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昌地区早中更新世地层单位的厘定

宜昌地区早中更新世地层单位的厘定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依据宜昌地区砾石层、网纹红土等地层分布及发育状况,考虑到其间不整合接触面在江汉-洞庭盆地周缘广泛存在,提出以网纹红土或网纹泥砾层与下伏砾石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为界,将下伏砾石层称为云池组,将上覆于不整合面上的网纹红土或网纹泥砾层称善溪窑组。

砾石层与上覆网纹红土形成的宏观地貌特征差异明显,砾石层构成岗状地貌的顶部,而网纹红土则构成起伏不大的波状平原。野外调查进一步发现,安福寺、善溪窑一带的棕黄色调的砾石层向西与云池—猇亭一带的砾石层连为一体,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发育的特征。

本书依据宜昌地区砾石层、网纹红土等地层分布及发育状况,考虑到其间不整合接触面在江汉-洞庭盆地周缘广泛存在,提出以网纹红土或网纹泥砾层与下伏砾石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为界,将下伏砾石层称为云池组,将上覆于不整合面上的网纹红土或网纹泥砾层称善溪窑组。而不整合面也是岩石地层单位最基本、最常用的划分标志(见图4-9)。

厘定后的善溪窑组代表了本区中更新世的沉积(Qp2),以网纹红土为主体,含底部的网纹状红色泥砾层,而不包括原“善溪窑组”下段砾石层,原“善溪窑组”下段砾石层划入云池组,代表了云池组在善溪窑、宜都、白洋一带及相应部位发育的冲积扇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向江汉平原倾斜的冲积扇的地貌形态。该形态是在云池组沉积之后经受了剥蚀改造的地貌形态,并成为区内阶状地貌的基础。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原“善溪窑组底部的砾石层”在层位上不一定就比云池、猇亭一带云池组顶部的层位高,猇亭—云池—善溪窑—安福寺一带的砾石层的对比,不能依据其发育的高程进行相对新老年代的划分。云池组发育后期的剥蚀改造作用一方面造成了向南东倾斜的地貌形态进一步强化,同时,原始的冲积扇上可能发育多个方向的次生短程河道,造成了现今砾石层与上覆红土往往在多个不同方向上均可以观察到起伏不平的界面。

厘定后的云池组代表了本区早更新世中晚期(Qp1)以冲积扇为主体的砾石层堆积,含原“云池组”及原“善溪窑组”底部的棕黄色砾石层(图4-9)。云池组岩性以棕黄、灰白色调为主,砾石成分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燧石为主,其次为脉石英、火成岩,灰岩砾石少见,其中偶尔可以发现玛瑙砾石。砾石往往呈浑圆状,粒径大小不等,从数厘米至数十厘米,砂质胶结为主,泥质胶结的砾石层则呈夹层出现,砾石层中发育砂层或砂层透镜体,间或有纹层状黏土层或粉砂质黏土层。砾石层中冲刷充填构造发育,代表了不同期次的冲积扇或辫状河道沙坝的迁移,分流间湾往往发育黏土层乃至淤泥层沉积和串沟沉积。

厘定后的云池组的分布范围包括宜都红花套、枝江安福寺、枝江白洋一带,以猇亭—云池一带最为集中发育且厚度较大,而最北在宜昌北东的峰宝山。以云池剖面、猇亭J剖面和猇亭O3剖面共同表达其结构构造特征。其中的泥质充填砾石层往往为泥石流堆积,砾石层中坚硬岩如石英砂岩、石英岩表面的丁字槽或擦痕常常十分发育,是在牵引流为主体的辫状河道中砾石相互碰撞、刮擦造成的,与冰川作用的关系不明显。

与云池李家院子剖面(向芳,2004)相比,在善溪窑SC、SF剖面及猇亭K、J剖面上,砾石层具有类似的发育特征,即相对下部而言,上部砾石层中砾石更加粗大。在江汉-洞庭盆地周缘也有类似的现象,表明江汉-洞庭盆地同期经历了相同的、冲积扇自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进积的过程,后期冲积扇的扇根进积到大体相当于早期冲积扇扇中部位。

向芳(2004)对于李家院子剖面上的云池组和善溪窑组的划分参照了湖北地质志和关康年(1990)的方案。对比向芳(2004)的划分方案,厘定后的云池组包括了向芳(2004)的李家院子剖面上的云池组和善溪窑组,即李家院子高程75~109m发育的A、B、C、D层均为云池组,与下伏第三系棕红色粉砂岩呈不整合接触,与上部的网纹红土之间同样为不整合接触(表4-1、表4-2)。

表4-1 宜昌地区更新世地层定义及与部分文献资料中原地层单位对比表

表4-2 洞庭-江汉盆地周缘第四纪中下更新世地层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