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陋的住处

简陋的住处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房是所谓正房,是毛泽东的起居室,称为“紫云轩”。室内是用青砖铺的地面,常常发出潮湿的气味,我们曾提出铺地毯,毛泽东没有同意。行政处多次提出大修,毛泽东始终没同意。在1958年,行政部门出于对毛泽东的关心,乘他外出视察之际未经他同意进行大修。夏天,毛泽东常到这里游泳。菊香书屋的住宅在毛泽东走后,没有大动。玉泉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偶尔去休息、松弛的地方。

毛泽东的警卫战士李家骥回忆毛泽东的住处说,中南海在北京紫禁城的西面,周围有高大的红墙。历史上记载,中海开辟于金元时期,南海创造于明初,清代与北海统称西海子,列为禁苑。园内美丽的湖面和殿阁楼台,错落其间,在建筑风格上,前人赞美曰:“翡翠层楼浮树杪,芙蓉小殿出波心。”中南海早在清王朝时就成为重要的国事活动场所。以后,一些军阀和新中国成立前夕统治北平的傅作义将军也都在这里居住或处理重要问题。我们接收前这里是傅作义的兵营,搞得很狼狈。北平解放后,中央决定把中央决策机关和主要领导寓所设在这里。

在中南海里,建筑群体很多。坐落在南海北岸西侧的丰泽园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丰泽园”这三个字是一块横挂在两扇大门上的大匾。进丰泽园大门后迎面就看到一座宫殿式的建筑。朝南的一座建筑上挂着颐年堂的横匾,那时这里是中央政治局经常开会的地方。在丰泽园大院的右侧有一个院落叫菊香书屋。这就是毛泽东的家。现在这个横匾已没有了。

菊香书屋是一个呈四方形的居住院落。这个院子四面各一排房子。北房是所谓正房,是毛泽东的起居室,称为“紫云轩”。过去有这三个字的横匾,现在用“毛主席旧居”取而代之。正中间是过厅,江青住西头那两间(后搬到南房住),毛泽东住东头那两间。现在看和别的房子比,北房高大,跨度也大,更宽敞些。在毛泽东的卧室里,放一张大床、一套沙发、一张写字台和几个书架。那张高雅的双人床,放在屋子的偏北正中部位。现在床头改朝东。这张床是在毛泽东正式搬进这里居住前,由我和马武义在居仁堂搬来的,原有弹簧,因为毛泽东睡软床不习惯换为硬板床。床的一头靠北墙。在北墙上两个窗户之间摆放,形成一个“丁”字形向南伸去。据说这张床蒋介石曾用过。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后来改换为现在普通木制双人床,床头架上安着两个电铃钮,电线接往机要室和卫士值班室。他睡前睡后,有时便采取这种方式和我们工作人员联系。床头有一张桌子,摆着一个有玻璃柱的台灯,罩上还有一个绿色的纱,台灯旁边有一个玻璃烟灰缸、一个白骨头小烟嘴(1950年以后才使用的)、一个笔筒;靠近寝室的西墙根,放四把椅子,供临时来汇报、谈话的客人用。我们从外地回来,或临时找谈话,也坐在这里。寝室门南侧有一个立柜、一个三角形衣架,立柜是两开的,放常用的衣物。现在摆放的位置改变了。床的南侧中间放两个小沙发,有时江青、孩子或客人来了坐。屋子东侧是两个3米长、2米高的大书柜,放常看的书。南墙正中挂着一个半尺多长的木质温度表。室内是用青砖铺的地面,常常发出潮湿的气味,我们曾提出铺地毯,毛泽东没有同意。除温度表外,屋内一切家具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接收的。

起居室北山墙东侧的窗户改成门,通向后修的卫生间。卫生间里一侧摆着搪瓷的洗手盆,盆左侧放肥皂,洗手池上放一个木边的镜子,镜子下边有一块横放的玻璃。上边放着牙刷、牙粉,毛巾放在南墙木板挂钩上。卫生间北墙窗下,放一个浴盆,西侧有个坐便池。便池前放一个木椅子,那上有烟盒、书报。因为毛泽东有大便时吸烟、看报、看文件的习惯。同时,蹲下或站起来时可以扶一下椅子。南墙和西墙横一道铁丝,用来晾毛巾。

紫云轩的过厅放一个方桌,一般在四周放四把椅子。毛泽东吃饭常坐在背朝院子的椅子上,如果江青也在这里吃饭,则坐他的对面位置上。这种坐位始终不变。过厅与两侧墙根放着木制的大衣架。毛泽东睡前或平时都在这里吃饭。我们卫士有时也在这里陪他吃饭。

南房和北房结构相同。东侧两间是江青的起居室,中间是过厅,西侧两间是孩子们住的地方。

东房也是五间。中间有过厅,是主席办公时间用餐的地方。北侧两间,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过厅相通。南侧两间是会议室。

西房五间房中,过厅那间院外挂着“菊香书屋”的匾额现已没有了。南北两侧的房子都和过厅相通。北侧两间是毛泽东藏书室,在这里曾接待过金日成;南侧两间书房在50年代初曾放过乒乓球案子,又是临时来客的休息室,毛岸英也曾在这里住过。

我们卫士值班室和宿舍就在这个院子的东北角外的一座平房。和毛泽东卧室、办公室紧连着。来往很方便。

这个大院子没有特殊布置,东西南北两条小路交叉成“十”字形。把院内对称分开。院内还有七棵柏树。夏天,毛泽东有时在这里乘凉,五大书记也在这里开过会。

从过厅进入北头的两间,便是他的办公室了。在办公室西窗下放一个大写字台,一把转椅靠南边墙,他办公是背南朝北,借西窗的光线。宽大的写字台上铺着下鸭绿色绒布的玻璃板。桌子西头放着待办文件,中间放文房四宝。东头放铅笔筒、台灯、茶缸子和烟灰缸,以及来往信件、审批完的文件。

东山墙和西山墙一样都有对称的两个窗户,靠北山墙摆着两个3米长、高2米的书柜,靠东山墙的北头也放一个长3米、高2米的书柜。放满常用书。这是1952年由我经手用他的稿费做的。原来这些书放靠北山墙根的几个大箱子里。地中间偏东处有一个圆柱顶着房顶。柱子旁摆着长方形的茶几,上面有一红一黑两部电话。红的是直通电话,黑的是摇式电话。地中心偏北,摆一组沙发,由北、东、南呈孤形。其中一个大沙发(后均换成小沙发)、六个小沙发前分别放了三个小茶几。靠东偏北的沙发固定是毛泽东的位置,其他书记也有习惯坐的位置。毛泽东的沙发侧后有一地灯,看书时打开、不看时便闭上。东山墙北边的窗户后来改为通往卫生间的门。这个卫生间除浴盆外,其他和卧室的卫生间一样。

毛泽东在这里住了差不多十年多之久。由于这里的房子很古老,多年没有修缮,室内潮湿,光线不好,卧室、办公室、厨房不相通,工作不方便。行政处多次提出大修,毛泽东始终没同意。在1958年,行政部门出于对毛泽东的关心,乘他外出视察之际未经他同意进行大修。毛泽东回来大怒,一气之下不在这里住了。此后,他搬到了宽敞简陋的“游泳池”去了。

“游泳池”也在中南海。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确有个露天的游泳池。夏天,毛泽东常到这里游泳。这里设有凉棚、休息室、更衣室。以后游泳池加以修建,成了室内游泳池,毛泽东更喜欢这个地方了。在游泳池附近有一所房子,后来倒成了他的寓所、另一个家。菊香书屋的住宅在毛泽东走后,没有大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有几处给他专门修建却又没有常去住的地方,还有虽然不是专门给他修的,他却常去住的地方。在北京有两处,一是玉泉山,一是新六所。玉泉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偶尔去休息、松弛的地方。这是一个疗养的好地方,风景很好、条件很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北京万寿路修建了六栋小楼,五大书记一人一栋,加上警卫、服务人员住的一栋,共六栋楼,故称新六所。1950年代毛泽东工作太累或一项大任务完成后有时到这里休息几天,1959年以后,基本就不到这里来了。

应该承认,毛泽东从来都不计较自己的居住条件的。战争年代睡过野外,住过农家茅舍。1949年以前,基本上是住农村。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居住条件好了。但他仍不讲究,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多次拒绝给他修建房子。在玉泉山专门给他修了个游泳池,三年自然灾害时对菊香书屋进行大修缮都违背了他的思想,拒不使用。只有滴水洞算是专门为他“退休”后居住的房子。毛泽东每到一处都带着自己简单的行装,睡木板床,反对或拒不享受高级豪华的设施。

如果同现在的星级宾馆比,毛泽东的住处,可以说是够寒酸的了。我们可以从这简陋的住处看出毛泽东俭朴生活的一贯作风,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要求的政治本色。艰苦的生活不仅磨炼了毛泽东的性格,而且为他增加了正能量。

(参见李家骥、杨庆旺:《跟随红太阳——我做毛泽东贴身卫士1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