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屈原投江殉国

屈原投江殉国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秦国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已有吞并六国的野心。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做主。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他认为,放弃了六国联盟,就给秦国以可乘之机,这是楚国生死存亡的事情呵!

屈原投江殉国

屈原,名平,字原,所作《离骚》诗篇中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是春秋初年楚武王之子屈瑕的后裔,屈瑕封于屈,因以为氏。他大约生于周显王二十九年(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七年(楚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78年),生活在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在位时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

楚王爱才留屈原

战国时代,各国诸侯纷纷僭用王号,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其中秦国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已有吞并六国的野心。当时楚国面临着外患内乱的局面。外患是由内乱而起,当时民不聊生,外夷乘虚而入。王权岂能稳固?惶惶不可终日的楚怀王有许多重大问题不能解决,需要屈原为他出谋划策,为他分忧。而赋有政治抱负,又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屈原就应运而出了。他满怀政治热情,又有救国救民理想,任命为左徒官的屈原犹如一匹千里马纵横驰骋在沙场上。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为了使秦国不欺负势力不强的六国。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朝政开始理顺,社会上的混乱局面明显有了好转,流离失所的百姓渐渐安居落业,社稷面貌有了变化。总而言之,如春回大地,一日甚一日。楚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做主。

张仪欺楚 屈原罢官

由于屈原的突出才能深得怀王重任和宠爱,所以遭到了一些鼠目寸光以楚国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嫉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独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后来齐宣王访楚,齐楚纵亲,再订新盟的消息传到秦国,秦廷上下颇为震惊,因为这是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威胁和主要障碍,经过一番精心策略之后,秦惠王于公元前313年的一日,派相国张仪携重礼东使于楚,旨在收买以子兰、靳尚为代表的亲秦派,排斥屈原,拆散齐楚联盟。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张仪看到屈原坚持原则,毫不退让,于是他又去找子兰。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指望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

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郑袖与张仪,不仅彼此早有耳闻,而且相互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却从未见过面。这次会见,攸关各自利益的成败,无不十分珍视,郑袖虽不想当国王,却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她一心欲立子兰为太子,将来继承王位,那么荆楚大权便操纵在她的手里了。因为张仪代表秦,秦是当今天下最强大的国家,有它作靠山,郑袖的心里踏实得多了。

靳尚作了介绍,张仪大礼参拜,当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郑袖时,那白壁的宝光,把她的眼睛都照花了。郑袖虽贵为南后,主宰楚宫,但这样的奇珍异宝,她还是第一次见到,真是天外有天啊!

一丘之貉相聚,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直谈至子夜过后方散。

经过双方讨论,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大家认为,在对待秦、齐两国的问题上,怀王常常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是因为受屈原的盅惑和齐甜言蜜语之蒙骗,正力主联齐抗秦,有屈原在,秦楚就休想结为兄弟之好;要从根本上转变怀王的这一观念和立场,只有依靠王后郑袖;所以只有想方设法让怀王不信任屈原。对此,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

一切准备就绪,过了几天,就托子兰引见怀王。张仪大礼参拜,黄金万两,白银千锭,绸缎五百匹,珍宝珠玉丽件,高脚金酝一对(这是秦王三代相传的稀罕宝物)。怀王本就是个贪财图利,见钱眼开的人,看到这样的稀世珍宝到手,自然是眉飞色舞,欣喜若狂。张仪见重宝打动了怀王的心,征服怀王不费吹灰之力,不由得暗自庆幸,无限欣喜。他趁机劝怀王绝齐联秦,列举了很多好处,说秦王准备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说有秦作兄弟,天下列强,谁敢虎视眈眈于楚。

怀王既贪心,又无政治远见,他看不清列国形势,识不破秦的阴谋,猜不透张仪的骗局,为其甜言蜜语所惑,只觉得不费一刀一枪,不损一兵一将,便可取回商于六百里国土,实在是再也便宜不过的事了,何乐而不为。回到宫中,高兴地把这事告诉郑袖,郑袖向他道喜,可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为了诚心感谢张仪的盛情与功劳,怀王盛设国宴,款待张仪,席间讨论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对,与子兰、靳尚进行了激烈争论。他认为,放弃了六国联盟,就给秦国以可乘之机,这是楚国生死存亡的事情呵!他痛斥张仪、子兰、靳尚,走到怀王面前大声说:“大王,不能相信呀!张仪是秦国派来拆散联盟、孤立楚国的,万万相信不得……”

怀王听了张仪关于白璧之言,记起昨夜郑袖“提防屈原作梗”的警告,眼看将成的好事就要被屈原破坏,不由得怒火中烧,拍案而起道:“难道为着一对白璧,就反对朕收回商于六百里国土?为着一对白璧,就不要祖宗和荆楚之利益了吗?绝齐联秦,朕意已决,敢再反对者,有如此盏!……”说着他伏身抓起几案上的茶杯,狠狠地抛之于地,摔得粉碎。全场皆惊,无不屏息敛声。接着就叫武士把屈原拉出宫门。屈原被武士们逐出宴会厅后并没回家,而是站在宫门口,等待怀王回心转意,改变主意,一直等到太阳下山,宴罢席散,官员们相继醉醺醺地步出厅门,纷纷议论着秦楚联盟之事。屈原叹着气喃喃地说:“楚国啊,你又要受难啦……”知道已无可挽回,他不由自主地在长街上游荡,也不知何时何人搀扶着将他送回家去了。

屈原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没想到一觉醒来竟成了被众人攻击的对象,想着自己惨淡经营的成果,一腔心血的结晶,一朝将付之东流,他怎能不心碎欲裂,肝肠寸断呢?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问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劝他不要再发议论了,屈原道:“我是楚国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国遇到危险啊!”

他认为怀王会醒悟,定会分清是非的。只要怀王回心转意,楚国就有办法了。但是他失去了与王国议国事的条件,几次欲拜见怀王,都被拒于宫门之外;写了数份奏章,也都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大约为子兰、靳尚之流所扣压,怀王根本不曾见到。此时的屈原,有话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力无处使,苦恼、焦虑、忧愤、压抑、憋闷、窒息,仿佛正做恶梦,前胸压着一块巨大的砧石,他越来越忧愁,常常整夜不眠。他写了一篇名叫《离骚》的长诗,把对楚国的忧愁和自己的怨愤都写了进去。“离骚”就是“离忧”,人在遭遇忧愁的时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发自己的怨愤呢!这篇诗传到宫中,子兰、靳尚等人又得了攻击的材料,说屈原把怀王比作桀纣。怀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职。

汉北之行

屈原整日忧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人在一天天消瘦,精神亦大不如先前了。女媭劝他暂时离开郢都,到别的地方去游览一下,以排解心中的郁闷,待怀王回心转意后再归来。起初屈原执意不肯,他说:“我怎能当国家正处危难之秋,人民正濒临灾难的深渊不管,而独自一人外出游山玩水呢?”女媭及其他人都说:“离都外出,非为游山玩水,而是借此机会与民相处,察民之情,体民之苦,此乃日后治国之基也。”

屈原细细品味父老乡亲这番话,确有道理,于是接受大家的意见,搬出了郢都,开始了历时四年之久的汉北流浪生活。

屈原乘坐两匹马拉的车子,沿着通向襄樊的大道向汉北前进。襄樊为楚之商业与军事重镇,沿途非常热闹,风景也很优美,但屈原却无心观赏,总在思念着楚国人民的苦难和楚国未来的命运。

到汉北去要经过宜城,宜城曾为楚都,有王城、庙宇、宫殿等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物的墙壁上,刻画着天地山川的神像和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故事。祖先的遗迹吸引着他在此逗留了一个时期,圣君贤王的事迹触动了他的心事,他想不通怀王为什么这样糊涂。竟不能以圣贤的先君为光辉榜样,选贤任能,排斥奸佞,思发展,图进取,最终统一天下呢?自己的忠直劝告,他为何总不肯相信,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呢?面对着这形形色色的神灵,对神灵大声喝问:“这世界究竟有没有是非!?……”因此写成了《天问》这篇长诗。神灵没有回答他,可事实却对他做了回答。当怀王下令北关守将,不再与齐国通使,然后授张仪相印,赏赐黄金百镒,并准备车马,就派人随张仪赴秦接受土地。

张仪与楚使一路饮酒谈笑,打得火热。当快到秦都咸阳时,张仪假意酒醉坠车,摔伤了足踝,就别了楚使,先进城去了。楚使住在客栈里,天天去见张仪。张仪总是推腿伤未愈不能接见。

一直过了三个月,张仪直等到秦齐订盟,才出面见楚使。他故作惊讶地对楚使说:“将军为什么现在还不回国,难道还有什么事没办妥?”于是楚使向他提出了带他去秦王那里交割土地的事。他鄙夷不屑地说:“区区六里方寸之地,何需烦扰大王,本相即可做主。”楚使听后大吃一惊,说道:“贵国明明亲口许诺的是六百里土地,怎么现在只有六里土地了?”张仪狡猾地辩解道:“将军听错,焉能怪我!我说献给楚王的是自己的六亩俸地,秦国自己的大片土地怎么能白白送人呢?”楚使有口难言,只得空手回来报告楚王。怀王不等楚史报告完毕,直翻白眼,口吐白沫,跌于座后……他后悔当初不该不听屈原的忠言直谏。但怀王因头戴国君之高冠,不肯向屈原赔礼认错,不肯与之共图大计。

楚王怒而猝然兴师,几近乌合之众,哪里会有什么战斗力。秦军则与此相反,联合齐国,分两路迎击楚军,数年来一直南征北战,东侵西掠,将指挥有方,士能攻能守。所以楚军连打几个败仗,全阵亡,秦兵占领了楚的汉中地方。

消息传到汉北,把屈原急坏了。他愤怒、叹气,最后决定赶回郢都,设法去抵抗秦国。屈原虽承受着几近灭顶的打击,但却并没有灰心绝望,在思想情绪上依然充满着高度的自信。半路上,他接到了怀王的命令,派他出使齐国,使齐修好订盟。屈原乐而从之:“大王到底回心了!”就立刻奔赴齐国。

再使齐国 又放张仪

楚叛齐投秦,撕毁了齐楚联盟和六国纵约,齐国十分愤恨。但是屈原是齐王敬重的人,屈原则非他人所能比,这是齐宣王及齐廷上下最崇戴的人,是齐之老友至交,故而一如既往地盛情接待,不分彼此地坦诚相见。经过一番谈判,就答应撤回助秦攻楚的齐兵。在谈判中,齐王想要屈原留在齐国做官,被屈原拒绝了。屈原还未返国,就得到了秦楚议和的消息。他怕怀王再受欺骗,连忙辞了齐王,赶回楚国去。

他到了楚国云梦地方,举国上下,正陷人深深的悲痛之中。屈原十分感动,停下车进去参拜。为了追悼死难的将士,安抚他们的亲人,他立在神位面前诵读他所做的《国殇》诗,全场庄严肃穆,只有复仇的怒吼声和凄厉的哭泣声不停地撞击着人们的耳膜,牵动着千万人的心。

齐楚复交的消息很快传到秦国,秦国君臣大为不安,因为他们明白:只要齐楚联盟这一轴心存在,它便很容易将二晋拉入纵约国,重新形成关东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被动局面。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秦惠文王提出:将近年来夺得的楚国汉中之地分出一半还给楚国,秦楚重新结盟。他立即派出使者前往楚国传达消息。但关键派谁去楚国呢,去的人只有张仪合适,但他知道怀王此时十分恼恨张仪,张仪此去,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因此他不知该怎么办。

张仪看出了秦惠文王的心思,他说他去楚国,通过两人间的探讨,张仪叙述了他跟靳尚、郑袖间的关系,特别强调楚怀王器重靳尚而又媚事郑袖,他们两个人内外用事,左右朝政。他还向秦王介绍了郑袖急于废嫡立庶,彼此间达成的许诺,以及极力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已被罢左徒之官,剥夺了参与朝政之权,这对秦十分有利。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巧妙周旋,楚怀王未必能够杀他。最后张仪说:“臣因商于六百里欺楚方引起这场秦楚大战,解铃尚需系铃人,臣只有亲往当面谢罪,秦楚间的怨恨方能消除。只要魏将军留兵汉中,楚怀王便不敢轻易杀臣。”

秦王觉得张仪言之有理,便答应了他使楚的请求。

怀王得知张仪来到楚国,不肯见他,一到楚国就被怀王下令捆绑了起来,准备杀了他。张仪让人送一份重礼给靳尚,并托靳尚将秦国从别国掠夺来的一些珠宝转送给郑袖,于是靳尚和郑袖就去怀王面前替张仪说情,尤其是郑袖当夜对怀王既哭且闹,不让怀王安生,说:“大王倘杀张仪,激怒秦王,必招致杀身灭国之祸,你我夫妻不久即将分手,各自身居异处,亦未可知,岂不悲哉!”

楚怀王无主见、耳根子软的老毛病又犯了,几经郑袖盅惑,决定不杀张仪,具体处置办法,以后再议。

第二天,靳尚见缝插针,乘机而入,对怀王说道:“大王杀张仪,无损于秦,但却有害于楚。秦得楚黔中数百里之地,便对楚成包围之势,随时可吞而食之。放张仪,黔中可保也。楚有屏障,民方得以安寝,望大王三思定夺。”

靳尚与郑袖你一言,我一语,紧锣密鼓地敲敲打打,真的把怀王的心给说转了,不仅释放了张仪,还用厚礼款待他,说了许多请张仪帮忙指教的话。

狡猾的张仪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可乘之机,立即向怀王展开了攻心战,继续进行他的破纵连横工作。又说了秦楚结盟的种种好处。

怀王听完张仪的一番花言巧语,不觉大喜,于是,他令人拿来许多财物送给张仪和秦王。张仪便喜气洋洋地回秦国复命去了。

屈原使齐归来,闻听怀王又放张仪,气得他捶胸顿足,他真想愤然转身离去,任其所为,从此永不再见这位糊涂的君王。然而,国事,民利,天下事,重担在肩,早就以身许国的思想家、政治家屈原,怎么能够义气用事呢?他尽量镇静着自己,平息胸中的义愤。

子兰、靳尚、郑袖听见屈原回来了,马上在怀王面前说屈原使齐谢罪修好,并非是悔过之举,只是权宜之计罢了,是想回来替冤死的人们伸冤报仇。怀王听了他们的几经盅惑,非常气愤,立刻下令任屈原为三闾大夫,不必进宫,立刻赴任。屈原那善良的愿望和忠君爱民之心再次碰壁,碰得头破血流。但是寻思无计,只得准备上任去。

劝阻怀王入秦

屈原走了,楚国满朝文武都投入郑袖、子兰一党,联盟不久又散了。从怀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02年)起,秦国连连对楚国发动战争。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对抗秦兵的力量。公元前300年,秦复攻楚,大破楚军,杀楚军民二万余人,将军景缺阵亡。公元前299年,秦国经过几年的准备,将大批军队布置在楚的西、北两面边境上,加之群小的捣乱,一面派兵攻占了楚国北部八城,对楚进行军事威胁,一面进行政治上的讹诈。秦昭王修书一封,派使臣送于楚廷。

读了秦昭王的来信,怀王整日愁眉苦脸,心事重重,不知该如何答复秦之来使。欲应邀赴会,恐见诈被欺,秦仗恃着自己国富兵强,全不讲信义,不久前张仪欺楚的国耻,他记忆犹新,永远也不会忘记。欲拒邀不赴,又恐惹恼秦昭王,将破坏秦楚兄弟之盟的罪名加到自己的头上,兴师“严惩”。

子兰野心勃勃,一心欲借秦之强力夺取王位。此时太子横正质于齐,倘怀王赴会不归,正称了他们的心愿,可不费吹灰之力地将太子和国王这两顶桂冠同时夺到手,戴到自己的头上。借秦人之手杀死怀王,是他们的罪恶阴谋和不可告人的目的,于是他整日拖着条瘸腿出入宫内外,来往于文臣武将之家,扇阴风,点鬼火,极力怂恿唆使怀王赴会。子兰之举令郑袖欣慰。于是在他们的煽风点火下,怀王同意去武关会谈。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雪里岂能埋死尸,消息还是迅速传扬开去。屈原获悉,很是惊讶。他知道,为了讨好强秦,获得秦的贿赂,群小什么卖国勾当都干得出来,故而心中焦急万分,他不能眼看着怀王往那狼穴虎口里钻,他听到了怀王要去武关的消息,连夜飞马而来。在途中正巧碰到怀王和靳尚带了大队人马动身,他奔到跟前,马上从马上跳下,伏在车前,在怀王面前大声恸哭,悲声说道:“大王啊!秦国如虎口,这危险冒不得哟!你要想想楚国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单听小人的谗言哟!”10多年不见,屈原憔悴了。怀王见了他,想起这10多年来国势,一天天走下坡,心里也涌起了一阵感伤。

怀王听屈原言之有理,一时又犹豫起来。靳尚恐怀王变卦,冲着屈原白了一眼,狠狠地对屈原说:“今者大王故选此吉日良辰登程,三闾大夫偏以这不吉不利之言来拦阻,居心何在?”屈原气得嘴唇发抖,颤声说道:“上官大夫!你是楚国人,也该替楚国想想,不能把大王送进虎口啊!”靳尚大怒,迭声叫让开。屈原两手紧紧抓住车轼说:“大王啊,武关乃虎口之地,臣宁愿死于车轮之下,也决不放大王前去!……”靳尚怕怀王动摇,不等怀王说话就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急命驭手挥鞭启程,催着怀王出发了。屈原身材高大,毫无防备,跌倒之后,摔跌的程度可想而知。他艰难地爬起身来,跌跌撞撞地挤出人群,追赶怀王,可是怀王的车驾已经驰出城外,扬尘而去了。他心里明白,怀王武关赴会,既无强大的军事做后盾,又无忠勇的大臣相随,此一去恐怕就是永别。他站在大街上,呆呆地望着西门外那滚滚的尘烟,久久不肯离去,泪水模糊了视线,心里有说不出的痛楚……

事情的发展果不出屈原之所料,不到半个月,靳尚只剩下一人一马逃回郢都。秦昭王并不在武关,只有一名将军于武关设伏,将怀王绑架到了咸阳。

遭谗被逐

噩耗传遍了全国。郑袖为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横为顷襄王;自己掌握国政;任命子兰做管理全国军政的令尹。屈原拼死赶到郢都,要求顷襄王恢复六国联盟,用强大的实力,向秦国讨回怀王。子兰等人是劝怀王去秦国的,怕怀王回来问罪,又怕得罪秦国。因此不但不听屈原主张,而且立刻驱逐他出都,不许他再回郢都。

这班人赶走了屈原后,醉生梦死一般地过日子,过了三年忽然接到怀王的死讯。原来,怀王到了咸阳,秦昭王就囚禁了他,要挟他割地,楚怀王不应,秦国就把他扣押起来。公元前297年,楚怀王只得伺机潜逃,因为秦楚交通防守太严。不易逃脱,就从偏僻小道逃走赵国,赵国不敢收留,又打算经过魏国回楚,行至魏国时,被秦国派来使者追到,又被押回秦国。于是患病,经常气得吐血。在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时死了。秦国把他的丧尸送回楚国安葬。

怀王死于秦,引起了楚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与社会骚动。人们知道做了令尹的子兰是害死怀王的罪魁祸首,都纷纷责骂子兰,并写信给屈原,请他替人民表达要求追究责任的心愿。无比的沉痛和愤怒,使诗人的心一刻也难以得到平静,他狠狠地诅咒奸臣们的卖国,说上官大夫和子兰等人,正像有毒的莠草杂于香花之中。

顷襄王执政后,虽然为了给怀王报仇,开始也执行过一段联齐抗秦的政策,但他经不住群小的怂恿与盅惑,不久便认贼做父,当了秦王的乘龙快婿。这真使屈原失望和痛心,他多么希望顷襄王能够牢记国耻家仇,永远断绝与秦的来往,在国内亲贤能,远小人,实行变法图强的政策,振兴楚国,以统一天下呀!他不顾群小的打击与陷害,又给顷襄王写了一份奏章。在奏章里,他批评了顷襄王所执行的错误政策,揭露了几年来群小与秦国勾勾搭搭、狼狈为奸的种种罪行,劝谏顷襄王坚决为楚国、为怀王报仇雪恨。他还写了许多诗篇,揭露奸佞们的贪心与丑恶。

屈原的奏章落到了子兰的手里,子兰读后恨得咬牙切齿;加以屈原的诗迅速在民众中流传,百姓都在纷纷怨恨子兰的行为,称颂屈原的仁德,子兰觉得如不从速设法把屈原除掉,自己的地位就很难保住。子兰慌忙报告郑袖和靳尚等人。

他们将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屈原新作搜集起来,掐头去尾,断章取义;又将屈原的那一奏章加以巧妙的改造,去掉那些对他们自己不利的东西,乔装改扮之后,一齐拿着上殿面君,当靳尚把这篡改过的奏章呈与顷襄王时。顷襄王大怒,气急败坏地拍案而起道:“疯子,简直是疯子,让他立即去死!……”

公元前296年盛夏一日,顷襄王颁旨,免去屈原三闾大夫之职,立即放逐到江南荆榛未辟之地,无王命宣召,永不得回郢都。

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比一个沉重的打击向屈原袭来,但屈原依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他想的是朝廷之事一时难以挽回,想的是在这媚外求荣的君臣统治下艰难生活、痛苦呻吟的黎民百姓,想的是被敌国骗去、终于困死于秦的怀王,想的是自己无法施展的政治理想与抱负。他这样想着,想着,不禁心痛欲裂,泪如雨下……

流放江南

屈原回顾了自己多半生的所作所为,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哪怕刀架在脖子上,也决不屈服,决不变节,决不玷污自身的皎洁,决不向媚外求荣的官僚贵族集团低头。他不再幻想,不再眷恋,催促着众人赶快整理行装,尽快动身离开这群卑鄙龌龊的小人。整理行装,既无金银细软,亦无箱箧古玩,只有几件破旧的衣物和卷帛书简——这是他朝中为官半生的所有家当。睹此,在场的人无不失声痛哭,不约而同地在心里说,尊敬的三闾大夫啊,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天下的统一,你操劳奔波了多半生,你吃过多少苦,遭过多少难,蒙受过多少不白之冤,当你开始流浪生涯的时候,却只有这一堆破破烂烂。你为官半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你忠肝义胆,心里装的是天下、宗国和人民,唯独没有你自己;你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和那些卖国的奸臣们势不两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所以才屡遭陷害,才有今日这悲惨的结局。

一切收拾停当,当驭手套好马车,女媭和年迈的仆夫催促他上车启程的时候,他却又犹豫起来了:我就要离开郢都了,这一去即是永别,这难道是真的吗?郢都,这座古老的城市,经过几代先王的惨淡经营,艰苦缔造,浴血奋战的保卫,才有今日之繁华与美丽,未来她将是如何呢?屈原不敢想下去……

马车出了郢都的东门,两匹马懂事似的放慢了脚步,最后竟渐渐停了下来。悲哀地嘶叫着,伤心已极的屈原热泪纵横,湿透了衣衫。雨虽说比先前小了许多,但却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如幕似帘,漫天乌云笼罩着悲泣的郢都,屈原不禁激动地说:“对,我们是楚国人、楚国马,死也要死在楚国的土地上!”

屈原离开郢都以后,先往访鄂渚旧友,然后顺水路南下洞庭,凭吊安眠在那里的商之贤大夫彭咸和虞舜之二女宵明和烛光。

屈原一行乘船从三江口入洞庭湖,这里是江与湖的汇合处,江水混浊,湖水清澈,混者似乌云密布的苍穹,清者若一碧如洗的夜空;混者像满脸肃杀的冬婆婆,清者犹轻歌曼舞的春姑娘。二者泾渭分明,水火不能相容,你吞我吐,你侵我伐,你推我搡,颇具情趣。

洞庭湖是座“日月出入其中”的大湖,因其太大,游览起来,不似“百顷西湖十里源”那样方便,以致极少游者有幸领略到它的全部风光。今日屈原来此,虽说并无游览的兴致,却有凭吊先贤的感情、志趣和义务;虽说他正处放逐之中,但毕竟不同于解押的罪犯,相对来说较为逍遥,有充裕的时间;他欲借机深入湖区民间,采集深埋在那里祭神歌舞中保存有古九歌的丰厚遗产,以便修改他的《湘君》、《湘夫人》、《河伯》和《云中君》,因此,凭吊之外,他还要到洞庭湖西北部的华容一带的河网地区和西南部益阳、桃江一带的丘陵地区去漫游。

公元前295年,屈原一行溯湘水到达长沙。这里是楚先王始封之地,城西的湘江东岸有先王的古城遗址、宫殿、太庙等许多建筑的基础尚历历可寻,清晰可辨;城西南岳麓山下先王的陵墓尚在,古坊、石兽犹存;这里的人口中熊氏约占三分之一,追溯起来他们跟屈原乃一脉相承。无论何姓何氏,人们对屈原的遭遇无不十分同情,听说屈原来了,纷纷前来看望。谈及天下形势,国君的昏庸,荆楚的危难,奸佞的跋扈,民生的疾苦,或咬牙切齿,或摩拳擦掌,或愤愤恨恨,或破口大骂,许多人在陪着三闾大夫叹息、垂泪。大家都诚心诚意地挽留屈原在长沙住下,虽说生活艰难些,但不必再吃那颠沛流离之苦。长沙百姓的热情像一团熊熊燃烧着的大火,烘烤着屈原,炙灼着屈原,使他那颗萎缩的心在舒展,使他那颗冰冷的心在温暖,使他那颗凝固的心在熔化。他耐不过这热情,经受不住这高温,只好在长沙暂住了下来。

在流放江南的几年中,楚国与别国连年战争,连年灾荒,官府不管百姓的死活,只顾横征暴敛,屈原欲借此机会走家串户,深入了解民情,以便有朝一日返回郢都,主持朝政,制定方针政策,好有充分的依据。他不相信自己会这样一直流浪下去,他在等待国君的悔悟,似乎用不了多久,顷襄王便会颁旨将他召回,君臣一德,共振荆楚。他还将满腹的忧愁愤恨,他都写成了诗篇。他越来越老了,但是复兴楚国的希望,却一天也没有熄灭过。

魂归汨罗

周赧王三十七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把他击昏了:秦国大将白起进攻楚国,占领郢都,楚国的宗庙和陵墓都被毁了。屈原深感楚国政治昏暗,国都倾覆,危在旦夕,他决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

自郢都陷落后,在短暂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屈原一气呵成写了《哀郢》、《怀沙》等几首光辉诗篇,但他终觉意未尽,情未了,志未明,话未完,于是抓紧这辞世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又赶写了《惜往日》,这是他的绝命辞。

人终有一死,死并不可怕,令人悚惧的是死前那痛苦的折磨——灾难的折磨,疾病的折磨,刑罚的折磨,境况和遭遇的折磨,……在这个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里,屈原正经受着精神和感情上撕肝裂胆的折磨。

他头也不梳,脸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几天,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心里像波浪一样翻腾起来。然而在这弥留之际,他的腮帮却未挂一滴泪痕,也许为国为民为天下、为自己的不幸和坎坷经历,他的心早已揉碎,泪早已流干;或者“从彭咸之所居”是他的最佳选择,自觉主动地自蹈死地,乐而从之,欣然前往,故而不忧,不伤,不悲。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鞭杆子雨直刺恶压,雨鞭无情地抽打惩罚着这个罪恶的世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这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死后,楚国人民为了哀悼他,在每年这一天用竹筒盛米投水祭祀,表示他们的哀思。后来这一风俗,由楚地推广到全国,竹筒盛米也变为用竹叶包成的棕子。据说改变包装的原因,是人们恐怕用竹简盛米容易散在江中,为水中蛟龙所食,使屈原不能享受祭祀。这个传说虽然是神话却表达数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屈原的尊敬和悼念。这就是盛行于我国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源。

他的爱国宣言

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

故事点评

屈原拥有才干却不被重任,他的朋友和亲人劝他到别国发展,但他明白到别国做官就意味着背叛自己的祖国,爱国心战胜了私欲,宁可投江殉国,也不愿干有悖于祖国之事,显示了屈原爱国的真情和高尚的品德,关键时刻,更要像屈原这样的人来唤醒沉睡的正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