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教养与儿童心理发展间关系的研究

父母教养与儿童心理发展间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了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父母教养与儿童的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略。总的来说,父母良好的教养模式与儿童积极的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而父母不良的教养行为则与儿童负面的人格特征之间关系密切。

2 父母教养与儿童心理发展间关系的研究

对父母教养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儿童自我评价系统、儿童心理健康程度及儿童人格特点——展开,下面分别介绍这三个方面的研究。

2.1 父母教养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作为儿童的自我评价系统,代表着个体对自我的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现有的研究一致表明,尤其对于年幼儿童而言,父母良好的教养行为,对孩子的接纳和关爱,有助于儿童维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而父母对孩子的拒绝和否认则会导致儿童自我评价的消极倾向。

魏运华(1999)对中小学生的研究显示,父母的温暖理解与儿童的总体自尊及各个维度(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上的自尊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与儿童的自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而父母的过分干涉与保护则与儿童的整体自尊及能力、纪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赵荣霞等人(2002)对初二学生的调查也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儿童自尊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以及拒绝否认与儿童自尊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而父母的过分干涉和保护虽然与儿童自尊之间存在着负相关,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他的许多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关彩萍等人(2002)的调查也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对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起正向预测作用,会使儿童对自我有更为积极的评价和更高的接受度,对前途感到更为乐观,对人生更加充满信心,而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则可以反向预测其自我意识水平。

总之,上述研究支持了良好父母教养模式对儿童保持积极正面自我评价的重要作用。

2.2 父母教养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

除了自我概念,父母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父母不良的行为方式可以导致儿童内心焦虑程度的上升。徐远超和谭千保(2002)对初中学生的调查表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父亲的过度保护及母亲的偏爱与子女的特质焦虑水平呈负相关,而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则与子女的特质焦虑呈正相关。李金超和徐媛(2003)在上海进行的调查也显示,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可以较好地预测中学生的特质焦虑。史慧静等人的调查(1999)同样发现,父母对孩子的惩罚严厉,父亲对孩子缺少情感温暖理解,或者母亲对子女表现出过多的拒绝和否认,都会导致子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以及冲动倾向的明显上升。

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与儿童的焦虑倾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儿童的特质——应对方式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李金超等人(2003)的调查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积极应对方式,而母亲的惩罚、严厉可以负向预测儿童的积极应对方式,另外,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

此外,不良的父母教养还可引起儿童其他的负面心理感受。钱铭怡等人(1999)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羞耻倾向间存在着负向相关,而父母的过分保护干涉、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与子女的羞耻倾向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相关。李彦章(2002)对中学生的调查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儿童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而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则与儿童的各种心理不适症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向相关,其他的许多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另外,刘金花(2000)对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来自于和谐型家庭的大学生其适应性更好,焦虑性也较低,他们在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成就方面也高于来自其他家庭类型(冷漠型和说不清型)的被试。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知道,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子女内心的焦虑水平,培养儿童积极的应对方式,以及维持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2.3 父母教养与儿童人格特点的关系

除了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父母教养与儿童的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略。总的来说,父母良好的教养模式与儿童积极的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正向相关,而父母不良的教养行为则与儿童负面的人格特征之间关系密切。

对中小学生的研究基本上支持了上述结论。如魏书珍和衣明纪(1997)对青岛市小学生的调查发现,亲子的亲密度可以对儿童的兴奋性、敏感性、世故性及忧虑性起到明显的预测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对儿童的乐群性、恃强性、轻松性及紧张性起到明显的预测作用。赵冬菊(2001)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调查则表明,父亲的惩罚严厉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儿童性格的倔强性分别有正向和反向预测作用,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正向预测儿童性格的内向性,而父亲的惩罚严厉则分别可以正向、反向预测儿童的神经性和掩饰性。李慧民(2002)对中学生的调查也显示,父母的惩罚、权威控制及挑剔挖苦与儿童的忧郁性及紧张性的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与儿童的自律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而父母的关怀爱护、亲子气氛则与儿童的抑郁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

对大学生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如刘金同等人(1995)对大中专学生的调查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有利于子女发展成外向、情绪稳定、具有同情心等个性特征,父母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与儿童外向、情绪不稳及胆小怕事的个性特征间有明显的联系,而父母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育方式则容易使子女形成情绪不稳,残暴、缺乏同情心和反社会倾向的个性特征。卢旨明(1998)对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精神质之间呈负相关,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与子女的精神质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母亲的惩罚严厉是预测子女精神质的首要因素。此外,刘金花(2000)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的成长也有一定关系,民主控制型家庭的子女比干涉保护型家庭的子女更加合群随和、果断,比干涉保护型和严厉支配型家庭子女更加信赖随和,比严厉支配型家庭子女更加安详机警。

由此可见,父母的教养行为表现与子女的个性形成之间也关系密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