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肺泡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图片区别

肺泡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图片区别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肺组织柔软而有弹性,由肺实质和肺间质组成。肺间质是支气管和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结构。相邻肺泡紧密相贴,肺泡间隔以薄层结缔组织。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活跃,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吞噬大量尘粒后的肺巨噬细胞称尘细胞。心脏病患者出现肺淤血时,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渗出至肺泡隔,被肺巨噬细胞吞噬,并将血红蛋白分解,在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肺巨噬细胞又称心力衰竭细胞。

肺表面覆以浆膜(胸膜脏层),光滑湿润,它可以减少呼吸运动时肺与胸膜之间的摩擦。肺组织柔软而有弹性,由肺实质和肺间质组成。肺实质是肺内各级支气管及与其相连的大量肺泡。支气管分支形如树枝,又称支气管树。肺间质是支气管和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结构。

左、右支气管由肺门入肺后反复地分支,首先分出叶支气管,右肺3支,左肺2支。叶支气管继续分支成段支气管,段支气管以下的各级分支统称小支气管。小支气管的管径在1mm以下时称细支气管(bronchioli)。管径在0.5mm以下时称终末细支气管(terminales bronchioli)。当管壁有少量肺泡开口时,称呼吸性细支气管(respiratory bronchiole)。分支至管壁有许多肺泡或肺泡囊的开口时称肺泡管(alveolares ductuli)。与肺泡管相连的是肺泡囊(alveolar sac)和肺泡(pulmonary alveoli)。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我们把每个细支气管及其所属的各级分支和肺泡所形成的尖朝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的锥体形小叶,称为一个肺小叶(pulmonum lobulus)(图4-3)。临床上小叶性肺炎就是指肺小叶范围内的炎症。

图4-3 肺小叶

肺实质根据功能不同分导气部和呼吸部。从肺叶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为导气部。从呼吸性细支气管至肺泡,可以进行气体交换,故称呼吸部(图4-4)。

图4-4 肺

(一)肺的导气部

导气部各级支气管是肺外支气管的延续和分支,因此管壁结构也分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但随着支气管的反复分支,管径由大变小,管壁由厚变薄,管壁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见表4-1。

表4-1 肺的导气部组织结构的变化

链接 Clara细胞的功能

电镜下观察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上皮,可见到一种分泌细胞称Clara细胞。该细胞夹在其他细胞之间,呈高柱状,顶部胞质内有分泌颗粒,分泌物排入管腔。分泌物中含有蛋白水解酶和黏液溶解酶等,可分解管腔内的细胞碎片和黏液,保持气道通畅;还含有较多的氧化酶系统,可对吸收的毒物或某些药物进行生物转化,减弱其毒性。由于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失去软骨支撑,主要靠环形的平滑肌作为支架。因此,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可以调节进入肺泡的气流量。某些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可导致该部位的平滑肌发生痉挛性收缩,使管腔狭窄,引起呼吸困难。

(二)肺的呼吸部

1.呼吸性细支气管 是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较短。上皮从单层柱状移行为单层立方,有的细胞有纤毛,有的细胞有分泌功能。固有层结缔组织很薄,有少量平滑肌。呼吸性细支气管不同于终末细支气管的是管壁上有少量肺泡开口(图4-5,彩图18)。

2.肺泡管 肺泡管是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细长而弯曲。它可以被看作是由许多肺泡和肺泡囊围成的管道,故自身的管壁结构很少,只在相邻肺泡开口之间,看到结节状的膨大,实质上是相邻肺泡开口处的肺泡隔游离缘,为单层立方或单层扁平上皮,内含少量的平滑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等结构。

3.肺泡囊 是指相邻几个肺泡共同开口的囊状间隙。在相邻肺泡开口处无平滑肌形成的结节状膨大。

4.肺泡 肺泡是多面体的薄壁囊泡,开口于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成年人肺内有(3~4)×108个肺泡,总面积达70~80m2,因此,肺的代偿能力较强。肺泡壁很薄,由肺泡上皮与基膜组成。相邻肺泡紧密相贴,肺泡间隔以薄层结缔组织。

(1)肺泡上皮:肺泡上皮衬于肺泡腔面,光镜下难以辨认。用电镜和组织化学方法,证明肺泡上皮由Ⅰ型和Ⅱ型两种细胞组成(图4-6)。

图4-5 肺呼吸部的镜下结构

图4-6 肺泡与肺泡隔

Ⅰ型肺泡细胞(typeⅠalveolar cell)又称扁平细胞,肺泡腔内表面大部分由Ⅰ型肺泡细胞相衬,该型细胞宽大而扁平,核扁椭圆形,含核部分略厚,其他部分很薄,仅0.2μm。胞质内有少量细胞器,吞饮小泡较多。该细胞以吞饮方式可将吸入空气中的微小尘粒和上皮表面的表面活性物质转运到间质内,进入淋巴管而被清除。在相邻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Ⅰ型肺泡细胞为气体交换提供了一个广而薄的表面,使气体易于通过。

Ⅱ型肺泡细胞(typeⅡalveolar cell)又称分泌细胞(secretory cell),呈圆形或立方形,嵌于Ⅰ型肺泡细胞之间。光镜下观察,核圆形,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电镜下观察,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胞质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还有许多分泌颗粒,颗粒大小不一,内含有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小体。细胞化学法表明板层小体内主要含有磷脂,其化学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故Ⅱ型细胞是一种分泌细胞。

分泌细胞以胞吐方式将板层小体内的物质排至肺泡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称表面活性物质(surfactant),该物质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起到稳定肺泡直径的作用。新生儿出生后,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产生不足,可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症。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减少或消耗增加,可引起肺泡塌陷,导致急性肺功能衰竭。

(2)肺泡隔(alveolar septum):相邻两个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称肺泡隔。肺泡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以及肺巨噬细胞等(图4-7)。

毛细血管网紧贴肺泡上皮,有利肺泡内的O2与血液中的CO2进行交换。弹性纤维使肺泡具有弹性,是呼气时肺泡回缩力量之一。老年人的弹性纤维退化,某些致病因素可造成弹性纤维被破坏,从而使肺泡弹性减弱,肺泡扩大,换气功能降低,引起肺气肿。肺巨噬细胞(pulmonary macrophage)由血液中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广泛分布在肺间质内,也可以分布于肺泡腔内。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活跃,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吞噬大量尘粒后的肺巨噬细胞称尘细胞。心脏病患者出现肺淤血时,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渗出至肺泡隔,被肺巨噬细胞吞噬,并将血红蛋白分解,在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肺巨噬细胞又称心力衰竭细胞。

(3)肺泡孔(alveolar pore):相邻肺泡之间有小孔相通,称肺泡孔。每个肺泡有一个至数个肺泡孔,孔径为10~15μm。肺泡孔可使相邻肺泡连通。当某个终末细支气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阻塞时,可通过肺泡孔建立侧支通气,防止肺泡塌陷萎缩。但在肺部感染时,病菌也可通过肺泡孔扩散,使炎症蔓延。

图4-7 人肺泡隔(电镜)

Cap:毛细血管;F:成纤维细胞;CO:胶原原纤维;△:基膜;↑:Ⅰ型肺泡细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