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游击部队转移要像流水和疾风一样

游击部队转移要像流水和疾风一样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敌情特别严重,游击部队不应久留一地,要像流水和疾风一样,迅速地移动其位置。他说到的“游击部队不应久留一地。要像流水和疾风一样,迅速地移动其位置”,很可能与《孙子兵法》中所谓“兵形象水”、“其疾如风”《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关。游击部队转移“要像流水”一样。总之,游击部队准确判断敌我态势,适时机动,快速转移,“兵形象水”,“其疾如风”,避突击虚,灵活用兵,则无往而不胜。

毛泽东于1938年5月写作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在论述游击战争的灵活性谈到转移兵力时,他写道:

按照情况灵活地分散兵力或集中兵力,是游击战争的主要的方法,但是还须懂得灵活地转移(变换)兵力。当敌人感到游击队对他有了大的危害时,就会派兵镇压或举行进攻。因此,游击队要考虑情况,如果可以打时,就在当地打仗;如果不能打时,就应不失时机,迅速地转移到另一方向去。有时为着各个击破敌人,有刚才在这里消灭了敌人,又立即转移到另一方向去消灭敌人的;也有在这里不利于战斗,要立即脱离此敌转移到另一方向去进行战斗的。如果敌情特别严重,游击部队不应久留一地,要像流水和疾风一样,迅速地移动其位置。兵力转移,一般都要秘密迅速。经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等。(《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240页)

抗日战争,游击战上升到战略地位,也是敌强我弱的态势使然。有的研究者认为,虽然毛泽东明白指出抗日战争“这样又广大又持久的游击战争,在整个人类的战争史中,都是颇为新鲜的事情。”但是他仍主张继承古代兵学中的有益内容为抗战服务。他说到的“游击部队不应久留一地。要像流水和疾风一样,迅速地移动其位置”,很可能与《孙子兵法》中所谓“兵形象水”(《孙子兵法·虚实篇》)、“其疾如风”《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关。(王子今:《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这个推论是有道理的。1938年前后,正是毛泽东热心研究《孙子兵法》的年头,他在自己的论兵著作中化用孙武的词句,屡见不鲜。

游击部队转移“要像流水”一样。孙子的名言已见前引。“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之“避高”,兵之“避实”,都是转移。前者是物理,后者是事理。互相证明,讲透了用兵之道。毛泽东化用时引申一层,借用流水的快速,强调游击部队“迅速地移动其位置”,也是兵贵神速之意。

游击部队转移“要像疾风”一样。毛泽东则可能是化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的话: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此军争之法也。(用兵打仗要奇诈多变才能获得成功,根据是否有利采取行动,才能随情况变化决定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所以,军队行动快速时,像疾风迅至;行动缓慢时,像微风掠过的森林;进攻敌人时,像迅猛的烈火;驻守时,像山岳一样屹立不动;阴蔽时像阴天看不见日月星辰那样;动作起来,就像迅雷闪电。……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日本战国时代(15至16世纪)的著名将领武田信玄把孙子“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四句话,简化成“风林火山”四个字,绣到军旗上,以培养军人的武德和战斗作风。

毛泽东则为我所用,以“其疾如风”的孙子精神来要求游击部队的机动转移,像疾风一样,“秘密迅速”,跳出险境,避开强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游击游击,能游才能击。游的快迅,击的狠准。游是手段,击是目的。总之,游击部队准确判断敌我态势,适时机动,快速转移,“兵形象水”,“其疾如风”,避突击虚,灵活用兵,则无往而不胜。这是毛泽东总结的制胜要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