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池二中概述

盐池二中概述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盐池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58年,时名大水坑初级中学。1960年,张德一调任盐池中学校长。在招生方面也是按照初中招生考试成绩划分,高分学生被录取到盐池中学,低分学生由大水坑初中录取。1971年又将两校分开,正式定名为“盐池县第二中学”,增设高中部成为盐池县第二所全日制完全中学。2001年,盐池二中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并将其公之于众,接受教职工监督。由于领导班子成员能够协调一致,密切配合,

盐池二中概述

盐池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58年,时名大水坑初级中学。1971年增设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2002年又经县政府统一调整,高中、初中分离,现在是一所县直属的高级中学。盐池二中建校五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二中的历任领导、几代教师五十年艰苦奋斗,五十年薪火传递,五十载风雨沧桑,五十载春华秋实,如今学校已发展为规模适中,教学设备完善,教师素质优良,学校管理规范,教育质量较高,深受盐池县南部人民群众好评的学校。

一、学校建制的变迁沿革和管理体制的逐步健全

20世纪50年代,祖国建设蒸蒸日上,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教育大门,让他们的子弟有一个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教育的机会,培养国家急需的有文化知识的建设人才,1958年秋,盐池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大水坑初级中学。校址选定在本县南部的大水坑镇,主要招收大水坑、惠安堡、麻黄山、马儿庄、青山等乡镇的农家子弟,就近入学。首任校长张德一,赵治力、颜自强、苏海源为专职教师。9月,学校正式开学,首批招收的53名初一新生欣然入学。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校长负责制。

1960年,张德一调任盐池中学(现盐池一中)校长。县政府调吴玉柱任大水坑初级中学副校长,主持工作,姜国华为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段光华任副教导主任,配备教职工10人。

1962年,因处于国民经济困难和调整时期,按照当时“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由原来的“一、二、九”学制(即:一年中一个月假期,两个月劳动,九个月上课)改为“一、四、七”制(即:一年中一个月假期,四个月劳动,七个月上课),学制的改变也就使大水坑初中成为了一所半耕半读式的二类学校。在招生方面也是按照初中招生考试成绩划分,高分学生被录取到盐池中学,低分学生由大水坑初中录取。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中开始酝酿成立“革命”组织,学校领导及部分骨干教师被“靠边站”,学生停课“闹革命”,学校管理陷于瘫痪,学校图书遭哄抢。到1968年,工人阶级宣传队进驻了学校,建立起了“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领导体制,学生复课“闹革命”。校革委会实行“一元化”领导,具体处理日常事务,时任大水坑公社革委会主任的孙继文兼任大水坑初中革委会主任,张学贤任校革委会副主任,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1970年,按照当时“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将大水坑初中与大水坑小学合并,更名为“大水坑要武学校”,学制为七年一贯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两年)。孙继文为校革委会主任,吴玉柱、马锦林为副主任,吴玉柱主持学校工作。1971年又将两校分开,正式定名为“盐池县第二中学”(简称盐池二中),增设高中部成为盐池县第二所全日制完全中学。管理体制仍然是革命委员会,潘英天任校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殷秉弟(教师代表),张绪(贫下中农代表),张锦宝(工人代表),牛万利(干部代表)为革委会副主任,牛正时(教师代表)为主管教学的校革委会委员。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师生人数增加,学校规模有了明显扩大,次年2月潘英天调离,杨善祥以革委会副主任和党支部书记的身份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殷秉第、张自安、牛万利为革委会副主任,殷秉第分管教学工作。1979年校革委会被撤销,重新组建起了党支部,校委会,设书记、校长和副校长职位,恢复了校长负责制。设立了教导处和总务处及校团委等,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分别负责具体工作。

1980年7月,杨善祥调任盐池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学校工作由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殷秉第主持,段光华任副校长。这一时期,正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上下拨乱反正,迎来了教育科学事业的春天。这时期,盐池二中在办学规模、发展速度和教学质量上都有了快速的进步和提高。

1984年3月时任校长殷秉第调盐池职中任校长,由时任副校长段光华继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选拔中青年教师魏统新、武福为副校长。1985年12月,盐池县委政府又一次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和充实,任命魏统新为校长,段光华任支部书记,薛斌、刘登祥、柴万湖先后任副校长。新班子在认真总结汲取以前学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首先制定了《教职工岗位责任制》,使学校管理逐步规范化,并根据上级要求调整了学校的管理机构,改教导处为教务处,主要负责教学工作;增设政教处主要抓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设立了校长办公室具体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总务处主要负责学校财务后勤服务工作;设专任党支部书记,抓党的组织建设;组建成立了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需要,设立了6个年级组和13个教研组。学校实行了教职工代表大会或教职工大会制度,校委会向大会报告工作,接受教工代表的审议。在广泛征求和听取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量化管理细则》《教工奖惩制度》《高考、中考奖励办法》《教师职称评定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纳入量化管理,使学校管理逐步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对促进学校工作,规范教职工言行,总结评定教职工业绩,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1年,盐池二中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这次调整打破了以往上级直接任命的做法,而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下,由组织部、人事局、监察局、教体局等部门共同参与,由教体局组织实施,采取了竞争上岗的形式,“自愿报名,竞聘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任命”,增强了透明度,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通过竞聘,一些在教职工中较有威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饶良凯担任了新一任校长,高文智为书记,吴天军、张世恒、路菊为副校长,完成了学校领导班子在世纪之初的顺利接替。新班子在保留了原来的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之外,又增设了教研室。新一届的学校领导班子组建伊始就首先给自己约法三章:一是班子成员要坦诚相待,团结协作,在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一旦形成决议,必须坚决执行;二是领导成员要做到无私奉献,以身作则,要求教职工做到的班子成员必须首先做到;三是工作注重实际,讲求实效,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教工信任,树立威信。并将其公之于众,接受教职工监督。由于领导班子成员能够协调一致,密切配合,作风扎实,召开两届教代会,两度制定发展规划,修改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教育科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开创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首肯和全体教职工的拥护支持。在每年由校党支部和工会搞的问卷调查民主测评中,教职工对这一届领导集体及各成员的满意率均在95%以上。在2005年又一次换届竞聘中,原领导班子中除吴天军、路菊调出外,其他成员均被继续聘任。饶良凯继续任校长,徐彦才继续任副校长(原副校长吴天军调盐池实验中学后,徐彦才接任了二中副校长),李越荣、刘欢筠竞聘为副校长,原副校长张世恒改任校党支部书记。

盐池二中自1958年创建以来至2008年的50年中,由创建时的初级中学到“文革”中的“七年一贯制”学校到完全中学再到2002年停招初中生成为今天的高级中学,在学校建制上几经变化,领导班子成员多次调整,教师队伍也不断更新,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学校也在稳步发展,并向新的目标迈进。

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

盐池二中地处乡镇,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环境与县城学校相比都很落后,但50年来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除了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投入,各级政府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诸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50年来几代二中人以校为家艰苦创业、勤俭建校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盐池二中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二中人的艰苦奋斗史。

1958年,大水坑初级中学创建,当时新校坐落于乱坟荒滩之中,到9月开学时,校舍尚未竣工。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开学上课,只能先借用大水坑小学的房屋上课、办公,学生食宿于街面上的王家店(当时大水坑街上的一家车马店),后因小学教室紧缺,只得又改借大水坑大队的房屋上课,直到年底用于教室和办公室的12间土木结构的瓦房才建成,师生搬回学校上课。另建3间土木平房作为灶房,师生同在一灶就餐。当时新建宿舍仍未竣工,学生上课住宿仍处两地。学生口粮自带,生活用水由学生到当地居民院内水井或当时东街的一口水井中挑运。晚自习时,学生靠用空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照明,所用煤油自购,老师晚上在煤油罩子灯下办公。校园没有围墙,周围遍布黄沙和野草,常有野兔出没,偶尔还能发现狼的踪迹。

面对如此简陋的校舍和荒凉的校园,校长张德一带领3名教师和50余名学生,继承革命老区优良传统,发扬盐池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边上课一边劳动,自己动手脱土坯,往返十里路程背砖块,修建校舍。继张德一校长之后,副校长吴玉柱、姜国华主持学校工作,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优良作风,带领全校师生在学校周围垦荒种地,挖石膏制粉笔,勤俭办学,艰难渡过了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64年,当时的校园西高东低,西边一座沙丘,东边一个水坑,没有像样的操场,校园杂草丛生,没有树木,没有围墙,不便管理。学校领导发出会战15天改变校容校貌的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响应,一边上课一边劳动,平整校园,没有架子车就用背斗背土,硬是用这种原始的工具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背斗一背斗将西边的沙丘搬到了东边的水坑里,清除杂草,种花栽树,绿化校园,打筑围墙继续垦荒种菜,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收入。为了筹备校园砌筑围墙所用的砖、土坯等材料,师生白天一边上课一边劳动,亲手脱土坯,晚自习后,老师就带领学生到距离学校五里路的张布良砖窑去背砖,师生每人一个晚上最少一趟甚至两趟。虽然这个活很苦,但师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常常是一路笑声一路歌。在全校师生的艰苦努力下,校园围墙终于砌了起来,当师生看着平坦的校园、高高的围墙,都由衷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也对这些劳动成果倍加珍惜。是年秋季突降大雨,齐腰深的洪水汪在刚刚砌成的围墙下,围墙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为了保住自己的劳动成果,从领导老师到学生一个个跳入水中排水抢险,硬是保住了围墙,免遭了损失。

大水坑初中师生自力更生勤俭建校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周围群众的交口称赞。1964年学校被评为全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表彰,吴玉柱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出席了自治区群英大会。《宁夏日报》对学校先进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大水坑初中这所仅有近百名学生和十来名教职员工的农村学校成为全区教育系统学习的榜样,在全区渐有声誉。这样的荣誉极大地激励着全校师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校、把学校办得更好的信心。

20世纪70年代初,大水坑初中改为完全中学,定名为盐池县第二中学,由于班级增加,学生人数猛增,教师也随之增多,原来的教学设施已明显不足,特别是教室、办公室、宿舍极为紧张,办学经费更为紧缺。面对如此困难,学校领导并没有等、靠、要,而是发扬了盐池二中一贯的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的传统,带领全校师生开展勤工俭学勤俭建校活动。兴办了粉笔厂,制造的粉笔不仅保证了本校使用而且还向周边学校销售;办起了修理厂,既方便了群众也增加了学校收入;在沙窝子村创办了校办农场,开荒种地,养羊养兔,当时农场种的土豆已基本上满足了全校师生的食用。师生们夏天顶着烈日,秋天冒着冷雨,亲自脱土坯,建房屋,不辞劳苦。在教师中也出现了一些能工巧匠,魏统新、王世国等老师手操瓦刀砌墙抹灰,被师生们誉为“技术工”。一栋栋房屋在师生的辛勤劳动下建成,使校舍紧缺的局面得以缓解。1974年,学校生活用煤短缺,但又没有足够的资金雇车拉运,为了不使学校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校长潘英天带领师生用架子车到距离学校几十公里的冯记沟煤矿拉煤,此举感动了煤矿领导和职工,煤矿领导派矿上的汽车将煤送到学校并表示不论煤炭何等紧张,一定要保证盐池二中师生的用煤。一系列的勤工俭学活动,既培养了师生的劳动观念,锻炼了战胜困难的意志,也为国家节约了财政开支。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与教学相应的硬件设施极差,无法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建校初期建造的一些土木结构的房屋由于使用年限长久,已经是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学生在这样的房屋里上课住宿,安全隐患极大。一方面是群众送子弟上学的热情高涨,一方面是教学设施落后,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极差,这些严重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基础建设已迫在眉睫。学校在积极采取措施勤工建校的同时,也反复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投资,力争尽快改变这一现状。1985年初,时任县委书记王振宇率教育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到二中现场办公,制定学校发展远景规划并于当年拨款首先建起了面积为1500多平方米可容纳12个教学班的教学楼西楼,使得教室紧张的现状有所缓解。

1986年至1987年先后建起了教学楼东楼,综合办公楼,图书阅览楼总面积达4200余平方米,1987年至1997年先后新建砖木结构学生宿舍72间,餐厅、库房24间,教工家属住房151间。1990年建起了钢栏砖混围墙和大门门房,改变了原来校园围墙不全、闲散人员随意进出的现状。1994年建起了供暖锅炉房,安装起了供暖锅炉,结束了二中冬季只能靠火炉取暖的历史。1998年,县政府投资100余万元为学校建起了面积214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1栋,学校自筹资金近10万元购置了320架钢管高低床,学生住进了明亮宽敞整洁的宿舍楼,结束了几十年住平房、睡通炕、打地铺的历史。1987年至1997年在教学设施上,按照二类学校标准建起了由专人负责管理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以及体育器材室,仪器设备较为齐全;其间又自筹资金20余万元兴建了电教室,微机室,将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到了学校管理和教学教研活动之中。

在争取政府投入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盐池二中从未丢弃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的传统,兴办了米面加工厂,养猪场等,为学校节约开支增加收入,积极开展义务劳动,平整校园,铺垫操场,植树种花,净化美化校园,仅1998年,全校学生在总务处和班主任的直接带领下,没花学校一分钱拆除危旧房屋118间,拣拾清理出旧砖100余万块,自己动手用砖块硬化校园,使得原来刮风满园黄沙垃圾飞,下雨遍地是泥泞的现象得以改变。自1988年至1998年建校40周年期间,是盐池二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大,建设项目较多的十余年,也是校容校貌大为改观的十年。在建校40周年校庆时,曾在二中工作过的老领导老教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学校,看到如此变化,个个感叹不已。

2001年,福建福清华侨中学与盐池二中结为对口帮扶学校,福清侨中捐资近8万元将二中阶梯教室装配成多媒体教室,至今仍在使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了改变教师的居住条件,学校统一规划,组织教职工共自筹资金330余万元,于2001年建起了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的商宅楼,相当一部分教师住进了明亮宽敞设施齐全的楼房,同年学校又投资近10万元建造了3个水泥篮球场和一个用黄土铺垫的田径足球场。

自2001年秋以后,饶良凯为校长,高文智、张世恒、徐彦才、李越荣、刘欢筠等先后为书记、副校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不以现有条件为满足,而是清楚地意识到二中在基础设施方面虽然较上世纪80年代前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较之县城学校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盐池二中的办学条件仍很落后,这些都是困扰学校发展的不利因素。校领导一方面千方百计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根据学校现状结合实际制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政府投入,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变办学条件。2003年学校向农行贷款43万元并自筹资金11万元购置清华同方计算机122台,安装起计算机教室2个,给全校学生开信息技术课。2004年再自筹资金5万元购买了兼容机10台,配发到各教研组并发挥本校教师孙永昭、景维东等人的专长,自行组建了校园局域网,充分利用了远程教育的资源。学校还自筹资金购买了刻录机、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移动投影仪和光电阅卷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些设备的配置,对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大力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同时,在校舍建设和校园美化方面也加大了力度。2002年学校向县政府争取10万元更换了办公楼宿舍楼地下供暖管线,改造了教学楼供热系统,彻底维修了供暖锅炉并增置2吨供暖锅炉一台,保证了供暖畅通。2004年向县财政争取到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30万元,硬化美化了校园前院,建造了亭榭小品,花架走廊,栽种了景观树木和草坪。2005年又争取到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项拨款200万元,于2006年建造了2900多平方米的四层砖混学生宿舍楼1栋,2007开始使用。2006年还自筹资金近7万元铺设了300米沥青跑道并购置了相当数量的体育器材,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体育锻炼场所。

从学校创建初期的十几间土木结构房发展到今日拥有数学楼1栋,综合办公楼1栋,图书阅览楼1栋,学生宿舍楼2栋,供暖就餐,库房等专用设施一应俱全,各种设备仪器齐全,电教手段先进,馆藏图书达两万册,并逐年增加。校园占地面积已达近4.7万平方米,校舍变化之大,硬件设施发展之快,令人慨叹。

三、师资队伍的壮大与成熟

1958年学校创建时,只有教师4人,次年仅有姜国华、泰敏荣、陈万鹏、马汉臣、李晋华、杨明玉等一批支宁教师被分配来校任教,虽然教师人数不多,但他们肩负着盐池县南部各乡初中教育的重任。1962年时逢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财政紧张,群众生活困难,学生辍学严重,全校3个年级仅剩39名学生,面对如此局面,当时县政府已有撤销这所学校的打算。时任校长吴玉柱、副校长姜国华和全体教师们认为大水坑初中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着盐池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坚决要求保留这所学校,也坚信学校不但能办下去而且会越办越好。如今盐池二中的发展充分证实了这些教师的远见卓识。当时为了不使这所刚刚创建起来的学校夭折,校长吴玉柱带领姜国华、段光华、陈万鹏、马汉臣、杨明玉、泰敏荣等老师放弃假期休息时间,翻山越岭徒步深入到麻黄山、萌城、惠安堡等地村庄的学生家中苦口婆心地做家长思想工作,动员学生返校学习,学生和家长被这些老师的行动所感动,纷纷克服了家庭困难送子女重返校园,教师们的决心和精神使县政府改变了初衷,保留了大水坑初中。

1962年,大水坑初中改为二类学校,上课时间缩短。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学到更多的知识,老师们加班加点,挤时间、赶进度、抓质量,最终完成了全部教学任务。虽然学校工作条件差,生活艰苦,但这些在学校创建初期就从全国各地来到大水坑初中的教师志存高远,扎根山区,工作安心而勤奋。吴玉柱、姜国华、陈万鹏、李晋华、马汉臣、段光华、杨明玉、泰敏荣、李春荣等一大批教师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这所学校,献给了老区的教育事业。段光华扎根山区终身从事党的教育事业,视盐池为第二故乡。马汉臣严谨治学,严格执教,扎实育人,把一生献给了盐池的教育事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教学秩序混乱,相当一部分骨干教师被加上了“黑帮”、“反动学术权威”等莫须有的罪名被批斗。当复课“闹革命”后,这些当时被整的老师无怨无悔,与稍后调入二中的左理、李若君、牛正时、岳辉、张树梅、马以英、黄志敏、殷秉弟、马青林等一批中青年教师顶着压力,冒着风险扎扎实实搞教学,一心一意做奉献。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长达十年的内乱结束,一些曾遭受过迫害的教师被平反昭雪,重返二中教坛,他们精神振奋,要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一批高校毕业生也被陆续分配来到二中任教,新老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脚踏实地,忘我工作,殷秉第、杨善祥、段光华、李若君、薛斌等虽然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却身不离讲台,超量工作;有的老教师虽病魔缠身却仍坚持工作,白天上课,晚上备写教案,批改作业直至深夜;有的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辅导毕业班学生,超量代课但从不计较报酬,不讲个人名利得失。在1978年全县初中数学竞赛中前5名均被刘登祥老师辅导的二中学生获得。这在拨乱反正狠抓教学质量的当时,如此成绩轰动了全县;岳辉老师担任语文组组长时,在1979年,用两学期的早自习时间给全组老师串讲初中、高中文言文,带领语文教研组的老师加强业务学习,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成绩突出,1982年获全区教研活动先进集体奖;李若君教学认真,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区先进个人。

进入1980年以后,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一批批高校优秀毕业生被分配了进来,这时的教师队伍不论从人数还是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扩充和提高,年龄结构、知识层次、教育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学校也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壮大发展师资队伍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特别是近几年更有加强,其主要做法:一是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转变人才观,质量观。二是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自考、函授、离职进修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以适应教学需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学校就将一些教师先后送到宁夏教育学院、宁夏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进行代培进修,鼓励一些教师参加大学专科或本科函授学习,截至目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已超过了91%以上,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关于中学教师队伍学历达标率。三是实施“以老带新”实行业务的传、帮、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培养青年教师,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四是规定青年教师听课节数,要求他们提前做习题,坚持每年一次的业务考试,督促青年教师在岗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五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年轻教师,自2001年与福建福清华侨中学结成对口支援学校以来,学校抓住福建教师来校支教的机会,安排他们对二中的外语、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教学方法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本校教师的应用能力。2004年以来,全区新课改全面推开,学校不惜代价安排所有承担课改实验的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六是坚持实行集体备课,力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师资队伍的壮大,知识领域的不断拓展,知识结构的逐步完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日渐提高,在教学教研、教改等方面都显现出了成效。

教师在参加各级组织的优质课评比中成绩斐然。学校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一次本校的优质课评比,并将其中的优胜者推荐到县、市、区级参加评比,自1988年开始,饶良凯、牛治玉、杨军、孙益民、郭倡、谢树荣、景维东等先后在吴忠市举办的优质课评比中获奖。2005年宋文英、何刚在吴忠市教育局举行的课改研讨会上大胆登台执教,受到市局领导和教研人员的一致好评。2006年,教师田小国在全区首届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05年至2007年乔丽宁、郭振文、杨旭、董彦甫、路建国、王惠忠、高俊伟、李彦鹏等获全县优质课评比二等奖。贾宏业、孙永昭、张晓丽、郑文平获全县公开课评比优秀奖。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自1990年以来,学校广泛推广集体备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一些教师主动承担,大胆尝试,有的实验已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牛治玉的“目标教学”实验在全国首次中学生数学评价经验交流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初中数学教师张本善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参加了湖北大学教学理论和实验研讨会的交流,受到了与会同仁和专家学者的肯定;语文教师张世恒的“单元教学教改实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2002年二中承担了经宁夏基础教育成果评审委员会批准立项的《转变教法和学法的研究》研究课题,批准立项之后,学校成立了以副校长徐彦才为课题负责人,由龚志昌、张志宏、潘骞为主要参与者的课题组,经反复论证,2002年5月制定出了课题实验方案,报经县、市、区三级教研室后于同年8月正式开始实施,历经一年的工作初步形成了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即宽容、和谐、民主、自主的授课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发生了转变,能够从被动的接受中走出来,大多数学生能够主动探究,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精神。这一专题研究成果得到了上级教学研究部门的充分肯定,于2005年10月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全区首届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三等奖。

教师撰写论文蔚然成风。过去,学校条件差,馆藏图书、订阅杂志极少,缺乏必要的参考资料,也很少有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1985年以后,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大量购买图书,征订杂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派教师到一些先进的学校观摩学习,从而为教师撰写论文创造了条件。自1985年至2007年先后有90名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70余篇论文并获奖。有些论文见解独特质量较高被某些省级以上较有权威的学术刊物刊登或在全国有关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例如:张洪福的《补体巧解立体几何题》《浅谈平面几何辅助线歌诀的导向作用》和《满足条件f(x)+f(y)=2f(img76)的函数浅谈》分别在全国初中数学教研第八届年会和全国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饶鸿久的《高考作文与思维练习》在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会上评为一等奖;魏统新的《调动老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被《语文教学通讯》评为一等奖;李越荣的,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初探》获自治区生物协会论文三等奖;龚志昌的《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质》在全国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上评为二等奖等等;教师们撰写论文不仅提高了自我,促进了教学研究,也对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盐池二中的教师思想活跃,业务过硬,工作扎实,爱岗敬业,一大批优秀教师受到区、市、县的表彰奖励。刘欢筠获得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表彰的“学校体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张本善荣获自治区“模范教师”称号;龚慨荣获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和自治区总工会表彰的“优秀教育工会工作者”;张洪福荣获自治区“先进教师”的称号;徐彦才荣获自治区“模范教师”“全区十佳标兵”称号;魏统新先后两次被银南地区评为“优秀校长”;李彦鹏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优秀班主任”;吴天军、张志宏、王兴葛、郭倡、路卫国、孙益民、贾宏业、何新忠等教师先后受到了吴忠市的表彰奖励。体育教师周吉、高兴民、刘欢筠等自制体育器材,经久耐用,其经验在全县各中小学得以推广,《宁夏教育》还刊登了他们的先进事迹。自1985年至2007年盐池二中的教师先后有83名受到县级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

下面的这一组数字,是盐池二中50年来师资队伍发展壮大的最好证明:

1958年,学校初创,全校仅有教师4人。

1965年,全校教师20余人(含后勤工作人员)。

1980年,全校教职员工70余人(含后勤工作人员)。

1985年,全校教职员工93人,其中专职教师68人。

1998年,全校教职员工149人,其中专职教师102人,

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有100人,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女教师31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88人,占教师总数的88%。

2008年,全校教职员工117人,其中专职教师107人,具有大学学历的教师95人,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1人,女教师43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94人,占教师总数的88%。在专职教师中有自治区骨干教师2人,吴忠市骨干教师2人。

四、丰硕喜人的教学成果

1958年学校创建首次招收学生53人,待到1962年仅剩39名,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学校因学生大量辍学流失而即将夭折的严重局面,全校教师不是坐等上级部门的决定,也不是想着借学校停办而远走高飞离开这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为了能让学校继续办下去,全校教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和艰苦的努力,使相当一部分辍学学生重返校园。到1965年已有3个教学班120名学生,这在当时不论是班级数还是学生数都已是十分令人欣慰的。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已为社会培养了6届毕业生116人。这些学生由于在校期间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学到了扎实的文化知识,当走上社会时充分展示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如61届初中毕业生单新强、62届的张万寿、65届的范永春、刘宝增、66届的杨安等,由于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曾担任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64届毕业生张树彬通过自己勤奋努力,现在不仅是中学高级教师而且是全区小有名气的作家。尤生俭、石茂林、张兴昌、张廷兰、吴世荣、丁佐林、胡培业、吴秀梅、魏统新、柴万湖、包汉臣、龚慨、邓风花、王明珍、张清、李生玉、李培才、王武辉、丁佐旺等这些“文化大革命”前的毕业生在他们所在的单位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成为一些部门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时光如梭,光阴荏苒,这6届毕业生已经离开二中40余年,现在他们绝大部分已年过六旬,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们曾经做出的贡献仍被后人所记忆。每当回忆起在盐池二中学习的情景,这些毕业生们仍然是兴奋不已:是盐池二中培养了他们,造就了他们。

“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师遭到批斗,学校一度停课。复课之后,在那随时都有再次遭到被批判的极为困难的时候,全体教师仍不忘自己肩负的教书育人的重任,排除干扰,认真教学、勤奋工作,同样培养出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73届高中毕业生侯永忠,走出校门,刻苦自学,曾在宁夏大学任教,现旅居国外,就职于加拿大人事保障局。73届高中毕业生饶恒久、李忠兴、杨基才,74届高中毕业生刘春增、张卫国、贺满明等恢复高考后,通过刻苦努力考上了大学,现在已成为造诣较深的专门人才或党政领导。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学校实行开门办学,盐池二中创办了农机、畜牧、水电、医疗、农技、文体等专业班、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和具体实践掌握了一技之长,虽然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后,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未能考入大中专院校,失去了深造的机会,进了工厂或回了农村,由于在学校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的生产能手技术骨干,农村的科学种田和养殖能手。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学校教学工作步入正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风蔚然兴起,教育的春天来到了。许多家长争先送子女上学,二中的学生数猛增,教师更是精神抖擞,要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大干一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考入了大中专院校;1977年至1984年盐池二中向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69名,其中大专以上128人,他们中不少人大学毕业后继续报考研究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如:杨天林、牛东明、吴彦俊、张天政、罗向东、马军、王非、张克平、高建忠、李明浩、武占银、张勋、夏维波、牛一民、龚波林等;一批学子如今已成为知名学者或专家,成为盐池二中引为骄傲的知名校友。

1985年,盐池二中已发展到了24个教学班(其中高中班11个,初中班13个),在校学生1368人;并且逐年增加,到1998年已上升到30个教学班(高中班18个,初中班12个),学生已突破1700余人(高中980人)。教师恪尽职守,辛勤耕耘;学生勤奋刻苦,学习努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在全国全区全市举办的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从1985年至1998年先后有71人次学生在全国全区全市举办的各种知识竞赛中获奖,其中刘登祥老师指导的学生强晓风在1986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荣获第8名;王建国、张洪福、张志宏老师指导的学生要利刚、李志强在1990年和1991年分别获得全国数学联赛二、三等奖;周长林教师指导的学生岑国峰、高有平在199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分别获得一、三等奖;李学平老师指导的孙丽娟在全国奥林匹克英语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丁佐寰老师指导的张树萍在1995年全国中小学作文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997年白玉梅老师指导的武双林在全国中学生外语能力竞赛中获得二等奖等。在体育竞赛中也是成绩显著,1986和1987年,盐池二中连续两年荣获银南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称号,1993年,盐池二中代表盐池县参加银南地区首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及足球联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自1986年至1998年,盐池二中在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高中部团体冠军3次,初中部团体第三名4次。

从1985年至1998年建校40周年的十余年,盐池二中高考成绩稳步上升,向全国各类高等院校输送大专以上学生846人;其中1985年后的毕业生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3人,如张新军、张玉清、尤向辉、强晓风、和萍、张志鹏、龚璞林、李富军、赵杰、王昱皓、高玉靖、尤源、吴彦瑞;向中等专业学校输送了179名学生。

1999年以后,盐池二中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校抓教育教学质量,抓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成绩突显,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在其10年间,先后有56人次学生在全区及全国的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竞赛中获奖。2001年,孙永昭老师指导的学生俞科和赵佳妮在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2002年李越荣老师指导的学生黄浪涛、彭正伟在全国生物联赛中获一等奖。2003年,范玉锋老师指导的学生代文杰、黄浪涛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二等奖。周景增老师指导的学生徐春丽在青少年体育项目学校田径比赛中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2004年徐彦才老师指导的学生饶昱久、秦奋云在全国中学化学竞赛中获得三等奖。段明东、刘永峰、罗志英等老师指导的8名学生在全区中小学手抄报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2006年,姬学川老师指导的学生韩天雯“省级赛区高中化学”竞赛中获得三等奖。2007年李普、牛生良老师指导的学生柴彦彪、赵龙智分别在“省级赛区化学”竞赛和“宁夏赛区初中化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005年,语文教师罗志英老师率她所带班级十几名学生参加了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中文通典杯全区中小学生古诗词吟诵表演大赛”,这些学生以那落落大方的表演和声情并茂的吟诵从19个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知识竞赛成绩斐然,而在文体竞技表演中也是成绩喜人,2001年在全县第二十一届中小学运动会田径赛上,盐池二中体育队一举夺得了高中组和初中组两个团体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盐池二中的传统文体项目——腰鼓,在2004年全县春节社火表演赛中一鸣惊人,荣获此次比赛的最高奖项“特别奖”。

学校高考成绩更是稳步上升,令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欢欣鼓舞。自1999年至2007年,盐池二中学生考入高等院校的本科生1111人,高职及中专生873人。分别以2004、2005、2006三年为例,本科上线学生数分别为124人、131人和123人。特别是2004届高中毕业生黄浪涛以总分688分位居全区第四、全市第一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打破了盐池二中乃至全县无人问津清华的历史。2006年学生饶昱久以608分的高考成绩名列全县理科榜首被西安交大录取,2007年学生张智冠又以591分的高考成绩名列全县理科第一。累累硕果让盐池二中这所农村中学顿时声名大振,也为一大批农家子弟成长、成才以及就业、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

盐池二中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从建校53名学生发展到现在在校生1750名。历代二中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换来了丰硕喜人的成果,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自建校至2007年共培养初中、高中毕业生累计13486人(其中高中毕业生7934人),向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3740人。这些毕业生有的已经走上社会,有的即将走上社会。有的已成为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有的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冀用更渊博的学识报效国家;有的已走上了单位的领导岗位;有的是一些部门的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民营企业家和致富能手。总之,他们都正在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加砖添瓦。

五、政治思想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设

盐池二中建校50年来,始终把政治思想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教育重点作为学校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1958年,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重点是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教育,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主要是采取开设周会课、报告会、座谈会、出墙报板报等形式进行。

1960年后国民经济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主要开展“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教育,请革命老前辈作报告讲故事,对学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学校把讲雷锋学雷锋做好人好事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雷锋小组,各班建立节约箱、百宝箱。组织学生上街为群众做好事,到农村参加集体劳动,帮助生产队抢种抢收,培养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结合雷锋的苦难童年,组织学生访贫问苦,请老贫农忆苦思甜,讲三史(村史、社史、家史),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同时在毕业班学生中开展“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时刻听从党召唤。

十年内乱,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被林彪、“四人帮”引入歧途。直至粉碎“四人帮”之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才逐步步入正轨。恢复了“五爱教育”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师生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教职工坚持每周二、周五学习日制度,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文献,组织党员学习党章,更进一步地明确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纲领、党员的义务、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学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使每个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思想教育重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五讲四美三热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普法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等。对教职工采取的是集中学习,分组学习和自己学习、做笔记、写心得、参加考试等方法以促进学习,检查学习效果。对学生主要是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以及办橱窗板报等形式开展宣传、学习、教育活动,主要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由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抓得扎实,成绩明显。1989年盐池二中被评为银南地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进入新世纪以后,盐池二中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更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纳入量化管理,形成了党支部,政教处、团委、学生会齐抓共管的网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培养“具有崇高理想,高尚人格,讲求文明修养,有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身心健康,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素质良好的一代新人”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贯彻“学校工作,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首”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抓好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以个别谈心、心理咨询和讲座、校园广播,开展活动(如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军训,校园文化周活动等)为基本方式,以组织时事政治报告会,法制讲座,党课学习等相关活动为补充,以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加强学生反思自省等体验性教育为特色,使思想品德教育常做常新,深入人心。坚持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结合,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队伍中的一员,都肩负着“育人”的任务。各年级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学校每学年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自2000年以来,盐池二中每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周”活动,师生们或以演唱,或以曲艺,或以书画等形式,讴歌伟大祖国,歌颂伟大党,畅想美好未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也为师生搭建了一个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平台,创造了一个“尊师爱生”的和谐环境。

盐池二中近几年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同样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利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让学生写家书搞演讲,抒发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加深了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增强了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知恩感恩,孝敬父母”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学生中得以传承。学校大力宣传党的利民富民政策,教育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思想和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品德。在学生中涌现出了不少的关心集体和他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优秀学生。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全校师生心系灾区,率先在大水坑地区举行了募捐活动,全校共捐款26000余元,其中学生捐款就达15000余元,充分突显了这一教育活动的效果。

开展评先选优活动,树立身边典型,盐池二中近几年在德育评价上改变了过去偏爱优等生的倾向,在选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同时,增设了优秀学生、进步生、自强榜样、自立标兵、特长生等奖项,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几年坚持在学生中发展党员,使那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加入到党的组织中来,以此影响一大批,带动一大片,自2004年至2008年已在学生中发展党员43名。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济贫帮困是盐池二中政治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工会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职工婚丧嫁娶,生病住院,或派人帮助,或领导慰问,或经济补足,使教职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凝聚了力量,创建了和谐。

帮助贫困学生是盐池二中一贯坚持的传统。早在建校初期,虽然当时办学条件极差,经费十分紧缺,但每年总要从有限的经费当中挤出一点资金作为助学金资助那些困难学生。特别是近几年学校更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校长饶良凯、书记高文智、张世恒、副校长徐彦才、李越荣、刘欢筠等领导每年都要率部分教师深入到二中招生范围内的大水坑、麻黄山、惠安堡、冯记沟等乡镇农村的学生家中走访调查,了解贫困学生的情况,摸清底子建立档案,采取措施予以帮扶,主要做法:一是免收学杂费,设立奖学金,提供助学金。2002年至2008年,学校免收了210人次困难学生学杂费42000元,为60名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2680元,向家境贫困而品学兼优的171人次发放奖学金27500元。二是积极争取社会资助,在这一方面学校领导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谋求资助。福建来盐池二中支教的各位老师为此也做了积极工作,福州外国语学校的吴登建等老师在支教期间一边认真教学,一边与盐池二中领导和班主任利用星期天等休息时间深入到贫困学生家中调查访问,将他们亲眼目睹的情况拍摄成图片或制作成光盘带回福建,向有关学校和人士进行汇报宣传,引起了一些学校师生和社会人士的极大关注,纷纷捐款资助盐池二中贫困学生。福清华侨中学的林日丹、林修轩两位校长,福建黎明集团总裁郑庭福等人曾先后来到盐池二中进行实地考察。盐池二中贫困学生的情况也得到了区内外其他一些企业和社会人士的极大关注,或捐款资助或来校考察,新华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布希女士就于2007年10月和2008年4月先后两次亲临盐池二中与贫困生见面座谈,了解情况。社会各界的捐资扶困的义举不但对贫困生在经济上给予资助,而且在精神上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使这些学生坚定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奋发努力,刻苦学习。自2001年与福建省福清华侨中学结为对口支援学校以来至2008年3月,共得到了福清侨中、福州十九中、福州四中、福州十六中、闽清高级中学、福州三中金山校区、福州教育学院附中、福州八中、福州二中、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建省教育出版社党组、福建省黎明集团、福州财经职专、福清元樵中学、福州屏东中学、闽侯实验中学、福州高级中学、新华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宁夏电力公司、宁夏贫困女童教育促进会、明德奖学金,国家彩票公益金等22个单位及个人的资助款49万余元,使得883人次学生受到资助,现在在这些受助学生中,已有相当一部分步入了大学校门。三是设立教育基金,定期对贫困学生予以资助。2005年二中86届校友现陕西长和石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焦旭鼎,为了支持母校发展,救助贫困生,慷慨解囊,奉献爱心,每年拿出50000元设立“焦旭鼎教育基金”,用来鼓励盐池二中教师积极拼搏,奋发向上,严谨执教;鼓励盐池二中学生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全面发展;保障特困学生得到及时资助。自基金设立以来至2008年奖励了高考县状元2名,每人2000元;奖励了县状元任课教师12名,每人500元;奖励优秀教师35人,每人1000元;资助9名考入高校的贫困生,每人1000元。焦旭鼎教育基金的设立在盐池城乡传为佳话,广受赞誉。

盐池二中多年来对思想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形式多样,工作扎实,成效显著,2001年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团委联合表彰的“全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被吴忠市委市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被盐池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综治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被吴忠市教育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被自治区基层教育支援工作领导小组评为“支教帮扶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被盐池县教体局评为“先进集体”。

六、后勤服务

后勤工作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1958年学校创建初期,由于学校规模小人数少,条件有限,学校未设总务处,只配备了一名后勤管理人员负责师生的伙食和住宿管理及一般办公用品的购买和报账。1979年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师生人数的增多,为了适应和便于学校管理设立了总务处,配备了总务主任和具体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学校修缮、教学办公用品的配置、师生食宿冬季取暖、环境卫生、财产及财务等后期服务。近几年学校发展速度加快,学校总务后期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了工作力度,真正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

一是1998年,通过对盐池一中、定边中学等学校的考察学习后,对学校的后勤工作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将原来有学校开设的师生食堂承包给了个人经营,关停了学校米面加工厂,这样以来减少了学校工作人员的配置。节约了开支,更重要的是由于学生用餐可以分散到多个食堂,饭菜品种增多,学生生活有了明显改善。虽然师生食堂学校不直接经营,但并未放弃管理和监督,要求食堂的炊管人员严格按照卫生部门对学生集体用餐的有关规定进行操作,保证学生吃上可口、干净、价廉的饭菜,防止了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医务人员定期对每个食堂的卫生状况进行抽查,杜绝了霉变食物出售给学生。要求炊管人员按照规定定期进行体检,禁止无健康证人员上岗,并对经营者进行宣传指导,使经营者明白,决不能为牟取暴力,不择手段,加重学生负担。

二是坚持了勤俭节约的原则。1.总务处积极配合校领导合理使用了教育教学经费,做到了处处精打细算,合理开支,经费使用分清主次缓急,严格执行财务制度,杜绝了铺张浪费现象,做到先计划后开支。配合工会抓了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工作。2.抓了财产的保管和维修,做到了购物必须入库,分发物品及时出库,账物相符。节约经费,修旧利废,延长财物的使用期限,定期清仓查库,严防财物损失。

三是完善了总务处全体员工的工作责任制。按照校委会的有关规定,对全体工勤人员实行聘任,规定了工作范围,明确了工作职责,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根据师生对后勤人员工作的满意率对其进行奖励和处罚。

四是加强了设备设施的管理和维护。1.自1994年学校供暖设施启用之后至今一直是总务处加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教育供暖锅炉的工作人员既要树立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思想,更要坚决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操作,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因此每年停炉之后都要组织供暖人员对锅炉及管线进行全面细致的检修维护。2.经常检查维修供电设备和线路,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决不留隐患。3.对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的墙面屋面进行了及时维修,保证这些建筑的墙面不掉皮,屋顶不漏水。4.对教学设备的短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配置和更换。

五是加强宿舍楼的管理。总务处与政教处紧密配合协同工作,要求宿舍楼管理人员实行24小时挂牌轮流值班制,抓室内卫生,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及安全教育,并制定了“学生住宿规章制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等,要求管理人员恪尽职守,踏实工作,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六是加强校园卫生检查。将校园划分为若干个卫生区域,分包到班级每天打扫,由校医具体负责检查监督,对卫生情况作出详细记录,每周一公布,对做得好的予以表扬,对做得不好的进行批评要求改进。设立卫生知识宣传栏,定期宣传,预防了流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七是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工作。配备了专人对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和景观建筑进行管护。

七、正在实施的五年发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努力把盐池二中办成条件设施达标,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优良,学校管理规范的有特色的市级达标学校,盐池二中予2006年7月召开了第四届教职工大会,经全体教职工的充分讨论根据现状,结合实际,着眼发展,从办学目标,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等方面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2006年—2010年),并对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制定了详细而可行的具体措施。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这一发展目标有的已经初步达到,有的正在实施之中,相信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有全体师生脚踏实地的勤奋努力,这一目标一定能够按期实现,盐池二中一定会越办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