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经中的卜字是如何形成的?

易经中的卜字是如何形成的?

时间:2022-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与卜筮相关的活动是在这种情境中形成的。日月苍穹,飞禽走兽,山行水势,任意卜卦,人人皆能。因此,卜在古人的文符的卜刻意味下,具有一定的简单协引功能就出现了。我们还能从“卜”字引申出“占”、“卦”、“贞”三字在《易经》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协引意义。古时“贝”指软体动物的甲壳,尤以龟之腹甲为佳,其色白质细,易于卜刻符痕,且携带方便,可长期保存,故古人常用龟腹甲作为字符的载体。

《易经》是由卜、占、卦演义而来,卜和占指导了人类文化成长的进程。

卜和占对远古文字的影响很大,汉字以象形为主,尤其是远古文字,皆能有形而变象,揣象而测意。

我们先说“卜”字。“卜”构字之形至简,一竖一点,近世有人解释“卜”为“用火灼龟取兆”,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解释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卜”字如果真有灼龟测吉凶之义;其结字构成应有“火”、“甲”、“骨”三字,或者从灼龟裂纹之声,而“卜”字两者皆无,显然“卜”字之义会另有真指。

地广人稀,凿洞而居,席地而坐,指天画地。人类与卜筮相关的活动是在这种情境中形成的。远古人类或在洞壁上雕戳,或在树皮上划痕,或用“干”土在撑梁(图腾柱)上写画,或以锤凿在岩崖上敲琢。

日月苍穹,飞禽走兽,山行水势,任意卜卦,人人皆能。哪里是人的居住地,哪里有水可饮,哪里的林中有蛇虎充满危险,哪边是利于生存的安全地域等,先民的这种刻画之事,使刻者不学而知,让见者不教可识。

因此,被刻画在石上、树上、土坎上、墙壁上的用“卜”字象之的各种符号,就具备了一种指导人类生活的协引功能。

古人这种在木、壁、地上的事象卜刻痕迹,像今天的指示路牌,对当时的人类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有人认为,“卜”字的原始含义就是刻画。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场面,一片浩瀚无人的蛮荒之地或少有人通过的森林,在猛虎与人的搏斗中,人失利了丧身虎口,不久第二个人又来到这里,当看见地上人与虎搏斗的痕迹后,他会迅速离开这里的。

因为他会从地上的痕迹中得到一种信息,此处不可久留!如此凶险之地身不可保,这种凶兆的气息与入目牵动想象的场面,可能会加速他们迅速逃离,于是,他们想着人虎相搏过地上的那滩血痕,会牢牢地记住这种痕迹与气氛。

于是,森林中吃人虎留下的爪印冲撞在他们的视野中的“虎卜”概念出现了,他们本着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人群的安全, 很有可能在事发地不远处的岩石或树木上,留下他们认为能够给后来者提示的符号。

因此,卜在古人的文符的卜刻意味下,具有一定的简单协引功能就出现了。上述提到的人与虎的搏斗扑打,古人经历了那样一种痕迹与氛围的心理冲撞后,会在梦虎食人的区域内对虎的踪迹进行观察,时间长了他们会常误以为虎能“以爪画地”,并针对地上虎爪的画痕得到“观奇、偶之数而卜食”的信息。

我们还能从“卜”字引申出“占”、“卦”、“贞”三字在《易经》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协引意义。上面提到“卜”字表示刻画印痕与记号,而“占”字除有卜的意义外,还传达“卜”不同的戳划材料与物体,“占”字上“卜”下“口”,上部的“卜”字是刻画之象,下面“口”字是泛指的方形物体,如方石、木板、墙壁、泥块等。

“卦”字从“圭”、“卜”之形,而“圭”字两土相叠,本为土墙之义,在以后引申为石壁和玉圭。把符号戳刻在石壁或玉板之上,就是“卦”字的本指。《周易》中所说的“八卦”,可能最早是指伏羲留在石壁或玉板上的八种划痕。

“贞”字繁体为“貞”,象卜贝之形,表刻贝之义。古时“贝”指软体动物的甲壳,尤以龟之腹甲为佳,其色白质细,易于卜刻符痕,且携带方便,可长期保存,故古人常用龟腹甲作为字符的载体。古人这一时期在龟腹甲上的卜刻符号,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甲骨文。

卜、占、卦、贞是古义相近的四个字,相当于现在的写、录、画、记、刻、铭、镌、划等字。古代的卜人、卜正、卜尹、太卜、卜师、占官、大贞、史贞等,都是把握持刀锥刻字的官职,同后来秉笔而书的翰林没有两样,其写录画刻等,这种以经验图符的卜刻形式,均有一定的协引意义,指导了当时不同阶层人的生活。

我们知道,远古时代的城邑定向选取,与卜占有关。

商周时代,酿酒业已非常发达,医家把酒看成是“万药之王”,将不同的药物浸泡在不同的酒里,可以医治不同的疾病。 为了区别不同酒罐中的药剂,古人分别将配方及其咒、语(所对病症之名),用古文字卜刻在甲骨之上,压在酒缸盖上作为药签。汉唐之后,熬药之法盛行,有的晚辈医家把古代的药签当成“龙骨”,同草药一起水煮,这“药签”居然成了一味药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