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了同余式组
早晨,东方现出了一片柔和的浅色和鱼肚白。祖冲之早早起来,舒展着身子。他望着黎明的玫瑰色彩,若有所思。天空种种奇妙的颜色,对他来说都已了如指掌。几十年来他已经与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父亲!”祖冲之没有回头就知道是自己的儿子祖恒。祖恒看到父亲今日如此轻松,感到很奇怪。因为在他的印象中,父亲常常是伏案读书写字,再则便是观测。这些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看到父亲今日情绪很好,祖恒便见缝插针地问道:
“父亲,那天我在书房发现您在计算一种‘同余式组’。孩儿从未听说过呀?”
祖冲之看着儿子,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他已预感到儿子对数学要比自己灵敏得多。由于历法改革离不开数学,他才在数学上下工夫,可总是觉得力不从心。昨夜他又研究了半宿,觉得浑身有些疲劳,才出来走走。听到儿子的问话,又勾起他的兴趣。于是,他便滔滔不绝地讲给儿子听:
“古代历法计算中,常常要设想一个‘上元’。上元就是要在远古时代找到这样的一个甲子年:这年的冬至节气正好是个甲子日半夜零时,朔旦也在这个时刻,这个甲子日所在的年度就叫做‘上元’,从上元到制订历法的那一年的全部年数叫做‘上元积年’。由制订历法时所在的年度去求上元积年(也就是求上元),就要解一组同余式,计算很复杂。何谓同余式组呢?首先说同余式,设a,b同余,用记号a≡b(mod p)表示,例如7与12同用5除,都余2,即它们是以5为模同余,7≡12(mod 5)。而同余式组则是通过一组同余式求出某一个数,例如在《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何几何?’这个‘物数’需要满足三个同余式,设其为x,就是
x≡2(mod 3)
x≡3(mod 5)
x≡2(mod 7)
这是数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国剩余定理’。
求上元积年一般需要解两个同余式组成的同余组,设x为上元积年,a回归年日数,p为朔望月日数,r1为制历年冬至到本年甲子日零时的时间,r2为冬至到本年朔旦的时间,于是有
ax≡r1(mod 60)
ax≡r2(mod p)
其中60是从甲子日到甲子日的周期。”
“父亲,您这样把同余式组引进天文历法中,也算是一大发明吧?”
祖冲之笑着说:
“这可不算发明。我只是利用了同余组而已。我可以运用它来求上元积年,不但可以计算冬至、朔旦,还可以考察日、月、五大行星的位置哩。”
祖恒惊讶地说:
“父亲,我明白了!”
祖冲之望着儿子那天真无邪的样子,那白白净净的皮肤,不由得想起了妻子。当年,他妻子还是小姑娘时,常到祖家作客。他们是表亲,妻子总是亲切地叫他表哥。有一天,他们在果园玩耍,不知从何处窜出一条狗,向表妹奔来。她吓得面如土色,叫喊起来。祖冲之闻声赶到,打走了那条狗。表妹向他奔来,他抓住她的一只手。他突然感到一股温存的热流从头暖到脚。他觉得表妹比往日更加美丽,更加妩媚了。那么苗条,那么纯洁、恬静,他握着她那细嫩的小手不愿放开。这时,无意中他发现弯弯一角月牙,正在西天垂挂着,距离月尾不远处缀着几颗闪亮的小星星。
他突然发现了什么,不由自主地喊道:
“今日是阴历十六,怎么会是月牙呢?”
表妹被他这突如其来的喊声惊呆了,不知所措地问:
“什么十六呀月牙的!你在说些什么呀?”
祖冲之解释说:
“我是说今日是阴历十六,月亮本应是圆的,怎么成了月牙呢?”
他思忖片刻,惊喜地说:
“我知道了,肯定是月偏食!”
说着,拉着表妹的手说:
“走!我们回家吧,我有好办法让你看一样东西。”
……
“父亲,你在想什么呀?”
祖冲之拍了拍儿子的肩头说:
“我想起一件往事,那时我也像你这么大。”
说到这里,他摇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但从他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的心中是甜甜的。
祖冲之发明这个算法大概是在3世纪。他在他的《大明历》中就是通过解同余式组来求上元积年,而且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前人。他对上元的选择,条件更加严格,除了上述冬至、朔旦时刻外,还把日、月、五大行星的位置同时加以考察,寻求它们“同出一元”的时间。那个时间日月同升,五大行星运行到一个方向,即所谓“珠联璧合之征”的时刻。祖冲之选择这样的一年为上元。在这些条件下去求上元积年x,需要解由11个同余式组成的同余式组。计算过程十分繁重,但是祖冲之却把上元积年x求出来了。这个事实说明祖冲之具有很高的数学水平和高超的计算能力。
同余式起源于历法计算,进一步证明天文历法研究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一种动力。祖冲之虽非我国第一个研究同余式的人,但他发展了同余式组,对此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外国,要到18世纪,欧拉(1707—1783)、高斯(1777—1855)等人才研究这类问题,比祖冲之晚1000多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