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掉打人的坏毛病

改掉打人的坏毛病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浩浩刚上幼儿园,是个聪明的小男孩。原来浩浩从小特别爱打人,要东西不给就打。没想到浩浩现在3岁了,不仅没改打人习惯,反而变本加厉了。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

改掉打人的坏毛病

行为表现

浩浩刚上幼儿园,是个聪明的小男孩。但不到一学期,已打了班里一半以上的小朋友。用他的话说,就是“班里总共20个人,我已打了10多个。”还挺自豪的。可真让他的妈妈又急又气,老师成天把妈妈找到幼儿园“告状”,小朋友们一见他妈妈也是纷纷“诉苦”。

原来浩浩从小特别爱打人,要东西不给就打。家里人多,都宠着让着他,当时父母都想“大了会懂事的”。没想到浩浩现在3岁了,不仅没改打人习惯,反而变本加厉了。

行为解密

孩子打人其实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丹丹有意打另外一个孩子,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丹丹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他,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两三岁的孩子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身体攻击越来越少,会逐渐改为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3岁左右的孩子还不能判断对方的意图,只是简单地将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当成对手。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改掉打人的毛病?

1.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如果孩子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孩子感到自己错了;等孩子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

2.不要体罚孩子。当孩子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孩子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孩子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孩子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3.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孩子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鼓励能够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孩子充满信心。

4.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孩子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孩子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孩子发脾气、打人。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孩子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5.为孩子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果明知孩子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孩子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孩子;让孩子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孩子的心扉,帮助他成长。

行为贴士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婴儿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孩子会一把推开水瓶……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