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今日新闻”之今日命运

“今日新闻”之今日命运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日新闻”是平面媒体中晚报所特有的,也是晚报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之一。但是,近年来,“今日新闻”这一理念,大有弱化之势。其实,“今日新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可成也今日新闻,败也今日新闻。“今日新闻”,顾名思义,首先应该是今日发生的新闻,其中最具“今日”特征的就是国际、国际体育新闻以及大量的社会新闻。为此,《新闻晚报》在机制上

“今日新闻”之今日命运——兼论晚报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寿光武 顾万全

“今日新闻”是平面媒体中晚报所特有的,也是晚报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之一。但是,近年来,“今日新闻”这一理念,大有弱化之势。晚报还要不要坚守“今日新闻”这一新闻理念,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维系晚报生存还是消亡的大问题,对每一位晚报人来说,这是无法绕过去的一个“缘”和“结”。

《新闻晚报》自2004年6月改版,这一年半以来的摸索,就是力图解答这一问题。

一、晚报市场的挑战

众所周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晚报业开始了“晚报早出”浪潮,据2002年的统计,全国147家晚报中已有108家是上午出版,占比超过了70%。特别是在省会城市,“晚报早出”似乎已成为定律:南京的《金陵晚报》、杭州的《钱江晚报》、南昌的《南昌晚报》等,去年3月1日,合肥《新安晚报》也加入了“晚报早出”的行列中。曹鹏博士也断言:晚报早出势在必然。

目前尚在坚守的晚报,也有一些采用“二次配送”的策略,与都市报展开了竞争。其做法,主要是早晨送副刊和专刊叠,晚上送新闻叠。

伴随着晚报早出,“今日新闻”的理念被部分晚报彻底抛弃了。这些报纸虽然依然叫晚报,事实上已经名不副实。

“二次配送”虽然还在坚守着“今日新闻”的理念,但其底气明显不足。

在目前的情况下,“晚报早出”的基本理由有以下几个:首先是都市报的崛起。都市报其实就是一张早晨出版的晚报,在新闻操作等诸方面甚至比晚报走得更远。在内地有些城市,晚报为应战被迫改为早上出版。其次是来自广告商的压力。广告受众调查表明:早报读者的广告咨询电话往往比晚报读者的要多,尤其是房产类和消费类。再次,晚报早出将使得售报时间延长。一张早报的可以从凌晨卖到晚上,而一张晚报的销售时间最多只有4~5个小时。最后,都市化的发展,使得晚报早出成为趋势。交通的便捷、地铁的兴起、城市的扩容、上班途中所需时间的延长,使得早晨读报成为可能;而夜生活的丰富又使晚报的阅读时间大为减少。

二、晚报市场的机遇

“晚报早出”既已经成为潮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晚报就没有市场了呢?是否也表明“今日新闻”将在纸质媒体中消失了呢?

在对全国晚报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全国特大型城市和地级城市中,晚报基本还是保持着晚报晚出的形态。

目前《羊城晚报》《北京晚报》《今晚报》《新民晚报》和《新闻晚报》都是下午出版发行。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从全国市场来看,在与都市报和早报市场的竞争中,这些晚报还处于领跑者或优先者的位置。这表明晚报的竞争优势还在。

一个城市有两张晚报,市场先入者或领先者如果晚出,挑战者必须也晚出,像《法制晚报》对《北京晚报》、《新闻晚报》对《新民晚报》。

这表明,报纸是城市的产物,而晚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特大型城市的产物;超过七成的晚报退出晚报市场,并不意味中国的晚报市场即将消失,同样也并不意味着晚报在某些城市还会进一步繁荣。

市场调查公司调查显示:上海零售摊点主要的黄金售报时间为下午4~6点。

《新民晚报》20多年来的发展,培育了上海成熟的晚报市场。虽然丰富的夜生活减少了晚上读报的时间,但是,晚上仍然是主要读报时间。读报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读者对晚报某一产品不满意,并不等于不认同晚报市场。这正是成熟新产品进入的最佳机遇。显然,在这个成熟的晚报市场,《新闻晚报》还可以发现新的需求,从而强化了晚报市场新的要素。

那么,《新闻晚报》是不是应该进行二次配送处理呢?我们认为,《扬子晚报》之所以采取两次配送,是因为其配送范围为江苏省全境及周边省市,其超过170万份的巨额发行量,使得当日配送报纸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在上海,不存在类似问题,上海虽然是一个特大型城市,但交通发达,郊区的城市化程度也很高,当天送达不会存在问题;其次,《新闻晚报》的读者主要集中在市中心。所以,《新闻晚报》完全可以做一张纯粹的晚报。

更重要的是,“二次配送”割裂了一个产品的完整性,其战略诉求实际上是既想进军早报市场,又不想放弃晚报市场。

三、今日新闻——晚报的生存法宝

其实,“今日新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今日新闻当日看”就是众多晚报的宣传口号,也是众多晚报追求的目标之一,正是因为这一点,晚报在与日报的竞争中,以其明显的内容差异迅速崛起。

在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选中,我们发现,在38个获奖名专栏中,有8个获奖专栏有明确的“今”或“今日”字样,显然,这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今日”的威力。可以说“今日新闻”依然是晚报与晨媒竞争的不二法宝。

然而,“今日新闻”却成为了中国晚报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许多晚报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今日新闻的量大幅下降,加之晚报的风格也与日报慢慢趋同,其晚报特色逐步丧失。

而就在此时,全国都市报开始崛起并大举进攻,晚报的影响力、市场份额随之大幅缩水,许多晚报被迫迎战,改出日报,就此把今日新闻彻底抛弃。可成也今日新闻,败也今日新闻。

但对于坚持晚出和一次配送的《新闻晚报》来说,只能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今日新闻”。

其实,我们对“今日新闻”有一个渐进认识的过程。在《新闻晚报》创刊之际,就盯准了“今日新闻”,但在总体内容配置上,只是起了一个点缀和修饰的作用。在经历了《新闻晚报》由小(版面)改大(版面)、由大改小的轮回之后,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了“今日新闻”的重要性。

在2004年改版之初,《新闻晚报》确定了“关注度”为选稿标准,并将“关注度”分解为4个指标体系:时段、民生、本土、事件,其中“时段”锁定为“双十时段”即晚上10点到早晨10点,并为此设置了“昨夜今晨”和“截稿消息”两个专门的版面。

我们认为,晚报的“时段新闻”其实就是“独家”新闻,是晚报与晨媒、与同城晚报走差异化之路的必须选择。丢掉本来属于晚报时段的新闻,不啻于自断双臂。“今日新闻”,顾名思义,首先应该是今日发生的新闻,其中最具“今日”特征的就是国际、国际体育新闻以及大量的社会新闻。

在今日发生的新闻中,不仅指新闻的第一落点,还包括第二落点、第三落点。另外,一些发生在昨天的新闻,其在今日的新进展、新视野也应当归于“今日新闻”。

在实际操作中,《新闻晚报》也认识到,今日新闻不仅仅是今日发生的新闻,还包括今日发现的新闻、今日将要发生的新闻和以及大量今晚明晨的服务信息。

这样,就使“今日新闻”内涵更丰富、外延更扩张,同时,《新闻晚报》还认识到,“今日新闻”还要与《新闻晚报》的风格、特色追求结合在一起,不能“放进篮里都是菜”。《新闻晚报》根据报纸的定位,推出了关注度的选搞标准(即时段、民生、本土、事件),后来又发展为“新市井”的新闻特色追求。为此,《新闻晚报》强调今日新闻必须与新市井相结合,这样的今日新闻才有意义和特色。

四、《新闻晚报》的探索

1.“今日新闻”的机制保证

追求今日新闻,保证今日新闻的质量,对《新闻晚报》采编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新闻晚报》在机制上作了保证:保证24小时的新闻热线的顺利畅通、设置网络记者、记者24小时通宵值班,同时通过早、中、晚三个编前会不断刷新新闻内容,特别是早晨7:15的编前会,不是简单的定稿会,而是集策划、定稿、指挥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为了确保能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完成上午的采编任务,《新闻晚报》特地从各部门抽调了一些青年记者组织了一支采访突击队,配备电脑、采访车等设备,接到早上编前会的指令后,立即出发。虽然整个报社只有采编人员120人,但高负荷的工作不但没有压垮队伍,反而锻炼出了一支“快速反应部队”。

目前,《新闻晚报》的今日新闻量在全部内容中占比已经达到40%。

2.“今日新闻”带来“金”效应

改版一年半来,《新闻晚报》的日发行量从改版之初的15.6万份跃升至目前的日发行量35万份、摸高40万份,这里面当然有市场营销、机制转换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今日新闻比重的大幅度增加是《新闻晚报》能够逆势而上的主要动因之一。

在发行量急遽上升的同时,《新闻晚报》的广告刊载量也迅速攀升,读者认可速度、广告量的增长速度都超出了报社及集团对《新闻晚报》改版的预期效果。

3.强化今日新闻“版”为今日新闻“群”

既然市场认可,《新闻晚报》显然更应该强化“今日新闻”。去年5月19日,《新闻晚报》再度改版,对《新闻晚报》版面格局进行大整合,推出三大系列:今上海、夜上海、钱上海。

“今上海”就是“今日新闻”的简称,《新闻晚报》把A叠的24个新闻版全部冠以“今日”字样,并要求每个版面都要有今日新闻,从而使得刊载“今日新闻”的版面由原来的“昨夜今晨”、“截稿消息”两个版面扩大到24个版,形成了强势和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新闻晚报》将已经成熟的“夜上海”作为“今上海”的延伸,在内容上强调为读者提供当日下班后休闲娱乐的消费指南。

《新闻晚报》对“今日新闻”的探索表明,晚报市场依然存在,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坚持你的特色,扩大你的优势,“今日新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将是晚报撬动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敲门砖”。

(作者分别为新闻报社副总编辑、新闻晚报主编,新闻报社研究发展部主任助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