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牧属于中唐还是晚唐

杜牧属于中唐还是晚唐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盛唐有李白和杜甫,称为“李杜”;因此习惯上把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称为“小李杜”。李商隐这个人也很不幸,晚唐农民起义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政坛上有一个重大事件,就是“牛李党争”。开始时,李商隐属于“牛党”,可是到了20多岁后,娶了一位属“李党”的王氏之女作为妻子。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不得志。一个是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另一个是李白,与王昌龄相比,可以说是“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今天接上次往下讲晚唐诗歌,再讲一点唐五代的词。

先讲晚唐诗歌。晚唐大约是从公元826年到公元907年。在这时期有一个突出事件,那就是公元874年爆发的黄巢农民大起义。晚唐经过农民起义的打击,就更是不行了;正像李商隐所说的,晚唐已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晚唐的社会,晚唐的政治,晚唐人的心态,晚唐的诗歌创作都已经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状态。我曾说过,一个时代开始衰败下去,会影响人的心态,影响人的情绪。如果这个社会是蓬勃的,充满希望的,那人们的心态就不一样。比如说,同样是“夕阳”,在中唐诗人刘禹锡的笔下却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太阳虽然落山,却还可以放射出满天霞光。这不同于李商隐的感叹:夕阳好是好,可是快完了。刘禹锡说:尽管快完了,依然无限好!

我们可以从李商隐的诗歌中感受到衰飒的气氛。他写道:“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他把审美的兴奋点集中在“枯荷”上面,这是一种衰飒的心情。如果是充满积极的心情,是该欣赏雨点打落在夏天荷叶上的声音,而不会是落在“枯荷”上的声音。李商隐又说:“客散酒醒夜深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审美的兴奋点不是赏“晓花”,而是赏“残花”。花先是“含苞不放”,然后是“含苞欲放”,再后是“欲放似放”,往后是“展苞怒放”。怒放之后就是“残花”了。这些都让我们看出晚唐时人的心态,一种衰飒,一种走到尽头的心态,鼎盛大唐的“大幕”快要落下!在公元874年农民起义爆发之后,甚至连衰飒也不能赏了。

晚唐的诗人,挑三个讲。

第一讲“小李杜”,李就是李商隐,杜就是杜牧。李商隐从公元813年到公元858年,活了46岁。杜牧从公元803年至公元853年,活了51岁。在唐代,能活到50岁就不错了。王勃才活到27岁;李白活了62岁;杜甫59岁;最长命的诗人贺知章,活了85岁。盛唐有李白和杜甫,称为“李杜”;因此习惯上把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这个人也很不幸,晚唐农民起义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政坛上有一个重大事件,就是“牛李党争”。开始时,李商隐属于“牛党”,可是到了20多岁后,娶了一位属“李党”的王氏之女作为妻子。这样一来“牛党”不赏识他,“李党”也不信任他。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不得志。他的诗歌成就很高,他的政治诗、咏史诗等都很好,但都不说了,专门说说他的“无题”诗。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很有名的。这类诗的前面没有题目,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有一些虽然有题目,但也属“无题”诗,如他有一首诗叫《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把第一句的开头两个字作为题目,实际上也是“无题”。像中唐诗人韩愈有一首《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也是一首“无题”诗。李商隐的无题诗一共20多首,艺术成就非常突出。可是其诗歌风格与中唐和盛唐相比,已是“天壤之别”。盛唐诗歌是明朗的,乐观的,奔放的;而晚唐诗歌却是收敛的,晦涩的,隐晦曲折的。有人认为这类诗影射政治内容,但这些都是猜测。在所有唐朝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歌是最难解释的,正如元遗山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没法笺注,最难“笺”。我认为,有的诗歌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有的诗歌则不必刻意求深。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我看来,主要就是爱情诗。如写两个人一见如故,可是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倾心相谈:“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灵犀”就是犀牛角,它当中有条细细的缝隙相通。又如写爱情中的山盟海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写爱情生活中非常思念对方,没法见面,夜里做梦梦见亲爱的人:“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醒了要给梦中见到的人写信,心情非常迫切,墨还未磨浓,书信却已经写完了,表示急不可待,诗写得很真切。另外写爱情生活中的往事不堪回首:“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没有过硬的史证来表明诗的确切背景的时候,我认为按爱情诗来理解是比较恰当的。李商隐还有一首诗歌,叫《夜雨寄北》,有的版本也叫《夜雨寄内》,即寄给自己的妻子。这首诗是比较明快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而我收到信的时候正是巴山夜雨涨秋池。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重逢在一起,共剪西窗烛,这是想象未来重逢时的情景。为什么要“剪烛”?说明重逢时,互相交谈了很长很长时间,蜡烛需要再剪当中的烛芯才能更明亮一点。这首诗巧妙在哪里呢?收到信是“巴山夜雨”时,诗歌设想相逢时谈话的内容正是“巴山夜雨时”,即现在我是如何想念你,这会成为将来相逢时的谈话内容。整首诗歌一往情深,明白晓畅;而在结构上回环往复。

下面讲杜牧。杜牧这个人是风流才子,在扬州曾有长达十年的浪漫生活,曾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据笔记记载,他在江南看到一个小女孩,十三四岁,非常漂亮,可是年纪太小了。他就对这个女孩的妈妈说:等我十年,不来然后嫁。以后的十年中,他未去,太忙了,而是十三年以后才去。找到这个女孩,可是她已经结婚了,而且生了三个儿子。杜牧就问她妈妈,她妈妈说,我们的确等你十年,你不来才让她出嫁。杜牧为此很感伤,写了首诗歌:“自是寻春去较迟,何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花底色,绿叶成荫子满枝。”杜牧是个风流文人,但这个人很有文才武略,只是生在末世,怀才不遇。他不但写诗歌,还写策论。在策论中有很多是写如何平定边患、安定边疆的,表现出他在治国安邦方面的才能。

他在诗歌方面,最有名的是七言绝句。上次讲过在唐朝诗人中,七言绝句写得最好的有四个人。一个是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另一个是李白,与王昌龄相比,可以说是“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第三人是刘禹锡,代表作如《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又如《竹枝词》(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第四个人就是杜牧,杜樊川。他的七言绝句内容非常丰富,如《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后来有人说,诗中肯定有错别字,“千里”以外黄莺声怎么能听得到呢?不会是“千里”,肯定是“十里”。别人又说,“十里”也照样听不到!因此,我们写诗不必“坐实”,应允许艺术的夸张。所谓“千里”者,“一片”也!从这里到天津,到济南,到南京,一片莺啼。不能“坐实”,“坐实”就坏了。再讲杜牧一首,他的咏史诗《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还有他写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喜欢吃荔枝,西安没有,岭南才有。但荔枝不好保鲜,就让快马运送。因为这首诗,荔枝就有了另一个文雅的名字,叫“妃子笑”。

再讲杜牧的两首诗,一首《山行》,是写秋天: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意,“白云生处”是这个“生”,不是那个“升”或“深浅”的“深”。唐代人这个“生”字用得非常好,充满生命的诞生感。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不是那个“升”。又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这个“生”,不是那个“升”。又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也是这个“生”。以上杜牧诗中的“坐”在古汉语中有一义是“因为”:因为枫林的晚景太美丽啦,不得不停车观赏。枫林一片,夕阳西照时更是一片火红。“夕阳”像一抹“底色”。例如马致远的一个小令《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句三个景,都是独立的景色,下面的一句“夕阳西下”就是“底色”,哇!一下子把以上所有的九景都连在一起,浑然一体,非常好。杜牧这首诗非常开朗,乐观。这是多数人的看法,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如果联系到杜牧所处的时代和他不得志的一生,他诗歌后两句中所浮动的情绪依然是一种感伤的情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叶越红,就表明生命快完结了。最充满生命气息的是“绿叶”。为此,我曾写过一首小诗,反其意写道:“万口传诵杜牧诗,寒山石径行迟迟。纵然霜叶无限好,到底已近飘零时。”杜牧的诗中含有一种淡淡的感伤。

再讲他一首《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第一句就写得非常好,“雨纷纷”,这就是春雨,如同杜甫写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润物细无声”就是“雨纷纷”。如果是“雨哗哗”,就不是春雨,而是“夏雨”了。因此诗歌描写的物态非常准确。诗歌第二句的“断魂”就是“销魂”,是表示人的精神极度兴奋,或者极度悲伤。在这首诗中毫无疑问,指的是感伤。诗人一人漂泊在外,又是细雨纷纷,心情非常感伤。对于后两句诗,山西人应给诗人很多的广告费,让山西汾酒出了大名。实际上,到处都有“杏花村”。同样,扬州人给李白多少广告费也不算多,因为他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使扬州名扬天下。从古到今没能超过这一句,怎么理解怎么美。关于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有人认为用字有点重复浪费,每句删去两个字,五言就足够了:“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前三句还差强人意,可是第四句绝对不可去掉“牧童”两个字。整首诗能够点睛传神,最精彩的全在“牧童”二字之中!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唐朝和宋朝有很多写牧童的诗,写得非常之好,有两句我很喜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写的正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吹不出完整的腔调。如果能吹“阳关三叠”,那就不是牧童了;如果吹“梅花三弄”,当然更不是牧童啦,成了乐师了。杜牧的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春雨图”。如果借用王安石的诗句“浓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来说,“一片红”固然很美,但万绿丛中“一点红”更美!因此,春游秋游时,一定要找个女孩子穿上红衣服,照相就好看,整个画面就灵动起来了。这首诗最动人的就是“牧童”,淳朴的江南美景与淳朴的牧童浑然一体。去掉“牧童”就黯然失色,失去了生机。而且我在讲课时还讲到,不但不能去掉,而且改也不能改。如果改为“老人遥指杏花村”(哈哈……),这太沉闷了!如果改为“书生”,就太书卷气了!如果改为“红袖”,就太香艳了!只有牧童最好。后来宋代人开始写词了,这首诗不能缩减,但可以重新改为“长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可以,意思没有变化,更加生动,但读起来感觉不一样了。

往下讲几位末世诗人,反映了农民起义后下层人民对上层强烈的抨击和反抗的呐喊。我们挑几个诗人看看当时时代的情绪。

第一个讲聂夷中,他一首《咏田家》这样写: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下一个讲罗隐的《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这是对下层在瑟瑟寒风中躺在街头挨冻的穷人无限体贴的心态。

再讲一个诗人杜荀鹤的《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他还写过这样一首诗《再经胡城县》: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县太爷升官了,穿上了红色官服,都是老百姓鲜血染成的。

他的一首小诗《泾溪》充满了哲理: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人生就是这样,谨慎不会出什么问题,一大意就会出问题。

再讲晚唐诗人皮日休的一首怀古诗《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对这首怀古诗,我非常喜欢。对古代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汴河就是大运河,是谁开凿的呢?隋炀帝,是在公元600年左右,隋炀帝要到扬州看花,就开凿了大运河,劳民伤财,老百姓不堪其苦,纷纷揭竿而起,把隋王朝推翻了。隋朝才短短38年。大家知道,中国近代史以前即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就是航运,河开到哪里,经济就繁荣到哪里。你们看,开封很发达,扬州很发达。但铁路起来以后,开封、扬州当时没通铁路就不再发达了。皮日休是公元830多年出生,隋朝是公元600年左右开凿大运河,其间不到300年。一直到今天,大运河依然还是南北运输通道。在高邮湖一带一看,船一大片。皮日休说,如果不是隋炀帝为自己享乐而干这件事,那么开凿大运河的功劳可以与大禹治水的功劳一样不相上下。多么别具一格的历史观。

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说。譬如对于楚汉相争,楚霸王自刎于乌江边,杜牧有诗这样写:“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的诗表明他并不赞成楚霸王自刎乌江。如果能够渡江过去,利用江东的人才,说不定还可以东山再起。

可是对于同一件事,宋代王安石并不这样看。他的《题乌江亭》这样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在这些咏项羽诗中,后来宋代有位女诗人李清照,她是山东人,北宋灭亡时中原被金人占领了,她没办法就逃到了江苏南京一带,她痛恨宋王朝不抵抗,写下了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座的看看,这哪里像是个女诗人写出来的诗句,她多么刚烈,多么挺拔。我们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伟大的女诗人。因为在宋代的诗坛上,不像当今的奥运会,是男女分开比赛的。在诗人当中,女的少,组成不了队伍,李清照没办法,就跟男的一起跑。可是就这样,她还跑在最前面,很了不起!

晚唐的诗歌就讲这些。晚唐的诗歌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地落下它的帷幕。

现在讲第二个题目:唐五代词。

词是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从所描写的内容上讲,词和诗大体是一致的。但是在形式上和诗很不一样。词有词牌,而且有题目,这些就不多说了。

词这种文学体裁描写的内容,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写男女爱情。尽管后来有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雄伟的词句,但词从一开始,直到清代,一直到现代,最主要的风格是婉约缠绵。一种诗歌体裁,有无数体式,而且几乎专门歌咏一个方面的内容,基本风格几乎是一致的,这在全世界的诗歌中,是独一无二的。

词有词牌,词调,一共有820多个调子和不同的样式,这在古今中外所有的诗词当中都是没有的,而且这种样式都固定下来了。词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今天我先讲起源,非常简单地讲一讲。

关于词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说是源自《诗经》,因其中有长短句;有人说起源于《楚辞》;也有人说起源于汉代的乐府,起源于南北朝等等,有很多很多说法。但是我认为,词有一个根本的特点,它是跟音乐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在宋代以后才逐步不唱了。因此,我认为词起源于隋唐之间,大约在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的后期。在陈的时候,陈后主就有一首诗歌,格式已很整齐了,初具词的形式,而且配乐歌唱。从隋朝,大约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到初唐,大致是公元668年,这当中大约100年时期为词的孕育阶段,这是第一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为雏形期。世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短到长,从一般到宏伟,文学体裁也是这样。中国诗开始是原始歌谣,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到《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词也一样,在盛唐和中唐之间,当时还没有专门的词人,只是诗人来写词,用“诗之余”来写。盛唐李白有两首词,一首叫《菩萨蛮》,另一首叫《忆秦娥》。有人怀疑这两首词不是李白写的,因为写得太成熟了,太好了。如《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又如《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写得这么好,于是有人怀疑盛唐时期怎么可能写出这么好的词呢?后来有人评价说,词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八个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就是说,千年之后,人们再登临要抒发感情,就都不敢说了。但是也有人认为,以李白这样的才华横溢的文学天才,难道他还写不出两首小词!你看他写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样的诗歌都写得出来,何况这样的两首小词。我也是倾向于这种看法。为什么呢?第一,盛唐时有记载,肯定有人写过《菩萨蛮》这个词牌;另外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就是在宋代初期,有个人叫李之仪,写了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就是这个人写了一首《忆秦娥》,下面有一句话:“用太白韵”。李之仪与李太白相隔大约300年,我们是相信现代人,还是相信李之仪?这是千真万确的史料记载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容有任何动摇的。现在的很多词的选本,有的人写着是“无名氏”,表明选词的人认为不是李白写的。如果我选,当定为李白所作。

到了中唐时期,文人写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一共五首,第一首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它的句式结构是“七七三三七”。他一共写了五首,而且最后的一个“七”中倒数第三个字都是“不”字。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格式,后人写《渔歌子》都按这样的格式,趋向稳定和成熟。特别是40多年以后,日本嵯峨天皇和他的两个女儿(即公主),一共写了12首《渔歌子》,都是完全按照张志和写的格式,时在公元820年前后。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而且中国的影响非常大。我曾编写了一本小书《百首渔歌子》。我觉得许多词牌,例如《念奴娇》,本来是写念奴这位女子长得非常漂亮,“娇”就是娇美。但是后来的人再写这类词的时候,只用这个词名,也就是用该词的外壳,内容却可以写“大江东去”之类。在这类800多个词牌中,惟独有两个词牌,其内容基本上一直不变。第一个就是《渔歌子》,从唐朝,到宋元明清,一般写《渔歌子》都是写隐逸生活,写渔父生活,写隐逸情怀。没有人用《渔歌子》来写谈恋爱的。而且风格都是清新明快,内容风格相当稳定。另外一种词牌就是《长相思》,我已选了160首,拟以《百首长相思》成书。当中的“百”谐音相关“白”。我将所有《长相思》都找出来,只有几首是例外,绝大多数都是写男女爱情。

白居易的小词也写得很好。如《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写一个女子对远方恋人的怀念,希望心上人早点回来。这种写法在古代叫“代言体”,男人用女子口吻,替女子抒情,望月怀远。你在北京,在月下把情感发射到月球上去;你的心上人在广州,同样在月下,就可以借月光收到你发的信息。这就是“望月怀远”。此外,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在写江南那么多的诗歌当中,这首写得最好,很少有人超过这首。

往下讲刘禹锡。他晚年与白居易一起在洛阳,两人是好朋友。刘敢于提意见,就被贬到下面去。若干年后把他召回来,对此他写了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样就又没有重用他,再将他放下去。后来提上来后,他又写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因此,又没有重用他,让他到东都洛阳做闲官太子宾客,正好和白居易一起在洛阳。刘禹锡看到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后就和了两首。这首词一般人不大知道。他是这样写的:“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袂是衣袖。这当中“弱柳从风”写得很好,让我想起相传的苏小妹的一个故事。她对她哥哥苏东坡说,近日里我写两句诗,但拿不准,你帮忙看一看。诗是这样写的:“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我们写诗歌在锤炼字句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名词不要锤炼。如“梅花”,李白写也是“梅花”,我们写也是“梅花”。主要是锤炼动词,虚词。苏东坡听苏小妹说了之后说,这很好办:“轻风动细柳,淡月照梅花”这不挺好吗!苏小妹说,这不好。苏东坡又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映梅花”。不很好吗?苏小妹还说这不好。当时黄庭坚在一边,也不敢吭声了。这时,苏小妹说,我想写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把轻风拟人化,多情化,写得多好!而且在皎洁的月光下面,白白的梅花与皎洁的月光融为一体了,没有了。这正如《春江花月夜》里的“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样,在皎洁的月光下,白沙也看不见了,与月色浑然一体了。

我们总结一下这个时期的词,第一,写词的人主要是诗人。第二,所有的词,其体制都很短小,没有长篇。第三,这时候词的题材内容都非常多样。不像后来,如从晚唐开始,词主要用来写男女爱情。

接下来讲词的成熟时期:晚唐和五代。这时,出现了很多词人,词的体式开始成熟。在公元940年,五代赵崇祚把这个时期的词编成词集《花间集》,他收集了500首词共18家。在这当中有两个人最突出,一个是温庭筠,他有66首;一个是韦庄,有48首。

温庭筠的诗写得很好,流传下来大约有360多首。他的词66首,大都词风秾艳。如《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首句描写一个女子起床以后,她头上插的钗子,阳光一照,明灭闪烁。另一种认为女子在闺房还没有起来,床前屏风上面金碧辉煌,阳光从窗子照进来,屏风上画的山水重叠明灭。对这两种说法,我倾向第一种,因为,接着下面几句:“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太阳老高了还不起来,懒洋洋的。这是“花间派”的开始。

他也有写得比较清新的,让我们来看他一首词《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写女子在江边从早到晚盼望着心上人归来,写得非常好。而且是梳洗罢,打扮得漂漂亮亮,司马迁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一定在梳洗以后才上楼,说明她对丈夫回来,充满希望。大家知道词中的“独”不是说只有一个人在望江楼上,而是说自己的心上人不在身边。毛主席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也不是说,只毛主席一个人在江边。词中的“千帆”是汉语的表达方法,用事物的局部来代表事物的整体,“千帆”就是“千船”。一只船老远来了又去,另一只来了又去,一个,两个,三个,……一直多至“千帆”,形容很多。从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女子的心情是,从一次次的希望,到一次次地失望,从早一直到晚。词写得很深刻,很好。像这种“怀人望远”,后来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抬着头向远处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温庭筠的词中,像这样的词是很少的,他的很多词都是秾艳的。

韦庄的词正好与温庭筠的相反,写得很疏朗,清淡。如《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徉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词句像说话一样,但写女子与心上人分别的情态,写得很生动。

五代词人中有两个人值得说一下,一个是冯延巳,有人说是冯延己:开口“己”,半口“已”,闭口“巳”,我看还是巳对。他一共有120多首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做词最多的人,有个专集叫《阳春集》。而且他是专门写词的,没有诗流传下来。他的词很好,不多说了。

另是南唐二主: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李璟只有四首词,不讲了。这里只讲讲后主李煜,他前半生做皇帝,因此那时的词都是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例如他与小周后相好,有词句:“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刬袜”是脱鞋后光穿袜子,怕走路出声音,她就这样去约会。公元960年宋朝成立,大约在公元976年,他成为赵匡胤手下的阶下囚。从帝王到阶下囚,人生的遭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而他的感情与他的词作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他有切身的亡国之痛,他把这种深切的痛苦写到词里,使中国的词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词不再只是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的内容,而写亡国之痛。例如他写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江有很多特色,最基本的特色是什么呢?就是滚滚不尽,永远不停。因此,词末二句比喻愁多无尽。后来宋代词人秦观(秦少游)有句说:“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是以海喻愁。海的最大特点,就是浩瀚无边。以水喻愁,以江喻愁,以海喻愁,都是以一个东西来比喻事物,用有形的物质比喻无形的情思,这叫单喻。宋代贺铸还有博喻:“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川烟草”是写愁思茂盛;“满城风絮”是写愁思缭乱;“梅子黄时雨”是写愁思绵绵不尽。这里是用三个意象描述一种情思。李清照写愁思却又别开生面:“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哪有重量?写得多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