的问题》一书,书中讨论了中国将在20世纪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他的著作收录在《罗素文集》中,其中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翻译的《幸福之路》曾打动过无数的读者。

“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萨特

萨特与终身情侣波伏娃

让·保尔·萨特(1905—1980) 1929年毕业于被称为“哲学家摇篮”的巴黎师范学院。他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萨特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萨特认为,“哲学家应该是一个战斗的人”,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他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萨特反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但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他于1959年访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赞扬中国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是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萨特是“二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其事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作为《存在与虚无》,他信仰人的基本自由,思考他所看到的难以忍受的自由本性。《存在与虚无》受到人们的欢迎,被称作“反对附敌的哲学宣言”。第二阶段的代表作是《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文中他具体地阐述了存在主义的现实社会意义。战后他思想左转,信奉马克思主义,但并未正式加入任何共产党组织。萨特毕生花费大量精力试图使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和他所信奉的共产主义原则统一。萨特与他的同学、著名女哲学家西蒙·波伏娃是终生情侣,但没有结婚。他生活极其简朴,这位生前视金钱如粪土的思想家死后的故居里也只有少得可怜的家具供后人纪念。他逝世时,巴黎5万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纪念这位象征时代精神的哲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