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北石英脉金矿环境和特征

粤北石英脉金矿环境和特征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鄂豫陕相邻区综合找矿预测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起止时间:1999—2000年项目负责:韦昌山,张业明主要完成人:韦昌山,张业明,付建明,余凤鸣成果概况:本项目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综合研究类项目。认为湖北郧西县佘家院南部地区是银、金找矿的重点区段。
鄂豫陕相邻区综合找矿预测_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鄂豫陕相邻区综合找矿预测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起止时间:1999—2000年

项目负责:韦昌山,张业明

主要完成人:韦昌山,张业明,付建明,余凤鸣

成果概况:本项目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综合研究类项目。该项目严格按照任务书和设计书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在找矿和基础地质问题研究中均取得了一些新发现、新进展和新认识。主要成果归纳如下。

1.找矿进展

(1)通过佘家院—偏头山地区大比例尺地化剖面调查测制,发现了5条硅化、黄铁矿化蚀变带。该蚀变带与佘家院矿床类似的矿化蚀变带同佘家院矿床一起构成了一长达3.7km、具有大型前景的银金矿带。认为湖北郧西县佘家院南部地区是银、金找矿的重点区段。该区具有佘家院式矿床赋矿地层岩石组合—陡山沱组,其南部毗邻白河热异常区,热水源供给充足,顺层破碎带中有较多石英脉,在涧池西公路表明尤为明显。在蚀变构造破碎带旁侧出露有具类似接触变质作用(待考证)成因的阳起石、透闪石巨斑晶,稍具规模的构造破碎带一般多具有硅化、黄铁矿化等,地表上以规模不等的铁帽带为特征。总体上,该区成矿条件较好,具有寻找中型银金矿床的前景。

(2)在南秦岭寒武系水沟口组中发现Pt、Pd找矿线索,Pt、Pd含量分别达50×109~150×109,蚀变构造带宽度达200m,控制长度400m。

(3)在河南桐柏刘山岩铜矿床东部,发现了长达800m、厚5m的铜矿化体或蚀变带;同时对河南内乡板厂一带野外调研发现具大型矿床前景且厚达10m的银矿体(48.9×106~528×106)。

(4)陕西白河地区发现了一条强硅化蚀变带和一条硅化、黄铜矿化蚀变带。该带蚀变矿化强、延伸规模较大,为南秦岭著名的南羊山断裂南东延伸部位,该断裂在陕西南部山柞旬控制众多大中型金(汞)矿床。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该断裂延入湖北郧西县景阳茨沟并南延至陕西白河县冷水一带,在奥陶系含炭千枚岩中发育多条顺层破碎带和石英脉,具较强的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和绿泥石化等,矿化显示较好。

(5)进一步证实了河南淅川一带Ag、Sb高强异常带,并确定其赋矿层位为寒武系水沟口组;指出河南淅川槐树营—大华山一带寒武系是寻找Ag、V、Pt、Pd等的有利层位,厘出了顺层破碎带中紫红—粉红色泥质岩层是良好的矿化标志层,尤其是在构造复合叠加部位,热水源供给充足,成矿条件较好,如大华山、淅川钒矿、槐树营—大王山等。

2.区域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

(1)提出中新元古代格林威尔期造山事件和印支—燕山期造山作用是研究区内两个重要的矿化富集期,不同时期成生的不同层次近东西向与近南北向隆坳构造复合叠加(即立交桥结构)控制区域矿产分布格局。中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前后所处的古岛弧和板缘裂陷槽形成的一套火山沉积建造是研究区内重要的矿源层,火山喷发旋回及空间分布奠定了区域矿产分布的概貌。各个时期裂陷槽的拉张闭合速率、拉张距离制约着区域矿产类型及其规模,如南阳盆地东部桐柏地区主要分布受洋底火山作用制约的铜—锌型海底火山喷流型矿床,而西部西峡—南召等地主要分布受岛弧中酸火山作用制约的日本黑矿型锌—铅—铜型多金属矿床。

(2)研究区的成矿构造体制主要受控于印支—燕山期以来陆内碰撞造山作用后期推(滑)覆构造系统和北北东向隆坳叠加构造。如在武当地区,地幔变异带控制武当西缘隆起银、金、稀土矿带的展布;顺层滑脱变形带是矿化元素预富集的重要场所,北西西向线性构造与近北南向构造带的叠加控制矿田的分布,顺层滑脱带和叠加褶皱控制矿体定位,脆性破裂面和褶皱转折端控制了矿体的产出。而不同时期盆山转换的时空地段,也是成矿作用最活跃的场所,尤其以燕山期以来的南阳盆地周缘较为典型,要重视寻找斑岩型矿床等新类型矿床。

(3)热水源是重要的成矿条件之一,南秦岭地区矿床深部是否存在岩浆岩体,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武当地区南化塘一带印支期花岗斑岩(257Ma)的发现,对拓展武当地区地质找矿思路有着重要意义,而刘山岩铜矿区的煌斑岩脉内黑云钾长花岗岩包体的发现,表明桐柏矿集区大型超大型矿床深部有花岗岩体存在,中生代构造岩浆热事件对矿质叠加改造起重要作用。

(4)岩性组合和叠加构造是佘家院式矿床的重要控矿因素,重点加强了区域性含矿层位分布特征及含矿性评价,包括武当地区陡山沱组变砂岩和北秦岭二郎坪(岩)群黑色炭质岩系和细碧角斑岩系、南秦岭震旦系陡山沱组和寒武系水沟口组以及南秦岭西岔河组含燧石砾岩和中上泥盆系碳酸盐岩系等。其中陡山沱组变泥质(含炭)碎屑岩和变长石石英砂岩分别是成矿流体的“隔挡层”和“活性易交代岩石”,滑脱构造面和后期叠加的褶皱断层构造是主导控矿构造。该矿床的外围(向南北方向)找矿潜力较大;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发育的含炭岩系和变砂岩是南秦岭地区重要赋矿地层。通过对郧县上津、竹山庙垭、竹山县城西、陕西白河和河南淅川等地该套地层的详细调查及取样分析,在上述层位大多叠加有顺层构造破碎带,且蚀变较强,如毗邻热水源体,则矿化特征明显,其中寒武系水沟口组含炭碎屑岩被认为是鄂西北乃至南秦岭地区Cu、Pt、Pd等矿床的重要赋矿岩系。

(5)在本项目主攻的Ag、Au、Cu(PbZn)、Sb、Pt(Pd)5个矿种以及武当地区层控型银、金矿,南阳盆地周缘斑岩型和喷流型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南秦岭古生代海相盆地中微细浸染型金锑矿等4个矿床类型中,经过资料综合分析与野外调查,认为武当西缘佘家院—偏头山远景区带内与火山岩有关的层控型银金矿、北秦岭喷流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带、南秦岭角砾岩铜矿、南秦岭铂钯成矿带以及华北地块南缘与花岗岩有关的银矿床是研究区内目前突破大型矿床的主要类型。

(6)通过对武当地区层控型银金矿、南阳盆地周缘喷流型块状硫化物型铜矿等典型矿床的解剖表明,认为在构造变形改造强烈的地区,解决矿床(体)的战术性定位预测问题关键是切实可行的矿床原生分带与构造变形解析研究,而所采用的手段是以化探为主、物探为辅。而区域性矿产战略性评价,则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点上解剖以及区域类比,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思路则是必不可少,近年来湖北郧西县佘家院银、金矿的突破即是其中一例证。

(7)提出南、北秦岭地区具有不同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和相关的成矿系列组合,认为南秦岭地区具有厚层状构造特点,主要形成与深成(远成)热液有关的低温热液矿床组合;北秦岭地区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的中高中低温热液矿床组合。但即使在南秦岭地区,近矿热水源作用也是至关重要,除了佘家院式矿床的“隔挡层”汇聚成矿流体外,深部的近矿热水源体应予以重视,如河南淅川地区,存在两个北北东—近南北向成矿带,自北而南矿化依次为:武当岩群斑岩型金矿(蒲塘、毛堂)—耀岭河组内与隐伏斑岩体有关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大王山、银洞沟)—陡山沱组中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槐树营、大华山)—寒武系水沟口组含炭碎屑岩中银、钒矿(淅川钒矿)。总体上反映由近源到远源的矿化分带组合特征。由此看出,南秦岭的找矿突破,除有利层位和滑(推)覆构造面外,一个重要控矿因素即热水源应是一个关键因素。

3.与区域成矿有关的基础地质问题

(1)根据武当岩群变火山岩组和变沉积岩组的岩石组合、建造特征、变形变质、成生构造环境等对比性研究,结合房县通省界牌垭变沉积岩组底部具“底砾岩”特性的砾岩层研究,初步认为武当岩群应解体为两套时间相差跨度较大、变形变质特征迥然不同的上、下两套地层实体,其间可能存在角度不整合关系,武当地区大中型银、金矿基本沿此界面产布。

(2)认为“白河热异常”是深部热源体与复杂构造相耦合的表现。位于“白河热异常”东部的郧县鲍峡地区的变酸性火山岩中出现大量石榴子石、阳起石等巨斑晶,其产出特征与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所形成的变质矿物特征明显不同,而与接触变质所形成的矿物有类似之处,且在鲍峡西北河道中也见到已被改造的印支期花岗斑岩体周缘也有类似的阳起石巨斑晶出现,片理化辉绿岩旁侧的长石石英脉也见有类似的阳起石巨斑晶,据此推断,鲍峡地区深部存在热水源体,这与遥感影像中巨大环形构造有一定的对应性。而郧西黄龙山—涧池一带遥感影像表现出的“大环套小环”的环形构造组合特点,亦可能与深部热源体有关。总之,武当地区有关深部热水源体的厘定,将对武当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部署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余凤鸣 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