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州佛教志稿

苏州佛教志稿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传来我国。至清末,苏州城内城外共有佛寺284所。1927年2月14日,“苏州佛教分会”在仓米巷隆庆寺开正式成立大会,寄莲和尚为会长,会上选出副会长及会计等职员,到会者100余人,大小寺院六十余处。吴县佛教会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寺庙登记,收会费,处理庙产纠纷,以及贯彻政府法令,号召教徒遵守。在日常宗教活动中,苏州各寺庙均自行其是,吴县佛教会不起支配作用。⑤苏州佛经流通处:计有两处。

壹 苏州佛教志稿[1]

一、清末以前的苏州佛教概况

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传来我国。吴赤乌(238—250)中,孙权的母亲吴夫人(一说为乳母陈氏)舍宅建通玄寺(即今北寺)。又赤乌四年(241年)孙权于盘门内建普济禅院,十年建塔十三级于寺中,这是佛教在苏州传播的最早记载。当时支谦、康僧会等先后入吴。孙权问支谦关于经中深义,拜为博士,令和韦昭等一同辅导东宫。[2]后来孙权之孙孙皓即位,将要毁坏佛寺、佛像,因康僧会说法感化,终于从受五戒。[3]

吴的译经事业,开始于武昌,大盛于建业。译人有维祇难、支谦、康僧会等五人,所译广泛涉及大小乘经律,包括《般若》、《宝积》、《大集》等经凡88部118卷,现存51部89卷。[4]

三国时代佛教的弘传,虽然范围不广,但已逐渐和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如支谦、康僧会都是祖籍西域而生于汉地,深受汉地文化影响,其译书不但文辞典雅,且运用古文成语,以表达佛教思想。其次,支谦依《无量寿经》和《中本起经》制作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也依《双卷泥洹》制泥洹梵呗一契,他们都创作歌咏经中故事的赞颂声调,通于乐曲。

又康僧会来到吴地传播佛教时,还带来印度佛教画本,当时画家曹不兴,即据以绘画佛像,终于成为名家。[5]

东晋时道生从罗什受学后,立阐提成佛之义(即人人有佛性,人人可成佛)受到当时旧学僧党的攻击,认为是背经邪说,被逐出建康(今南京)。道生就至虎丘山以岩石为听众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首肯。[6]相传今虎丘山千人石,即当年生公说法之处。

佛教至隋唐为极盛时期,十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唐开元年间,玄宗令各州郡建开元寺,苏州也不例外。经武宗灭佛(841—845),及五代之乱,佛教渐衰。后来,吴越王钱镠笃信佛教,在苏州大兴土木,修建佛寺,如虎丘山的云岩寺和塔、北寺、开元寺、灵岩山多宝塔,都在这个时期建造或重建。[7]

宋代修造庙宇亦多,还先后官、私刻印大藏经五种。第一种,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在成都开雕,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在成都刻成。计六千六百二十余卷,是为我国刻印大藏经之始,世称《开宝藏》。最后一种由苏州碛砂镇(今吴县境内)延圣禅院大藏经局主办,于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开刻大藏经,后因战火逼近停止,至元代初期才继续刻成,计6362卷,名《碛砂藏》。[8]

宋景德元年(1004),日本僧寂昭等来朝,进佛像及金字《法华经》等,宋真宗因他书写精妙,诏号圆通大师,赐紫方袍,又敕为苏州僧录司,住吴门寺(又说普门寺——编者注),后即在宋迁化。[9]外国和尚在我国当僧官,历史上少见。

明初有僧道衍(即姚广孝),为本地人,曾佑朱棣起兵攻建文帝,后被授职为僧录司,太子少师。嘉靖中,有虎丘僧人天际来自少林,“敕赐金牌剿倭,所至有功”。嗣玉庵亦传其法,盗至随手而毙。[10]

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时,曾几次到虎丘云岩寺、灵岩寺、狮林寺、开元寺等处赐匾赐经,佛教甚盛。至清末,苏州城内城外共有佛寺284所。近代以来由于自然淘汰,大多不能完整保存。[11]

二、民国年间的苏州佛教

1.吴县佛教与寺庙统计

(1)吴县佛教会

1911年以前,各地佛教僧尼均以寺庙为单位,进行宗教活动,无统一组织。1925年,南京有“中华佛教会”总会,会长太虚法师,后来为圆瑛法师。1927年2月14日,“苏州佛教分会”在仓米巷隆庆寺开正式成立大会,寄莲和尚为会长,会上选出副会长及会计等职员,到会者100余人,大小寺院六十余处。[12]1929年10月改称“吴县佛教会”,常务委员为雨峰、道恒、映文,委员是各大庙的诸山。[13]1935年11月,吴县佛教会委员任期已满,常委道恒又因病辞职,以致会务无人负责,呈请解散获准。[14]1937年4月11日,中国佛教会吴县分会在西园寺成立,中国佛教会派常醒法师出席指导,会上通过分会会章,选出六净、守方、显微、如定、映文、松林、昭三、寄莲、松山等九人为理事,心传、慧日、岫塘、德林、志高等五人为监事。[15]抗战期间曾成立“吴县佛教支会”。[16]1946年吴县佛教支会举行抗战胜利后第一届会员大会,1947年11月26日,吴县佛教支会在公园路祇园庵举行胜利后第二届会员大会,主席映文报告一年来会务,并选出妙岩、通如、映文、机法、仁山、松林、光悟、育生、妙真九人为理事,心传、寄莲、志高三人为监事。[17]直到苏州解放,均由大乘庵的映文和尚负责。吴县佛教会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寺庙登记,收会费,处理庙产纠纷,以及贯彻政府法令,号召教徒遵守。在日常宗教活动中,苏州各寺庙均自行其是,吴县佛教会不起支配作用。有时虽也邀请知名法师莅苏讲经,或办些社会救济事业,但对维护庙产权益及关心教徒生活等方面都无能为力。[18]

(2)苏州寺庙统计

1922年,苏州僧寺192所,僧众699人;尼庵63所,尼众170人。合计寺庵255所,僧尼869人。[19]

1927年,苏州有名的寺庙,计148所。(详见附录[20])至1939年6月,统计苏州寺庵共有206所,僧尼600人。[21]

(3)其他佛教组织与各种莲社

吴县佛教会是苏州的僧尼组织,此外苏州地区还有以在家居士为中心的其他佛教组织,[22]兹简介如下:

①湘城莲池会:1922年冬成立。会址在苏州娄门外湘城东岳庙,由周颂尧居士等发起,会务由传德师主持,会员五十余人,每年举行佛七。附设放生惜字社。

②莘庄佛学推行社:1925年6月成立。社址设在苏州齐门外莘庄安义盛号,由张重远居士发起,宣传佛法。每年春冬二季在南天竺普真寺,由传心师主持讲经,信众约100余人。

③中华佛教宣讲社:1925年9月成立。社址在仓米巷,由月屏法师主讲佛学精义。[23]

④净业社:1927年冬成立。社址在苏州齐门外吕舍镇,会员100余人,每年举行佛七两次。附设放生会。

⑤苏州佛经流通处:计有两处。一处在三茅观巷横街十五号,一处在玄妙观西玛瑙山房。上述两个佛经流通处是两个机构,任务都是流通佛经,均成立于1928年。

⑥苏州觉社:社址在王天井巷下塘药师庵内。于1933年出版《觉社年刊》1—6期,由“苏州古吴佛经流通处”发行,订购处在公园路民治路口。[24]

⑦宗教哲学研究社:1934年夏创办,社员中有李印泉、钱梓梵、程平若、闵仲谦等。1936年7月1日起“因经济竭蹶,对于社内各种开支,及夏令施送医药等一切善举费用均无着落,无法维持”而停办。[25]

⑧苏州佛学图书馆:成立于1941年。地址:旧学前。由王慎轩创办。任务是流通佛经。[26]

⑨苏州的莲社:印光法师于1930年来苏,住在穿心街报国寺,1937年移居灵岩山寺,专诚提倡念佛法门,因而信徒日多,先后成立莲社十二处,兹简介如下:

img34

以上十二个莲社,除觉社抗日战争胜利后结束外,其余十一个莲社正式社员600余人。每月有四次宗教活动,每逢农历初一、初八、十五、廿三四天,有时上午半天,有时全天。另外,每逢佛菩萨诞辰日打佛七或举行祝圣。[27]

2.寺庙经济来源与僧尼生活状况

解放前,苏州各寺庙根据所属宗派,分禅、净、律。大庙如灵岩山寺、西园寺等,住几十人或百余人;小庙住几人至几十人不等。所住僧众,除灵岩坚持每日早晚殿堂,一天两支香念佛,是个名符其实的净宗丛林外,其余各庙,徒有禅、净、律之名,实际上是按各人信奉教义而行持。

各庙根据住持僧籍贯,分为苏北帮、川帮、温台帮等。住持职位,灵岩山寺是十方选贤制,其余都是传法制。个别寺庙住持一职,需花一定代价(私下协议)购得。

苏州本地和尚住持的小庙,以专做佛事为主,称为“赴应”和尚,平时着俗服,有家眷,做佛事时着僧服,如龙寿山房住持通性,除妻子外,还有子女四人[28],他们是名符其实的宗教职业者。

还有一种叫做“堂室”的佛事服务单位(如“佛摊子”性质),有当家的(如工头),租赁几间民房(如客栈),住几人或十几人,专供赶经忏的流动和尚居住,他们按月向当家的交付食宿费用。每逢其它寺庙做佛事,如本庙僧众不敷应用,派人联系即去。这样的“堂室”,全苏州有十多个,虽不是庙,但也有庙名,如青松庵、马王庙等。

解放前,苏州寺庙的经济基础是靠做佛事,虽然也有少数寺庙有田租、房租或其他收入,但其主要生活来源仍然是做佛事。

至于各庙通用的佛事经忏种类很多,一般白天念经拜忏,念《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地藏经》。拜大悲忏、梁皇忏、水忏等。夜间做焰口、系念、祭奠、大斋王、破血湖、破地狱、祈课忏悔、授幽冥戒。有时也做大型佛事“水陆道场”等。

关于唱念腔调,有宝华山的律腔(如大板焰口)和普通腔(流行于江浙一带的腔调)。

“赴应”和尚做佛事,配合多种乐器(胡琴、二胡、笙、笛、箫、锣、钹等),别具风格。与道士“作法”相仿,今已绝传。

僧众做佛事,尼众也做佛事,做“系念”、“六经六佛”等以维持生活。解放前,民间做佛事甚盛,因此有些人不是为信仰佛教出家,而是为谋生活出家。僧尼的生活情况,一般是住持僧比较富裕,普通清众比较贫困。[29]

3.宗教活动概况

建国以前三十多年,苏州佛教的宗教活动是多方面的,据有关资料,按其性质,分类简介如下:

(1)传戒。1913—1934年期间,苏州西园、北寺、承天、宝积、狮林、圆通各寺,均有不定期的传戒,每次一、二百人不等。[30]

兹举“西园寺传戒通告”一则为例。通告说:“择于民国十五年夏历二月十五日开堂至四月八日圆满,成就七衣钵具、自备祖五二衣。同时启建水陆道场、普佛等佛事。”[31]

(2)讲经。1925年10月12日,“北寺延请太虚法师开讲《仁王护国经》,祈祷世界和平。知名人士李根源、张一麐等莅寺听讲。听众约600余人。讲期半月。”[32]

1926年1月30日,“北寺自恭请太虚大师宣讲《楞伽经》以来,已有一个多月,听众甚众,于昨日圆满结束。”[33]

1926年4月1日,“北寺昭三和尚邀请如三法师主讲《楞伽经》全部,约二月有余,功德圆满。”[34]

1926年5月10日,“本市仓米巷隆庆寺寄连和尚,为阐扬佛学,振兴宗风,延请月屏法师宣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部。”[35]

1926年5月25日,“北寺昭三和尚,再次恭请太虚大师讲经,听者甚众。本市上津桥省立医校,便请法师到校演讲佛法,听者深为钦敬。”[36]

1927年7月29日,“西园寺启建普利水陆道场49昼夜,冥阳两利。法会期内,请瑞僧老法师宣讲《金刚经》全部。每晚设放‘焰口’及‘破地狱’等佛事。”[37]

1929年3月11日,“谛闲法师,应灵鹫寺住持之请,莅寺开讲《彻悟语录》一个月。”[38]

1929年10月间,吴县佛教会主席道恒等代表苏州佛教,迎请太虚大师莅苏州讲经。“大师先前曾到日本、法国、南洋群岛等地,弘扬佛法,本年三月方回国。兹因到镇江出席江苏佛教总会会议,吴县佛教会特派昭三、寄莲、雨峰等到上海欢迎,请法师便道苏州,宣讲开示,以结法缘。”[39]

1930年春,“谛闲法师,应西园戒幢律寺之请,莅寺宣讲《楞严经指味疏》。”[40]

1933年4月8日,“圆珠法师,莅南禅寺讲《性相通说》。”[41]

1933年11月17日,“宝静法师,莅北寺讲《地藏经》。”[42]

1933年,“苏州绿蔬巷净心莲社,于5月24日起,每日下午二时请季圣一居士宣讲《弥陀要解》。”[43]

1936年7月14日,“兴慈法师,应苏州觉社之请,宣讲《念佛法门》。”[44]

1937年,“苏州觉社于4月1日起,请季圣一及王小徐居士轮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及《八识规矩颂》为期40天。”[45]

1942年11月,“吴县佛学研究会每逢星期日下午三时,请陈依仁居士宣讲《楞伽经》。”[46]

1945年,“苏州王天井巷静心庵,夏历二月初一起,每日午后二至四时,请慧舟法师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全部。”[47]

1947年,“苏州妙香莲院王慎轩居士,以持戒念佛,同修净业为宗旨,先后请慧舟、范古农、张一留、陈依仁等居士讲演佛学。”[48]

1947年,“苏州妙香莲院,于10月5日请范古农居士宣讲‘法相学’。”[49](3)电台播音。1935年5月16日,“‘苏州觉社’借座‘百灵’电台,播送佛学节目,请王小徐居士演讲佛法。王居士留学英国多年,是著名的科学家,历任电气厂、中央研究院要职;曾发明‘转动式变压器’及‘电网路计算法’等项目。著有《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一书。”[50]

1935年9月27日,“苏州觉社请王小徐居士,借座‘百灵’电台,播讲‘佛法与科学之关系’。”[51]

1935年11月3日,“苏州觉社请王小徐居士,借座‘百灵’电台,播讲‘佛法与科学之关系’。”[52]

(4)东吴大学添设佛经课。

“天赐庄东吴大学,成立30余年,历届毕业生,遍布各界。近来(1926年)该校孙乐文氏鉴于年来佛学昌明,佛经一项,学生亦有研究之必要,故特添设佛经一课,每星期上佛经课两次,每次一小时,聘请本市佛学会会长本醒和尚为讲师。”[53]

1926年8月《大云月刊》有同样内容的新闻报道:“苏州天赐庄东吴大学,为美籍耶教士孙乐文手创,成立垂40年。该校校长文乃史,鉴于年来佛学昌明,当局提倡于上,人民虔信于下;为应时势需要,特于本年(1926年)学课中添设佛学课,聘请佛学会会长本醒和尚担任教师,每星期上课两次。”[54]

(5)监狱讲经。1925年9月26日,“高检厅通令各兼理司法县知事,转饬各监狱管狱员,在监狱设立教诲室悬挂佛像,令各罪犯茹素念佛。周检察长派委邓际昌赴江北各县,戚则周至江南各县,往各监狱演讲佛学,以期实行感化罪犯,将来刑满出狱,成一善良人民。”[55]

1926年6月9日,“印光法师来苏后,曾由地方厅岳朱两厅长,陪同前往小柳贞巷模范监狱及司前街第三监狱讲经,感化犯人。”[56]

1946年6月1日,“张一留居士到监狱弘法,印有《弘法记》小册,赠送犯人阅览。”[57]

(6)佛教流通。1933年,“苏州穿心街报国寺‘宏化社’,办置佛经善书,免费供应。本地中学学生陆续不断到该社索书。该社并将佛学书籍邮寄全国各中学学校。”[58]

1946年11月1日,“苏州旧学前‘佛学图书馆’,为弘扬佛法,特设赠书部,备有大批佛学善书,普遍赠送。”[59]

(7)和平普利法会。1942年11月1日,“苏州佛教居士林于农历九月十五日起,启建祈祷和平普利法会七永日。该林每月逢六念佛。”[60]

1949年1月15日,“苏州灵岩山寺于一月十七日在功德堂举行‘永年佛七’,至二十三日圆满。专为祈求各善信,消灾延龄,植福增慧,并追荐亡者,速脱沉冥,超登莲域。”[61]

(8)接待。1925年4月28日,“班禅于27日由京南下,沪宁线特备卧车餐车;苏站紫黄色彩亭,藉表欢迎。”[62]

1925年4月30日,“班禅活佛,于29日乘专车到苏,停10分钟,当地官员与佛教界代表大休和尚等到站晋谒,热忱欢迎。”[63]

1926年10月16日,“日本佛教代表团共62人,于10月15日下午6时到苏,到站欢迎者,有李警厅长、张知事等,各大庙住持代表昭三、广慧等20余人,佛化学校学生40余人,及日本岩崎领事,日本警察署长岩田等,共100多人。代表团先到北寺大殿礼佛,摄影留念。晚间北寺设素宴招待,昭三和尚代表苏州佛界致欢迎词,日佛代表致谢词。16日上午,代表团到虎丘、西园、寒山寺礼佛游览。中午在西园午餐。午后12时离苏,乘车赴沪。”[64]

“1939年5月间,日本佛教净土宗大僧正林彦明等一行,代表‘日华佛教会’来华访问,五月廿八日抵苏,是晚印光法师借吴县公署木兰堂设宴欢迎。日僧赠苏州觉社《大正藏》经一部,赠灵岩山寺《华严经》一部,以为纪念。”[65]

(9)护持佛教。1948年4月1日,“苏州开明戏院上演‘火烧红莲寺’一剧,吴县警察局唐湘清居士,以该剧破坏佛教,侮辱僧尼,且内容淫秽,特签请赵局长予以禁演,并下令该戏院彻底删改内容。”[66]

4.兴办公益慈善事业

解放前,苏州佛教办有几处公益慈善事业,兹分述如下:

(1)办学

1926年2月3日,“世界佛教联合会会长太虚大师与本市佛学会会长本醒法师,发起创办‘佛化第一国民小学’一所,校址设在西美巷自造寺内,聘请陈秉良等五位老师,担任各课教师,学生暂定40名,经费由校董捐助,儿童入学,书籍免费。”[67]

1947年9月1日,“苏州妙香莲院王慎轩居士,为帮助失学青年,特设‘慈风补习学校’,聘请大夏大学张欣然学士任校长,云南大学毕业的唐湘清居士为教导主任,于本年九月间招生开学。”[68]

(2)施诊

1935年王慎轩居士设立诊所一所,发医药免费券,凭券送诊,赤贫给药,医药各费,分文不取。诊所在旧学前73号。[69]

(3)施粥场

自1938—1949年,灵岩山寺妙真和尚与潘子亮等善士,在木渎办“施粥场”,冬寒开办,春暖即停。每日食粥以600人计,需米石余,需款200余元,燃料就地募化,人工由灵岩山寺担任。当地贫苦居民,均受其益。[70]

1949年2月15日,“灵岩山寺主办木渎施粥场,本年一月廿八日值农历年节,停粥五天,至农历正月五日,照常施放。在停粥期间,每人发给白米二升,以供年节之需。当地有乞丐数十人,亦每人发米一升。”[71]

1946年11月20日,“静权法师在灵鹫寺讲《云栖疏钞》,百日既毕,又发起在阊门准提寺设‘施粥场’,为贫苦食粥者宣讲《地藏经》,开示佛法因果,听经者每日给20个铜板(钱钞),自10月15日开讲至今,听经者逾千人。”[72]

5.抗战时期的苏州佛教

(1)日僧在苏州的活动

抗战爆发后,日本和尚在军事掩护下,相继来华布教,其出入行动,与政治有密切联系。他们开设庙宇,僧侣装束;但有时在兴亚院、特务机关、宣抚班供职,不辨其为僧为俗。据闻:东本愿寺派,以陆军为外护。西本愿寺派,以海军为外护。两军将士,如有丧亡,灵位各奉安在两派寺院,由日僧诵经超度。商民如有死亡,亦就各地本国寺院举行超度仪式。

在日僧活动的地方,如有人被诬受控等事发生,日僧得知实情者,可往所属军政机关,通融解释。军政长官,尽量接受意见,不以方外人多事而遭拒绝,此为日僧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也有日僧住在苏州的寺院里,搜集情报,如一井中元,1943年来灵岩山寺,住在庙里,随众早饭课,每年回国一次,解放前夕回国后就未再来。

抗战期间,日僧在苏之活动甚为突出,兹将他们在苏设置的别院,简介如下:

“净土宗别院”,在苏设置布教所。

“知恩院苏州别院”,在景德路126号,坂崎亮诚创立。

“西本愿寺苏州出张所”,在平门路32号,1937年来贺贞净创立。

“东本愿寺苏州布教所”,在景德路雍熙寺内,1941年,藤懿力精创立。

“身延山别院苏州寺”,在十梓街锦帆路口,1940年,高比良弁秀创立。

还有“明照幼稚园”、“宗教事情研究会”、“敬爱佛教青年会”、“立正日语技艺讲习所”等,这些机构,均为日本侵略者企图利用日僧来麻痹和削弱中国人民抗战意志的活动场所。[73]

6.苏州佛教界部分领导形形色色的活动

抗战期间在敌伪统治下,苏州佛教界领导做了许多违背广大僧众意愿的事。

1943年7月25日,在塔倪巷宝积寺举行所谓“大东亚佛教总会苏州分会”的成立大会,通过会章并定彭丙一居士为会长,沈伟、叶伯良为副会长。[74]

1943年6月28日,苏州承天寺住持僧昙赴日,在东京大东亚会馆参加所谓“友邦佛教代表大会”。大会决议中有关我国部分为:①在上海设立佛教大学。②在华南、华北、华中三处各设观音灵场三十三处。③成立大东亚佛教青年大会分会等。僧昙于7月26日返苏。由此可知敌人宣传佛教是假,进行侵略是实。[75]

1944年6月11日,中国佛教会江苏省吴县支会在清乡纪念馆举行成立典礼,选仁山法师为理事长,法朗、妙真、僧昙、兴净、苇舟、妙岩、道增、英露、通如、能开、机法、静如、道航、心传、坤山为理事。[76]

三、建国以来的苏州佛教

1.佛教组织的变迁

(1)抗美援朝工作组。苏州解放后,“吴县佛教会”停止工作。至1951年4月,成立一个临时性的佛教组织,称“抗美援朝工作组”。兹将该组成立经过及工作概况记述如下:

1951年4月18日,苏州市佛教界僧尼居士等100余人,在灵鹫寺举行集会,成立“抗美援朝工作组”,讨论开展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前线运动。

会上仁然法师报告大会意义,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谢孝思在会上讲了话。会上推举仁然、修文、觉性等九人负责各项工作。

该工作组自成立至改组,一年半期间内,共计做了以下几件大事:①捐献款项购买飞机、大炮。②在佛教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定期学习政治。③携带日用物品慰问伤兵病员。④宣传宗教政策。⑤领导僧尼生产,维持正常生活。[77]

(2)苏州市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抗美援朝工作组于1952年10月16日结束后,即酝酿改组。1952年12月僧尼居士一百余人,在景德路华严寺集会,成立苏州市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心岩在会上报告了筹备经过,市政协、市宗教事务处领导到会讲了话。会上选出筹备委员27人,主任委员范成(心岩代),总务通航,秘书长胡济川,副秘书长通如、唐慧峻,委员能金、慧鑫、王相、明开等。1956年春举明开为秘书长,1958年举明开为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佛协筹委会,共计做了六件大事:①1953年2月21日起在西园寺启建普利讲经法会,祝愿世界和平,恭请当代高僧虚云长老莅苏主持。2月24日虚云长老亲临虎丘山,主持绍隆禅师塔重建落成典礼。②在市政协领导下,组织佛教学习组,每星期五上午学习。③1953年夏季,佛协帮助云水(赶经忏的和尚)办了一个热水瓶竹壳厂,参加生产的约90余人。④主办净土修持部,每月十一和十六两天举行念佛法会,并请明开、道航等法师开示净土要义。⑤1956年明开为佛协筹委会秘书长时,对苏州寺庙与僧尼作了统计,计有僧庙125所,僧众216人。尼庙108所,尼众202人。灵岩寺一所151人。合计寺庙234所,僧尼569人。⑥1957年7月27日,佛协筹委会举行了隆重的迦叶如来舍利入塔典礼。[78]

(3)苏州市佛教协会。苏州市佛教协会成立大会,于1962年7月4日到14日在苏州市西园戒幢律寺隆重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僧尼、居士代表一百多人。妙真、明开传达了中国佛教协会第三届全国代表会议的精神,并邀请中共苏州市委统战部孙副部长,宗教事务处高副处长作了关于时事和宗教政策的报告,明开作了苏州市佛教协会筹备工作的报告。对于这三个报告,代表们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一致表示拥护与支持。

会议通过了苏州市佛教协会章程和决议,选出了理事43人,常务理事11人。选举妙真为名誉会长,明开为会长,明学、谢祖培为副会长,安上为秘书长,吴树人、文觉、通如为副秘书长。

江阴、常熟、吴县佛教界特派代表到苏听取明开法师的传达。南京、扬州、镇江、常州、无锡等地佛教会和苏州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均派代表到会祝贺。[79]

1981年7月8日至11日,苏州市佛教协会第二届代表会议在西园寺隆重举行。出席会议代表55人,其中正式代表47人,列席代表8人。会上明开作了苏州市佛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明学传达了江苏省佛协第一届代表会议的精神,邀请市委统战部于玉昆部长和市宗教事务处李栋林处长作了时事和宗教政策的报告。会议通过修改后的佛协章程和决议,选出市佛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25人,常务理事13人。选举明开为会长,明学、安上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2年9月9日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补选二人。1982年11月2日常务扩大会议上补选性空为市佛协副秘书长,并建议为省佛协理事。

苏州佛协成立后,做了以下几件大事:①领导僧尼学习,提高思想认识。②“文革”期间,封闭了西园寺,从而保护了佛经、佛像及大批佛教文物,未遭破坏,这在全国动乱中实属罕有。③明开会长与安上秘书长在“文革”期间,闭门整理大批集中来的藏经及其他经书,分门别类,妥善保管。④在政府拨款帮助下,恢复维护西园、寒山、灵岩三大寺。⑤对苏州年老无依的僧尼,按月给以生活补助。⑥协助灵岩寺办佛学院,培育僧材。⑦1982年9月间,在西园寺为灵岩佛学院学僧30余人,举行隆重的传戒仪式。⑧对旅游、接待国际友好交往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80]

(4)苏州市佛教居士林。解放初期,苏州有各种名称的莲社12处。至1958年,各莲社合并为一个“居士林”,林址设在菉葭巷23号净心莲社,召开代表会议,选出理事及常务理事。推选谢祖培、吴树人为正副理事长,并设立法务、总务、福利、学习等组。宗教活动,每月仍为4次。经费来源主要由成员每年付会费2元,合计1200余元,作为开支。经常工作有:每周政治学习一次,学习内容,与市佛协相同;设立林员“往生互助金”,每逢林员往生,其他林员交付人民币1角,作为往生者的丧葬费,最多可得70余元;设立生产小组,接受工厂来料加工,如缝水泥袋,扎鞋底等,参加者四五十人,热情很高,有专人负责。[81]1966年10月受“文革”风暴冲击,“破四旧”时,居士林作为“四旧”被扫地出门。1984年6月间落实政务,恢复活动。[82]

2.兴办生产事业与僧尼生活的变化

解放前,苏州少数寺庙曾举办过一些生产事业。为了适应新形势,各寺庙僧尼都面向生产,纷纷筹集资金,兴办各项生产事业,改善了僧尼的生活。

(1)生产事业

①寄庵酱园。原东麒麟巷寄叶禅院住持妙岩,于1948年初,利用该院房屋场地,独资办起“寄庵酱园”,自制酱油酱菜,设门市部出售。所做“春不老”萝卜干,别具风味。现在苏州各酱园店出售的这个品种,即出于此。该酱园于本市工商改造时期,合并到临顿路敦号酱园。[83]

②草绳厂。苏州报国寺为灵岩山寺下院,乃印光大师闭关弘化之地,住僧20余人。1949年10月间,妙真和尚为提倡生产,在寺内办起一个小型草绳厂。草绳简单易学,资本不大,易于开办。该寺早晚课诵,余时做草绳,做到生产修持两不误。[84]

③灵岩农场。灵岩山寺住僧130余人,办起一个农场,种植水稻一百多亩,另有山地五六十亩,发展森林果园。有三头水牛,五部轧稻机。自监院以至清众,皆下田劳动,生产成绩较好,从1962年起,粮食产量即达到自给有余。[85]

④毛巾厂

六和毛巾厂:1952年春成立,厂址在景德路察院场口华严寺内(就是现在的邮政大楼处)。厂长陆觉新,资金2210元,有木机13台,从业僧尼32人。因初办且因经营不善,大家不拿工资,伙食自理。1953年5月,该厂迁到人民路穿心街报国寺内。

大雄毛巾厂:六和毛巾厂部分从业僧尼,对该厂厂长陆觉新不善经营颇有意见,遂于1953年脱离该厂,另建大雄毛巾厂。厂址在塔倪巷宝积寺内。

宏德毛巾社:厂址在社坛巷张汝英家,负责人是药师庵映霞和尚,资金500元,有木机2台,摇纱车2部,从业僧尼4人。

黎明毛巾厂:是由大雄毛巾厂扩充改称。厂址仍在塔倪巷宝积寺内,厂长陈瑞寿,资金2000元。有木机12台,从业僧尼30余人,自产自销,无固定工资,每月每人补贴伙食费8元。

黎明毛巾生产合作社:1956年2月手工业合作化高潮时,六和毛巾厂、宏德毛巾社等都并入黎明毛巾厂,并改名为苏州市黎明毛巾生产合作社,陈瑞寿任主任,张伟明辅副之。合并时全部资金约4000元,有木机24台,经车2台,摇纱车16部,还有一些浆、漂、染工艺用的辅助设备。从业僧尼60余人,月产毛巾从1000打增至2000打以上,工资由原来8元增至25~ 30元。以后产品质量年年提高,得到中百公司大批订货,因之产品数量不断扩大,由2000打到3000打到4500打左右,从业僧尼人数也不断增加。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陆续添置双幅毛巾织机8台,铁木织机30台,并建立了毛巾印花车间。因原来厂房不够应用,遂于1958年2月迁到公园路祇园寺内。1958年8月原厂长陈瑞寿因故离厂,由张进达接任厂长,锐意改革,逐步向机械化生产过渡。至1960年8月,苏州黎明毛巾生产合作社全部并入苏州地方国营热工仪表厂,即现在的苏州仪表元件厂。[86]

西园火葬场:西园火葬场是由部分僧尼于1952年春发起筹建的,资金由佛教徒和信徒私人自愿入股,由政府批准发给营业执照,当年九月开始营业。

全场共有31股,每股100元,西园以房屋充作股金,定为5股,并派人参加工作,收益为西园寺公有。场址设在西园寺内西北角一部分楼房内,城内设办事处于察院场华严寺内,接洽业务。

在该场股东大会上选出常委七人,设正副经理各一人,会计一人,办事处负责人一人。正经理是宝莲寺的松万,副经理是西园寺的慧明,会计是清希。

为保持不亏本,职工工资是按月营业总额40%拆账收益,分甲乙两等发给。正副经理、会计、办事处负责人是甲等,余则为乙等。

开办最初的几年营业清淡,有些人就自动退出。后来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火化,到1958年后业务日趋正常,职工每月拆账工资最高达120多元。1959年秋由苏州殡葬管理所接管,全场职工及生财设备等随之合并到杨家桥苏州火化场。[87]

六和钮扣厂:该厂筹建于1952年秋,创办人大乘庵映文及东禅寺心岩,由映文具体负责,会计朱养达,厂址设在东白塔子巷大乘庵内。资金由佛教徒私人筹集,参加生产的僧尼约20多人。因生产技术生疏,一直亏本。到1956年1月份合并到苏州钮扣合作社,工人及设备随之合并,原有资金全部发还私人。[88]

弘生竹壳厂:1953年6月“五反”后,佛协盘点接受岳月富等私人无力再进行生产的水瓶竹壳厂,取名“弘生水瓶竹壳厂”,厂址设在永定寺弄2号永定寺内。佛协投资200元,委任永定寺住持育生为第一任经理,清希任会计。

开始月产量只有三四百打,销路不畅。后来聘请上海一名推销员,打开销路,全年产量达到10000多打。

职工人数由开办初的20多人发展到90余人,其中佛教徒50人,其余为少数居士和群众。

1954年生产发展,资金不敷周转,佛协又增资200元,实行计件工资,职工工资月得20到40多元不等,都能维持生活。

1954年夏,经理育生辞职。佛协派能金继任。1958年秋,该厂因就地取材,迁至浙江德清县山区继续生产,有大部分劈工佛教徒随厂迁移。[89]

塑料四厂:1958年,由苏州佛协筹委会投资3000元,利用庙宇房屋与大缸等工具,创办“苏州颜料厂”,厂址在五福弄照明庵。由永观、汝舟、赵志敏等僧尼10余人经营,并有一部分居民参加,由技术员蔡元楚、供销员张福昌主其事,是所谓“三只缸两根棒”起家的小厂。厂址后迁北寺,再迁五卅路紫竹庵,最后迁到葑门西街,改名“群英化工厂”。因做颜料亏本,于1962年改做塑料,改名“塑料四厂”。因塑料是新兴行业,生产逐渐发展,工人逐渐增加。生产以农膜为主兼做其他。到1982年终,计有工人468人,年产值1506万元,产量1150吨,利润138万元,已成为江苏塑料加工的重点企业之一。[90]

(2)僧尼的生活变化

僧尼的生活,解放前后变化较大。解放前有几所寺庙房租、田租和佛事收入较多,住持的生活富裕阔绰,一般僧尼则较清苦。解放后,政府关怀贫苦僧尼的生活,每逢春节前,根据不同情况,给予8元至20元的生活补助,平时有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临时给予补助。

解放后由于佛事减少,各寺除部分青年僧尼转业外,并根据自己情况兴办工厂及其他生产机构,安排部分僧尼劳动,同时佛教协会也投资办厂,吸收部分僧尼进厂劳动;因之僧尼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文革”期间,不论年老病弱,一律强迫劳动,每月由当地街道办事处发给每人救济费10元。到1970年3月,分配到各单位工作,年富力强的每月发临时工资30元(三年转正式工),年老体弱尚能做些轻微劳动的,根据劳动情况每月发10元至19元生活费,无劳动力的,由所在单位发给生活费8元至10元,有几位实在不够维持生活,后来由政协另给补助。

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以后,“文革”中被扣的工资一律补发,回庙的僧尼,根据各人的工作情况发给工资,因之生活都很安定。[91]

3.兴办社会福利事业

解放初期,苏州佛教办了一些社会福利事业,兹分述如下:

(1)赈灾。1951年,为皖北灾民劝募寒衣,宗教界成立分会,佛教组织担任200套,由道增、雪相、王慎轩、李根源、汤国黎等四众弟子在药草庵开会认捐。[92]

(2)办学。1951年,灵岩山寺在山下设立“义务小学”,有教职员七八人,学生近200人,教材与教育方法,与一般学校相同。入学儿童,学什费免收。以后由政府接管。

(3)施诊。1951年创设“灵岩诊所”,有内科、外科、针灸科,免费送诊给药;诊号最多时一天超过100号以上。主任医师是大乘法师,他的医术高超,临床经验丰富,颇得病家好评。[93]

1958年市佛协筹委会于华严寺设医务室,主要是针灸科,为贫困者施诊给药。

4.宗教活动概况

解放后,苏州佛教的宗教活动很多,现举其重要者,分述于后:

(1)讲经法会

1950年,苏州佛教界恭请上海能海老法师莅苏弘法,于十一月十六日起在药师庵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星期,听讲者甚众。[94]

1951年7月8日,全国政协宗教界代表巨赞法师,应苏州佛教界的邀请,在药师庵出席欢迎大会,宣讲“怎样做新时代的佛教徒”,听众约五百余人。[95]

1951年12月8日,苏州佛教抗美援朝工作组在景德路华严寺启建祝愿世界和平讲经法会,为期两周,宣讲佛教大乘教义,提高佛徒爱国思想,每日听众最多达一千余人,均系给资自食,所得款项,全部捐作抗美援朝之用。[96]

1953年,苏州佛教界于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起在西园寺举办“祝愿世界和平讲经法会”,恭请虚云长老莅苏主持。虚云长老于农历二月十八日由杭抵苏,住西园戒幢律寺。二十一日法会开始,二十三日传授三皈后访问灵岩山。二十七日,传授第二次皈依;虚云长老在苏旬日,皈依者共三千余人。接见前来瞻仰的群众不下十万人之多。法会之盛,在苏州可谓空前。法会期内,并请妙真、清定、苇舫、续可、雪相、无碍诸法师,讲演佛法要义。[97]

1953年,上海佛青少年部访问团一行36人,由团长李行孝、副团长蔡惠明率领,于4月3日来苏参加和平法会,并访问了灵岩山寺。访问团抵苏后,即在西园寺展开各项弘法活动,如:佛教图片展览、和平运动展览、佛化歌咏、通信演讲、黑板报、推销佛教书刊等。这天适逢春假期间,来西园参观法会的约有一万余人。[98]

1953年8月19日,续可法师由沪到苏住药草庵,弘扬佛法,每日听众甚多,求授皈依者百余人。[99]

1953年9月21日,妙真法师,礼请能海大师,赴灵岩山宣讲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妙真和高鹤年老居士在车站迎接,全寺僧众二百余人,分列寺前,念佛欢迎。下午三时在斋堂开讲《菩萨戒律经》,至23日讲毕。[100]

1955年,苏州佛协筹委会主办净土修持部,每月11日和26日两天,举行集体念佛,并请明开、道航、心岩等法师轮值开示净土法门,或宣讲《普门品》、《弥陀经》等。

自农历五月一日起,恭请台宗大德静权老法师莅苏宣讲“慈悲三昧水忏”全部。[101]

(2)重修绍隆祖师塔

1953年,苏州市佛教界发起重修虎丘山佛教古迹“绍隆禅师塔”,虚云老和尚在上海玉佛寺集议筹款,将皈依他的供金四千万全部捐作经费。苏州市佛教协会内成立办事处,由虎丘山住持楚光和尚负责。重修工程,四十天完成。[102]

又据1953年4月25日《弘化月刊》载称:绍隆禅师为宋代高僧,临济第十二祖,塔建于虎丘山下,已历八百余年。明时密云悟祖曾为重修骨塔,系一小型石幢,但因年久失修,已近荒圮。虚云老和尚到沪后,发起重修。于本年一月十九日在上海玉佛寺召开重修祖塔会议,公推妙真和尚赴苏调查,作重建计划;二十六日即与工人签订合同,随即动工,重建九尺高之石塔,并罩以方亭,安铁门关锁。亭前有甬道二十丈,树立石牌坊,道旁植松柏树。石料就地取材,全部工程约费四千四百万元,均由沪苏各教友发心助成。负责督工者,有楚光、无碍、性德诸法师,而由妙真和尚总其成。1953年农历二月廿四日,虚云老和尚亲临虎丘,主持新塔落成典礼。[103]

附:重修虎丘绍隆祖师塔缘起

作者:虚云

临济第十二世虎丘绍隆祖师,和州仓山人。生于北宋之季。九岁出家,十五岁削发受具。二十岁曳杖云游四方,遇长芦净照禅师,灵峰湛堂禅师,黄龙死心禅师,互相参扣,深通道妙。继至夹山,渴圆悟禅师,更有契合。圆悟移道林,师从之,形影上下,相随二十年,尽得其秘。嗣还乡郡,寓褒禅山。又主郡西开圣寺,四众翕然归仰。建炎之乱,南渡宣城,结庐铜峰之下。郡守李公,延请彰教。越四稔,还虎丘,时圆悟泛峡归蜀。吴会信徒,望山而趋,皆求师开示。师每登座,从容示露,一味平等,随根所应,皆惬其欲;故圆悟之道,复大播于东南。居三年,感微疾,书伽陀十六字,掷笔而逝,时宋绍兴六年丙辰岁五月甲午八日乙亥也。骨塔建于虎丘山之阳。今凡临济子孙,皆承嗣法派。《吴郡法乘》“袭灯篇”,纪师事迹甚详。其塔于前明季年,经密云禅师重修,迄今又数百年。岁次丁卯,虚云赴吴下,叩谒师塔,沙土剥落,已就荒圮,拄杖喟然,有重修之念。二十年来,萍踪靡定,卒之未果。壬辰仲冬,自京来沪,在玉佛寺启建和平法会,晤圆瑛老法师,及灵岩妙真法师,玉佛寺苇舫法师,静安寺持松法师,金刚道场清定法师,暨简玉阶、李思浩、王晓来、赵朴初、方子藩、胡厚甫、祝华平、李经纬诸居士聚谈,佥谓宜应此良机,重奠龛墓,特共同发起,集议重修。尚希大德长老,各方善信,共相赞助,永固法藏,谨启。[104]

附注:重修之绍隆祖师塔,于“文革”中被毁。现园林管理处在此建立盆景园。亭柱八根尚存,据说拟用此石柱盖一亭子。

(3)迦叶如来舍利入塔

1957年4月,苏州修理虎丘古塔,在第三层中心佛堂底下,发现一个石函,石函中又有铁函,铁函中有鎏金铁塔一座,塔中有一金瓶,金瓶中藏着迦叶如来真身舍利。

7月25日,苏州市文管会将舍利交给苏州市佛教界人士,即在苏州西园戒幢律寺举行了盛大的瞻仰纪念会。[105]

7月27日,苏州市佛教徒在虎丘塔下举行了迦叶如来真身舍利入塔典礼。

迦叶如来是过去七佛之一,在释迦如来以前成佛。这颗舍利的发现,成为佛教界的重大事情。苏州市佛教界特地为这次典礼成立了工作组,为了让佛教徒以及各界人士瞻仰,早两天就将舍利供在西园戒幢律寺大雄宝殿内,供众瞻仰,两天内瞻仰的人数在两万以上。

入塔典礼在7月27日早晨六时开始,在钟鼓齐鸣中,两百位佛教弟子等恭送舍利,从西园戒幢律寺出发,最前是乐队,接着是执香花幡盖的弟子,由心传和尚恭捧舍利。舍利原放在一个寸许的金瓶内,现在金瓶已放在一个特制的鎏金银塔内。

在恭送舍利入塔的同时,佛教徒们还献出大批经像和文物,其中有《频伽藏》一部,明代血书《华严经》,《大般涅槃经》等,铜、磁质、木雕等各种佛像一百余尊。这些经像都用楠木箱装着,由几匹白马驮着跟随而行。当两百位佛教弟子到达虎丘时,虎丘云岩寺前已由方丈楚光和尚带领七八百佛教信徒在门前迎接。一时钟鼓齐鸣,盛大的宗教仪式开始,在千余佛教信徒的顶礼中,这座鎏金银塔用彩锦包好,封入一座一尺多高的紫铜方塔内。这座紫铜塔是信徒们捐献,重五十六斤,上刻迦叶如来舍利宝塔字样。塔将盛放在一个大理石函内,然后重新安放在虎丘塔第三层原处。经像等则将藏在虎丘塔的第五层。[106]

(4)西园寺传戒

灵岩山寺在1980年12月开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招生30余名,经过两年的教育培养,第一届33名,于1983年2月3日毕业。为使这些学僧具有正统的比丘资格,特于西园戒幢律寺举行传戒仪式。为满足部分佛教徒的要求,同时举行“补戒”、“受菩萨戒”共60余人。主持这一隆重仪式的有明开法师、明旸法师及明学、安上等法师。传戒期间,得到本市政府宗教部门的支持及有关各方的协助。

新戒受戒时,头顶烫香疤,是元代流传下来的陋习,隋、唐、宋等朝代,并无此举。为恢复佛教原有戒制,这次受戒者一律不烫香疤。

根据“传戒正范”规定,仪式很多。本着如法如律,择其精要,简化仪式,预先演礼习仪六天,正授四天。从1982年9月5日开始至8日结束。盛典隆重,功德圆满。[107]

(5)文物展览

灵岩山寺历年收藏的文物不少,西园寺的文物多半是1958年将各寺文物集中保存的。两寺文物数量多,内容丰富,经过整理,并请专家鉴定后,灵岩山寺于1959年,西园寺于1960年先后开辟了佛教文物室,陈列展览,至“文革”开始,又收藏保管。[108]

(6)佛经流通

1958年由灵鹫寺移置于文山寺保存的一部《续藏》,1959年冬赠给天台山国清寺图书室,由澹云法寺来苏请去,叶识严居士私人一部《续藏》由高鹤年居士与佛教协会商定,赠送给陕西终南山净业寺供奉。(据说1962年当地把这部《续藏》移置西安兴教寺保存,该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秋毁庙风席卷苏州,灵岩山寺、寒山寺、上方山楞枷寺、文山寺、药草庵、西林庵、放生寺、居士林等先后遭劫,佛像被毁,文物法器均遭破坏,大量经书被售给废品收购站。西园寺由于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对外开放单位,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经寺僧力争幸未被毁,但文物法器亦被破坏不少。

1966年10月5日,市“红卫兵总部”派男女60多人袭击佛教协会,对佛教协会工作人员和因事来会的僧尼,拳打脚踢,一切档案账册银行存款现钞及各人身上财物尽被抄走,一切用具均被砸坏,佛教协会人员全被赶走,有些人还到各寺庙去搜括僧尼的财物。

1968年6月,灵岩山寺的明学、净持、皖峰、明信、观修等人被戴高帽游行,从1968年6月至1969年3月,迫令西园、寒山二寺不论病老体弱,一律去苏州农校农场劳动,灵岩寺僧众则在该寺农场劳动。

1969年3月10日,灵岩寺、西园寺、寒山寺、虎丘云岩寺僧众130多人都集中灵岩山农场,边劳动边“清队”。1969年3月12日,工宣队60多人,进驻灵岩山寺,进行斗、批、改,一律不许用和尚名字,仍用俗家姓名,不准吃素,强迫开荤,灵岩山寺念佛堂改为泥塑收租院。在此期间,被迫害致死的有十一名,其中七人自缢,二人服毒,一人投河,一人跳崖,73岁的高僧妙真即被诬蔑为恶霸地主、特务,而自缢身亡。

在“斗、批、改”结束阶段,工宣队勒令僧众写决心书,下山回乡还俗,无乡可回的安排在园林处和上方山果园劳动,结果有20多人回乡,20多人留园林处,80多人去上方山果园。

“文革”前保留的寺庙,先后被毁或占用的情况如下:

华严寺被邮电局拆建占用,文山寺被指甲厂占用,上方山楞枷寺被当地大队占用,放生寺、碧云精舍、药草庵被房管局租给民用,西林庵被锦绣丝厂占有,居士林被当地居委会占用。

未被占用的西园寺、灵岩山寺、寒山寺、虎丘云岩寺、北塔报恩寺,则由园林处接管。

1970年5月7日迫令西园寺、寒山寺、虎丘云岩寺僧众把户口粮油从苏州转移到农村新工作单位,至此全苏州没有一座寺庙,没有一个和尚,这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爪牙在苏州犯下的又一罪行。

1980年西园寺一部完整的清刻《龙藏》赠送给中国佛教协会。1982年中国佛教协会又把这部《龙藏》赠送给香港佛教界,供奉在宝莲禅寺。[109]

(7)保护文物古迹、整理经书

1951年住北寺塔的革命大学的少数学员,要将铜佛殿内三尊宋代的大铜佛像打掉,后寺僧向有关部门报告,派人阻止,但有一尊已被全部打碎,另一尊臀部被打掉,仅有一尊完好,这一全一残二尊铜像现保存在西园寺内。

1958年并庙时,各寺庙的经书、佛像、文物集中于西园寺、寒山寺保存,集中于北寺塔的各种佛像“文革”中被毁。

1959年关帝庙一块石刻观音像移置西园寺保存。

1966年“文革”开始,西园寺和灵岩山寺保存的一些重要文物主动交给市文管会保管,没有被毁。

1971年10月将明开从天平果园调回西园寺,边劳动边整理经书文物,至1973年12月,将西园、寒山两寺的经书整理完毕,分类编目,计西园寺七万四千七百六十一册,寒山寺八千五百十三册,合共八万三千二百七十四册,其中有历代各种印刷本和手抄本经书,不仅学佛者、考古者视为瑰宝,也为学术研究方面保存了一些主要的参考资料。另有字画、铜器、瓷器等各种文物520件。这些经书、文物现分别保存在西园、寒山两寺。

1977年,宝莲寺一块著名的石刻千手观音像移置于寒山寺保存。

1978年灵岩山寺不完整的《普宁藏》、《明藏》、《嘉兴藏》、《续藏》等经书,移置西园寺藏经楼保存,并由安上加以整理。

19××年编辑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在本市开展,普查进行登记编目时,由安上会同检查人员对西园、寒山两寺的经书进行反复检阅,经鉴定的古籍、善本经书有三万二千九百九十九册之多,均记载在《苏州市古籍善本书目录》中。《目录》引言中说:“苏州之佛典经藏蔚为大观,虽屡经浩劫犹得大致幸存,数量之多,品种之富,版本之全,殆可称冠绝东南,载誉于全国乎。”给以高度的评价。[110]

5.参加各项政治活动

(1)示威游行

①苏州佛教界僧尼居士一千余人,于1951年3月18日与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人士,联合举行抗美援朝反对美帝重新武装日本的示威游行。连七十五岁高龄的龙庆寺寄莲和尚也参加。佛教居士郁女士,愤怒控诉日寇杀害了她的弟弟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及他的大女儿的暴行。她虽然60多岁,体质又差,但坚持参加游行,激起群众的爱国热情。[111]

②1951年国庆日,灵岩山寺一百多僧人,参加游行的行列。正念法师作的丈余平方的巨幅油画,引人注目。[112]

(2)捐献

①苏州市佛教界僧尼及居士等一百余人,于1951年4月18日在灵鹫寺举行集会,成立“抗美援朝工作组”,开展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运动。发起捐献“中国佛教号”飞机,并发出《告全国佛教界人士书》,全文为:

“北京市政协代表巨赞法师、赵朴初居士请转全国佛教大德青年们:自从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烈属军属的三大号召后,我们苏州市佛教界同仁都热烈地响应了,开展了捐献运动,并决议除捐献现金外,还要把各寺庙所有废铜铁(坏钟磬)捐献出来。为了表示我们全国佛教同胞的力量,我们建议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捐献一架‘中国佛教号’飞机,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早日把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彻底消灭,保卫世界和平。这是充分发扬我们佛教界大慈大悲,大勇大力的精神,全国佛教同胞们,我们赶快起来响应吧!苏州市佛教界抗美援朝工作组。”[113]

②苏州佛教界抗美援朝工作组,成立将近两月,对于开展捐献工作,不遗余力,共计得款一百六十余万元,废铁30担左右,约值五百万元。该组为超额完成,发起举行苏州市佛教界音乐义演大会,定期三天。由该组负责人仁然法师与佛教界音乐组竹峰长老会商,于九月上旬演出。票价收入,悉充爱国捐献,以完成光荣任务。[114]

③灵岩山寺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慰劳金,计人民币一百四十余万元。又于山下新垦七亩山地,种植芝麻、绿豆,收获后,也全部捐献作为购买“中国佛教号”飞机之用。此外寺内诸师,自愿每日节约若干,积六个月,作为个人捐献。[115]

(3)优抚

灵岩农场在1951年六·一三大号召后,通过学习,贯彻到具体行动,特别在优抚方面,农场僧众替周南生、赵荣根两家军属代耕代种九亩五分水稻田。全部工作,做到先军属后自己,代垫豆饼肥料,使军属感到满意。同时,灵岩小学和灵岩山寺所设诊所,也对烈军属的治病和他们的子女读书,作了种种优待和照顾。另外,对山下驻军,也给予不少帮助。1952年12月底,木渎人民政府召开优抚工作代表会议,该寺被评为“优抚模范”。1953年2月3日吴县人民政府召开优抚模范代表大会时,该寺被评为优抚模范集体甲等第二名。钱县长向该寺代表性德法师发了一面锦旗和毛巾等奖品。灵岩寺的模范事迹,大大鼓舞了苏州佛教徒的爱国积极性。[116]

(4)学习

1951年苏州灵岩山寺组织学习小组24个,僧俗180余人都认真学习时政知识。[117]

1955年,苏州佛协筹委会在市政协的领导下,组织佛教学习组,包括四众弟子七十余人,分为比丘、比丘尼、居士三个小组。每星期五上午学习。[118]

苏州佛协筹委会举办的僧众爱国主义学习班,于1957年11月26日在西园寺举行开学典礼。(这次学习班除本市僧众外,还有常熟、吴县的僧人来参加学习。)[119]

1958年3月8日至5月3日,华东地区五省一市四众弟子289人集会于上海玉佛寺,举行社会主义学习座谈会,苏州前往参加学习的有妙真、心岩、明开、通如、雪相、净持、楚光、能金、永观等九人。

1963年,妙真、明开等十多人去南京参加省宗教界人士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学习,同年市佛协派雪相、皖峰等六人参加苏州市社会主义学校学习。

1964年,市佛协组织僧尼、居士在西园寺学习一个月。

1981年9月21日至10月5日,明开、明学、性空、净持等21人去南京参加江苏省佛教参观团,参观了九华山、黄山、杭州灵隐寺、六和塔、宁波七塔寺、天童寺、育王寺、普陀山三大寺、上海玉佛寺、龙华寺等。[120]

(5)协助土改

灵岩山寺于1951年9月间,派出18个僧人,协助土改工作队,搞填写土地证等工作。[121]

(6)协助政府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1953年政府取缔反动会道门后,有些人竟冒充佛教徒。为了协助政府贯彻宗教政策,纯洁佛教界,保护佛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防止反动会道门混到佛教中来,市佛教协会筹备会乃于1956年夏进行本市佛教寺庙及莲社人员登记。

全市共有佛教寺庙237所(其中家庵8所),僧尼600人。

东区共有寺庙53所(内家庵3所),僧尼88人。

南区共有寺庙38所,僧尼62人。

西区共有寺庙55所(内家庵3所),僧尼116人。

北区共有寺庙44所,僧尼85人。

中区共有寺庙45所(内家庵2所),僧尼94人。

郊区共有寺庙2所,僧尼155人。

1958年还规定做经忏佛事,一律在寺庙中不得到外面去做,以防发生混乱现象。[122]

(7)认购公债

1955年,灵岩山寺住僧180余人,在木渎人民政府领导下,学习总路线,提高认识,在公债认购工作中,超额完成百分之二百一十七的光荣任务。[123]

苏州西园、寒山、灵岩三大寺僧众在市佛协领导下,认购“国库券”,1981年苏州佛协认购一万元。1982年三庙与僧众合购国库券二万零一百五十四元。1983年三庙合购国库券二万元,僧众认购2660元,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8)民主改革与整风学习

1956年春,西园寺首先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传法制,改为选贤制。成立寺务委员会,推举明开为主任委员,慧明为副主任委员,主持寺内各项工作。接着本市佛教寺庙,进行全面的民主改革,各寺庙住持,都通过选举产生,由佛教协会筹委会委任,僧尼的生活,集中的与散居在外的均由佛教协会适当安排。[124]

1958年9月间,佛协筹委会在西园寺开展整风学习,全市僧尼集中参加开展鸣放、交心,对当时苏州佛教界一些问题提出意见。例如:庙大僧少,各寺庙有很多空余房屋。而国家建设需要大批厂房,一时来不及建造。另外,民用住房拥挤也要解决。对此,佛教界应作出贡献。通过学习,有步骤地进行了民主改革。首先决定:寺庙集中管理。僧尼尽量集中。多余二百多所庙宇的房屋,交房管部门接管,根据需要,合理使用。所有上交各庙的佛经、佛像、家具等物集中西园保管。僧众集中西园寺,尼众集中文山寺。不愿集中的寺庙原住持可以保留自用少量住房。僧尼的宗教信仰仍保证自由。年青僧尼有劳动能力且愿转业者帮助转业参加生产工作。年老体弱的僧尼愿意住在庙里过修持生活者,给以生活补助。[125]

当时保留的寺庙有:西园、寒山、灵岩、北寺、华严寺、药草庵、放生池、虎丘、楞伽寺、文山寺、西林庵、灵鹫寺、碧云精舍、居士林,共十四处。[126]

在整风“反右”期间,佛教界有二人被错划为右派,一个是当时云岩寺住持楚光,在1958年初本市各寺庙主要负责人集中西园寺,整风鸣放时被错戴右派帽子。另一个是当时苏州佛教协会筹委员代主任心岩,于1958年3月至5月,在上海玉佛寺参加华东五省一市各地主要寺庙负责人的社会主义学习座谈会,被错戴右派帽子,另有药草庵住持范成,有人诬告他搜集文物手续不清,被定为坏分子。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都获改正。[127]

6.十年浩劫与新时期落实宗教政策情况

(1)十年浩劫时期的佛教情况

十年动乱期间,苏州寺庙除西园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损失较小外,其余各庙的佛像、文物、法器、经书等,均在1966年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佛教协会于1966年10月被迫解散。自1968年6月至1969年3月,迫令灵岩、西园、寒山等寺僧众,集中灵岩山寺农场,边劳动,边清队,进行斗、批、改。在此期间,有明学、净持等五人被戴高帽游行,被迫害致死的有十一人。七十三岁的高僧妙真,即被诬蔑为恶霸地主而自缢身亡。在斗、批、改结束阶段,迫令所有僧众或回乡还俗,或去上方山果园劳动,或留园林处工作。“文革”前保留的十四座寺庙,除西园寺、灵岩山寺、寒山寺、虎丘云岩寺及北塔报恩寺由园林处接管外,其余各寺庙,或被拆建,或被工厂、大队、居委会占用,破坏较多。[128]

(2)新时期落实宗教政策的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重申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逐一进行落实。

①恢复组织,纠正冤、假、错案

1979年7月6日,市民族宗教事务处恢复工作。1979年8月23日,民族宗教事务处在本市宗教界爱国团体理事、委员联席会议上宣布:恢复苏州市佛教协会。同年9月19日佛教协会和各界人士在西园寺隆重举行妙真法师追悼会,民族宗教事务处领导同志在会上郑重宣布为妙真法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同时对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僧尼恢复名誉。[129]

②整修寺庙,安定僧众生活

1980年1月1日,将西园寺、寒山寺、灵岩山寺还给佛教协会管理,作为佛教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文革”中被赶出寺庙的僧众,根据政府指示,只要愿意回寺的,不管年龄多大,身体健康如何,即使是病老体弱生活上需人照应的,都一律欢迎他们回来,并发给四季僧服。

寒山寺、灵岩山寺、虎丘云岩寺的佛像,“文革”中被毁,遂将1958年集中西园保管的佛像请去供奉。同时还支援了南京、常州、无锡、南通、泰州、崇明、普陀山等地寺庙急切需要的佛像。

1980年拆除灵岩山寺中的泥塑收租院,恢复念佛堂,并重造各种佛像,全部装金,于1983年9月1日举行开光式。印光法师塔院,此时亦已修复,举行了印光法师的骨灰入塔典礼。灵岩山寺新铸万年宝鼎一只。

寒山寺亦于此时重造佛像,该寺供奉的鎏金铁铸十八罗汉像(这是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1981年由五台山移此供奉)与佛像同时装金,并于1984年8月13日举行开光仪式。原仓米巷隆庆寺的木雕五百罗汉,于1958年移置寒山寺保存,“文革”中有些损坏,现正整理修补中。另外该寺大殿前丹墀新砌白矾石栏杆,新铸大铜香炉一只,1983年又新建霜钟阁。

西园寺内彩塑四天王像与罗汉堂内善财五十三参像,已退色有残,于1982年修补一新。观音殿内的大观音坐像和善财、龙女像是明代塑造的,左右两尊观音像是清代的木雕,罗汉堂内四面千手观音像站像则是清代木雕造像中的艺术珍品,这六尊像于1984年6月至9月全部重新装金。使佛像重光。

西园、寒山、灵岩三大寺是对外开放寺庙,全部殿堂房屋都进行大修理,增建卫生设备及花房等。经过这一整修,殿宇显得金碧辉煌,庄严宏伟。

在修持方面:从1980年起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灵岩山寺早晚上殿,每日四支香念佛,有时随殿做荐亡普佛。

三个寺庙皆有藏经楼,共有十二万册经书,属善本书就有二万六千多册,三万多卷。西园、灵岩还保存佛教文物、字画、塑像、瓷器等约千余件,拟恢复文物室,对外展出。

灵岩山寺增设“佛经流通处”,流通佛经。

1958年市房管局接管二百余所佛教寺庙房屋后,曾按月付给佛教协会房租。1966年10月起停付,从1979年10月起,又继续按月付给租金。会务经费和僧尼的生活费用,因此有了着落。

三个寺庙的经济来源,除了房租外,还有门票收入、信徒捐助(包括功德香金)、佛事收入及素斋部收入。

三大寺的僧众合计约二百余人,均按月由佛教协会或寺庙付给生活费36元至100元不等,医药保健费用,全由寺庙负责,散居在外的僧尼35人,每月由佛教协会付给生活费30元,医药费七折报销,大家毋须再为生活担忧。[130]

③培养僧材,继承佛教事业

当前佛教普遍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僧材,需要培养。灵岩山寺佛学院在1980年12月招僧40余名,年龄在16—30岁。课程设有:教理、教史、古文、书法、外语、时政等课。招生条件:未婚男青年,具有高初中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志继承佛教事业,且征得家庭同意者。学僧学习期间,每月发生活费30元,发给僧衣、僧帽、僧鞋等。1983年2月首届学僧毕业。毕业后分配在灵岩、西园、寒山及其他寺庙工作。生活费相当二级工待遇,每月36元,加浴费和其他福利,每月约40余元。过去僧众依靠佛事,生活无保障,今日僧众有固定生活费,可以安心修学。

第二届继收学僧40名,于1983年9月开学。[131]

④设立寺庙服务部,以庙养庙

苏州三大寺僧众比较少,且都年迈,平均年龄(除佛学院学僧外)为67岁,但寺庙有大量工作需要人做。为此,于1980年在三寺内设立“寺庙服务部”,其职责为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服务。工作人员由园林处划来,内分办公室、素斋部、小卖部、照相、维修、茶室、花卉等部门。西园职工近100人,寒山职工20余人,灵岩职工10余人。收入除支付日常开支和成本外,盈利均归佛协,用作养庙。[132]

⑤做好接待工作,发展友好交往

苏州三大寺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国内外来此游览者日益众多。平时经常有东南亚各国及其他国家佛教代表团来苏访问,为了增进友好交往,必须认真做好接待工作。

1956年由印度、锡兰(现斯里兰卡)、尼泊尔、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等七个国家十一位高僧组成的国际佛教僧侣代表团,应中国佛教协会的邀请,来我国各地参观访问,于当年9月来到苏州,市委统战部长马崇儒,宗教处长王佑,佛协代理主任心岩、秘书长明开以及僧尼居士一百多人至车站迎送。在苏访问期间陪同他们参观了西园寺、寒山寺、虎丘云岩寺等处。

1973年5月26日,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谈会访华代表团11人,由团长西川景文(时年80岁)、副团长大河内隆岩(时年84岁)及秘书长官原惠庆率领来到苏州,由苏州佛教协会的明开、安上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苏州分会,中国红十字会苏州分会等单位领导予以接待,陪同他们参观了寒山寺、东山紫金庵等处。

1980年4月19日至25日,日本的国宝鉴真大师像在扬州大明寺展出,举行隆重的法会。苏州佛教协会特派僧尼居士一百多人前往参加,以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和佛教徒的友好关系。

每年除夕,都有很多日本人到寒山寺守岁听钟声,来者日益众多。1983年已达千人以上。

1980年4月20至22日,美国纽约美东佛教总会回国朝圣团一行十余人,由团长乐度法师、副团长应金玉堂居士、顾问应行久先生等率领,来苏参观访问,政府有关方面和佛教协会领导予以接待,并陪同参观西园寺、寒山寺、灵岩山寺等处。

为了做好接待工作,发展友好交往,佛教协会还编印了以三大寺(西园寺、寒山寺、灵岩山寺)为主要内容的彩色风景明信片(每套8张),《姑苏名刹》、《罗汉堂简介》等小册子,以及新刻拓印的观音像,作为一种纪念性的礼物赠送来宾。[133]

⑥屡受表扬,荣获先进集体称号

1984年11月24日至30日,省政协在南京召开表彰先进大会,苏州市佛教协会被评为先进集体单位,奖给市佛协代表安上法师锦旗一面。

1984年12月13日至15日市政协在阊门饭店召开表彰先进大会,市佛协被评为先进集体单位,奖给市佛协代表安上法师锦旗一面。[134]

四、苏州三大寺与其他佛教名胜古迹

1.西园戒幢律寺[135]

西园寺在阊门外留园路底,原名“归元禅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至明嘉靖时已衰落,成为徐泰时的别墅,名西园。后其子徐溶舍园为寺,复名古归元寺。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茂林律师来此住持,改为律宗,名戒幢寺。[136]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火。光绪年间僧荣通与广慧和尚协力重兴(1869—1930年),并晋京请得《龙藏》一部。现存规模宏伟的建筑,都是清末民初所建。[137]全国解放后,1953、1954两年,政府拨款修葺,许多艺术性的建筑和布局,都恢复原有风貌。

寺内主要建筑有六:

(1)天王殿:正中供奉布袋和尚像,他是朱梁时奉化鹤林寺的和尚,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临终时于寺前磐石上结跏趺坐,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毕,安然而逝。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造此像供奉。

两旁彩塑四天王像: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弥勒背后,立着一位英俊威武的将军像,是韦驮菩萨。

(2)大雄宝殿:供奉香樟木雕的三尊大佛,正中是释迦牟尼佛,东边是消灾延寿药师佛,西边是阿弥陀佛。侍立在释迦佛前的二尊像,左是迦叶,右是阿难,下立韦驮、毗沙门天王像。两边各有十尊站像是二十诸天。三尊大佛背后,一座大型立体塑群,名海岛。正中鳌鱼观音,或称飘海观音。左边是善财童子,右边是龙女。上正中是释迦佛在雪山修道时的像,两边彩色十六诸天,下面十八罗汉。大殿后壁二尊菩萨像,左是文殊,右是普贤。

(3)观音殿:在大殿前东侧,内供三尊不同形象的观音像,中间一尊大的是明代的作品。

(4)罗汉堂:在大殿前西侧,建筑广阔,有三进四十八间,以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成田字形,沿四壁排列泥塑全身五百罗汉像,大逾人,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富有民族风格,艺术性较好。

罗汉堂第一进中间,两边大悲咒像,八十四尊,是观音菩萨的化身。石刻圆圈门框,是明代的遗物。

四面千手观音像,用四块香樟木雕刻,合并一身,象征菩萨观察到四面八方,有多种力量,救度受苦难的众生。这尊像造型艺术极好,是艺术珍品。

第二进正中是四大名山塑像: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上面是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参”的故事。四角上四大天王云端侍卫,天女散花。

疯僧:这个像是根据“疯僧扫秦”故事塑造的。秦桧到杭州灵隐寺敬香,疯僧拿着一把扫帚,一根吹火筒,跟着大家一道到山门前迎接。秦桧看到有点诧异,怎么拿这两件东西来迎接我呢?就问:你拿这把扫帚做什么?疯僧说:我拿这把扫帚在佛殿扫除灰尘,在金銮殿上要扫除奸臣。又问:你这个吹火筒呢?疯僧说:这根吹火筒,两头一样通,私通番邦,一吹,吹的狼烟四起。秦桧面有怒色。当家和尚连忙说:是个疯僧!是个疯僧!秦桧回去马上派人来捉他,他已经跑掉了。当时人民痛恨秦桧陷害岳飞,祸国殃民,听说灵隐寺这个和尚不怕牺牲,敢于当面痛斥权奸秦桧,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敬佩,因而造个像来纪念他。

济公:名道济,南宋时灵隐寺的著名高僧,后住净慈寺。善诗文,潇洒自然,不畏强暴,乐于扶助弱小,人们喜于接近。他喜欢饮酒食肉,这本来是平常的事,可是在当时,却认为是疯狂,就给他一个绰号“济颠”。济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济公传》、《济公活佛》,这些小说和戏剧,把他描写得荒诞不经,滑稽可笑;但济公这个名字,就此在民间普遍流传到现在。这个济公像,最受游人的欢迎,因从正中左右三面来看他的面相表情,喜怒哀乐各不相同,塑造的艺术性较强。

第三进正中本尊大佛,即释迦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左边侍立的是护法韦驮,右边侍立的是关公。据《智者大师传》所说,隋代智者在湖北玉泉山趺坐,关羽显灵,拜智者为师,求受五戒,发愿护持佛教。此后各地寺庙都塑其像,作为护法神供奉。

整个罗汉堂中,各种造像,共有七百多尊。

(5)禅堂和藏经楼:禅堂是僧人修静习禅的地方。上面藏经楼,藏有元刻《普宁藏》;明刻《南藏》、《嘉兴藏》、《续藏》;清刻《龙藏》;清末民初的《频伽藏》。还有许多单独流通的古籍善本经书,其中宋版经书,最为珍贵。元代血书《华严经》附有元以来名人的题跋和印章,可谓集名人墨宝之大成。藏经楼珍藏经书六万多册,内中一部分已编入《全国善本书目录》,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6)西花园放生池:为明代徐泰时西园遗迹,园中一片宽广明净的池面,四周环绕着亭台馆榭,曲径回廊,掩映于花木山石之间,形成一片秀丽清新的园景。“苏台春晓”四面厅茶室,为这部分主要建筑,开阔轩朗。池曰“放生”,施放鱼类等物。池中有亭名曰“湖心亭”,重檐六角,造型优美。亭中有亭,供奉弥陀和莲池大师。曲桥贯通两岸,池边绿柳成荫;池内有红色鲤鱼,供人观赏,投饵池中,群鱼争食,翻游跳跃,生趣盎然。池中有稀有珍贵动物大鼋,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寿命,热天时偶尔浮出水面。厅前紫藤栅罩荫,春来花开,瑰丽多艳,于此品茗观景,使人心旷神怡。

2.寒山寺[138]

寒山寺在城西枫桥镇,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至519年),是中外闻名的游览胜地,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传说唐代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故改名“寒山寺”[139],历代屡有兴废。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全寺毁于战火。现有殿宇为光绪三十二年巡抚陈夔龙发起在原址重建,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由巡抚程德全继续修建完工。所有佛像由近舟和尚募化塑造。[140]敌伪时期,高冠吾集资建造“藏经楼”。解放前,寺遭严重破坏,一片荒凉。解放后,苏州市人民政府为接待外宾于1954年起,多次拨款修葺,添置用物,寺内布置一新。“文革”期间,寺内佛像又被毁坏。粉碎“四害”之后,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拨款整修,使古刹重光,再现庄严。主要建筑有:

(1)大雄宝殿:中奉释迦牟尼佛和迦叶,阿难二尊者像。两侧供奉明代成化年间铁铸十八罗汉。[141]后壁嵌有清代名画家罗聘所绘寒山、拾得写意画石刻。右壁有清大鹤居士郑文焯所作指画“丰干像”石刻。丰干、寒山、拾得称为天台三圣。殿右侧悬有铜钟一只,是日本山田寒山特为寒山寺铸造,明治三十八年送来苏州,钟上铸有侯爵伊藤博文所撰钟铭。[142]

(2)藏经楼:匾额是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所题。楼上珍藏清刻完整梵夹本《龙藏》一部。楼下两壁,嵌有宋代著名书法家张樗寮所书《金刚经》全部石刻,笔力刚劲秀逸,是传世少见的珍品。

(3)钟楼:清光绪三十二年,巡抚陈夔龙所建,并铸铁钟一口悬其上。[143]楼下竖有巡抚程德全撰、何信朴书“重修寒山寺记”石碑一座。

(4)碑廊:内中嵌立宋明以来名人所书诗词碑刻数块,其中,清末曲园俞樾所书,唐代诗人张继所作“枫桥夜泊”诗,使寒山寺名扬天下,东邻日本影响尤为深广。诗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收入《唐诗三百首》中,日本学校汉文课本有此诗,因此日人游苏,必到寒山寺,买帖留念。另有岳飞、唐伯虎、文徵明、康有为、邓石如等所书碑刻,都极为名贵。

(5)钟房:陈列明代以后铜钟十一只,形式不一,都是重要的佛教文物。

大殿两侧堂屋,分别供奉木雕全身五百罗汉和寒山、拾得塑像,造型古朴,栩栩如生。

(6)枫江楼:在碑廊南面,原楼已坍,1954年,将市内一所“花篮楼”移建于此。[144]这是一幢结构精致,匠心独运的古建筑。上下两层,飞檐斗角。楼下厅内抽去两根楹柱,使厅面开阔,而于前檐接榫处雕两只精巧的花篮,故称“花篮楼”。正厅中央悬挂赵朴初1979年来苏为寒山寺所题“霜天清响”四字。楼前隔墙临水,“江村桥”横跨于古运河上。从前“江枫渔火对愁眠”,而今远眺群山如屏,近水楼台如画,游目畅怀,心旷神怡。

附录:关于寒山寺“古钟”的记载

寒山寺古钟传在日本发现,民初为大隈伯窃去,住持请求交涉。

枫桥寒山寺住持僧培元,昨具呈吴县参议会云:窃僧寺始创于梁,历经兴衰,及寒拾中兴,庄严海内。复值唐张继《枫桥夜泊》诗,相映点缀,盛传环宇。孰料于民初被地方不肖之徒王微伯、石俊人等与敌串通,将素富文化历史价值之古钟窃运日本,旋经追究,有日人大隈伯认贼不讳。另铸铜钟一口,偿还了事。钟身镌明窃钟经过,以资查核。僧自民国三十三年先师逝世,接任住持以来,频遭风火,寺幸尚存。惟设置庄严,已不胜今昔之慨。凡海内外之骚人韵士,莫不同情康有为之“钟声已渡海云东”而怏怏扫兴。僧每思心痛,惜乎无力合浦珠还。今届国土重光,顽敌投降,殊堪庆幸。前阅《快活林周刊》第十三期载:“寒山寺古钟在日发现。”欣喜物犹健在,特遵从事实,除致函报社要求协助外,理合再呈贵会各大护法,垂念古迹,议裁转呈国府,向日交涉,以期物归故国,古物重光,而保国粹,实为公便。[145]

3.灵岩山寺[146]

灵岩山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也是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风景游览胜地。地处太湖之滨,毗邻木渎,位于苏城西南十二公里,海拔220公尺。居高临下,湖光山色,蔚为壮观。山多奇石,状若灵芝,故名灵岩。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山势右旋,似巨象回顾,亦名象山。灵岩山原为春秋时代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馆娃宫”故址。[147]梵宇始建于东晋末(公元五世纪中),司空陆玩曾居此山,奉佛闻法,舍宅为寺。[148]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西域僧智积度化来山,赐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宋初改为“秀峰禅院”。[149]绍兴中,蕲王韩世忠荐先亲名“显亲崇报禅寺”。明洪武初年,赐额“报国永祚禅寺”。弘治年间寺毁。清顺治六年重兴,康熙十年布政使慕天颜新建大殿。咸丰十年又遭兵火。同治年间僧念诚略事修复。宣统二年,真达和尚住持,至民国十五年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名“崇报寺”[150]。至印光法师,易名“灵岩山寺”。后妙真和尚大力兴修,殿堂僧舍,百废尽举。由是灵岩道场,名闻中外。1966年“文革”动乱,寺遭破坏,僧众被逐,象法荡然。[151]今“四害”已除,拨乱反正。政府命令落实宗教政策,并得中国佛教协会之护持,协助兴复。僧众散者复聚,殿宇坏者重修,佛像法器,次第恢复,重振印祖宗风,庄严净土道场。

(1)名胜

①继庐亭:登山路上第一亭,印光大师别号“继庐行者”,因而命名。并有远承庐山,宏扬净土之意。

②迎笑亭:半山第二亭。“迎笑”取宋代佛印禅师与苏东坡故事。登亭小息,苍翠迎人,冁然一笑。

③落红亭:第三亭,灵岩又名象山,“落红”二字,盖取“象王回顾落花红”诗意。

④观音洞:旧名“西施洞”。在落红亭西,相传越王勾践献西施给吴王夫差,于此等候召见。后人在洞内石壁镌观音圣像,易名观音洞。

⑤石幢:在百步阶路右,传为智积菩萨衣钵塔。路左有石龟,背刻“望佛来”三字。

⑥采香泾:传言吴王令人种香草于香山,特凿此河,遣西施和宫女泛舟采之,故名采香泾。又溪水直如矢,俗称一箭河。

(2)馆娃宫遗迹

①吴王井:在御花园内,圆形,又名曰井。

②智积井:为吴王宫井,经梁代智积修浚,题名智积井。

③玩花池:正方形,吴王与西施于此采莲为乐,今于其中,建无量寿幢,名曰妙香。

④玩月池:圆形,绕以假山,相传西施水中玩月于此。

⑤梳妆台:为西施梳妆之所,今建长寿亭于其上。

⑥琴台:在山西绝顶,吴王令西施鼓琴处。石上镌有“琴台”二字。明王鍪题曰:“吴中胜迹”。登台远眺,太湖烟波,点点风帆,片片奇云,俯瞰田园,村屋稀疏,风景秀丽,游目畅怀。

⑦响屧廊:史载,吴王令工匠于廊下内用大瓮铺平,复以楩梓木板,令西施与宫人步屧行之,铮铮有声,故名响屧廊。已废,今自琴台下左折而东,即其遗址。

(2)庙宇建筑

①弥勒楼阁:即天王殿,称为弥勒阁,尊崇菩萨故也。此殿前供天冠弥勒,后供坐像韦驮,与诸方不同。

②大雄宝殿:中奉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恭敬侍立。壁后飘海观音,手执净瓶,甘露遍洒;善财、龙女,聆听法音。两侧十六尊者,造型典雅,令人起敬。后壁左右供奉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坐骑青狮、白象。

③多宝佛塔:为宋节度使孙承佑所建,名永祚塔。印光大师以寺为智积菩萨显化道场,而智积为多宝佛之侍者,故题为多宝佛塔。

④钟楼:内悬大钟,供奉地藏菩萨,击钟念诵,以利幽冥。

⑤念佛堂:为大众念佛熏修之所,中奉弥陀、观音、势至、西方三圣像,左右两寮为僧侣静室。后为功德堂,供列信士莲禄牌位,冥阳两利。

⑥藏经楼:藏有清刻《龙藏》七千多册,影印宋《碛砂》和《频伽》等大藏经。并珍藏有历代佛教文物。

⑦普同塔:在琴台下右侧,有化身窑,为僧众圆寂后火化之所。与之相连有普同塔,为信徒藏骨灰之所。佛法东来,倡导火葬,灵岩尊制,建化身窑和普同塔,既便于山居僧众荼毗,又接受国内外四众弟子安放骨灰,死得其所,神超净域。

灵岩山古刹,高僧辈出,宋之宗本,清之弘储,皆法门龙象,鸣椎说法,提倡向上一着,宗风冠于江浙。降至民国年间,印光法师倡导念佛法门,道风名扬中外。而今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古寺生辉,海众安和,并为培养佛教接班人作出贡献。

1980年3月18日,画家谢孝思暨诸同志,陪同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来灵岩山寺时,赵会长为山门题额“灵岩山寺”,并赋诗以寄雅兴。诗曰:“欣随谢公屐,重上吴王台。湖山观意态,林木感兴衰。梵呗断还续,慈鸟散复来。柳条见春色,画境逐颜开。”

(3)佛学院(详见第163页正文③)

4.其他佛教名胜古迹[152]

(1)三国时代

①北寺: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佛寺,至今已历一千七百多年,系孙权的母亲吴夫人舍宅为寺,称通玄寺。历代屡经兴废,后来改名北寺。[153]

北寺塔最早是梁代僧正慧募建,高十一层。南宋元丰年间不慎烧毁,于1131年重建为九层。明朝正德年间又被烧毁,至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九年完成。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行过大修,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北寺塔,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154]1960年国家拨款整修,修理时在塔顶的刹内发现了铜龟、舍利子(苏东坡曾施铜龟、藏舍利供奉塔中)、佛像及有铭文的塔砖等文物。1965年市佛协拿出十六万元(包括灵岩山的六万元在内)进行修理。1975年再次进行全面修理。

北寺塔为九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规模宏大,重檐复宇,翼角翚飞,底层建筑面积1.3亩,塔高76米,为苏州诸塔之冠。塔身结构由外廊、内廊和塔心各部所组成。

此外,报恩寺内还有元末张士诚纪功石刻和明代建筑之观音殿。门前的牌楼系由申时行祠堂前移建于此,是苏州仅存的明代石柱木构大型牌楼。

②开元寺:孙权为乳母陈氏所建。晋时有二石佛浮水而来,迎置寺中。[155]现寺宇已废,改建吴县人民政府,后面“无梁殿”,于1957年政府拨款修理,兹将报纸有关该殿修葺后的面貌记述如下:

开元寺藏经阁建于公元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这座全用砖石垒砌而成的楼阁式建筑物,结构和造型方面,非常优美,屋顶平稳,飞檐高翘,既玲珑又雄伟。由于纯用砖石,不用寸木,因此人们都称它为“无梁殿”。修葺后的“藏经阁”,屋顶全部复以金黄翠绿色琉璃瓦,殿身雕凿木制装饰品斗拱,栏杆、匾额和垂莲花门等,都漆以朱红色,匾额上的字和墙周围的“佛”字为金黄色,连墙砖和石阶也整修得焕然一新。[156]

③瑞光寺:也建于三国孙权赤乌年间,并建十三层舍利塔于寺中。[157]现寺宇已废。惟剩北宋建造的瑞光塔,已破落。该塔于1979年曾发现文物,有周显德、北宋、南宋经书等一百余件,并有舍利。现政府拟拨款修缮。

(2)晋代

虎丘云岩寺:东晋王珣、王珉兄弟二人舍宅为寺。晋时研习“说一切有部阿毗昙”的学者很多,王氏兄弟都是此部的学者。[158]云岩寺塔,始建于周显德六年,成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59—961年),[159]塔高54米,七级八面,砖结构仿木塔式样,风格与同一时期建于杭州的雷峰塔为同一类型,是苏州现存最古的塔。

解放后,虎丘塔经政府拨款修理,并发现珍贵文物。兹将有关报道,记录如下:

①重修:苏州虎丘山宝塔,是隋文帝时代的建筑物,塔内并有北宋壁画,是我国古塔之一。因年久失修,自清季塔身已向北面倾斜,塔心也裂条大缝,为了避免危险,塔门常年封闭,游人至此,只好望塔兴叹。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保护文物古迹,虎丘云岩寺方丈楚光,反映群众意见,到苏南文物保管会,建议抢修。苏州市人民政府于1953年9月3日派工作干部上山勘查,决定不计所费,先行抢救,不使倒塌。中央亦派全国古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来此调查,从事全面重修计划。[160]

②塔内发现宋藏:1957年人民政府派工修理虎丘塔,3月30日经工人在塔的第一层与第二层中间,发现一个石函,石函中有一只鎏金镂花银皮包角缝的经箱,箱内藏有白纸墨笔写的《法华经》七卷,并有念佛珠、珍珠,汉代五铢钱等。

石函四周均雕有佛像。《法华经》则用刺绣精美制作华丽的绸袱包裹。经箱上写有“辛酉岁建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丙午入宝塔”字样。按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因此断定这个塔建筑于北宋初年,而塔内所藏的手工艺品,则可能是宋以前的东西。[161]

③古塔面貌一新:苏州虎丘山寺,过去鸠摩罗什法师大弟子竺道生曾在这里讲过学,“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个典故就出在虎丘。山上古塔,1956年经政府拨款重修,1959年竣工。苏州佛教徒为庆祝古塔重光,古迦叶佛舍利入塔而举行了三天法会,各地参加瞻礼的四众弟子近十万人,盛况空前。[162]

(3)梁代

保圣寺:位于甪直镇,创建于梁朝天监二年(503年)[163],宋、明、清时重建。大雄宝殿,原有18尊罗汉塑像,传说是唐朝雕塑家杨惠之所作。现经专案考证,保圣寺罗汉塑像与唐代气魄雄伟,丰满瑰丽的风格不尽相同,但断定不晚于宋。1927年寺被毁,罗汉保存者仅五尊,修正失真者四五尊,所以只剩下半堂罗汉了,现存保存得较好的几尊罗汉是我省造型艺术的珍宝。

(4)唐代

①双塔禅寺:唐建中年间(780—783年)州民盛楚所建,初名“般若院”。吴越钱氏改为“罗汉院”。宋雍熙中王文罕建两砖塔对峙,遂名“双塔寺”。[164]

解放后,政府拨款修理双塔,有关记录如下:

双塔建造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塔的式样很美,有七层八只角。到宋高宗南渡,金兀术打到苏州的时候,双塔遭到破坏,后来在绍兴五年才修复。近几十年来,双塔的屋面、枪角都破坏了。1954年政府拨款修复东塔,1957年整修西塔,使双塔恢复旧观。[165]

②上方山楞伽寺:为唐会昌六年所建。宋嘉泰中释无证重修。山顶有七级八面砖塔,名楞伽寺塔,俗称上方塔,系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所建。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重修。[166]

(5)宋代

紫金庵:又名金庵寺,位于吴县洞庭东山的西卯坞内,相传为唐时胡僧建。该庵有16尊罗汉,相传为宋民间雕塑家雷潮夫妇所作。[167]这些罗汉像,神态逼真,各现妙相。苏、杭名山诸大刹之佛像,均未有如紫金庵者。大殿后壁另有八尊罗汉,为邱弥陀在明末增塑。

(6)元代

狮林寺: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天如禅师为其师中峰创建“菩提正宗寺”[168],后易名“狮林寺”。狮子林即寺后花园,明、清以来,屡经兴废。

(7)明代

准提庵:在桃花坞廖家巷,明代大画家唐伯虎(公元1470—1523年)晚年筑室读书处,原称桃花庵。天启时改建为准提庵。[169]现在庵内保存有唐寅书画碑刻,杨延枢画像石刻等文物。

五、近现代苏州的高僧与知名居士

1.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县城东邨赵氏子,俗名绍伊。生于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二月十三日。幼年曾随兄读儒书,受韩、欧、程、朱辟佛影响甚深。后因病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二十一岁,投陕西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寺,依造纯和尚披剃出家。二十二岁,去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受具足戒。二十六岁在湖北莲花寺充任知客时,于晒经次,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法门。自幼病目,几失明,至是乃悟身为苦本,一心念佛,目病旋愈。生平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嗣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遂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辞师前往。望年正月朝五台毕,仍回资福寺,历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深入经藏,妙契佛心,理事无碍。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十岁,至北京龙泉寺为行堂。三十一岁,住园广寺。越二年,随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南行,安单藏经楼,旋闭关,两期六载。出关后,与谛闲法师先后居莲蓬。年四十四,为温州头陀寺请藏经,事毕南旋,仍住法雨寺藏经楼。出家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民国纪元,高鹤年居士取师文数篇,刊入上海佛教丛报,署名常惭。民国六年(1917年),天津徐蔚如居士印行《印光法师信稿》。民国七年,得师文二十余篇,题曰《印光法师文抄》于北京印行。民国八年再印续编。九、十两年,复有增益。民国十一年至十五年间,又迭次增广,题曰《增广印光法师文抄》。凡读师之文抄者,无不归从。师开导学人,耳提面命,本诸经论,流自肺腑,不离因果,不涉虚文。应折服者,禅宿儒魁,或遭呵斥;即达官显宦,绝无假借。应摄受者,后生末学,未尝拒绝。纵农夫仆妇,亦与优容。一种平怀,三根普利,情无适莫,唯理是依。凡有请益,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实事实理,淳淳启迪,令生憬悟。宣示为人处世之根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坦途;教人切实奉行,作超凡入圣之捷径。民国十一年,定海县陶在东,会稽道黄涵文,汇师道行,呈请政府题赐“悟彻圆明”匾额一方,赍送普陀山;香花供养,盛极一时,缁素欣羡。师则置若罔闻,有叩之者,答以虚空楼阁,自无盛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师一生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香敬,悉代广种福田,从不私入囊橐。弘法设弘化社,印刷佛书,流通中外。利生则救灾恤难,施衣施药。至于维护法门,保全庙产,则不遗余力。师固不喜眷属,而薄海以为师。师又誓言不作寺主,而杖锡所至,咸成名刹,灵岩山寺就是一例。民国七年,卓锡上海太平寺。民国十九年二月至苏州穿心街报国寺掩关,关中佛课余暇,编成四大名山——普陀、清凉、峨眉、九华山志。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师避难移锡灵岩安居。才三载,而智积菩萨显圣之刹,乃为大师示寂归真之地矣。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民国二十九年春(1940年),复人书云:“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又云:“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二十八日午后一时,召集灵岩全寺执事僧,命之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当以妙真师任之。”众表赞同,乃择于十一月初九日为升座之期。师曰太迟,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后择初一,师即点首示可。十一月初三晚,仍进稀粥碗许,食毕,语真达和尚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只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初四早三时许,妙真和尚至,嘱咐其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至五时许,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初五下午二时入龛,面色如生。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三日庚辰时,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卯时(即1940年12月2日),世寿八十,僧腊六十。于民国三十年辛巳二月十五日,举火荼毗。荼毗之期,国内各大名山丛林、莲社、居士,南洋各佛教团体均派代表参加,约二千余人。真达和尚为之举火,火现五色光,顶骨裂五瓣,三十二齿全存,舍利无数,呈五彩。于灰烬中,复得甚多舍利。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即1947年10月)建舍利塔于灵岩山,石质高一丈六尺五寸,复建大殿三间。1947年11月1日,印光大师舍利入塔。后人尊崇印光法师为我国净土宗第十三祖。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师之舍利石塔亦遭破坏。1983年9月1日,舍利塔重新修造,举行入塔法会,诸山长老,四众弟子参加,由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明开大和尚主法,举行隆重入塔仪式。[170]

2.广慧和尚

师名圆德,字广慧,安徽怀宁人,俗姓吴,世居江苏丹阳县。父业商,生三子,上人最幼。六岁时(1859年),避洪杨难,与父兄相失,随母至江北太平汾,依母缝纫为生。幼入私塾,聪颖异常。年十五辍学,佣于商肆。一日观村中剧演“真武得道”故事,慨然曰:“成仙成佛,端在人为。”由是发愿,朝普陀,依“紫竹林”净守老和尚剃度,年甫十七。既依净公,大明三乘教义。十八岁至南京宝华山慧居寺受具足戒。既下山,经丹阳故里,以佛法贡母,母亦顿悟,因而出家至金山寺受戒,克成正觉,上人即了宿愿,仍返普陀,益振宗风,居山苦行,四方慕道者纷集。年十九,应沈居士之请,卓锡来吴,结茅于上津桥西,创兴“紫竹禅林”,以示报本之意。岁丙申(1896年),年四十三,应吴郡士绅要求,主持西园寺。该寺为三百年前之古刹,自明徐太仆舍宅为寺后,历经兴废,代有名德。洪杨之役,化为劫灰。于时士绅,聚谋恢复,礼请上人承其责。适普陀净公游苏,闻而勉之曰:“古德旧基,待尔中兴,遇此机缘,不可错过。”于是师意乃决,自承艰巨,托钵四方,募集资金。初建“客堂”、“云水堂”、“大寮”,以安僧侣。继修“斋堂”、“禅堂”,并东西二厅,以讲戒律。年五十,开堂秉拂,演说毗尼。复晋京恭请《龙藏》,敕赐“紫衣沙门震国戒幢”,建造藏经楼。自此规定三年一戒,挂单结众,成为吴门首刹。庚戌年(1910年)兴建大殿,工甫告成,会逢鼎革。以年老,传法于隆庵。师虽退隐,仍精进不息。年七十,逢罗汉堂工竣。越三年,“金刚”、“观音”二殿,“如意察”、“丈室”、“库房”,又焕然一新。至是全寺规模乃灿然大备。中间讲经五次,说戒十二坛。本自利利他,广宣佛旨。上人秉赋魁伟,声若洪钟,耄耋之年,黎明即起,巡视各寮,数十年如一日。兴修大殿时,常亲身负畚助工,于工程学独精,与匠计工,从无差错,匠人自叹不及。庚午(1930年)九月初旬,偶感微疾,起居如常。至十五日,忽沉默不语,未一周,安然示寂。终年七十七岁。后塔于小华山翠严寺。今日游人所见西园寺之雄伟殿宇,乃上人心血之结晶也。[171]

3.大休和尚

大师四川仁寿县人,鄢氏子。少有宿慧,年十三弃儒入峨眉修道。十七又弃道而皈佛,受戒于新都宝光寺。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蜀南游,朝普陀至羊城,遍历四大五岳,大小丛林,访参知识。爱西湖山水幽胜,初住云居圣水寺,复往孤山照瞻台,环湖路成,避嚣来吴,住持寒山寺;继入太湖西山包山寺。居数载,交替得人。由是行踪野鹤,时住公园路之龙池庵,以琴、书、诗、画自娱。法师所画石头,千姿百态,笔法奇突,深得吴门画界之尊敬。晚年,木渎天马山无隐庵主赠师墓地一邱,师欣然自营石塔于山上风景幽静之处。壬申年(1932年)十一月初,师“预知时至”,到山后,日日在塔前茅舍内作书甚忙,书成寄出,向各方师友辞行。至七日午后,师忽对服侍他的人说:“我欲去矣!”乃取平生所有衣物,分给乡友。当晚在月光下弹琴吟诗至深夜,自己走进石塔内,从容坐定。等各方师友赶到山上,师已安然示寂,终年六十三岁。

附录:大休上人遗著

(1)自述:壬申重阳节书

娑婆世界,原称五浊恶世。然而释迦牟尼发愿成佛于此,过去诸佛,亦非少数焉。因此界为众苦所聚,众生能忍,出苦成佛,转多利益,如到天宫,受五欲乐,反难发菩提心。休也本同释迦出世,而佛已了道多年。我因自迷真性,贪爱世间富贵功名,妻财眷属,留住生死,多在六道转轮。前生曾作巫峡之猿,猿终又作昆仑之鹤,由鹤而转得人身。生楚南,幼而好道,南岳出家,云游五岳,朝峨眉青城,终于蜀。再来生四川,仁寿鄢氏,幼好仙道,喜读丹书,年十三上峨眉皈佛。十七岁受戒于新都宝光寺,锡法名曰演章,临济第二十二世演字派。后遍游蜀中名胜,大小丛林,访参知识。前清光绪十九年出蜀南游,朝普陀至五羊。回杭州,爱西湖山水,初住云居圣水寺,后住白堤孤山照瞻台。环湖马路成,避嚣吴中,住持寒山寺,继入太湖洞庭之包山寺。居四载,交替得人。由是行踪野鹤,长住公园之龙池庵。平生不务经忏,喜研农圃学,初住云居,开荒土树桃五百,欲长久计也。更喜岩石。今得无隐庵主送岩穴一邱,爰自营生藏,更获善友助成,一生事了,乐也如何。

(2)自祭文

呜呼休哉,浮生如梦,觉梦者谁?生乐死悲,人情未免。而我与公也,生同骨肉,形影相随,好恶同情,知音难得。一旦分离,千秋永别,凡有知觉者,宁不悲伤感慨而痛心疾首者乎。谁意休公竟不然也,平生对“我”,无稍恋爱,竟有视同瓦砾枯木土块。更以余为重累,久生厌离,故至今朝,舍“我”而逝,神游方外,快乐逍遥,此心此志,何其忍也。曾记昔年,少小离家,痴心好道,初修丹法,继入禅门,法悟三乘,故一尘而不染。游完五岳,知四大以皆空。由是诗酒徜徉,和光混俗,吴头越尾,长作句留。无党无徒,孤高独立。佛也不礼,魔也不降。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由是晨兴夜寝,渴饮饥餐,荏苒光阴,春秋六十有三矣。自寒山交替,归隐洞庭,身经两世太平,得享一生清福。现前曾称长老,在处无不逍遥。正宜寿享遐龄,谁意竟萌归志。斯时也,国运阽危,民生水火,三灾八难,齐集一时。不体如来救济之心,竟学小乘自了之计,慈悲安在,忍也何如?呜呼!其心也狭,其志也愚。不问大千世界,等若微尘;百亿须弥,收藏芥子。区区此身此世,微之又微,而无须计较者也。况通禅达理者,有若是乎?吾知休公之于平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处患难而不移,视生死于平等。不希千圣,无重已灵,岂为世途阴恶而即移动其心志者哉!然则休公而何有今日之事也?今日之事,吾不可得而知者。吾之所哀者,生同骨肉,死别天渊,一则高超三界,一则长没九泉,本自一身,兹为两橛,尝谓身为苦本,试思造业者谁?故饿鬼鞭之,天人礼之,推其原委,业由心造,因果自召,苦乐为身,终归败坏。想世间功名富贵,好似春月秋花,黄土一坯,埋没了多少英雄将相。但我休公,俱当别论。想是乘愿再来,特现身而说法,功行圆满,撒手以归西。自休自了,明去明来。足可称扬,无当悲悼者。但愿神光普照,运大悲心,破世界之昏迷,度众生之苦厄,无分善与不善,魔与非魔,情与无情,皆当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呜呼休哉!

休也一生游戏,画也游戏,文也游戏,至死亦一场游戏。此文信笔草草,聊以自怡。经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生死本无,迷人妄执为有;虚生恐怖,颠倒梦想,致成烦恼生死,为一大忧患。苦哉!悟无生忍,得大解脱。

(3)自挽六联

身世足堪传,学尽三家,幼儒长道终于佛;

功行聊自述,游来五岳,饥餐渴饮倦时眠。

是大名大之大也;

无休可休之休乎。

娑婆为浊世,极乐太奢华,要好二边皆不住;

般若号禅宗,楞严称坚固,归元万法总成空。

休再糊涂,竟把死生为游戏;

大圆满觉,须知人法悉空花。

无大无小无罣碍;

自休自了自安埋。

三心既了谁成佛;

四大皆空我便休。

(4)当代名人对大休的题词

大休禅师语录

  绝学无为

    梅光羲题

闻达比丘赠

大休上人遗著,读之,意在七仙三佛间,倘能超欲界而入禅天欤,未可知也。

雪窦山人太虚

大休禅师遗集

  如实知自心

    谢健敬题

末后牢关今日破,空中楼阁一时休。无修无证无无相,露地殷勤牧白牛。

大休上人遗著 圆照赞叹[172]

4.妙真和尚

妙真字达悟,湖北枣阳县人。刁氏子,俗名正财。生于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农历十一月初四日。十五岁在本县资山镇熊益元中药店就业学徒。十八岁结婚后不久,痛念生死之苦,出家思想,油然而生。到本省随县嵩山寺出家。同年往普陀山法雨寺受戒。受戒后至宁波观宗寺亲近谛闲老法师,研习天台教观。后从持松阿阇黎受学密法。慈舟法师在常熟兴福寺创办法界学院,妙真法师任监学之职。1928年(民国十七年)卓锡灵岩山寺,任监院(当家)之职。1940年11月1日升方丈。秉承印光大师、真达和尚之教导,兴办灵岩山寺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苦心经营擘划,建造殿堂僧舍,塑造佛像法器,接众安单,领众修持,自行化他,灵岩净土,宗风为之一振,名闻中外,并创办灵岩山寺“西有研究社”。1948年扩充成立“灵岩山寺净宗佛学苑”,学僧四十八名;教学天台,行归净土,培育僧材,绍隆佛种。1948年,全国即将解放,妙真和尚认识到,僧众生活来源,必须走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道路,遂在灵岩山下筹办“灵岩山寺后山农场”,耕地一百余亩。以粮为主,兼种蔬菜,组织寺内僧俗参加生产劳动,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遗风。解放后,生产率逐步提高,粮食逐年增产,不仅自给有余,至1966年已储备粮食四万余斤。妙真和尚对植树造林非常重视,灵岩山寺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遭兵燹,成为废墟,童山濯濯,荒凉不堪。妙真和尚卓锡灵岩后,即着手清理山场,植树造林,培植风景,寺内西花园原有吴宫遗迹,如吴王井、智积井、玩花池、玩月池等,均维修恢复。灵岩山西南麓有宋韩蕲王墓(韩世忠),神道碑高五丈,一万三千余言。碑额之高,碑文之多,均属世所罕见。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六月,神道碑被台风吹倒,碎为十余块。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妙真和尚倡议重修,虽旧观难复,而遗迹永存。解放后,妙真和尚搜集佛教文物、佛经、书画及铜、铁、木、石、磁、玉等雕刻造像、法器等一千余件;1952年开辟佛教文物陈列室,至1958年又扩充之。妙真和尚对于保护佛教文物,不遗余力。因此感动佛教信徒自动捐献不少。其中较珍贵文物有:明李员书法华经塔,用磁青纸金书,蝇头小楷,工巧绝伦。明成化法华经普门品并善财五十三参图象,泥金书写,精美庄严,世所稀有。元普宁藏、明嘉兴藏、清龙藏,及宋思溪藏孤本数册。六朝楠木雕观音立像,高七尺余,姿态栩栩如生,妙相庄严。还有八大、石涛、石谿、虚谷、罗聘、文征明、唐寅等书画,凡二百余件。解放前,他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如施寒衣、施粥、办义务诊疗所、送药,办义务小学等。苏北灾荒,捐献物资,救济灾民。1948年冬,镇江金山寺大殿失火,妙真和尚倡议全寺僧众捐助救济。解放后,与海外佛教徒发展友好往来,阐扬教义,增进友谊,作出贡献。妙真和尚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学习时事政治。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协助政府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广大佛教徒,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妙真和尚是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筹备会副主任,苏州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省政协佛教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政协委员。妙真和尚爱国爱教,始终不渝。在十年动乱期间遭到迫害,于1967年1月14日(农历丙午年十二月初四日),自缢身亡。终年七十三岁。1979年9月17日,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在苏州西园寺为妙真和尚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173]

img35

1979年9月17日,明开法师与苏州市委统战部、宗教局领导在为妙真和尚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追悼会后的合影。

5.范成法师

师名果宗,如皋人,俗姓季。清光绪十年(1884年)生,七岁出家于如皋崇善庵。1905年受具足戒于镇江焦山定慧寺。其师悉融,送他到南京初级师范读书,1910年毕业。回掘港后,为西方寺第十代住持。

法师生平喜爱搜集佛教文物,如经书、佛像、碑帖、书画、法器等。于“版本学”有专门研究,对古版经典,善本书籍,地方志乘,根据版本特征,能考定其真伪与出版年代。一向热心翻印珍贵经典,1932年在沪发起影印“宋碛砂藏”。1933年在山西省赵城广胜寺,发现版本史上罕见的《赵城藏》,七百余载迄未被人注意,借至沪上影印,定名《宋藏遗珍》,计一百二十册。1935年,《赵城藏》归还广胜寺。1942年,日寇发动“八一三”沪战,上海南市一带,十数万难民无家可归。范成法师参加了中国佛教会的战地救灾组织,奔走于上海名流居士、巨商富户之间,要大家发仁慈之心,布施财物,救济难民。由于他道德人格的感化,众人共举他负责难民救济事项。他在南市关帝庙设办事处,主持救灾事宜。他破衲草屐,奔走于灾区,席不暇暖。沪战结束后,大部分难民返回家乡,但仍有近万名难民无家可归,赖救济以活。

1945年9月,日寇侵华战争失败,无条件投降,中国八年抗战获得胜利。未几又发生国共内战,苏北通如一带的战地,横尸遍野。范成老和尚此时年逾六十,他睹之于心不忍,发起组织埋葬队,亲率埋葬队到战地去掩埋死尸,经埋葬队掩埋的死尸,前后数以万计。

1949年,护法居士荣君,请老和尚到苏州住持结草庵兼主报恩寺。苏州为历史文化古城,有寺院庵堂两百余所,佛门缁素四众,对老和尚的热心救济的善行早有所知,他到苏州后,众人都对他赞叹恭敬。1950年,苏州市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由于范成老和尚长于文物鉴别,特聘他为管理委员会委员。1952年,他在苏州参与组织佛教协会,当选筹备会主任委员,并担任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同年四月,法师发起苏州市祝愿世界和平法会,为该会主任委员,会上恭请一百二十岁高龄的虚云长老主法,盛况空前,深受社会赞许。1953年江苏省有三名代表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代表会议,法师为代表之一,会上法师当选为理事。1957年中国佛教协会召开第二届代表会议,继续当选为理事。1958年秋,法师回到如皋掘港,旧病(哮喘)复发,10月27日他起身漱洗毕,跏趺而坐,至辰时圆寂,终年七十五岁。骨灰由徒孙观修恭送至苏州灵岩山,入四众塔内。[174]

6.高鹤年居士

高鹤年居士,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9月14日生于江苏大丰刘庄(原属兴化)太平桥西街巷内祖遗住宅(即1922年所建净土院外之东首房屋)。名恒松,字鹤年。壮年慕道,亲近金山大定、天宁冶开二老。1912年(民国元年)在沪与月霞法师等,设讲经会,襄助狄楚青办“佛经流通处”及“佛学丛报”等,利益众生。居士所著《名山游访记》颇多启发。遍访国内各大名山,参礼各宗祖庭,其所访谒,多高僧大德,如虚云长老,印光大师,谛闲法师,圆瑛法师等,均曾多次亲近,面聆教益。居士后返故里刘庄,舍家归公,于1922年起,启建贞节净上院,1925年院成,1937年更名净土妇女安老院,净土道场,规模宏大,远道来学者颇众。兼办上海义赈会及各种慈善工作,救济水旱灾、放赈等项。1940年11月,印光大师逝世,居士编《印光大师六十年苦行记》。

解放后,国内人为之祸已随历史消逝,自然灾害逐渐减轻,居士喜人民生活幸福日增,乃欣然归隐苏州穹窿山古寺大觉茅蓬,安养晚年。1953年出席北京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当选为理事。又被选为江苏省人民代表。

1954年4月,居士曾在苏州突然中风,请尤皞民、王慎轩急救治疗,初住药草庵,匝月以后住火弄六号息影室,由叶识严侍奉调护。七月,上海诸居士延名医黄钟至苏,为居士诊治痊愈。居士于1955年9月和1956年8月,两次赴南京出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1956年10月,在苏州疗养康复,又回穹窿山茅蓬。1958年3月,居士下山住苏州息影室,忽又倾跌,但未有碍。1959年8月,病,住院治疗,两星期出院,仍住息影室,有移居泰州休养意。1960年1月29日,王心海至苏,迎居士至泰州住其家,继续休养。2月,居士返刘庄净土安老院。4月,拟重返穹窿山,道经泰州市,偶遭颠踬,不便行走,即由王心海力任供养,调护周至。1961年12月,冬至节后,居士下肢转动较难,不能起床。预示遗嘱,骨灰送葬穹窿。1962年农历正月初二日,居士作吉祥卧逝世。终年九十一岁。首七之日,南京市、苏州市佛协代表,泰州市政协代表等,举行追悼会。遵照遗嘱,荼毗之后,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将灵骨护送至苏州。苏州市佛教协会于西园寺再次开追悼会,由明开法师主持,妙真法师拈香,苏州僧尼居士与上海、镇江等地均派居士,及各方代表,共同参加,仪式隆重。四月一日恭送灵骨至穹窿山,随即举行入塔法会,明开法师主持。塔后有茅蓬一所,为居士生前所住,即将其改为纪念堂。(《高鹤年居士年谱》,南通叶胥原仲编)[1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