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叔的戏瘾

小叔的戏瘾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叔跑上跑下,忙个不停,后场他是主角——拉二胡,戏一开场,他就离不开,偌大一场戏,不花钱,散场后,小叔只要请演员们吃一餐点心就够了。小叔这个人,一天不哼姚剧,不拉二胡,就会活不下去,即使他在主人家里做簟匠活,有人约他去拉二胡唱姚剧,他就会放下手中的活,主人不给一天的工钱,他也在所不惜。

小叔的戏瘾

小叔,名炳生,小名阿生,没有上过学,从小拜师学做簟匠,吃“四方米饭”,可他聪明能干,活泼开朗,性情乐观,豁达大度,善于交际,拉得一手好二胡,爱唱姚剧。

他的簟匠手艺极精,打簟、制箩,只要是家庭生活的竹制品件件皆能,做工考究,技术精湛,在当时姚北一带称绝。所以他做工的作坊范围很广,凡在他的做工范围内,有演姚剧,他必会到场做后场,司二胡。偶尔缺个角色,他准能顶上。夏天,晚饭后,他手里提着一把二胡,串东过西地往大伙儿纳凉的道地跑,坐在人群中拉起二胡来,总有一批青年男女围着他转唱,别有一番韵味。带有江南水乡小调色彩的唱腔划破静寂的夜空,而且听的人和唱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妇女在暗淡的月光下,坐在纺棉车前,一边纺纱一边聆听着悠扬的姚剧,悠然自得,犹如一场“纳凉文艺晚会”。

在小时候,我在自己的屋前道地上看过一场由小叔一手操办的姚剧,那是在夏收过后,正是农闲,他别出心裁地要在自己屋前的道地上演戏,指挥一群青年搬来四只稻桶,倒翻后,搁上四块门板,不多时,村里演戏的消息在四面八方传开了,他在村里村外邀来了五六位演员(村民),锣鼓一敲,台前左右都挤满了人,道地挤得满满的,从台上环视,人头济济,小叔的卧室成了化妆室,年轻的小伙子扮成漂亮的大姑娘,出场时,两位妖里妖气的“小姑娘”中间夹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马浪荡),因为演员都是大家熟悉的,看到扮成“小姑娘”的年轻小伙子出台亮相,观众便哄堂大笑起来,有不少人还笑得前仰后翻。

晚上,在台上又用毛竹架起了三脚架,叉上挂一盏“汽油灯”,当地人叫“猪心灯”,因为它的形状像猪心,观众比白天更多,就连进出道地的路都被堵得水泄不通,附近的树杈上、草棚顶上都是人。小叔跑上跑下,忙个不停,后场他是主角——拉二胡,戏一开场,他就离不开,偌大一场戏,不花钱,散场后,小叔只要请演员们吃一餐点心就够了。第二天,无论在田头,或者在屋里,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谈论昨天演出的内容,评论演员的技艺高低,茶余饭后的谈论更离不开这个谱了。

后来听我父亲,还有邻居阿荣哥哥他们说,父辈年轻时代给地主当长工,在地里干活时,口里哼的是姚剧,劳动休息时策划、排练姚剧,村里的年轻人个个都会唱姚剧,创作的剧本可多着呢,那些剧本都是口头剧本,唱词也都是口头语言,如“临山”,就叫庙会场上下大雨——“淋散”;“坎墩”,叫瞎子问路——“看、等”等等,很合当地群众的口味。有时,几个演员,在台下一合计,就上台。唱词和动作都是随机应变的,那些动作既自然又滑稽可笑。

小叔这个人,一天不哼姚剧,不拉二胡,就会活不下去,即使他在主人家里做簟匠活,有人约他去拉二胡唱姚剧,他就会放下手中的活,主人不给一天的工钱,他也在所不惜。

小叔过世已60多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