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来看,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理论主题、严整的逻辑结构、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产生,并将随之发展而发展。

案例七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一、案例呈现

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

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1页。

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250页。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4日。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二、案例讨论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三、案例点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的丰富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程中的具体体现。

从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条件来看,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认真总结我国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依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来看,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理论主题、严整的逻辑结构、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以人为本”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问题,第一章第二节中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问题,第二章第三节中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问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问题,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问题,以及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问题。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考察社会有机整体的发展变化,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辩证统一起来,并把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地发展当作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2.本案例适用于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八章中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以及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产生,并将随之发展而发展。

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综述部分讲授“十六大以来的历史的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问题;适用于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前提、宽广的全球视野和坚实的国情基础。

4.本案例适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讲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作者 刘小英 黄沁茗 袁银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