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读书与书

谈谈读书与书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那以后,我把借来的书先用报纸把书封皮包装起来,把课本也用报纸包装,用毛笔在报纸上写上“语文”二字,巧妙的伪装免去了许多麻烦。一次聚会他又说“云”,我就解密了。是与书无感之人;第二种人,叫百事通。是与书无趣之人;第三种人,叫巧偷者。是与书有缘之人;第四种人,叫硬汉。是与书无质之人;第五种人,叫智慧者。

谈谈读书与书

读书,很简单,只要有一本书,识字就行。

少年时期在姐姐的熏陶下,我喜欢上了读书,那时候没书读,学校图书馆也没有什么书。阅读的第一本小说,是姐姐带回来的一本《艳阳天》。那是在小学五年级,看完这本书我就上瘾了,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保卫延安》、《江姐》、《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等,不论到谁家,我都要先看看有没有书,看到有书,就想办法借几本。有时候我借不来,就让爸爸或者母亲去借。就是到了老师的办公室,我也不放过借书的机会。

那个时候我读的大多数书,都是在同学白正高家借来的。他父亲白书哲是位语文教师,德高望重,作品丰富,家里藏书很多。在他家,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书,那么多好书,在当时来说全都是些禁书,又惊又吓,又梦想什么时候能拥有自己的书多好。在那个年代,这些禁书谁也不敢往出拿,那是要命的事,想看书怎么办?我们就采用下象棋的办法,三局两胜,他赢了,我借给他篮球打三天,我赢了,他借给我一本书看三天。

四年时间,一直延续着我们的秘密交易和友情。他家的书都在木箱子里钉着,放在阁楼上,书箱上面灰土有半寸厚,蜘蛛网挂满了楼顶,我俩上去一次就如小偷一般,腰躬的模样像鬼子进村,脸上、身上都是灰土,还不敢吱声。有一次我从楼梯上摔下来,屁股痛得很,但是不敢喊,还要把书压在怀里不让他家人看见。小孩子在一起玩,不注意惹他不高兴了,他就追问要求把书还给他,很尴尬,还不敢让其他同学知道,我就厚着脸皮赔不是,实在不行,我就从家里偷偷拿一个馍或者拿点点心,悄悄放进他书包,问题就解决了。

星期天或寒暑假,我也常去县图书馆看书,一看就是大半天,在那看书也经常被往外赶,“不买就别看,”每次都很胆怯,不去又没书看。有一次母亲给我3毛钱,让我去买菜、灌醋,我一口气跑到图书馆,用这3毛钱买了一本《高玉宝》,回家给母亲说把钱装丢了。没想到县图书馆的阿姨认识我母亲,她把这事给我母亲说了,母亲后来实实在在地把我教训了一回,不是姐姐挡着,把书都要烧了。庆幸的是,《高玉宝》也让我维持了不少同学,可惜的是,在辗转几次搬家过程中,这本书弄丢了。

在六年级夏天的一个晚上,爸爸回家脸色不好,谁也不敢吱声,他指着我问:“你是不是上学读马列、毛主席语录,放学在家偷偷看修正主义、资产阶级的书?”我吓坏了,只好点头承认。爸爸要打我,被姐姐拦住了;爸爸要烧我的书,被姐姐要走了。我向父亲保证,以后再不敢看这些书了,才免去一顿皮肉之苦。自那以后,我把借来的书先用报纸把书封皮包装起来,把课本也用报纸包装,用毛笔在报纸上写上“语文”二字,巧妙的伪装免去了许多麻烦。

参加工作后,每月30元工资,母亲留给我10元用于生活费。从那时起,我便有了自己的自留地,也经常赶回家吃饭,省些钱买书。多年的梦想在一步一步的实现,我对读书也更加如痴如醉。长期以来,无论工作怎么忙,但买书却从未间断过;无论出差走到哪,都要去图书馆和书店遛一圈,有看上的,都要倾囊买下来,哪怕是盗版书也要买。我认为有一赝书可读,比无一真迹难求要欣慰得多。

几十年过去了,我养成了买书、藏书、读书的习惯。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增添智慧、陶冶情操,还会为你送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书,就像老朋友一样在陪伴着我,支撑着我,丰富着我,永不背弃。高兴时读一读,心旷神怡;休闲时看一看,慰藉心灵;烦躁时,翻一翻,舒缓心情;郁闷时,拿一本,放在怀里不翻也能书里书外自然沟通。书,已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一件衣服,一双鞋可以不买,一本看上的书不可不买。

努力勤奋,静心潜学,不弃微薄,日有所获,是最大的读书体会。

从小喜欢读书,到处求人借书,均以完好无损按时归还。现在书多了,却总结了个坏经验:书,不能借人。

多年前,一位朋友三次借了我6本书,要了半年多,只讨回一本,还弄得破破烂烂的。却得到了一句:你几本烂书,值个屁钱。我回赠他:你真“云”啊。他不解其意,到处说“云”啊,送给家人,送给同事,送给领导。一次聚会他又说“云”,我就解密了。“云”就是“雾”,这个“云”是裤裆里的“雾”,裤裆里的“雾”就是“屁”。闹得好长时间也未再往来。其实,许多借书者没有几个还书的,都有理直气壮的理由,咱还落得个不是人,显得小气。

多年来,姐姐和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领导经常来借书,一本未少。其余的借出去的书,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还得罪了一大堆人。有同学、有朋友、有领导、有亲戚,有时尴尬,有时无奈,不要吧,买不到了,要吧,他说给你找,其实早已说不清去向了,说急了,人家说“我赔你”,一口气把你堵个半死,没有结果,把自己弄得还里外不是人。于是,在家里的书柜上贴一文:“书,不借给人。”颜厚者却哈哈一笑,不解其涵义,该拿还拿,就像在吃免费早餐一样,随便挑选,有时还品头论足。索性我又写一张贴在书柜上:“别拿我一本书,我借给你100元。”我真的在纸条上留了100元,办法想尽了,但后退者无几,仍无济于事,深感困惑。

多年经验:凡借书人,无真诚看书者,无真心读书者,更无珍惜书者。以现在人的收入,谁还买不起几本书呢?大千世界的书,琳琅满目,什么书都有,既然喜欢书,何不抬足于知识的高贵殿堂之门呢?

“常从店前过,目无正门处。”常常借书拿书者分五种人:

第一种人,叫博知者。在你这里看见了书,虚荣心上来了,显得胸怀若谷,博知才广,狂骄不懈,这书写的什么什么,让我再看看,很有意思,吹的多半是牛头不对马尾。其实这种人根本就不看书,明天问他就找不见了。是与书无感之人;

第二种人,叫百事通。在电视上看到热播剧,在报纸上看到流行新闻,他借书看,是随着潮流看,不是炽知见识,而是要在领导、同事、朋友之间显赫自己的知识渊博,没有本人不知道的事。拿回去翻几页,胡吹乱讲几天,电视播完了,报纸不登了,书也不见了。是与书无趣之人;

第三种人,叫巧偷者。看见书在他家放着,他却说没看完,一看就是半年一年,事不过三次,你还好意思再要吗?不用办理转户手续就入籍了,也属文明之士,比前两者好多了,毕竟他还有惜书之情,怜书之意。是与书有缘之人;

第四种人,叫硬汉。你不问永不吱声,世上就没这回事,你若问,“你忘了,那天那天,还有谁,我带去了放在你家哪里哪里,你记不起了?”要不就是“我让你家谁谁捎回去了,怎么没给你?”有时气得叫人直瞪眼,让你哭笑不得。是与书无质之人;

第五种人,叫智慧者。有身份,有学问,受人尊敬,也借书。谁都懂,不能要,也不会要,只能忍痛割爱,尽量免谈书籍之类的话题,他拿书多半是身份的需要。是与书无香之人。

无论怎者,该买还买,该爱还爱,该读还读,该借还借。因为书就像药,读多了能医百病。

买书、藏书、读书、送书都是有学问的。

买书有学问,要一看、二摸、三闻。一看,要看印刷质量,翻阅页码、刊号、出版时间、再版时间、单价、印刷数量、防伪标识、邮编、电话、网址、是否全国经销、出版社、印刷厂、谁写的、作者简介、序言等;二摸,翻一翻、摸一摸,封皮属哪一类纸张,光洁、光滑度,内页纸张是否一致,哪一类型纸;三闻,闻一闻是属纸张本身的纸香味,还是霉味或是其它难闻的气味。就能基本判别出是新书、旧书、盗版书、复印书等类别。但重要的还是要买你自己喜欢的那一类书籍。

藏书有学问,藏书不仅是藏了一本书,而它真正的涵义是收藏一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化,它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源远流长、久经不衰,是因为书有闪耀的思想火花,有世代留传的精神财富。藏书也能见证人类文明的曲折历程和辉煌轨迹。藏书要多少掌握一些书的知识和常识,因为它记录着人类每一个坎坷进步的脚印。如今的爱好者大多达不到前辈“眼别真赝、心知古今”的水平,也不具备古人考订、校对、收藏、鉴赏的功夫。

我国藏书在各个时期都有鼎盛发展史,到了清代才算发展到顶峰,皇家藏书楼出现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源阁、文溯阁、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等七阁。藏书学和目录学也发展到了当时社会的极致。出现了中国第一部图书馆专著《藏书纪要》,系统论述了藏书的采购、鉴别、抄录、校对、装订、编书、收藏等问题。如今,公有、私有藏书业已非常发达,特别是电子图书馆的出现,把图书信息收藏于电脑,成为无实体的读物,不失为一种更便捷的方法。

然而,更多的人仍然还是喜欢实体读本,一是它便于书的阅读,随手拈来,能够在任何情况、任何环境中以各种方式阅读,无需任何设备,特别适合于少年儿童阅读,也便于携带。二是能够体现阅读的功能和作用,学习语言,锻炼思维,体会读书的美感,提高想象力,再现生活情景,享受阅读的快乐。

家庭藏书一般都不多,如果分类存放可能更美观、更赏目,也便于查找。藏书一般都要把书柜书架放在能通风、少日照的地方,定期清洁,把藏书按文学、军事、纪实、小说、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家庭保健、工具、史料、法律、地名志、县志、年鉴、图片画册、影像资料等,进行分类存放较为适宜。书的类别、存放、程序、整洁、干净卫生等,就能判别个人爱书的深浅程度,体验一种基本涵养和素质。

单位藏书除将类别分清外,主要是做好登记、造册、盖章、建档,按分类在图书上有顺序贴签,便于管理、查找、借阅。同时要健全图书管理制度、借阅制度等,还要专人管理,做好防火、防水、防霉、防盗工作。

读书有学问,能坚持读书就是大智慧。

从“薪火相传”到手捧读本,从口耳相传到竹简著书,从海内孤本到数字阅读……先人的智慧,古人的精神,被一一抄录留下,代代相传,是文明和历史的烙印,拥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读书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读书使我们可与古人对话,把古人的智慧与现代文明相对接;读书可以体验过去,感受现在,勾画未来;读书不仅能够开启智慧,更能传承人类的进步思想。

有人说:书是饥饿人急需的面包;更有智者说:书是人生的伴侣;我还认为:书就是我的思想,我无言的声音。

书的价值在于被人阅读,也只有阅读了,它之中的光辉才会灿烂,它的思想才会被人接受,它的内涵才会被人传承,才会起到公众传播、公众教育的目的,才会把书中的思想转化成社会的精神力量,才会使现代人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碰撞,从而把现代文化和文化意识推向新的高端。

书是思想的宝库,是知识价值的收藏品,是人类文化智慧的宝典。它拥有不同声音、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不同品味、不同思想,真是“人头攒动,百家争鸣”。读书要因人而异,因博识而异,因年龄而异,不可千篇统读,既要选择、思考、冷静,还要择录、翻阅、交流。只有这样才明白那些“大家”、“专家”、“教授”怎么张口就来,顺手拈起。才能读懂浩瀚世界里的内涵,听懂古人的声音,才能畅游在思想社会的知识海洋之中,才会拥有自己的声音。赠读书人:日日在翻阅,一册未到头;三载读一本,废纸无日期。急用巧文字,总感无书香;两鬓白发留,书泪流它乡。

送书有学问,知识无界限。

朋友相见,逢年过节,孩子过生日,长辈、领导相互拜访已流行送书。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特征。朋友相见,送一本书可为儒雅高贵之举,不用多谈,文化内涵早已把俩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的问题溶化了,也增加了一份友情,比送烟、送酒健康得多。孩子过生日、升学、逢年给孩子送一本书,可提升家庭、长辈与孩子之间亲情文化,培养孩子从小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播文明,使他们从小就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教育、文化教育,比送衣服、压岁钱有意义得多。长辈、领导之间过节、平时拜访、看望,送一本书,不仅使多年的交往更加情深意浓,还预示着双方一直在关注、关照、关心,不言而喻。长辈、领导在关心同志的成长、成熟和进步,送一本书,就是让你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进步;年轻同志送给长辈、领导一本书,预示着一种祝福、一种寄托、一种希望,表示尊重和关爱,比送任何礼物都文明得多。如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敬老院、幼儿院、学校赠送一些书籍,那就是造福千秋万代,尊老爱幼的模范,功德无量,比送什么都高尚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