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诚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由此可知,诚信待人的行为可以追溯至殷商时代。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立身之本,孩子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但父母也应该让孩子深刻地明白这一点,要让孩子知道作任何承诺都是严肃的,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诚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就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是健康成长的根本所在,是将来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不论在生活上或是学习上,你的信用越好,就越能成功地打开局面,做好事情,同时也能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生活总是照顾那些诚实守信的人,食言而肥则是最令人讨厌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无法取信于人,更别提赢得他人尊重或管理他人了。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为了尽快实施自己的变法,就曾设巧计树立“守信誉”的形象:

公元前350年,秦国丞相商鞅准备发动第二次变法。

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新法是难以施行的。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在鸣金开路声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军土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劝众人说:“丞相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给黄金10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的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10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人们就这样议论着,看着,没有人肯上前来去试一试。官吏又宣读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img7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很快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丞相有令,谁能将此木杆搬至北门,赏黄金50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丞相有令,我就来搬,5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总是可以的吧。”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是条汉子!”拿出5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最终果然取得了成功。

商鞅这次变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周易》中有这么一段话:“天之所助也,顺也;人之所助也,信也。”由此可知,诚信待人的行为可以追溯至殷商时代。孔子曾就此问题问过他的学生子贡:“足食,足兵,民信三者哪个更重要。”子贡想了想,却反问孔子,去二留一怎么办。孔子想了想说:“去兵,去食,唯民信不可去,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足。”当然不排除这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但值得肯定的是这却是行之有效的做人智慧。

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立身之本,孩子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但父母也应该让孩子深刻地明白这一点,要让孩子知道作任何承诺都是严肃的,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