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师的进修与提高

语文教师的进修与提高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算合格?你说,自己原来只有小学毕业文凭,如今却当中学语文教师,这是否“合格”?我想,你经过多年的刻苦自学,在教学上已做出一定的成绩,并且已被评为省优秀教师,不能说不合格。语文教学在改革中前进,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语文课的综合性与社会性太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门知识几乎无不涉及,因此有人说“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杂家”。以求得进一步提高。

进修漫笔———致罗光奖

蔡澄清

光奖同志:

来信收到。关于进修问题,随意谈几点想法,供你参考。

一、关于“合格”问题

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合格?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算合格?原来水平不够的教师应该怎样结合工作进修提高?

这确实是许多青年教师关心的问题。

我想,关于“合格”,可以从不同层次上去理解它的要求:

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懂得教育规律,热爱学生,这是对人民教师的一般要求———这是一个大“格”;

初中教师要达到专科毕业水平,高中教师要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水平,这是对中学教师的文化水平的要求———这是一个具体的“格”;

作为语文教师,一要有语、修、逻、文的知识,二要有听、说、读、写的能力,三要有字、词、句、篇的分析本领:这又是一个对业务的具体要求的“格”;

这三项要求中的每一项具体内容还包括许多的具体的“合格”要求。以“说”的能力而论。对语文教师就比对其他学科教师的要求高,至少要达到如下标准才算“合格”,即①会讲普通话;②语音清晰,口齿清楚;③语言准确、简洁、流畅;④说话有条理;⑤善于传达感情。这些,都是一个个小“格”。

细分下去,还可以举出许多“格”的要求。我们应当努力使自己尽快“合”乎这些大大小小的“格”的要求,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全国第二次教育学术讨论会上说:“合格的师资奇缺,是基础教育一个十分紧迫而尖锐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初中教师210万,学历达大专毕业的仅占23.4%;高中教师46万,学历达大学本科毕业的仅占40.2%。可见,教师的进修提高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你说,自己原来只有小学毕业文凭,如今却当中学语文教师,这是否“合格”?我想,你经过多年的刻苦自学,在教学上已做出一定的成绩,并且已被评为省优秀教师,不能说不合格。问题是,合格之后,还需继续提高。你和我年轻时一样,毕竟没有经过高等学校的系统深造,许多知识还未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因此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进修提高的过程,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钱梦龙、魏书生不正是我们的榜样么?我在同他们的接触交谈中,深深被他们的刻苦自学,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我觉得你在教学上尽管取得了初步的成绩,赢得了一定的荣誉,但切不可自满自足,停步不前,恰恰相反,你应该更加谦虚谨慎,奋发向前,摆在你面前的学习路程还长着哩!我真诚地希望你继续坚持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己,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人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首诗你该是很熟悉的了。“清如许”同“源头活水”的关系,给我们以十分有益的启示。语文教学在改革中前进,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要想做一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得增加“源头活水”———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积累·思考·表达》(见全国中学语文教研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语文教学研究》第二集),谈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问题。我的观点是:积累就是输入,思考就是转化,表达就是输出。没有生活与知识的积累,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道理我觉得也适用于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语文教师首先要在学习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为教学增添“资本”;然后还得思考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最后,才能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好学生。这也就是我们进修提高的任务。

这里。我想主要谈谈如何在学习中积累知识的问题。

积累些什么?我觉得语文教师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语文课的综合性与社会性太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门知识几乎无不涉及,因此有人说“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杂家”。这话是有道理的。不过,我的体会是:我们最需要的是三个方面的知识积累: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知识,这是保证语文课教书育人、文道统一的关键;二是语、修、逻、文和听、说、读、写的知识,这是完成语文课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三是教育科学知识,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这是指导我们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保证。这些,是我们积累的重点。

怎样去积累?我过去的做法是:

一是利用平时的课余空隙,广泛涉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买书,一是喜欢看报,几十年如一日,力图广读博览,广种薄收,尽量使自己增加知识的积累。这种学习,见缝插针,不求系统,不图高深,既零碎,又杂乱,但日久天长,积零为整,逐步可以使自己成为“杂家”,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

二是结合备课,围绕教材进行学习,在知识上加深加宽。例如教《石壕吏》我就读《杜甫诗选》,学习《中国诗歌史》的有关部分,研究报刊上有关评论《三吏》《三别》的文章,并尝试着练习翻译和改写。这样结合教学进行学习,不但帮助消化了教材,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跟班循环备课教课,就会积少成多,集腋成裘,逐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深刻的知识。这是一种最实际的学习,最有效的提高。

三是有计划地全面学习,系统提高。我的办法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系统学习某一门知识,力争研究得深入、全面一些。这样分科分期安排,一门一门去完成系统进修的任务。例如进修《语法》和《修辞》两门知识时,我不但深入学习了五十年代编的中学《文学》,《汉语》分科的《汉语》课本,而且以它为中心,还分别学习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张志公的《汉语语法常识》、《修辞概要》,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以及其他一些语法、修辞方面的专著,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参照、比较,写了学习笔记,然后还整理成《语法常识答问》和《修辞知识答问》等系统的笔记,供自己教学时参考。这样,我通过比较研究和相互参证,了解了各家的学术观点。再消化吸收,取其所长,为我所用。我用同样的自学方式还进修了美学、逻辑学、文学史等知识,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争取机会,参加成人高校的学习。我从1958年起,先后报名参加芜湖市夜大学政治系的学习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函授学习。前者坚持了四年,后者坚持了五年,分别经过考试,正式毕业。这使我较系统地学习了大学政治系和中文系的各门课程,知识水平有了全面提高,从而保证我顺利地完成了从初一教到高三的语文教学任务。现在成人高校的学习形式更多。目前你参加的芜湖教育学院的业余进修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希望你坚持到底,争取取得优良成绩。将来如有条件,还可以继续参加电大、函大等成人高校的中文系的本科课程的学习。以求得进一步提高。

三、在教改实践中提高

勤奋出智慧,实践出真知。作为一名教师,坚持业余的理论知识学习,扩大知识的积累,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得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特别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正在飞速发展,我们更应该不断吸取新知识,迈开新步伐,进行教改的新探索,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这种教改实践对我们来说是最有效的提高。回顾我所走过的道路,我深深感到以下几种实践,对我来说,是最实际的业务学习和能力提高。

一是跟班任课,循环教学。我从1954年秋开始教初一语文,一直跟班上,教完了高三,完成了第一轮大循环。接着又教了一轮高中,然后又回到初一再教第二轮大循环。后来又在高中搞小循环。这对我有很多好处:一是熟悉和研究了初高中全部教材,并结合备课全面学习了与初高中课文有关的知识;二是熟悉了初高中各年级学生的特点,了解了他们各个不同年段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征,为改进教学提供了实际依据;三是使自己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循序渐进,步步登高,取得了较好的进修效果。我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建议所有的青年教师,包括那些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凡是有条件的,最好都从初中一年级教起,跟班上,教一遍中学教材,首先熟悉一下全部中学课程,并结合备课进行业务进修,使教学与进修,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我认为这是一种最有效的进修方式。

二是结合教学,搞点专题研究。五十年代,我先是结合某些课文的教学,搞点零散的教学问题的研究,如教《文学》课本时,我就研究过关于《作家介绍》课文的教法问题,研究过关于《文学》课本中的课文练习的作用与处理的问题,并曾写过有关文章在当时的《语文学习》(北京)和《语文教学》(上海)杂志上发表。这种研究是点点滴滴的分散研究,没有什么系统安排。六十年代,我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教学,除了对全部文言文课文自己进行注、析、释的工作之外,还就这些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进行了综合整理,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我写了一些关于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笔记,后来曾在《教革简报》和《安徽教育》上连载发表。这是一种综合性研究。到了七十年代,我又由综合研究,进一步发展为整体性的专题教学研究。我曾用了几年时间,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全部鲁迅作品,分篇分类地进行了教学研究,并就如何教学鲁迅作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是你看过的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那本《鲁迅作品教学浅谈》。这些研究,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学习,都是业务进修和提高。我感到收益较多。这个研究过程,从分散到综合,到专题探讨,也是一个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三是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我除了平时注意搞一些单项的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外,三十年来,先后承担过三次语文教改实验的任务:一是1958—1960年承担了高中二年制文理分科的语文教学实验;二是1963年承担了中学五年一贯制的语文教改实验;三是1980—1983年的初中语文年段分科教学实验。这三次教改实验,除第二次因“文革”的冲击而中断外,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特别是在语文年段分科教学实验过程中,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总结,使我在教学研究上有了较大提高,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我把这些改革实验的研究总结工作也看作是一种业务进修和提高。据我了解,你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在开辟第二课堂的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希望你今后在改革第一课堂的教学上进一步开展一些较为系统的、深入的改革实验,并注意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这无疑对你也是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进修和提高。

四是勤动笔,多总结,把学与写、教与写结合起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会教书,不会写文章是不行的;只满足于当“教书匠”而不愿做研究者,也是不合要求的。语文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作文,自己眼高手低,不肯亲自下水,缺乏亲身感受,也不容易把作文教学搞好。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从实践中训练提高的。几十年来,我从未辍笔。在这方面,你做得也不错,写了一些文艺、新闻等方面的作品。不过,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适当的文艺练笔之外,更多地应该在教学研究与经验总结方面动笔,这种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实际的业务进修。我觉得我省宣城县寒亭中学的陈军同志在这方面很值得你学习。陈军同志在几年来的教学中,一直结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并及时地把心得与体会写出来,其中许多已在有关教学刊物上发表。在短短三四年里,他已发表了近五十篇文章,是很可观的成果。正是由于他勇于探索,勤于动笔,几年来进步很快。他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因此,我建议你注意运用这种学习进修方式。

拉杂陈言,词不达意,仅供参考。“芳林新叶催陈叶”,后来居上,这是规律。我相信,吃得耕耘苦,自有丰收甜。教学如是,进修亦如是。祝愿你:坚持自学夺丰收,教改更上一层楼!

     顺颂

教祺

蔡澄清1986.6.7于芜湖一中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