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提问的失误

课堂提问的失误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问范围太大,空洞抽象,使缺乏概括能力的学生对问题无以下手,无法回答。看起来一问一答,课堂活跃,而实际没有新的认识,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惰性,养成不动脑不思考随便说的坏习惯。提问不是围绕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提实质性问题,而是在细枝末节上绕圈子。问题的设计是把重点放在蚕的成长过程和怎样喂蚕上面,这就背离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提出的问题不明确,含糊不清或有歧义。

第五节 课堂提问的失误

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如下一些课堂提问失误,而直接影响课堂提问目的的实现。

1.范围太大,空洞抽象

提问范围太大,空洞抽象,使缺乏概括能力的学生对问题无以下手,无法回答。如《胡同文化》一课,不少人不管学生实际,初读后就提出“本文分几部分,写了北京胡同的什么?”的问题,接连抽五六个同学也不能完整作答,最后只得由老师和盘端出。这样提问就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可分段阅读归类整理后,设计三个问题作铺垫过渡:第一部分包含哪几段,写的什么?(1~3自然段,从建筑学角度写北京胡同)第二部分包含哪几段,写的什么?(4~12自然段,北京胡同文化)第三部分包含哪几段,又写的什么?(13~15自然段,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然后回答写了什么的提问就容易了。这样就缩小问题的范围,让学生在逐层的课文阅读中,概括出所写的内容。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概括理解能力,又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

2.简单浅薄,浮在表面

有的提问,常常问题在前半句,答案在后半句,无需动脑就可回答,或者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笼统表态。看起来一问一答,课堂活跃,而实际没有新的认识,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惰性,养成不动脑不思考随便说的坏习惯。如《荷花淀》一课中几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商量,准备去见自己的丈夫。教师问:第一,妇女说了什么?第二,第三……学生不加思考地就在原句找到了答案。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思维价值,起不到作用。这里对话写得相当精美,应设问以帮助理解,教师再问: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也不用多思考就齐声回答:想见丈夫,不好明说,找借口见丈夫。可先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回答。有经验老师:先找出这部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要求读出个性,然后说说这几个女人各自的性格特点。第一个“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活画出这女人含蓄,聪明,伶俐。第二个“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表现出女人直爽开朗的特点。第三个“听他说,敌人要在同口按据点……”是水生嫂说的,表现了她心细,考虑问题周到,善于思考的个性。第四个“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表现出一个快言快语,急切又真挚的女子。第五个“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叫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活画出一个新媳妇羞涩忸怩而又十分可爱的形象特征。这就比前者好得多。这样尽管学生从课文找到答案,但必须经过阅读思考,重新组织整理才能正确回答,这就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3.偏深偏难,回答困难

问题太深太难,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无力回答。如《瀑布》的最后诗节问:“作者为什么把瀑布比着烟、雾、尘三种不同的形态?”在教学中,接连抽了几个同学都不能回答,这对于观察笼统粗略的学生来说,是难以区分烟雾尘的不同特点的,即使有所感知也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当然也就无法回答上述的问题了。这一诗节主要是写瀑布的形状,可以设计为:这一诗节主要写瀑布的什么?用了哪些事物来比喻的?如果要提上述的问题,应首先启发诱导,让学生知道烟的轻飘、雾的朦胧,尘的纷扬之后,才能提出上述问题让学生回答,否则学生是不能回答的,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4.提问偏向,脱离重点

提问不是围绕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提实质性问题,而是在细枝末节上绕圈子。如《养蚕》一课,问:什么季节养蚕?蚕是怎样生长的?母亲是怎样喂蚕的?桑叶不擦干净行不?蚕长大了不分匾行不行?问题的设计是把重点放在蚕的成长过程和怎样喂蚕上面,这就背离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本文是通过母亲养蚕的过程,来表现母亲的辛劳,赞扬母亲勤劳慈祥,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根据这一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我们可设计以下问题以帮助理解:①母亲为什么养蚕?②养蚕开始,母亲做些什么?③ 蚕“上山”前我们做些什么?母亲又做些什么?请找出母亲养蚕辛苦的句子。④蚕“上山”结茧后,母亲又做些什么?她对我们讲些什么? 是怎样表现母亲辛苦的? 这样就能围绕教学目的来提问,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层次,学习有顺序记叙的写作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突出教学重点,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5.提问不明,含糊不清

提出的问题不明确,含糊不清或有歧义。学生不懂得问题的意思,或理解成为其他的意思,只好猜测、试探性地回答,甚至答非所问,完全背离了问题的原意,这就造成了思维和理解混乱,无法实现回答问题的目的。因而,提问一定要明确清楚,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个明确的思路,迅速正确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所谓含糊,一是指语意的含糊;二是指问题的含混。如《拿来主义》一课,问:鲁迅离开我们已70年了,但他的拿来主义对我们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请以“拿来主义”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这问题笼统太大,含义不清。学生很难回答,可以改成,请以拿来主义所提倡的“占有”、“挑选”、“创新”三原则来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这样既突出本课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又使学生有具体回答的内容,更加明白教师提问所指的含义。这样就清楚明白,就能正确地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整理,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提问一定要清楚明了,绝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也不能一会儿由这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偷换了原有问题的概念,使提问模糊不清,以致造成不问不糊涂,越问越糊涂的现象。

6.提问零碎,缺乏层次

问题零碎,没有按照阅读思维的过程设计问题,使问题缺乏层次。常常是一想起就问,一会儿问东,一会儿问西,问得学生手忙脚乱,穷于应付。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在分析课文时问:“主要写了什么(荔枝)?荔枝果怎样?外壳怎么样?颜色怎么样?壳膜、瓢肉怎么样?什么特征?果核又怎样?产自哪里?如何移植销售?”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主要学习说明文的写作顺序。有经验的老师设计:①全文主要写荔枝的什么?(生态)那么次写的是什么?(生产)可分为几部分?(两部分)②写荔枝生态,主要写什么?(果、花)照什么顺序?(由主到次)③荔枝果写了外形和果实又是照什么顺序写的?(由表及里)④荔枝外形写了哪些?(外壳、颜色、形状、大小)照何顺序写?(观察顺序)果实又写了什么?(壳膜、瓢肉、特性、果核)又是照什么顺序写的?(空间顺序)可见说明文的顺序非常重要,只要把顺序安排好了,就会更加清楚明了地表达了。这样提问层次分明而又具有内在联系。从阅读过程讲,是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由初步了解大意到精读而深入理解,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从思维角度讲是从综合到分析,从分析再到综合,尽管①和④问题均属综合,但并非简单重复,前者从内容入手,后者着眼于形式而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就符合阅读的程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提问设计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阅读思维的程序设计。一般是从课题开始,从词句到句群、段、篇,由感知课文到明确中心,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来设计提问。问题的排列也很重要,一个主问题常常辅以一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排列合理,符合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7.提问频繁,似连珠炮

提问快急频繁,犹如连珠炮,接连不断地向学生出击发问,甚至先抽学生后发问。如《胡同文化》一课,教师接连不停地问:①什么叫胡同?②什么叫文化?③什么是北京城的胡同?④北京城胡同有什么特点?⑤胡同文化又有什么特点?⑥胡同文化是怎样形成的?⑦文化与胡同是怎样联系起来的?⑧我们该怎样去认识?学生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完全没有时间阅读和思考,处在极度的紧张心理状态之中,只得草草应付。要么乱说,只好让老师来纠正;要么不说,只好让老师自问自答,这就没有起到提问的作用。提问应抓住实质,从以少胜多的问题来设计。如④问只要让学生概括胡同特点:方正,取名通俗,有宽有窄,成网络状。⑤问让学生概括出文化特点:封闭,满足,袖手,忍安就可以了。这样就不至于担心时间不够而抢时间。前面所举提问的例子①②③⑥⑦⑧都可以去掉,因为有的问题重复,有的太简单而没有必要问,这样就可以有时间让学生思考有价值的实质性的问题。我们应根据问题的难易,学生思考的举手状况来确定抽问的时间,一般要在中等生,至少要在中上生能回答的情况下才能抽问,绝不能先抽学生后发问。

8.包办代替,自问自答

问题发出后,教师不能因一两个人不能答就慌了手脚,怕影响时间和效果,自答了之,这就失掉了提问的意义。学生不能答,原因很多,有时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理解问题的意思,或没认真思考,有的是表达不清楚,或胆小害怕不敢讲,有的可能是问题太难,不易回答等等。我们设计提问的时候,就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进行周密的思考,根据不同的情况而设计好不同的提问,特别是有些难度大的问题,应设计好一两套帮助学生理解的过渡性问题,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同时,我们在课堂上应针对实际情况,根据获得的信息反馈,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提问。比如《胡同文化》一课,问:“北京胡同有什么特点?”学生难回答,接连抽了几个同学,见没同学能回答就只好自己解答了。可有经验的老师同样问了上述的问题,见学生“卡壳”,他并不马上解答,而是改换了口气说,那咱们先阅读课文,从后面的几个问题去思考:胡同的形状,取名,宽窄几个方面去思考。学生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可见,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了解学生,认真分析问题的难易,精心设计提问,对那些难度大的实质性问题,还应认真分析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回答,便于及时地提出一些应变性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思维。

9.不作表态、不给评价

对学生回答的提问不表态,不评价,放任自流,即使表态也含糊其辞,或者褒贬过度,夸大其词。这样做,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失去回答提问的兴趣。这方面的失误,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是在备课设计提问时,没有认真分析和周密思考,提问的目的何在,标准是什么,可能会有几种回答,在提问设计时不明确,心中无数,特别是知识性强的问题,自己要弄清楚,绝不能有半点的含糊,否则就无法评价。学生回答提问,在一般情况下不外乎是:要么符合要求;要么只有部分达到要求;要么完全离开了问题的内容,我们可以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给以正确地评价。

二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没有认真听,趁这个时间看教案,或去板书,不能合理地分配注意力,到评价时心中无数,无话可说。

10.态度生硬,咄咄逼人

提问时摆老师的架子,以教训者的语言和口吻提问,态度生硬,语气逼人,常常板着一张冷冰冰的面孔大声说:“谁来回答?我叫谁,谁就来回答。”结果,很简单的问题却没有一个同学回答,甚至低着头,不敢正视老师。这样拉大了师生距离,疏远了师生情感,人为地使学生造成紧张的心理状态,不能很好地思考。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是带着微笑“看看谁先想好,看谁先来回答”。老师和蔼可亲,礼貌用语,平等发问,打消了学生的紧张感,消除了师生间的距离界限,使语言交际渠道畅通,形成和蔼的民主的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养成礼貌用语的好习惯。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才能提高这种艺术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