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佐剂与抗原的吸附程度

佐剂与抗原的吸附程度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质上,佐剂可视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增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应答。如前所述,一种特定的抗原仅特异性激活表达相应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而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
特异性免疫刺激剂_免疫学与免疫制剂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除了抗原可以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存在非特异性激活B细胞、T细胞的物质。

一、免疫佐剂

免疫佐剂是指那些与抗原一起或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即辅佐抗原的作用。此类物质被称为佐剂(adjuvant)。本质上,佐剂可视为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可增强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应答。

(一)佐剂的种类

1.化合物:包括氢氧化铝、明矾、矿物油及吐温80、弗氏不完全佐剂(羊毛脂与石蜡油的混合物),以及人工合成的多聚肌苷酸,如胞苷酸(Poly I:C)、脂质体等。

2.生物制剂:①经处理或改造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百日咳杆菌,以及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LPS)和类脂A、源于分支杆菌的胞壁酰二肽等;②细胞因子及热休克蛋白等。

迄今能安全用于人体的佐剂仅限于氢氧化铝、明矾、Poly I:C、胞壁酰二肽、细胞因子及热休克蛋白等。最常用于动物实验的佐剂是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加卡介苗)和弗氏不完全佐剂。

(二)佐剂的作用机制

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从而更有效地刺激免疫系统;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处理和递呈抗原的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三)佐剂的应用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抗血清;

2.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与抗感染的辅助治疗。

二、超抗原

由White于1989年提出,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抗原性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μg/L)即能激活T细胞产生很强的免疫应答。迄今已发现的超抗原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E(SEA~E)、表皮剥脱毒素(EXT)、关节炎支原体丝裂原(M AM)、小肠结肠耶氏菌膜蛋白及小鼠逆转录病毒的蛋白产物等。

1.超抗原的作用特点

超抗原的作用特点如图3-10所示。

img56

图3-10 超抗原作用示意图

(1)无须抗原加工与递呈,可直接与M HC-Ⅱ类分子结合。

(2)形成TCR Vβ-超抗原-M HC-Ⅱ类分子复合物,而非普通抗原的TCR-抗原肽-M HC-Ⅱ类分子复合物。

(3)尽管超抗原发挥作用有赖于与M HC分子结合,但其作用无M HC限制性。

(4)所诱导的T细胞应答,其效应并非针对超抗原自身,而是通过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而参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依据上述功能特点,超抗原也被视为一类多克隆激活剂。此外,近年还发现了作用于B细胞的超抗原。

2.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1)毒性作用及诱导炎症反应:由于超抗原多为病原微生物代谢产物,可大量激活T细胞并诱导炎性细胞与促炎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引起休克等严重反应(如食物中毒时金葡菌肠毒素所致休克等严重临床表现)。

(2)自身免疫病:超抗原可通过激活体内残存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而导致自身免疫病。

(3)免疫抑制:受超抗原刺激而过度增殖的大量T细胞,可被清除或功能上出现超限抑制,从而导致微生物感染后的免疫抑制。

3.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比较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比较归纳如表3-1。

表3-1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比较

img57

三、丝裂原

丝裂原(m itogen)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体外实验中,特定丝裂原可使静止的淋巴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增多、DNA合成增加,出现淋巴母细胞化即淋巴细胞转化(lymphocyte transformation)和有丝分裂。

如前所述,一种特定的抗原仅特异性激活表达相应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而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T、B淋巴细胞表面表达多种丝裂原受体,故均可对丝裂原刺激产生增殖反应,这一性质已被用于在体外检测淋巴细胞的应答能力(如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并以此评价机体的免疫功能。表3-2所列出的是作用于人和小鼠T、B细胞的重要丝裂原。

表3-2 作用于人和小鼠T、B细胞的重要丝裂原

img58

【理解与思考】

1.什么样的人与事对你印象特别深?满足哪些条件的物质对机体的免疫原性强?

2.你能形象地描绘抗原的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性质与位置的关系吗?

3.结合生产与生活实际,描述共有决定簇与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应用。

4.你能将免疫佐剂的作用形象描绘一下吗?

5.你能辩证说明抗原与免疫细胞的关系吗?

【课外拓展】

1.抗原在临床实践中有什么应用?

2.自身抗原会导致机体处于什么状态?

3.癌变细胞为什么会表达肿瘤抗原?

4.超抗原在医学上有何意义?

课程实验与研究】

1.从抗原的角度出发,请设计一种方案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2.选择某种免疫佐剂,研究其在体内的作用机理。

3.如何去鉴定某种抗原物质具有多少抗原决定簇?

4.如何检测某种物质是否是超抗原?

5.请设计一方案,研究异嗜性抗原对机体的影响。

6.Sci Transl Med在2010年1月20日报道称“佐剂可大大增强流感疫苗功效”。请你设计一方案,证明其功效。

【课程研讨】

1.基因工程疫苗与传统的疫苗相比有何区别?如何增强基因工程类疫苗的免疫原性?

2.从抗原的角度出发,请设计一种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的方案,并阐述其机理。

3.细菌性抗原、病毒性抗原有什么不同?引起机体免疫应答有何差异?

4.不同的免疫佐剂在医学上各有何应用?请比较其不同特点。

5.SciTranslMed报道称“佐剂可大大增强流感疫苗功效”。请你阐述其机理,并设计方案,证明其功效。

6.如何检测某种物质是否是超抗原?超抗原在目前的应用进展如何?

7.2011年8月10日《英国癌症杂志》报道:卡介苗能治疗癌症。请你用已知的免疫学知识来阐述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课后思考】

1.什么是抗原?其特性是什么?

2.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3.抗原的特异性与抗原决定簇有何关系?

4.名词解释:异嗜性抗原;TD-Ag;T I-Ag;超抗原;免疫佐剂。

【课外阅读】

超抗原及其应用前景

早在20世纪70年代,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大量激活外周血细胞而造成休克、发热、脱水、皮疹及多器官衰竭的毒素休克征的现象已被人们熟知。但直至1989年,White博士才首次提了超抗原(Superantigen,SAg)的概念。超抗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是功能非常活跃的蛋白质分子,主要由一些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分泌物或代谢产物组成。与普通抗原相比,它不需要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可直接与M HC类分子结合形成配体,然后该配体进一步与TCR VB区结合形成三聚体激活多克隆T细胞,具极高的T细胞激活频率。超抗原具有独特的特点:①强大的刺激能力;②无须抗原递呈细胞的处理;③无M HC的限制;④广泛的T细胞识别特性;⑤选择性结合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er,TCR)β链V区。

一、SAg作用的分子机制

超抗原分子按其作用的细胞种类,可分为T细胞超抗原及B细胞超抗原。T细胞超抗原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超抗原概念,B细胞超抗原则为一类新型超抗原分子,与T细胞超抗原特性一致,但作用方式不尽相同,它能刺激B细胞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激活体液免疫反应和补体级联反应。

(一)T细胞超抗原

T细胞超抗原能非特异激活大量T细胞,它不遵循传统的抗原递呈途径,不经抗原递呈细胞胞内加工处理而是以完整的蛋白质分子直接结合到M HC类分子上。结合部位不在抗原肽结合的沟槽内,而在沟槽外侧。SAg与M HC分子的相互作用对于激活T细胞是很重要的。SAg通过与M HC类分子和TCR形成一个三元复合物来激活T细胞,对T细胞的激活频率在5%~30%左右,比普通抗原高103~105倍。所以极微量超抗原(pMol)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SAg的另一特点是能同等激活CD4和CD8两个亚群的T细胞,而普通抗原仅激活CD4T细胞。近年来对超抗原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很多,以葡萄球菌肠毒素为例,通过分析毒素多肽片段、毒素缺失和点突变体的活性,已测定出肠毒素激活T细胞的功能区域。在此基础上,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测定出肠毒素分子、肠毒素与M HC类分子(H LD-DR)以及TCR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二)B细胞超抗原

B细胞超抗原能刺激B细胞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激活体液免疫和补体级联反应。目前认为B细胞超抗原对VH基因家族成员的特异性与T2SAg对TCRVB的特异性相类似,它具有与血清中及B细胞上相应受体(Ig)相互作用的能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42KD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SpA。不到0.01%的B细胞能接受普通抗原特异性刺激,而SpA能结合约40%的人多克隆IgM。正常细胞上有大量SpA受体,人外周B细胞约30%能通过Ig-Fab介导结合SpA。

二、超抗原与疾病

超抗原的生物学活性与其致病机制密切相关,激活T细胞分泌TNF、IFN-γ、IL-2、IL-6、IL-10等过量的细胞因子是引起中毒性休克症状的主要原因。微量的SAg就能诱导机体产生最大免疫应答,引起病情快、多器官损伤的系统性疾病。SAg与有些疾病的直接关系还没有证明,但诸如SAg在食物中毒、中毒性休克和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已比较清楚。

(一)中毒性休克和食物中毒

SAg在人和鼠等许多动物内引起休克,体内注射SAg导致T细胞和APC细胞激活,很快刺激产生IL-2、TNF、IL-6和IFN-γ等细胞因子,导致体重下降和休克症状。对人多引起毛细血管渗漏,导致致死性休克。T细胞激活与超抗原介导的中毒性休克有关,已在动物和临床实验中得到证明。体外用TSST-1刺激人T细胞表现出VB2的优势表达,在中毒性休克病人的外周血中可检测到递呈VB2T细胞。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健康人的T、B外周血淋巴细胞不与自身抗原反应,但SAg可以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并介导T、B细胞相互作用引起自身免疫病。SAg激活的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是引起自身免疫病的主要原因。通过单克隆抗体等方法封闭TCR位点,部位消除和抑制这些T细胞的作用可使病人的症状明显改善。SAg刺激产生的细胞因子引起非特异性损伤也与自身免疫疾病有关。另有说法认为,细菌SAg和热休克蛋白(HSP)有同源序列,而对HSP的免疫应答与自身免疫病的病理生理有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能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主要是CD5B细胞亚群,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它能结合SpA和pFv,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和循环体液中,VH3基因产物占85%以上,说明至少有一种呈VH3结合特异性B细胞超抗原启动了自身免疫过程,或者能与产生类风湿因子的B细胞系共同选择配体。SpA结合VH3基因表达的Ig后可诱导产生类风湿因子。

(三)感染性疾病

SAg与多种感染性疾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MM TV、Rabies病毒、EB病毒和结核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均与超抗原作用有关。近年研究发现,H IV的感染也与SAg作用有关,H IV并不直接杀死CD4细胞,而是作用于TCR激活T细胞导致无反应性和细胞凋亡。这些事件导致CD4细胞的消除。近年在正常人B细胞上还发现了H IV-1的超抗原结合位点,gp120包膜蛋白与人正常Ig结合,导致VH3免疫球蛋白基因家族B细胞的激活。由于该家族所占比重很大,所以对宿主带来极大的危害,引起B细胞的进行性下降,引起A IDS。另外还发现了具超抗原活性的Nef蛋白,它是一种H IV调节蛋白,研究证实它存在于受病毒感染的T细胞膜上,其影响H IV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因其通过APC细胞H LA-DR的协助递呈,以TCRVB特异性方式激活大量T细胞,引起T细胞大量增殖,从而一方面增强H IV的复制,另一方面可遵循超抗原的一般规律,引起CD4T细胞活化、增殖以及最终的清除、死亡或无能,从而引起CD4T细胞的耗竭。再则,可由于激活大量自身反应性T、B细胞活化,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三、超抗原疫苗

为有效防治SAg的毒性效应,近年从SAg和TCR、M HC2作用的分子机制提出了超抗原疫苗(Superantigen vaccine)设计的新思路:即诱变或修饰超抗原分子,降低其与M HC类分子和TCRVB区的亲和力,使获得的突变体失去超抗原的毒性作用,但能刺激产生与天然超抗原结合并具有保护作用的特异抗体。这类减毒分子可以作为有效的疫苗用于防治超抗原介导和引起的疾病。超抗原疫苗改变了对T细胞的刺激效应,消除、失活或脱敏一个或多个带有VB区的T细胞亚群,不再以超抗原而以普遍抗原的方式诱导对T、B细胞的刺激,并产生抗体。

目前SAg疫苗的研究对象主要为细菌外毒素,其作用机制相对简单,研究得比较透彻。国外很重视SAg疫苗的研究,对SPE、TSST-1和SE等外毒素SAg均进行了大量诱变试验,试图获得理想的减毒突变体用于超抗原疫苗的研究。现以葡萄球菌肠毒素为例,介绍超抗原疫苗目前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Bavari S等通过位点定向诱变获得一系列与TCR或M HC结合减弱的SEA突变体,两类突变体用作疫苗时均诱导高水平的抗SEA抗体。用天然毒素攻击时,免疫动物获完全保护。然而第一类突变体在大剂量下仍能致死动物,认为第二类突变体有可能成为有效的疫苗。寻找理想的减毒突变体仍是发展SEB超抗原疫苗的关键。Briggs C等通过PCR定向诱导来改变SEB的超抗原活性,发现169位val残基对超抗原活性有重要意义,该位置的氨基酸替换可以降低T细胞的刺激作用,该分子进一步作为超抗原疫苗的实验研究尚未进行。目前,国外已有甲醛化的SEB类毒素疫苗,但这种疫苗会造成毒素蛋白变性,免疫原性降低或改变,使蛋白质结构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变化,导致一个或多个抗原决定基有构象修饰。

四、结语

超抗原作为一种新型的抗原分子,由于其与普通抗原不同的激活T、B细胞以及诱导免疫耐受的特殊方式而备受众多科学家的关注。超抗原免疫识别及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不仅可揭示超抗原的本质,同时可作为普通抗原作用于T细胞的补充及对照模型,能完善人们对T细胞活化及耐受机制的认识。SAg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产生深远的影响,与众多疾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研究SAg在这些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对于该类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根据超抗原的作用机制,国外最近提出超抗原疫苗的研究思路,用于预防和治疗SAg介导和引起的疾病。该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必将为某些传染病、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等的防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资料来源:鄢敏,肖婷芳.超抗原及其应用前景.科技信息[J],2009(24):97-99)

新型免疫佐剂

免疫佐剂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增生剂,本身不具抗原性,但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传统佐剂虽然副反应低,对许多抗原具有促进免疫反应的作用,但对某些抗原不表现或仅有很低的免疫增强作用。因此,研制和开发新型佐剂,已成为新疫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与传统的灭活或活体疫苗相比,由基因工程重组抗原或化学合成多肽组成的现代疫苗往往存在免疫原性弱等问题,需要新型的免疫佐剂来增强其作用。尤其是安全无毒、能够刺激较强细胞免疫应答的佐剂,以及适合黏膜疫苗、DNA疫苗和癌症疫苗的免疫佐剂。新型佐剂主要有脂质体、M F59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和油佐剂。免疫增强剂的来源有:微生物类、生物因子类、人工合成类、天然物质类及微量因子类。

一、纳米粒子佐剂

纳米粒子一般是指粒径在1~100nm范围内的超微粒子。纳米技术是指在1~100 nm的量度范围内研究原子、分子的结构及相互作用并加以应用的技术。物质用纳米技术细化之后,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中心多、反应活性高、吸附和催化能力强的特点,从而表现出新颖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因此会产生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目前关于纳米材料用作疫苗佐剂,已受到极大重视。纳米粒子能穿透组织间隙,也可通过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且分布面极广,易被消化和吸收,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而且包裹或表面结合抗原的纳米粒子能使蛋白抗原的表面充分暴露,同时使抗原结构更稳定,能促进淋巴集结的摄取,在体内能引起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大量的实验都表明,纳米粒子佐剂可有效提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生物纳米科技中心,将小鼠免疫流感病毒A和纳米乳剂的混合物免疫小鼠,20天后用致死剂量的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结果免疫动物受到了完全的保护,而接种了甲醛灭活病毒或纳米乳剂的小鼠,则发展为病毒性肺炎,6天后死亡。Stieneker等发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纳米粒子对大鼠体内的A IDS疫苗起辅助作用时,与氢氧化铝辅助作用相比,抗体的滴度要高出100~1 000倍。

在国内,何萍等人通过自制纳米铝佐剂,研究其对乙型肝炎病毒和狂犬病毒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纳米铝佐剂在诱导HBsAg和Rabies疫苗体液免疫应答的早期优于常规铝佐剂,能够快速地激活和提高小鼠和豚鼠的免疫应答和应答水平。

汤承等发现纳米铝佐剂能诱导小鸡产生有效免疫保护抗体的时间较常规油佐剂疫苗提前4天且无副反应,这对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紧急预防接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钟石根等将钙纳米粒子与NP30制备成Ca-NP30结合物,免疫小鼠后发现钙纳米粒子可增强NP30对宿主的保护性作用,减虫率明显提高。柴家前等通过专门技术制备纳米蜂胶颗粒(NPP),发现NPP使雏鸡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比率和RBC-C3bR花环率都极显著增加,而RBC-IC花环率显著降低。

纳米佐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可避免传统疫苗的载体效应发生,还可提高生物利用度,提高制剂的均匀性、分散性和吸收性,具有较理想的免疫增强作用。

二、分子佐剂

(一)CpG序列(CpG motifs)

CpG序列是指一类以非甲基化胞嘧啶和鸟嘌呤核苷酸为核心的寡聚脱氧核糖核苷酸。CpG序列可激活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大量的多种细胞因子,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效应。CpG引起的免疫反应以Th1型为主,因此可以很好地激发黏膜免疫反应。CpG序列作为免疫佐剂有如下特点:(1)与常用的氢氧化铝佐剂具有协同作用;(2)一些不能与铝混合的减毒活疫苗或多价疫苗则可单独使用CpG–DNA增强其免疫原性;(3)应用范围广。虽然CpG-DNA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但是还是有许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如它的免疫激活机制、免疫剂量(高剂量CpG–DNA及重复给药可能导致毒性效应)和最适免疫途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CpG作为人乙肝疫苗佐剂已进入临床试验。

近年来,针对病毒和细菌抗原,对CpG-ODN的佐剂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Sato首次报道CpG-ODN对DNA疫苗免疫活性的产生是必不可缺的,可以保证DNA疫苗在机体内只通过微量抗原蛋白表达就能激发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K linman研究发现,无论是将CpG序列插入DNA重组载体或是与DNA疫苗共同注射,均可以显著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Kojima发现含有多个CpG的H IV-1 DNA疫苗与单独接种DNA疫苗相比,H IV特异性DTH反应明显增强,CTL活性由约20%上升到约70%,差异显著。以CpG-ODN联合猪繁殖障碍呼吸道综合征灭活疫苗免疫仔猪,能显著提高仔猪的特异性抗体浓度、淋巴细胞IL-2诱生活性以及CD4、CD8等淋巴细胞增殖。以CpG DNA与新城疫病毒弱毒苗共同免疫新生小鸡,发现IL-2和NDV特异性抗体的分泌在时间和数量上都明显优于NDV疫苗单独免疫组,并检测到PBMC的ConA刺激指数显著升高。以CpG DN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共同免疫,可以显著地增强鸡血清对BSA的特异性反应,且使用CpGD-NA可使机体仅经1次免疫,并提前1周达到不用CpGDNA而进行2次免疫后所能达到的特异性抗体滴度,而且诱导的免疫效果更持久。以构建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蛋白基因的表达质粒作为DNA疫苗,与CpG DNA共同免疫SPF鸡,其抗体水平显著高于质粒苗单独免疫组,并高于IBD弱毒苗免疫组,对IBDV超强毒株的攻毒保护效果也有极大的提高。张玲华等将CpG DNA同猪伪狂犬疫苗联合免疫接种初生仔猪,结果表明CpG DNA能显著增强仔猪对常规疫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以CPG-ODN为佐剂与重组HBsAg疫苗合用,可以增强疫苗诱导HBV转基因小鼠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提高抗体中和水平,促进抗原特异性IgG2a的产生,同时能明显刺激小鼠胸腺及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不仅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同时也诱导体液免疫应答,显示出强而有效的免疫佐剂效应。最近,美国CpG免疫药剂公司研制的一种CpG佐剂作为乙肝表面抗原疫苗的免疫佐剂,开始了在48个健康人中进行I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是研究CpG佐剂的安全性及人体耐受剂量。

(二)补体分子佐剂

补体C3分子是连接机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之一。最近有人用C3d分子作为佐剂来增强DNA免疫应答。C3d与特异性受体CR2结合后,能提供共刺激信号,促进B细胞活化,促进抗体的亲和性成熟,维持免疫记忆,对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很强的正调控作用。Dempsey等将鸡卵溶菌酶(HEL)与小鼠C3d分子串联在一起,以此免疫小鼠。结果显示,C3d分子偶连的HEL的免疫原性比单纯HEL增强1 000倍,大大降低了B细胞激活的活化阈,而且明显强于弗氏佐剂。Ross等将禽流感病毒H A的胞外段与3个C3d融合起来构建成sHA23C3d,免疫小鼠后发现抗体滴度和抗体亲和力增加,用病毒攻击后,肺部的病毒量比单独注射HA减少了10倍。将麻疹病毒血凝素基因H和3个C3d基因融合构建成质粒sH23C3d,免疫小鼠后,发现抗体滴度提高,明显地抑制了麻疹病毒噬斑的形成。Suradhat等将1~2个C3d编码基因与2种不同抗原编码基因——牛轮状病毒VP7或牛1型疱疹病毒糖蛋白(gD)基因重组,免疫小鼠后发现1个拷贝C3d抑制了特异性抗体水平,2个拷贝的C3d分子效果更加明显,脾细胞中抗原特异性IFN-r、IL-4分泌细胞的频率也有明显的降低。李大金等对分子佐剂C32d3的研究表明C32d3与hCGβ基因融合后能显著增强hCGβ基因避孕疫苗的免疫原性、体液免疫应答及抗体类型转换。

随着科技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更多的佐剂用于人类疫苗免疫接种,佐剂系统的有效应用会在人类疾病预防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分子免疫学等基础理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细胞对抗原识别的分子基础和控制、细胞活化和功能专职应答的研究进展,使免疫佐剂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增强免疫应答,而更着重于其诱导机体选择性地产生有效防御相应病原体感染的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减少抗原物质的副作用。因此,佐剂的研究又将接受新的挑战。

(资料来源:徐爱平,黎晓敏.新型免疫佐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畜牧业,2009,(241):1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