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主导分配

政府主导分配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子承认贫富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能力不同造成的。父亲临死前分财产,每个儿子一份。政府把暴利从富商大贾和高利贷者手中夺过来,借此使财富分配达到相对的平衡。政府要向老百姓征调物资。政府颁发的命令有限期,下令一个月交上来,或者十天交上来,不同的限期都会影响到物价。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土地高度集中,引起朝廷和地方豪强的矛盾,导致朝廷采取抑制豪强的措施,或者重新分配土地。

【国蓄·第三章】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养,隘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 母。

“利出于一孔”,这是管子非常著名的经济思想。从字面上说,利,是利益;孔,是渠道。利益只可以出自一个渠道。实际上,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利”是指利益、财富的分配只能有一个渠道,就是由政府来调节分配。如果这样做,国家就能强大。如果财富分配有两个渠道的话,还勉强过得去,军队还可以不被别人打败。为什么呢?说明老百姓的不满程度还在可控范围内,因此还影响不到军队士气。如果财富分配渠道有三个了,不可以举兵,因为士气低落,没有战斗力了。“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当然,这里的二、三、四都不是指实数,而是指程度。照理利益如何分配,决定权应该在中央政府或君主手里。中央可以决定,地方政府也可以决定,那就是“两孔”了。再来一个外国资本也参与决定,就是“三孔”了。官商勾结后的财团也有权决定,就是“四孔”了。“先王知其然”,以前的明君知道这个道理,他们采取什么措施呢?“塞民之养,隘其利途。”堵绝或收窄民众获得财富、利益的渠道。不让老百姓获取马克思所讲的“百分之三百的利润”。把利益给什么人,不给什么人;让什么人富起来,不让什么人富起来,都由君主决定。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会像敬畏日月一样地敬畏君主,像亲近父母一样地亲近君 主。

管子承认贫富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能力不同造成的。有些人聪明,所以致富了;有些人笨,所以发不了财。他说:“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父亲临死前分财产,每个儿子一份。聪明的拿了这一份就会有收获,可以获得比常人多十倍的利润。笨的甚至连本钱都收不回。“不赓本”,就是赔本。因此造成“能者有余,拙者不足”的社会现象。(《地数》)但政府不能听凭贫富的悬殊,要干预,要调节。《揆度》上说:“夫富能夺,贫能予,乃可以为天下。”你不能缩小贫富差距,怎么可以“为天下”,怎么可以治理国 家?

但是“予之在君”并不是白白将财物分给穷人,而是政府通过放贷的形式给穷人。白给会出问题。现在的扶贫救济往往是白给。20世纪70年代以前,最穷的西北地区的老百姓每年靠吃救济过日子,不愿意下地干活。粮食产量低,生活很困苦,劝他们移民到比较富裕的地方也不愿意,因为不适应下地劳动。冬天没有被子,政府发了被子,到天气一暖和,把被子卖了换酒喝。所以管子不主张白白地给,而要用放贷的形式。有位美籍华人来西北做扶贫事业,选了两个最贫困的地区,以一千元的小额贷款只贷给妇女,不贷给男人。因为如果贷给男人,他们拿到钱就可能去赌博、喝酒,积累不了财富,也改善不了自身。而女人当家,不会随便乱花,买一头母猪生小猪,慢慢改变赤贫生活。每个女人赚到钱就还款,老先生收回来的钱再贷给更多人。这样做了好几年,做得非常成功。这种中国传统的做法就是来自管子那里的思想影响。“夺之在君”,不是用剥夺财产的方式去均贫富,不是搞土改,把土地从地主富农手里全部夺走,而是运用轻重之法,去调节物价、调节市场。政府把暴利从富商大贾和高利贷者手中夺过来,借此使财富分配达到相对的平衡。允许有贫富,不是要消灭贫富,只是通过平衡使得差距不要那么 大。

【国蓄·第四章】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国多失利,则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且君引錣(货币)量用,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藏也。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并藏也。然则人君非能散积聚,钧(均)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则君虽强本趣耕,而自为铸币而无己,乃今使民下相役耳,恶能以为治 乎!

凡是要治理一个国家的人,不懂得轻重之法,就无法笼络住老百姓。为什么用这个“笼”字?就是国家把经济控制起来,就像做一个笼子把民众框在里面。如果不通轻重之法,就无法管控经济。陈云的“鸟笼经济”理论就有点这个意思。“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君主不能把民众的利益调整好,讲其他的制度没有用,不可能达到天下大治。万乘之国就会有万金巨富,千乘之国就会有千金富豪。后果是什么呢?本来属于国家的资产就会流失,朝廷没有可以动用的足够资源。百官势必不会尽忠报国,谁能给他们好处,他们就为谁办事。将士不会冲锋陷阵,因为朝廷没有办法赏赐他 们。

年成有凶年,有丰年,所以粮价就会波动,会有高有低。“穰”,丰收的意思。“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政府要向老百姓征调物资。例如,发生战争了,军队需要布匹、粮食、武器。政府颁发的命令有限期,下令一个月交上来,或者十天交上来,不同的限期都会影响到物价。令越急,物价就越贵,因为大家都要从市场上买了交上去;限期比较长,物价就会比较便宜,老百姓可以从容去准备。“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在前面两种情况下,如果朝廷没有办法干预和控制,就会让那些囤积商进出于市场,价低买进,高价抛出,趁老百姓因匮乏而急需的时候,赚取暴 利。

“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同样的土地,劳动力强、技能高的就能守得住分到的地。老弱病残者种不了,最后只能卖田卖地。时间长了,土地就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土地高度集中,引起朝廷和地方豪强的矛盾,导致朝廷采取抑制豪强的措施,或者重新分配土地。土地重新分配以后,过若干年又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土地改革其实不是共产党的新发明,是延续历史上的做法,再把土地分一次。“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这在前面解释过了,民众的不同能力是导致财富不均的因素之一。“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政府没有能力调控财富的分配,所以民间就出现贫富相差上百倍的现象。贫富悬殊扩大,不能简单地怪罪富人,仇富心理是没道理的,只能将原因归结于政府没有主导财富分配的政策和措 施。

“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人富了以后,政府就没有办法让他做事。发了财,有了钱,他就不被君主差使了,反而倒过来要差使“君主”了。财团要控制政府,让当官的为他跑腿办事了。“贫则不可以罚威也。”穷人穷到底了,再怎么罚也都没用,所以刑罚就没有威慑作用了。你把他关起来,还要给他吃的;真杀他的头,对政府也没有好处。在古代社会,人口越多越好。人口越多,交税的人就越多,当兵的人也越多。所以管子得出结论:“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法令无法推行,民众无法管治,原因在于贫富不均。再说,“引錣量用,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錣”,筹码的“筹”,这里指的是货币。君主发行使用货币,耕田垦荒,所得是有数可计的,也就是有限的。“发草”,“发”,开发;草,长满野草的荒地。“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老百姓所需要的口粮,一个人要有若干亩地去生产就够了,这也是有数可计的。“步”和亩一样,也是一种丈量土地的单位。因此,“计本量委则足矣”。计算一下产量,估量一下储存,就足以维持生活了。“委”,积蓄,委积。既然如此,“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粮食被那些商人囤积起来了。“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君主铸造和发行货币,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物资流通。“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有多少人,放到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需要多少,也是算得出来的。百千是指货币单位。“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既然需要的粮食和货币都是有数可计算的,是有限的,为什么日常开支还不够,生活必需品还不足呢?“利有所并藏也。”因为富豪们把财富藏起来,专擅其利,或者倒卖粮食,或者钱生钱,放高利贷,老百姓自然就用不足了。“然则人君非能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羡”,羡余,积余。如果君主不能把富商积聚的粮食、货币和物资分散出去,平均贫富,分散富商垄断的财富和利益,使老百姓的日用能够满足。那么,“虽强本趣耕,而自为铸币而无己”,即使督促农民去种地,发展农业,自己掌握了铸币权,也都没有用,最后钱财还是都流入富豪的口袋。“乃今使民下相役矣,”以致造成富人奴役穷人的后果,本来他们都应该役于君主的。这样怎么可以做到天下大治 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