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象征诗派的创始者

象征诗派的创始者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象征手法,即通过某一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古已有之。中国象征诗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的,李金发第一个将法国象征派诗艺引进到国内。他也是中国象征诗派最重要的诗人。1925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的出版,是中国象征诗派诞生的标志。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着迷于法国象征诗派,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

中国象征诗派的创始者,是诗人、雕塑家李金发。

象征手法,即通过某一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古已有之。象征主义,亦称“象征派”,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该派以19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在情调上以忧郁感伤为美,在艺术上以晦涩朦胧为美,运用有声有色的意象来暗示微妙的内心活动,注重诗歌的音乐效果,使作品带有浓厚的神秘、感伤和唯美主义色彩。中国五四时期,《新青年》《少年中国》等报刊就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作过译介和评论,周无等人还曾在其影响下作过尝试。中国象征诗派(又称初期象征诗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的,李金发第一个将法国象征派诗艺引进到国内。他也是中国象征诗派最重要的诗人。1925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的出版,是中国象征诗派诞生的标志。此后从事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的,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戴望舒、姚蓬子、石民、侯汝华、林英强等人。该派并无共同的组织和刊物,而是以各自的探索和创造,汇成一股象征主义的诗潮。五四运动高潮过后,社会笼罩着阴郁氛围,一些青年在悲观失望中徘徊彷徨,以挖掘自我内心、抒发伤感情调为特征的象征派诗歌正适合他们的要求,加之新诗的发展已由新旧之争转为美丑之争,当时新月派偏重于对新诗格律的探索,象征诗派则偏重于对诗歌意境的探索,亦正适合新诗艺术发展的需要。这样一来,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我国出现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并在1926年前后有着一段时间的兴盛期便不足为怪了。这一流派的诗歌,一般不直接描写客观事物,往往也不直抒胸臆,而是运用异乎常态的奇特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烘托、对比、省略、跳跃等手法,创造出新颖繁复的意象,来表现诗人所要揭示的题旨和所要宣泄的感情,从而造成朦胧、晦涩、神秘的格调。

李金发(1900—1976),广东梅县人。原名李权兴,又名李淑良,字遇安。“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笔名。父亲李焕章祖籍福建宁化,少时贫苦,后到英属毛里求斯谋生,成为华侨富商。李金发早年在香港求学。1919年,与自幼被李家收养的朱亚凤结婚。婚后去上海求学。不久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进入第戎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和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雕塑艺术。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着迷于法国象征诗派,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不久,他与好友结伴赴德国柏林游学并继续进行诗歌创作。1923年编定诗集《微雨》和《食客与凶年》,寄给在国内的周作人,请其推荐出版。1924年,受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之邀,决定回国执教。这一年还完成了诗集《为幸福而歌》的创作。1925年6月乘船抵达上海。1925年8月,首次署名李金发在《语丝》第四十一期上发表《时之表现》一诗。不久,任职一事因新学期无人愿学雕塑而告吹。是年11月,第一本诗集《微雨》由周作人编辑,列入“新潮社文艺丛书”,交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象征派诗集。年末,经郑振铎介绍参加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1926年,为蔡元培塑胸像。同年11月,诗集《为幸福而歌》经郑振铎推荐,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7年先在武汉中山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并在国际编译局和武昌美术学校兼职,后因结识同乡陈友仁(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而进入外交部任秘书。同年5月,诗集《食客与凶年》作为“新潮社文艺丛书”,经周作人编辑由北新书局出版。这一年还曾用“今发”的笔名,在汉口《中央副刊》第六十三号发表《哀熊锐同志》一文,对国民党“清党”中杀害共产党人的行径表示谴责。1929年搜集整理的民歌集《岭东恋歌》,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抗战爆发后,1938年秋日军直逼广州,李金发逃难到越南,曾在中国设在海防市的战时物资运输处(后扩大为军事委员会西南物资进出口总经理处海防分处)工作。1940年夏,因形势所迫,该处工作难以为继而回到广东战时省会韶关。是年秋,任省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省革命博物馆馆长。所住梅庐用于写作的斗室,被其命名为“仰天堂”(取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之意)。这时,写下了不少抒发爱国情怀、热情为抗战呐喊的“仰天堂随笔”,其中的一篇《从周作人谈到“文人无行”》(后收入《异国情调》一书),痛斥了十多年前曾为他推荐出版诗集的汉奸周作人,并由周而论及其他大小汉奸的叛国投敌行径。1941年,和诗人卢森一起创办《文坛》月刊(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曲江分会出版),并任主编。他和其他作者创作了一批“发扬民族精神,激发抗战情绪”(李金发《发刊小言》)的作品。然而,他终究不愿长期困守在这偏僻的粤北小城,便从韶关出发来到战时陪都重庆。从此弃文从政而未再写新诗。1942年诗文集《异国情调》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

李金发20世纪20年代先后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和《食客与凶年》三部诗集,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诗坛的地位。他共存诗四百六十余首,除了三部诗集(共收三百三十六首)和一部诗文合集《异国情调》之外,其他少量的诗作皆散见于《美育》《现代》《人世间》等杂志。其诗的思想感情,不外乎歌唱人生和命运的悲苦,吟咏死亡和梦幻,抒发爱情的欢乐与痛苦,描写自然景色和思乡之情。在抒情内容上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在艺术表现上运用诸多象征主义手法,打破程式,刻意追求一种新奇神秘的格调。诗人特别重视意象的创造,通过意象的展开,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也造成了诗的朦胧美。读其诗犹如嚼怪味豆,使人既朦胧难解又觉余香回味。有位名叫黄参岛的先生,1928年12月在《美育》第二期上发表的《〈微雨〉及其作者》一文中,恭称李金发为“诗怪”,世人遂相沿以此称之。其代表作《弃妇》就是一篇典型的象征主义诗作。诗中深幽的象征内涵和奇特的意象罗织,加之语言文白夹杂而显生涩,就充分表现了“诗怪”之诗的特点。由于诗人过分运用象征隐喻的暗示,过分运用“省略”和“跳跃”的技巧手法,加之在诗句中夹杂着半文半白和欧化的文字,因而遭到评论界的批评。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八集导言中曾说,李金发的诗“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这里的“珠子”,指的就是一个一个的意象。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新诗杂话》中又说,李金发的诗“常常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底里去”,“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当李金发将诗稿寄给周作人请其推荐出版时,周在复信中也只是称这种诗是“国内所无,别开生面”的作品。抗战爆发后,该派诗风逐渐衰落,一些诗人或走向现实主义,或吸收其他流派手法而有所创造。李金发也唱起了抗战之歌,他挥笔写下了《亡国是可怕的》《无依的灵魂》《人道的毁灭》《轻骑队的死》《可怜的青年》等诗作。它们“在内容上突破了个人内心世界的狭小天地,转而关注丰富、悲壮的抗战现实,在基调上一扫过去的悲观阴郁,而显出阳刚之气,而且在艺术方法上除个别诗仍留有象征派的痕迹外,绝大部分已是写实的了,语言也出现了通俗的趋向”(陈厚诚《死神唇边的笑·李金发传》)。可惜的是,他未能沿着这条新路子走下去,弃文后官场的应付和生计的奔波,导致灵感枯竭,诗歌创作也就自然难以为继了,加之本人也认为“象征派诗出风头的时代已过去,自己亦没有以前写诗的兴趣了”(李金发《〈异国情调〉卷头语》),故其晚年的写作主要在散文方面。而今,虽然象征诗派早已成明日黄花,但这一诗派在诗歌创作上所作的艺术探索,对于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李金发作为这一诗派的创始者,在中国新诗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①李金发在《我名字的来源》(原载《异国情调》,商务印书馆1942年重庆初版)一文中说,1922年在巴黎留学时病倒,大热大泻,昏昏迷迷,老是梦见一白衣金发女神领着他遨游空中,大难不死觉得或许是天使帮的忙,不可不纪念,于是将“金发”作为笔名,后来因朋友公认很新颖,便索性作为自己唯一的名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