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壁店行宫乾隆诗碑考

半壁店行宫乾隆诗碑考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沟半壁店行宫,因坐落于南正村附近,又称南正行宫。行宫毁于二十世纪初,所存乾隆自书诗碑,于六十多年前被砌入西长沟村小学教室,得以保存至今。内壁计有乾隆自书诗25首,内容为作者自卢沟桥至西陵途中见闻。乾隆在半壁店行宫留下的诗碑,多为行书,间有草字,体势清爽,行笔流畅,堪称佳作。

半壁店行宫乾隆诗碑考

长沟半壁店行宫,因坐落于南正村附近,又称南正行宫。行宫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乾隆皇帝为展谒西陵,从京师到西陵沿途修建的四座行宫之一。行宫毁于二十世纪初,所存乾隆自书诗碑,于六十多年前被砌入西长沟村小学教室,得以保存至今。诗碑计27块,其中24块嵌于内壁,3块嵌于外壁,因外墙置屋,诗碑内容不详。内壁计有乾隆自书诗25首,内容为作者自卢沟桥至西陵途中见闻。诗碑规格约为横166公分,高100公分,其中有两块石碑规格减半。诗碑厚度不明,写作年代为乾隆五年(1740年)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现将诗碑按创作年代排列如下:

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日暮一律;古寺疏钟一首;涞水道上。

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二月六日作。

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轻阴一首;对月二首;虎帐一首。

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年):秋夜闻雁绝句;瓶菊二首。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秋麦一律;凉一首。

乾隆十四年,已巳(1749年):夜一首,射一首。

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年):西北风一首;水碾一首;官柳一首。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易州道中作(二首);夕一首。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年)春冰(题句);微雨一首。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过卢沟桥一首;感行即事四首。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长沟三首。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年):菜花香一首;麦色一首。

众所周知,乾隆(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四代皇帝,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也是一位创作丰富的诗人,现存《御制诗》五集四万一千八百首,他的诗,历史价值超过艺术价值。通过乾隆的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的原貌,达到以诗证史的目的。例如:乾隆五年(1740年)孟冬上瀚作于“涞水道上”的长诗,便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关心弱者生活的作品:

驱车涞水道,野旷风萧萧。日出岚雾敛,村木森寒条。

冻雀三五群,依依栖霜朝。晚穗收获尽,饥寒苦无聊。

啾唧如鸣悲,春阳愁正遥。野鹤翔高空,清唳响云韶。

霜翎耐严冬,稻粱不可招。或时敛翮下,千尺长松梢。

俯视众寒雀,嗟哉尔徒劳。

我们可以想见,作者在十月的季节里,行走于旷野之中,透过车帘,听到路边寒雀在树枝上下翻飞时发出的悲鸣,由此猜想,因为粮食已被勤劳的农民“收获”完了。那些善于觅食的寒雀,只能无奈的悲鸣。面对此情此景,飞翔在高空的野鹤也发出了“清唳”的鸣叫。寒雀三五成群,面对遥遥无期的“春阳”之日,只能发出徒劳的啾唧之叹。作者驱车的目的是到西陵祭奠其父雍正,一路心情沉重,关心“寒雀”这些弱者的命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旅途中也有心轻如雁的感觉,请看乾隆七年(1742年)仲春“二月六日作”:

二月六日涞水滨,马蹄踏雪无风尘。

瓦神社鼓尽随俗,柳叶杏花俱待春。

山色一鞭如送客,鸟声数 解迎人。

蕨芽菜甲满畦绿,景物却羡山家新。

在立春时节,人们奏乐欢歌,迎接新的一年。此时远山如黛,犹如一缕长鞭,在鸟儿的鸣叫声中欢送着过往的客人。诗中还透露一个信息,那就是早在二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把野生的蕨菜种植于园中了,畦畦绿色的蕨菜,呈现出“山家”新春的气象,好一幅新春踏雪图。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春,大将岳钟琦受命平定了大金川和小金川(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等地的“武装割据”。这一战事,历时五年,耗费白银七千万两,官兵死伤数以万计,史称“大小金川之役”。就在战争取得胜利后,乾隆来到了半壁店行宫,在春宵之夜批阅奏章之后,于“万窍声息”的夜晚,环视行宫内外,想起了一个月前的“大小金川之役”,想起了与群臣“集事”,研讨兵机的场面,道出了“居安益竞竞”的心绪,诗题为《夜一首》:

行宫潇洒地,春宵偶栖迟。轩阁静以佳,起居适所宜。

万窍声既息,封章亦罢披。宝鸭兰烟 ,银檠莲焰垂。

回忆一月前,频问羽檄时。夫岂硕佳兵,曾闻诘戎师。

集事赖贤臣,革心徕远夷。居安益竞竞,永言念在兹。

“羽檄”,即调动部队的文书,插上羽毛表示紧急,这种文书始于汉代。乾隆帝“频问”“檄书”来否,不仅说明了对“大小金川”战事的关切,而且追问“戎师”的行动踪迹,因为,战场瞬息万变,胜负难料。如今想来,情景如昨,挥毫成诗,以示居安思危,永言不忘。

在半壁店行宫,乾隆还与群臣在校场练习射箭,留下《射一律》诗,记述了他与群臣在“离宫停跸多余暇,每集亲臣射广场”的热闹场面,体现了“德可视兮因以习,武虽偃兮未宜忘”的治国方略。

从北京到西陵近三百里的官道两旁,种了许多柳树,乾隆在半壁店行宫写有《官柳》一首:

官柳纷纷翠影笼,两三叶乍落西风。自从始种今乔木,十五年光想象中。

这首诗写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此向前推十五年,正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这一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死于圆明园,九月三日,弘历即皇帝位,布告天下,以明年为乾隆元年。也就是从乾隆元年春开始,官道上才遍种柳树。柳树在古人眼里有挽留、停留、留恋之意。唐人即有“折柳送客”的风俗。官道亦称“京易御路”,这条路的走向是从京师西行:跨过卢沟桥,南转长辛店、南岗洼,进入良乡县的黄管屯,经哑叭河,到达“黄辛庄行宫”。再南经鱼儿沟、杨井、固村、关道口、墩台、于庄,从芦村西北过大石河。接着从吉羊和二站之间,向西南经韩村河、太和庄、南正到达“半壁店行宫”。再西经南尚乐、柴饭铺,过拒马河,经镇江营,西南进入涞水县境,到达“秋兰行宫”。再西进入易县境内的“梁各庄行宫”,便进入了西陵区,御路总长一百二十多公里,路宽十二米。乾隆的这首《官柳》,为我们了解“京易御路”的绿化情况提供了新的史料。

在“绿水弯环似水乡”的长沟,乾隆皇帝每每感叹这里“绿萋萋”的麦色和暮春里飘来的缕缕“菜花”之香,为此,他留下了直接描写长沟风景的诗作三首:

风吹陌柳雪余坡,迤逦长沟策骑过。

应识年来增户口,草团瓢较向时多。

野水弯环抱郭流,冶田兼复牧羊牛。

长官宜读郭陀传,不扰其馀任自谋。

毳服春朝尚峭寒,房山遥在白云端。

高低土脉皆含润,历览吾心略为宽。

诗题为《长沟三首》,写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仲春。第一首犹如走马观花,在“风吹陌柳雪余坡”的日子里,沿着曲折连绵的御路策马而过,感到一年以来,长沟应该增添了许多人口和家庭,要不然,闪现在路两旁的“草团瓢”,即茅屋怎么比去年增加了许多呢?如果说这首诗是白描的写法,第二首诗应是伫足的观感了。在“野水弯环”的水乡长沟,不仅有江南一样的稻田,还有放牧的牛羊。乾隆认为治理长沟的官吏们应该好好地读读唐人柳宗元的《种树郭陀传》,不要动不动就扰乱人民的生活,应任其自由耕种放牧。第三首诗是对长沟碧水蓝天的感叹,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长沟一直为天然的富足之乡,燕国时荆轲向秦始皇所献的督亢地图,即包括长沟地区,这里所产稻米品质优良,色白如玉,在历史上一直享有盛誉。因为钟情这一方“含润”的“土脉”,乾隆难免驻足感慨,虽然春寒料峭,但心情是宽畅的。可见,远在“白云端”的长沟,是乾隆一往情深的好地方。虽然时间过去了二百多年,读到这几首诗时,我们仍可以感到乾隆皇帝吟诵时的欣喜之情。

乾隆在半壁店行宫留下的诗碑,多为行书,间有草字,体势清爽,行笔流畅,堪称佳作。每块诗碑上,都有印章,印文除“乾隆御笔”“乾隆定翰”、“乾”、“隆”外,多为古文吉语或前人诗句,总计用印四十六方(含重钤印)印文可识者有“所宝惟贤”、“万有同春”、“落纸云烟”、“烟云舒卷”、“池藻印春”、“幽风无逸念民依”、“万国农桑寤寐中”、“和福宜民”、“飞越天机适”、“琴书趣生”、“有孚惠心”、“惟精惟一”、“勤学好问”、“味道之眼”、“政在牧民”、“朝日辉”、“谦好好”、“春花春雨”、“漱芳润”、“旰食宵衣”、“心清闻妙日”、“天根月堀”、“陶冶赖诗篇”、“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契理亦忘言”、“精研固得趣”、“陶冶性灵”、“存诚主敬”等。这些印章有的不见于上海博物馆1987年所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从这方面说,诗碑丰富了乾隆书法用印的实物资料,很有详细介绍的必要,容当另文考订,这里暂不赘述。

关于半壁店行宫的记载不多,从北京文物事业管理局编辑的《北京名胜古迹词典》中,知道行宫坐北朝南,靠山面水,景色宜人,占地三十余亩。行宫前有汉白玉石桥,南泉河水自西向东在桥下缓缓流过,桥后为小广场,广场上有水井一眼,至今犹存。广场两旁各建有月台一座,其后为行宫主要建筑,中轴线有两座殿堂,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抚殿顶,顶铺灰筒瓦黄琉璃剪边。殿前有宽阔月台,大殿两翼各有厢房五间,前出一步廊与两侧回廊相连。乾隆的题诗碑,就镶嵌在东西长廊的墙壁上。第二层大殿面阔九间,亦前出一步廊,重檐调大脊,顶铺灰瓦亦为黄琉璃剪边。行宫后院为御花园,有北太湖石堆砌假山和松柏花草,假山后石岗有玲珑八角亭一座,修建精巧,费时一年。半壁店行宫毁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今已荡然无存。

(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