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结构的和谐完美,又要靠文章的思路来通贯。所以,针对任何一篇文章,我们只有先分析结构,把握思路,才能对文章进行正确理解、鉴赏、评价。本考点的学习难点是:能运用文章的结构方法、表现手法、规律性认识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依据这些表现手法,既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有帮助,又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考点释义

“结构”一词,源于建筑布局,房屋构架,后用来指文章的外在连缀形式。而结构的和谐完美,又要靠文章的思路来通贯。文章的思路,古人称“义脉”,它是体现文章主旨并贯穿全文的内在逻辑流程。结构和思路相辅相成,结构要求完整、和谐、有机、自然,正如刘勰所说,文章结构应当“首尾圆合、条贯统序”、“弥纶一篇”、“如乐之和”。思路要求意脉贯穿,句断而意不断,正如张载所说:“文脉贯通,整然可观。”所以,针对任何一篇文章,我们只有先分析结构,把握思路,才能对文章进行正确理解、鉴赏、评价。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C。本考点的学习重点是: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表现手法,学会识别文中带标志性的词句,学会切分文章的层次,学会清理文章思路。本考点的学习难点是:能运用文章的结构方法、表现手法、规律性认识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古人写作讲究“文以载道”,文章的结构与内容是紧密相连的。初读文言,要对全文、全段有一个大体了解,知道说了些什么事,表达了些什么观点,然后再进一步剖析。具体来说:

首先,从语句的特征查找划分结构层次的标志。a.话语标志: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词语,如2003年全国卷《裴矩传》,标志明显,“大业初……帝幸东都……及义兵入关……太宗即位……”,四个表时间概念的话语,关涉四件事,前三件发生在隋朝,后一件发生在唐朝,表明裴矩“佞于隋”、“忠于唐”。b.语句标志:一篇文言文,从句式看,有叙述句、抒情句、议论句等。而抒情句、议论句常常在叙述句前或后,构成总分结构或分总结构,层次也一目了然。同时,我们也要分清句与句、分句与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如并列、转折、顺承、递进、因果、条件等),这样根据语句关系来判断,层次划分就更准确了。

其次,从整体阅读的角度搜寻文章的思路流程。文言阅读应树立整体阅读的理念,可从文体特征、表现手法等来分析文章。a.文体特征:记叙文,离不开叙述的时间推移或空间转换;议论文,离不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构架;说明文,离不开说明的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文体特征不同,但它们主体部分的结构方式大致有两种:纵式结构、横式结构。了解后,便于我们从总体上去把握结构层次。b.表现手法:文章的表现手法,如文章线索、前后呼应、悬念铺垫、衬托渲染等。依据这些表现手法,既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有帮助,又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

试题示例

(1)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1题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②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

③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④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2)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5题:

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______,然后观察______ ______,最后发现得病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___。

(3)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第26题:

两文所写事件不同,事理剖析上A段侧重一方,B段则______;人物表现上,A段以对话为主,B段除有人物对话外,还有______,因而记叙更具完整性。两文所含之理相同,可概括为______。

解题思路

例(1):这道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复句中各分句间语意关系的理解,当然这是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的,能力层次为B级。我们在读文言文中,先明确分句间关系,再确定句间关系,最后才能弄清一段、一篇文章的结构。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先理解全句的含义,再根据上下文认清各个复句的分句间的语意关系,如①句意思是说,李若水抱着抓住宋皇哭着,大骂金人是狗。前后之间是顺承关系。②句意思是说,您昨天虽然那么说,但我们国相并未发怒。由“虽”字来看,一方面表转折“虽然”,另一方面表假设“即使”,再结合前后句意判断,此句应是表转折关系的复句。③句意思是说,今天降顺,明天就可大富大贵了。此句是金人的诱降之语,是虚拟语气,可判定此句表假设。④句意思是说,天上没有二个太阳,我若水难道能有二个主人吗?这句话是由“天上没有二个太阳”而推论出来的,属于因果关系。可见,四句话的各分句间语意关系都不相同。答案应选D。

解答此题,首先要审好题目。分句间语意关系,实际上是复句中各分句的关系。不明确这一点,就无从去判断正确选项。其次,要对复句中分句的关系了解清楚。特别是并列与顺承、假设与条件、因果与转折等关系之间要能加以区分,才能准确判断该句的关系。接着,要能把握关键虚词的含义。如:表并列关系的有:与、及、而、且、则、且……且……、既……且等;表递进关系的有:而、且、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以等;表选择关系的有:如、其、抑、或、非……则……等;表顺承关系的有: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等;表转折关系的有:而、然、但、则、乃、顾、虽等;表因果目的关系的有:以、为、故、是故、是以等;表假设关系的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等。最后,依据对上下句句意的理解,再来加以判断。因为有些关联虚词有兼类现象,最终判定,还得靠上下文来推断。

例(2):这道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能力层级属C级。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文中太平崔默庵医诊断少年病症时,先“切”,即把脉,“六脉平和”;再“望”,即观察,“观其饮啖”、“视其室中”;得出结论,即“床榻桌椅漆气熏人”,方知是被漆的气味所伤害。答案分别填上:饮食 居室 被漆的气味所伤害。

解答此题,要随着文脉,一一查找,再用现代文加以转换,简洁表述。

例(3):这道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整体解读语段,能力层次C级。此题出题角度在于,关注整体,对比阅读。A段侧重一方,即赵襄主学驾车未学到手的原因;B段侧重两方,即乙学钓于甲,先未学会,后在甲的指导下学会。A段全文重在对话;B段除对话外,还有钓鱼时的动作。两文都暗含同一道理。此题答案分别填入:对比双方动作描写 目标集中(或注意力集中、心无杂念等)。

解答此题,关键要有整体阅读观,不必拘泥细节,从宏观结构的角度,就能准确回答了。

模拟训练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一)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身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选自《国语》)

(1)节选段记叙了赵简子与王孙圉关于楚国宝物的一段对话。赵简子认为楚国把白珩当作宝物,而王孙圉认为不对,因为__________;王孙圉认为楚国的宝物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这些宝物具有共同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庄公问晏子曰:“威当世而服天下,时耶?”晏子对曰:“行也。”

公曰:“向行?”

对曰:“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重士民之死力者,能禁暴国之邪逆;听赁贤者,能威诸侯;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不能爱邦内之民者,不能服境外之不善;轻士民之死力者,不能禁暴国之邪逆,愎谏傲贤者之言,不能威诸侯;倍仁义而贪名实者,不能(服天下)。威当世而服天下者,此其道也已。”

而公不用,晏子退而穷处。

公任勇力之士,崦轻臣仆之死,用兵无休,国罢民害,期年,百姓大乱,而身及崔氏祸。

(选自《晏子春秋》)

(2)下列对全文结构层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层(1~3),写晏子回答庄公的问话,认为要治国安邦在于国君要有正确的行动。第二层(4),庄公不采纳晏子的主张,晏子退而隐居。第三层(5),庄公不重用晏子,导致身死国衰。

B.第一层(1~2),写庄公问计于晏子。第二层(3~4),晏子计谋深远,却不被重用。第三层(5),庄公不重用忠贤却重用勇士,终至自身灭亡。

C.第一层(1~4),庄公问计于晏子,晏子竭忠尽智,却不被重用。第二层(5),庄公不重用晏子却重用勇士,导致身死国衰。

D.第一层(1~3),庄公问计于晏子,晏子竭忠尽智,出谋划策。第二层(4~5),庄公不重用晏子,导致恶果。

(三)

王珪,太原祁县人也。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嶲州。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顾待益厚。贞观元年,迁黄门侍郎,参预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进拜侍中。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珪同知国政,尝因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

(选自《旧唐书》)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

②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

③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④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4)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王珪的长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他的短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①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②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③相曰:“如此几何顷乎?”④市令曰:“三月顷。”⑤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⑥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⑦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①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②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③王许之。④居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侮,知非己之罪也。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5)第二自然段共有七句,每句都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段先总述社会的混乱现象,再分述改正的情况,共分二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

B.全段先概述百姓混乱的情况,再叙述宰相孙叔敖制定对策,上奏楚庄王,改正了过错,共分三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

C.全段先说明市场混乱的情况,再说明宰相孙叔敖的对策,后说明改正的结果,共分三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

D.全段以说明宰相孙叔敖处理更换货币所导致的市场混乱一事,由因到果,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

(6)第三自然段由四句话构成。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在下面的标记符号中表示:

① ② ③ ④

(五)

臣又见诏书,令宗室勋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嗣守其政,非有大故,无或黜免。臣窃惟陛下封植之者,诚爱之重之,欲其胤裔承守而与国无疆也。臣以为如诏旨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贵之,然则何用代官也?何则?以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畴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方授,则虽其翰翮非强,亦可以获免尤累。昔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全其代者,良得其术也。愿陛下深思其事,使夫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

(节选自《旧唐书·马周传》)

(7)文中“以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

A.既然……还   B.因为……尚且   C.只要……就   D.倘若……也还

(8)纵览全文,我们发现本文的思路是:马周针对皇上实行的诏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六)

单于头曼有太子曰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立之。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乃使冒顿质于月氏。既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冒顿乃作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可用;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遂杀头曼,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

东胡闻冒顿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此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受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益骄。东胡与匈奴中间,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此弃地,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与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出者斩!”遂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冒顿遂灭东胡。

(选自《资治通鉴》)

(9)下列对以上选文思路与结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按冒顿历经坎坷得以统率万军、计杀头曼、智灭东胡的思路构思,其中第三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到“遂与之”)写冒顿不爱宝马,第二层(到“愈益骄”)写冒顿不爱美姬,第三层(到完)写冒顿却爱国土。

B.选文按冒顿历经坎坷得以统率万军、计杀头曼、智灭东胡的思路构思,其中第三段可分两层,从“东胡王愈益骄”后分开,前写面对东胡的挑衅,冒顿忍辱负重;后写冒顿派兵忿而灭东胡。

C.选文按头曼助冒顿拥万军、冒顿忘恩负义杀头曼、冒顿忍无可忍灭东胡的思路构思,其中第三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到“遂与之”)写冒顿不爱宝马,第二层(到“愈益骄”)写冒顿不爱美姬,第三层(到完)写冒顿却爱国土。

D.选文按头曼助冒顿拥万军、冒顿忘恩负义杀头曼、冒顿忍无可忍灭东胡的思路构思,其中第三段可分两层,从“东胡王愈益骄”后分开,前写面对东胡的挑衅,冒顿忍辱负重;后写冒顿派兵忿而灭东胡。

答案提示

(一)译文:

王孙圉到晋国去访问,晋定公设宴招待他。赵简子站在一旁担任赞礼官,身上的佩玉发出响声,他问王孙圉说:“楚国的白珩还在吗?”回答说:“在。”简子说:“把它当作宝贝,它值几个钱呢?”

王孙圉说:“我们不曾把它当作宝贝。楚国所宝贵的,叫观射父,他这个人善于辞令,到诸侯各国去办事,使人家没法拿我们国君做话柄。还有一个左史叫倚相的,能引古代典籍,用它来论述各种事物,早晚对我国君提供前人兴旺和衰败的道理,使我国君不要忘记先王的功业。他又能够使天上地下的鬼神欢喜,顺着他们的好恶,使神灵对楚国没有怨恨。还有一个湖名叫云连徒洲,是金、木、竹、箭等出产的地方。还有龟、珠、角、齿、皮、革、羽、毛等,这些可以用来供应军用,预防发生意外的事情;这些也用来供作礼物,拿它招待和馈赠给诸侯。倘若各国诸侯喜爱这些礼物,加上用外交辞令来疏导,有预防意外事件的准备,而且大神保佑,我国君也许可以避免得罪各国诸侯,而国家人民也能够保全了。这才是我们楚国的宝贝呢。至于那白珩,只是我国先王的一种玩耍的东西,有什么宝贵的呢?”

(1)答案:它只是先王的玩物 观射父 倚相 云连徒洲 于国于民有利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C级。先理解全文,再按文脉搜寻关键的信息点,即可答题。

(二)译文:

齐庄公问晏婴说:“凭借自己的力量使国家的老百姓敬畏,使天下的诸侯服从,这是机遇吗?”晏子回答说:“这取决于你的行动。”

齐庄公说:“什么行动?”

晏子回答:“能够爱护自己国内的百姓的人,就能够使自己国境之外的恶人降服;看重百姓为国家出大力的人,就能够制止那些残暴国家的邪逆行为;听信、依赖、任用贤人,就能威治诸侯;讲究仁义而乐于为社会谋利益的人,能治服天下。不爱自己国内老百姓的人,就不能征服境外的恶人;轻视百姓为国出大力的人,不能禁止残暴国家的邪恶叛逆行为,固执己见,听不进贤人的话,不能威治诸侯;不讲仁义,贪图虚名和眼前利益的人,不能使天下服从。要想使天下人敬畏、诸侯服从的就是这样的办法才可以实现。”

然而庄公不采纳晏子的意见,晏子退而过隐居的生活。

庄公任用勇士,轻视臣仆的死亡,用兵无休止,国家贫困,百姓受害,过了一年,百姓大乱,而庄公自己也由于崔杼之祸被杀身亡。

(2)答案:C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能力层级:C。解答此题,一定要注意文中具有的标志性的语句,如第1段“庄公问晏子……”,第5段“公任勇力之士……”,从中切分,符合文章实际。而第4段写庄公不采纳晏子的主张,晏子退而隐居,应看作是前文的一种结果。

(三)译文:

王珪是太原祁县人,唐高祖武德年间,他在隐太子的东宫中任中允,深得太子建成之宠。后因牵连建成阴谋作乱一事,被流放嶲州。建成被杀后,太宗即皇帝位,召任为谏议大夫。他真心实意竭尽臣节,多有良谋进献。王珪曾上密奏,直率地劝谏,太宗对他说:“你所评论我的,都切中我的失误,自古以来,作人君的没有不想国家长治久安的,然而不能实现,只是因为听不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或者听到后不能改正。今天我有过失,你能直言劝谏,我又听后能改,还忧虑国家不安宁吗?”太宗又曾对王珪说:“你如果常当谏官,我一定永远没有过失。”给王珪更加优厚的待遇。贞观元年,改任王珪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大事,兼任太子右庶子。贞观二年,升任侍中。当时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王珪共同主持朝政,常因此而侍宴。太宗对王珪说:“你识别审察的能力强,尤其善于谈论,从玄龄等人起,都可以品评一下,又可以自己衡量,比他们哪个贤能?”王珪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处理国事,知道了没有不办的,我赶不上玄龄。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尧、舜,我不如魏征。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我不如李靖。陈奏事情,详细明白,传达圣旨,上禀下情,坚持公允,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纷繁事务,各项事情务必认真兴办,我不如戴胄。至于荡涤污浊,表扬清廉,痛恨邪恶,喜好善良,我比他们几个人要稍稍强点。”太宗很赞同他的话,所有大臣也各自认为王珪谈出了心中所想说的话,认为他的评论确切。

(3)答案:B

能力层级:此题考查复句中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上下文语意,可以确定:①表顺承关系,②表选择关系,③表假设关系,④表并列关系。

(4)答案: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孜孜奉国,谏诤规过,文武兼备,处繁理剧等方面不如其他人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力层级:C。解答此题依文脉,筛选重要语句即可。

(四)译文:

孙叔敖是楚国的隐士。宰相虞丘向楚庄王推荐他,让他代替自己。当了三个月的楚国宰相,施行教化,引导百姓,上下和睦同心,世态民俗隆盛美好。他执政宽缓,但有禁必止,官吏中没有奸诈邪恶的人,强盗贼寇没有出现。秋冬两季就动员百姓入山伐木,春夏两季借助河流涨水外运,大家都能得到各自的利益,百姓都喜欢他们的生活。

楚庄王认为楚国的钱币太轻。把小币改铸为大币,百姓得不到好处,都放弃了他们的职业。管理交易市场的市令把这事报告给宰相,说:“市场混乱,百姓没有人安守他们的旧业。秩序行情不稳定。”宰相说:“像这样有多长时间了?”市令说:“三个月了。”宰相说:“不用说了,我现在让它恢复原状。”五天后,朝会,宰相对楚庄王说:“前些天更换钱币,认为旧币太轻。现在市令来报告:‘市场混乱,百姓中没有人安守他们的旧业,秩序行情不稳定’,我请求下令恢复过去的钱币。”楚庄王同意了,下令三天后市场恢复得像过去一样。

楚国百姓的风俗是喜好矮车,楚庄王认为矮车不利于使用马,想下令让人们把车身加高,宰相说:“屡次下令,百姓不知道听从什么,不可以这样。大王一定想要加高车身,我请求教导乡里,让他们加高他们的门槛。乘坐车辆的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君子不能屡次下车过门槛。”楚庄王同意了。过了半年,百姓都自己加高了他们的车身。

这就是不用命令而百姓就顺从他的教化,近处的人看到了就仿效他,远方的人从四面观察而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得任宰相而不欢喜,知道是因为他的才能而自己得到的;三次失去相位而不懊悔,知道那不是自己的罪过造成的。

(5)答案:B

此题考查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能力层级:C。仔细阅读原文,不难发现这一段分三层:先总述,接着介绍宰相决策的过程。其中第②句中有“市令言之相”,与宰相有关,不能断入第一层。然后再说明结果。其中第⑥句是宰相上奏楚庄王,如理由不充分,楚庄王不同意,那么就不会有下文了。因此⑥⑦为一层。

(6)答案:①②③|④

此题也涉及到结构层次,选项形式有些变化。①楚庄王想改革矮车;②宰相据理力谏;③楚庄王答应照宰相说的办。前三句围绕一件事来写。④介绍这种政策的效果。可看作另一层。

(五)译文:

臣又看到陛下的命令文告,命令王室宗亲和功臣镇守一方,作为藩镇,并传给他们的子孙,继续享有藩镇的政权,如果没有重大的原因,就不予以罢免。臣心里认为陛下封立他们,确实是爱护和器重他们,希望他们子孙后代永远继承享有而与国家一起万寿无疆。臣以为如果按诏令的本意,陛下就应该考虑如何使他们平安地生存并享有富贵。既然如此,何必要世袭官爵呢?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像尧、舜那样圣贤的父亲,尚且有丹朱、商均那样不肖的儿子。如果让儿孙继承官职,万一骄傲愚昧,就会使百姓遭殃、国家受害。正想要保留他的宗族呢,但是他的后人像栾黡一样的恶行已经暴露于天下。与其危害当今百姓,宁可割断对已经亡故大臣的恩情,这是很明白的道理啊。如此看来,以前所说的爱护他们,却恰恰是因此而害了他们。臣认为要赋予他们作王侯的权力,用封地来酬答他们,就一定要他们有才能和好的品行,量才而授官。这样,即使辅佐他们的人并不强干,也可以不犯过错了。从前汉光武帝不委任功臣的官职,因此而使他们的家族世代得以保全,这确实是正确的方法啊。希望陛下深深地思考一下这事,使宗室亲族、功臣能够享受陛下的大恩,而子孙后代又能始终保持福分和禄位。

(7)答案:B

此题考查复句的理解与辨识。解答此题有两条思路,一是如能理解“以”字的词义为“因为”,“犹”字的词义为“尚且”、“还”,再结合句意不难判断;二是如对虚词“以”的词义陌生,那么,须弄清它所处的语言环境。本句前有一句话“何则?”译为“为什么这样说呢?”后文就紧承前文,讲明原因。再用四选项的关联词语逐一搭配,选取恰当的一项。如本题A项表因果的词语,不妥;C项的条件、D项的假设,也不妥;只有B项表让步转折的词语才符合文意。

(8)答案:世袭制 废除世袭,量才录用

此题考查对全文思路的整体把握。段首,交代诏书内容,即“作镇藩部……嗣守其政”。接着马周对世袭制的弊害加以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主张,即“必有材行,随器方授”。此题也可用文中的话作答。

(六)译文:

单于头曼有个儿子叫冒顿。后来有个宠爱的阏氏,生了个小儿子,头曼想立他做太子。那个时候,(东部的)东胡和(西部的)月氏强盛,于是让冒顿作月氏的人质。不久,头曼迅速地攻打月氏,月氏想杀冒顿。冒顿偷了月氏的好马骑上,跑回匈奴,头曼认为冒顿强健,命他统率万人骑兵。

于是,冒顿发明了鸣镝,勒令部下,熟知他的命令。命令说:“鸣镝射击之处而不随射击的,杀!”冒顿于是用鸣镝射向自己的好马,然后又射击自己的爱妻;随从中有不敢跟着射击的,都被杀死了。最后用鸣镝射击单于的好马,随从都跟着射击。于是冒顿知道他们可用;随头曼打猎,用鸣镝射击头曼,他的随从也都跟着射击,于是杀死了头曼,把后母和弟弟以及不听从他命令的大臣都杀了。冒顿自己立为单于。

东胡听说冒顿作了单于,就派使臣对冒顿说:“想要得到头曼时的千里马。”冒顿问群臣,大臣们都说:“这是匈奴的宝马,不要给东胡!”冒顿说:“为什么与人作邻国却吝惜一匹马呢!”于是给了他。过了不久,东胡又派使臣对冒顿说:“想要得到您的一个阏氏。”冒顿又问身边的大臣,大臣都愤怒地说:“东胡不讲道理,才要阏氏!请允许攻打东胡!”冒顿说:“为什么和人作邻国却舍不得一个女子呢!”于是找了一个宠爱的阏氏送给东胡,东胡王更加自大。东胡与匈奴之间,有一处无人居住的弃地,有一千多里,两国各居住在它的边界,作守望之处。东胡派使者对冒顿说:“这块弃地,我想占有它。”冒顿问群臣,有的大臣说:“这块弃地,给他也可,不给也行。”于是冒顿非常气愤地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给他呢!”那些说可以给的,都被杀了。冒顿上马,下令:“国中有后出的,杀!”于是偷偷地攻打东胡。东胡当初轻视匈奴,没有防备;冒顿于是灭了东胡。

(9)答案:B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C级。本文从冒顿的角度来写,思路分析应从冒顿的角度来进行,不能变化。文中第三段表面上写冒顿不爱宝马、不爱美姬、却爱国土,其实质是前两者写冒顿的忍辱负重,后者写冒顿的忿而反抗。因此,选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