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执政能力建设命题的提出

执政能力建设命题的提出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长期实践的探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并日益成熟。至此,经过13年的探索和实践,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不仅日益深刻,而且逐步将其摆到党的建设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思想呼之欲出。这都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节 执政能力建设命题的提出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长期实践的探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并日益成熟。

党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强化执政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思想。1989年12月,江泽民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加强党的领导,“要认真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他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的决定》,又强调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问题,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努力成为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应该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讲究领导艺术,审时度势,驾驭全局,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在随后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论述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时,特别强调“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从全局观察形势、处理问题的能力”。1996年3月,江泽民把提高执政能力问题作为讲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只有讲政治,才能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从而提高领导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水平”。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1]。1997年底,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将这两个“不断”概括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课题。1998年2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讲话,针对亚洲金融风暴,提出在经济工作中要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问题。在这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是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2000年2月,他在广东高州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讲话再次强调,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所肩负的新的任务、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课题,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广大党员和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2000年5月,他在上海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中,进一步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明确为“两大历史性课题”。次年5月,他在安徽考察讲话中进一步论述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问题。他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不仅取决于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就要求“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运用民主法制办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努力掌握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2001年9月,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将围绕提高党的执政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作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至此,经过13年的探索和实践,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不仅日益深刻,而且逐步将其摆到党的建设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思想呼之欲出。

2002年11月,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命题和重大战略任务。同时,十六大报告还将“执政能力”的内涵初步概括为五个方面。这就是“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2]那么,在新世纪之初,党为什么要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尖锐地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党的建设实践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来自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党的十六大明确揭示了这一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3]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今天认识和思考党的建设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执政的共产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回答起来其实并不容易。苏共探索了70多年也未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最后连执政地位都丢掉了。同时,世界上其他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下台,给我们以深刻的警醒。这些党执政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看待。但最根本的一条,恐怕还是因为缺乏执政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胜任时代提出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为我们推进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竞争中争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这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是直接的、严峻的。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对外开放,要求我们改变一些长期习惯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调整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并没有放弃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加紧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这都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得党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化发展的要求。

第三,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从党的历史任务上讲,我们党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正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里执政的,不仅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双重历史使命意味着,和其他政党相比,更需要具有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高超的执政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总体上是强的,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肯定。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党的执政能力仍然存在着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尚待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党风上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在一些领域存在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趋势。所有这些,都损害着党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发挥。

正是基于上述三个方面因素的考量,中共十六大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命题。此后,这个新思想得到广泛关注。十六大后,中共中央批准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更加明确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就成为十六大以来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点。随着党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升华,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鲜明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决定》的颁布,标志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思想框架的最终形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