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书房或书斋

我的书房或书斋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称得上书房或书斋的,第一间,是坐落在从前国民党政要们的聚居区之一的东山一条僻静的小巷里,那鳞次栉比的单门独院的小楼当中。我拥有的第二个书房,面街,那街,原是一条车马稀少的土路,后来,楼群拔地而起,车马日夜喧嚣,我便名之为“听车庐”。我的第三个书房,依旧面街,车马加倍喧闹,闹中取静,先后用了几个斋号。大约,这个“二不思斋”,至少可以相对稳定若干年。

我的书房或书斋

现代都市的喧嚣与挤压之中,唯有“不生分别心”,才是宁静淡泊的终究之道。

我称得上书房或书斋的,第一间,是坐落在从前国民党政要们的聚居区之一的东山一条僻静的小巷里,那鳞次栉比的单门独院的小楼当中。我住的,是一座不知旧主人的两层红砖楼,只知我的上一任住客,是著名作家梁信。书房很大,可以开家庭舞会,还带了一个特大的阳台。但极破旧,柚木地板被鞋底磨出了道道凹槽,铁铸的窗格,一碰便有片片铁锈,如脆皮的潮式月饼屑般纷纷落下,故我称之为“呼啸山庄”。

我拥有的第二个书房,面街,那街,原是一条车马稀少的土路,后来,楼群拔地而起,车马日夜喧嚣,我便名之为“听车庐”。稍后,见诗人黄雨斋号“听车楼”,遂改为“嗡嗡阁”,暗寓车声喧闹,亦暗寓住在格式化的现代公寓里,自觉不能“化蝶”,只有蜜蜂住在蜂巢里的感觉。

我的第三个书房,依旧面街,车马加倍喧闹,闹中取静,先后用了几个斋号。最先似乎叫“涵远居”,嫌直白,不久便弃用,改为“淡远斋”,用意相近,接着改为“尘外庐”,但一来“尘”并不“外”,日日桌上落灰一层,二来我究非尘外高僧或隐士,又弃之不用。再后,便叫“非非尘斋”,取道和释禅的意蕴,即“尘世”或“人生”是什么、“尘”是有是无的意蕴。

“尘”本是有,世界可分,道称“金木水火土”,佛称“地水火风”。虽然超级禅师惠能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来批评他的师兄神秀的“日日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有尘说”,但释迦牟尼翻来覆去说过,人生苦恼“有如恒河沙数”、“如微尘众”,可见“尘”还是有的。但另外一方面,道认为世界本“无”,“无生有”,释则说“空”,一切“有”都只是一时一地的“因缘聚合”,因而彻底终究,世界的本原是“无”,人生即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一个过程。

但这样看问题,也还不究竟,“有”是“执着”,“无”也是“执着”,不执着的,是非“有”非“无”。譬如,禅宗大师认为“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恼恼“了无可觅”,近乎“中道”或“中庸”,又超乎中道或中庸,故曰“非非尘斋”双重否定,不执着,不执无,不执中,颇合我的口味。

但“非非尘斋”似太“玄”,便改为“淡定斋”,取宁静、安详、淡泊、守笃的意思,不论庄生梦蝶,或蝶梦庄生,都是一回事。不过,最近又改成“二不思斋”,典出禅宗六祖惠能对惠明和尚(神秀派去追夺五祖弘忍传给惠能衣钵的那个人)说的一段话:“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什么是你明上座本来面目”,因为我发觉,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与挤压之中,唯有“不生分别心”,才是宁静淡泊的终究之道。大约,这个“二不思斋”,至少可以相对稳定若干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