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裴正学医学经验集》读后感

《裴正学医学经验集》读后感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读由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教授编著的《裴正学医学经验集》,感触颇多,受益匪浅。裴正学教授临证40余载,学验俱丰。结缔组织病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研制的裴氏消风除湿胶囊进行治疗。

摘要:通过对《装正学医学经验集》的学习,将裴师学术思想总结为学术渊博、贯通中西,临床各科、均有心得,遣方用药、灵活多变,屡起沉珂、蹊径独避四个方面。认为名老中医经验的学习和继承将会对振兴中医学术,提高青年中医辩治水平,促进新一代名医更多涌现做出一定的贡献。

近读由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教授编著的《裴正学医学经验集》,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全书35万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述作者的学术思想,中篇介绍作者的临床经验,下篇讲学者应用裴氏经验的临床体会。其内容宏富、理论联系实际,文笔流畅,言语朴实无华,是以其为代表的我国西部卓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重要流派学术之精髓,又是其数十年临床、科研、教学经验之结晶。兹不揣愚陋,将自己对该书的学习体会浅谈如下:

1.学术渊博贯通中西

裴正学教授幼承庭训,勤奋好学。196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后,在天水地区医院内科临证10年,为其日后的中西医结合事业打下了坚实的西医基础。1972年参加了甘肃省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中医,毕业后留所任教,先后承担多门中医基础、经典及临床课程的教学任务,尤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能背诵如流,从而奠定了坚实的中医功底。教学、临证之余,勤于笔耕,不断总结经验,共有11部医学专著出版问世,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两次,其渊博的学识由此可窥一斑。中西医结合是其研究的主要方向,如在论述中西医结合时,首先从两种医学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方面进行对比,认为“中西两种医学是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产生起来的,这就注定了二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截然不同”。在形式和内容方面,认为“中医注重于整体认识,西医注重于局部认识;中医偏重于机体反应观,西医偏重于病原致病观;中医偏重于宏观认识,西医偏重于微观认识”。基于上面三方面的不同,已充分说明了中西两种医学的互补性。“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有益于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从而使传统的中医药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谈及中医现代化时,强调“学习与整理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传统理论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中西医结合具有“必然性、必要性和优越性”,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来充实祖国医学,用现代各学科的先进理论来研究祖国医学,使之逐步达到现代化”。在探讨内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内涵与模式时,创造性地提出“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并从病因病机、辨证、立法方药等方面引用大量实例加以阐述,涉及中医脏象的概念、脏腑辨证、热病辨证、扶正培本与免疫、异病同治、活血化瘀、健脾补肾、通腑法、中医内科方药体系、病案举例以及病历书写格式等诸多方面,从而使该方针为国内医界所重视,成为当前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学派,丰富了中西医结合的内容。

2.临床各科均有心得

裴正学教授临证40余载,学验俱丰。所治病种涉及内、外、妇、儿各个方面,遍及全身各个系统。内科方面,如呼吸系统的慢性支气管炎,多为风邪犯肺所致,治应以温散风寒、润肺化痰为主,常用杏苏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味。循环系统的风湿性心脏病,以脾土不运引起胸阳不宣,继之气滞血瘀为主要病机,治疗当以健脾化湿、温阳利水为大法,常选苓桂术甘汤为基础方。消化系统的萎缩性胃炎,发于胃体者以脾胃气虚论治,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发于胃窦者以胃火炽盛论治,方选半夏泻心汤化裁。血液系统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新病重健脾,久病重补肾,健脾以归脾汤为主方,补肾以金匮肾气丸为主方,并将活血与补肾健脾熔于一炉。泌尿系统的慢性肾炎,辨证分为温补肾阳、健脾行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高原导水、祛风通络、温阳降逆六法论治。内分泌系统的糖尿病,常分为阳明热盛,肾阳亏损,病久入络三型,分别选用人参白虎汤、金匮肾气丸合生脉散、活血增液汤治疗。结缔组织病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研制的裴氏消风除湿胶囊进行治疗。各类恶性肿瘤,则多用闻名全国的“兰州方”扶正固本等。外科方面,如采用大承气汤加味通腑泻热以抢救急性胰腺炎合并休克;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带状疱疹;滋养肝血法为主治疗黄褐斑;祛风除湿、兼以养血之法治疗荨麻疹等。妇科方面,如研制的裴氏妇炎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儿科方面,如用参芪三黄汤加味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小儿盗汗等。此外,在传染病方面还有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肝炎;新订桃仁承气汤治疗暴发性痢疾;清热、祛湿合杀虫之法治疗阴虱等等。

3.遣方用药灵活多变

裴正学教授认为:“临证拟方是中医临床上十分重要的一环,既要注意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理、法、方、药的统一,还要注意到病、证结合,在实践中灵活权变,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厚此薄彼”。鉴于此,他在临证时常常不拘于一法一方,遣方用药,灵活多变。其熟谙经方,善用经方,活用经方,曾将中医内科方药体系归纳为麻黄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气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黄系及桑菊银翘系六大系统,并结合现代医学科研成果,详细论述了经方临床应用之西医观,从而将经方的应用又推上了一个更高层次。如温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既可温阳化水,治疗慢性肾炎、心力衰竭、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表现为阳虚水泛证,又可温肾纳气,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证属肾不纳气者;还可治疗前列腺炎、妇科白带、糖尿病、红斑狼疮等。再如桃核承气汤,原为仲景治疗膀胱蓄血证而设,其在该方中加入黄芩、黄连、木香、马齿苋,取名“新订桃仁承气汤”,用治暴发性痢疾疗效显著,应用于肝性脑病也取得疗效。时方亦为其所喜用,如健脾益气的补中益气汤,既可治疗气虚下陷的低血压、子宫脱垂、胃下垂、重症肌无力等,也可治疗气不摄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白血病等引起的出血及妇科出血。活用越鞠丸治疗胸痹、胁痛、头痛及痛经。北京的活血Ⅱ号、山西的益肾汤等经方亦为其临床所习用。此外,还善于掺和土单验方,如在治疗肺炎时常加用鱼腥草、穿心莲;治疗细菌性痢疾时常加用马齿苋、苦参根;治疗心脏病时酌加夹竹桃叶、茶树根;治疗肾炎时酌加车前草、玉米须;治疗咽喉疼痛时酌加仙人掌、灯芯草等,皆可提高临床疗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微观辨证,又是其遣方用药的一大特色。如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白细胞低者加补骨脂、地骨皮、鸡血藤;血小板低者加玉竹、黄精、生地、花生翠衣;红细胞低者加何首乌、党参、黄芪、白术等。并针对末梢血象之异常,常加龙眼肉15~30g;针对明显损害的骨髓象,常加山萸肉30~40g,常获显效。再如治疗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时,肝功损害以转氨酶升高为主者,常加蒲公英、败酱草、垂盆草、板蓝根之类,或另予五味子散冲服;以血浆蛋白减少,白、球蛋白倒置为主者,常加党参、白术、黄芪之类;肝区疼痛者,加元胡、姜黄之属。慢性肾炎尿蛋白多者,加苏梗、蝉衣、益母草、芡实、金樱子;红细胞多者,加白茅根、大蓟、仙鹤草:白细胞多者,则加山栀、木通、滑石等。

4.屡起沉珂蹊径独辟

裴正学教授擅长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如对于恶性肿瘤,他认为“正虚是其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扶正固本是其治疗的基本法则,急则治其标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必要手段,中药扶正配合西医放、化疗是扶正祛邪思想的体现。”基于以上认识,他在治疗食道癌时常用六味地黄汤加黄芪、当归、丹参:治疗肝癌时常选逍遥散、柴芍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并均加丹参30g、黄芪30g以扶助正气;治疗肺癌时常用麦味地黄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胃癌时则分气虚与阴虚,气虚者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阴虚者则用叶氏养胃汤加减。对放、化疗患者,拟定了中药“兰州方”,由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太子参、北沙参、潞党参、人参须组成,熔补肾与健脾于一炉,配合放、化疗确能起到增敏减毒的效果。对于乙型肝炎,提出“疏肝健脾治其本,清热泻火以降酶,持之以恒治表抗”的治则,实践证明,临床疗效颇佳。对于肝硬化腹水,认为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在丹栀逍遥散的基础上去生姜、薄荷,加黄芪、丹参、黄精、生地、鳖甲、土鳖虫,取名强肝饮,以肝脾同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故对肝硬化的各种变证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提出“肾主骨髓,脾主末梢;脾肾相承,因证权变;缓则健脾补肾,急则泻火凉血;壮阳升“白”,养阴升“板”,升“红”之妙尽在补气养血”等观点,用于临床,取效明显。对于变应性亚败血症,认为是机体自身免疫不足,邪气乘虚而入所致,采用调和营卫、宣郁通阳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方,合黄芪、当归、生地以扶正固本,加川乌、马钱子1枚(油炸)以散寒驱风而获效,并可减轻对激素的依赖。对于银屑病,每从热毒入手论治;对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合并大出血,采用凉膈散加味治疗等,亦获良效。

(夏小军,男,甘肃省肿瘤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甘肃省名中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