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重复中创造

在重复中创造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是开放课堂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不能担当教材的贩卖者的角色,而应当为学生建立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活跃的思维创设良好的条件。不能认为第二节课是自己生命的重复。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再次,提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在重复中创造

■王丽坤

摘要: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敢于“开放”和“创新”,敢于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胆识、勇气,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主和“当家”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主动性是开放课堂的重要特征。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创意、建议和合理要求,要给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师就要真正确立科学的教学目的观——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要回归人本。

关键词:创新 开放 民主 课堂

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还必须得有创新的勇气。在教学中不能担当教材的贩卖者的角色,而应当为学生建立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活跃的思维创设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的或者是错误的,在此时教师最应该体现他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营造出活跃的学习气氛,学生才能充分地展开思路,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我担任着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每天都要上两节同样内容的课,每次的第二节课都让我觉得没意义,枯燥乏味,觉得又把设计好的教案重新走一遍,老是认为是自己生命的重复,因此我一直不喜欢自己的第二节重复课。但是,就在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我正在上《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节课,情境导入后学生列出了14-9这个算式,由于是第一次接触退位减法,学生显得有点困难,于是我还是按照第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利用学具摆一摆、想一想、分一分小棒,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看看谁的方法最好。不一会儿学生就探讨出了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把14分成10和4,先算10-9=1,再算1+4=5,所以14-9=5;

第二种:先算14-10=4,再算4+1=5,所以14-9=5;

第三种:因为9+5=14,所以14-9=5。

学生汇报完后,我常规性地表扬了他们。当我正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有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不知道对不对。”孩子太需要我的鼓励了,我微笑着对他说:“说吧,大胆地说,自信一点,说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帮你判断判断吧。”孩子变得自信起来,非常大声地说:“14-9的计算结果等于14这个数十位的1和个位的4这两个数字之和,也就是等于5。”当时我一下懵了,被他的发现震得呆住了。教室里也一片沉寂,大家都看着他。过了好一会儿,有同学小声地议论开了,“不会吧?”“我来算算看!”于是有动笔算的,有凝神思索的,有小声讨论的。由于我设计教案时没预计到这种方法,不知道到底对与否。但我没有表现出我的慌张,亲切地对他说:“你的想法非常有创意,但究竟对不对还需要我们一起来验证,我们来举几个例子试一试吧。”

于是我就和孩子们一起把十几减9的所有算式计算出结果按顺序板书了出来,再同他们一起观察,讨论,找出其中的规律。结果,我们发现那个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我太激动了,学生们也激动地站了起来,“对的,王老师,是对的。”我不得不由衷地表扬他,“天啊,你是咱们班的亮眼睛,咱们班出了一个数学发明家,真是太伟大了!”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我还久久回味在其中。同样的一道题,第二节课中就上得有内涵、有深度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开阔了。为什么在第二节课学生会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呢?

首先,这个孩子的想法正好是体现了学生的这个年龄段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更愿意做的是加法的计算,在他们实际生活中接触得更多的是加法计算,在他们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一道减法算式变为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所以在教师鼓励多种算法时,他积极地想把这题变为加法算式。孩子的思维是非常直观的,也许是从前面几种算法中得到启迪,答案5不就是1和4之和吗?于是在孩子心中这个5是这么得来的。

但作为教师,却不能这样去告诉学生。你必须得有过硬的教育机智和丰富的学识。应该认识到这其实是学生聪明智慧的闪现。这正是由于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提了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机灵的个性充分地展现出来了。在这里这个规律只适合十几减9,而这里的1看似是十位上的1,其实是第二种方法的一种外在的数字表象,是10-9的差。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随机性和多变性,因为毕竟施教时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学生个体,每个班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师的教育机智在这时就显得格外重要。不能只是按照预设的教案走,于是我在第二节练习课上又深入浅出地给孩子们讲清楚了其中的道理。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真的应该有敏锐的直觉和嗅觉,及时发现学生智慧的新苗,用同样教学内容,上出充满个性化的、适合不同学生的课来。不能认为第二节课是自己生命的重复。面对不同的学生施教,课堂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随机性,孩子们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想法,每一节课都是他们的一次创造,一次新的尝试。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气氛,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就又是教师自己教学活动的再次创造吗?

每一节课都是教师的一次创新的机会,当你为学生的思维、情感发展提供了机会,学生就敢于质疑,勇于提问。教师为学生获得成功搭桥铺路,学生就会主动地产生一种知识的渴求。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成功,都希望自己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赏。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的成长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想方设法地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那怎样才能做到让课堂变得如此生龙活虎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民主,达到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所以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语与学生展开探讨。

其次,教师得提供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以上这节课我认为就是由于教师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开放性的引入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知识的探索。正是由于教师让学生想想多种方法,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一个思考空间。

再次,提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首先要遵循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教学时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引发学生主动参与。

最后,注意提的问题要符合内容难度。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参与中体现思维力度,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如果提供的探索材料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感到太简单,就会感受不到自我探究的价值,有时会影响参与积极性。但提供的材料过难,学生经常不能取得成功,也同样会影响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教师针对内容与学生实际作出具体分析,提供材料要恰当。

只有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情感才能不断发展,教师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因此才会得到发展。设计开放的、民主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才能更好地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有时学生会教给你不少知识,他们会让你知道什么是执着,什么是创新。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要会跟小孩学习。”新课程也提倡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情感、认知在交往、对话中得到了发展,老师同样也能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同样的内容同样需要关注,我们应该时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勇气,重复中也该有耀眼的光芒,记住:只有创造,才能发生奇迹。

(此文在第二届全国小学教师“新课程教学”论文评比获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