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资本国际流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资本国际流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认为,追求更高的利润率是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国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流动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在国内资本流动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从部门内竞争到部门间竞争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历史考察。从本质来看,资本国际流动是剩余价值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由国内向国际扩延。马克思关于资本国际流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含义:人类社会的分工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深化与扩大。

马克思认为,追求更高的利润率是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国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流动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在国内资本流动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从部门内竞争到部门间竞争的演进过程进行了历史考察。他指出:“竞争首先是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这后一过程同前一过程相比,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更高的水平。”[1]这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的初期,存在封建行会的束缚,资本主要是在部门内流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行会束缚被冲破。由于各个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存在较高的利润率。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低利润率部门的资本必然向高利润率部门流动,这种流动只有当各部门的利润率相等时才会停止。当资本流动超出一国范围,就表现为国际资本流动。利润率的差别不仅存在于一国不同经济部门之间,更存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只要获得更高的利润,国际资本流动就不可避免。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国际流动理论的论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分析最简单的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入手,逐步剖析出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内涵、本质属性和变动规律,从而揭示出剩余价值驱动而引发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走向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作用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方式和最后归宿。从本质来看,资本国际流动是剩余价值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由国内向国际扩延。这种资本的国际化虽然可以为各国资本主义外壳的发展开拓出一定的空间,但必然将资本矛盾运动扩展至全球,在资本的国际化和一体化迅速凝聚和膨胀中,导致资本主义内核中酝酿出更大的危机和风险,并以极端性的世界范围内的周期性资本主义危机表现出来。马克思关于资本国际流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含义:

1.资本主义生产的国际性质

人类社会的分工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深化与扩大。在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深化是与资本积累结合在一起而发展的,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与商品交换规模的日益扩大。当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资本家不仅为国内市场生产产品,而且为世界市场生产产品。随着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国内生产变成了国际生产,并逐步形成了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体系。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具有国际的性质。“……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2]生产的国际化必然导致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资本的国际流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国际化的伴生物。马克思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认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资本输出。马克思将资本输出分为商品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两种形式。通过这二种资本输出形式,资本主义已经将世界上的一切国家都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国内生产变成了国际生产,国内信用变成了国际信用。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属性必然导致资本跨越国界进行扩张

剩余价值最大化是资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资本天性和内在驱动,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和发展过程。当一国的资本在国内发展到一定时期后,随着资本累积总量的不断增大,资本获利的整体获得机会和增殖能力必然日益缩小,一部分资本需要走向世界,为资本增殖拓展更大的空间,实行跨越国界的流动和配置。马克思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3]马克思从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化大生产理论两个角度出发,揭示出资本在不断地运动中寻求增殖和发展,并具有无限扩展的趋势,进而资本的循环和增殖过程必然要超出一国范围向外延伸,形成资本的国际流动。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联系关系” 。[4]特别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大机器生产一方面使大量的产品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销往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生产的社会化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国际化,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纳入到世界分工体系之中,而生产国际化必然导致资本国际化。在当时,是通过商品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这两种资本输出形式,资本主义国家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纳入到自己的生产体系之中。在马克思看来,国际资本流动是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的国际化,是作为社会化再生产重要环节的流通过程跨越国界向国外延伸,即部分剩余价值通过世界市场实现,因而也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

3.资本国际流动是资本矛盾运动的表现方式和资本的实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趋于无限扩大受到有社会有支付能力的约束和限制,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资本”。“过剩资本”是指“那种利润率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的过剩,或者是指那种自己不能独立行动而以社会信用形式交给大产业部门的指挥人去支配的资本的过剩”。[5]可见,在这里马克思所指的“过剩资本”包括工业和商业等实体产业资本以及金融资本两种形态。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受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和影响,必然导致社会平均利益率趋于下降,部分资本的增殖能力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或是由于资本家经营水平有限,或是受行市场供求变动影响,出现增殖递减趋势,最终被淘汰出局,形成失去增殖能力的“过剩资本”。还有一部分资本,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增量资本受到国内市场容量的限制,投资已无利可图,从而形成一定的“过剩资本”。而在资本矛盾运动中,随着科技进步和资本的集聚和集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的效率以及资本的增殖预期也在不断增长,从而使一定数量的资本有机构成低的资本处于“过剩”状态。特别是在“资本过剩”的同时,造就出更多的产业后备军,形成“资本过剩”和“人口过剩”并存和相互作用的现象,使资本矛盾进一步激化。在这种情况下,总量不断增大的“过剩资本”需要寻找出路,开拓资本增殖的新途径,实行跨国境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果资本输出往国外,那么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照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但是,这种资本对就业的工人人口和整个国家来说,都是绝对的过剩资本。” [6]在这里,马克思提示出资本国际流动与资本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资本过剩规律之间的必然联系。国内大量过剩资本的出现和存在,是资本国际流动的前提和条件。而资本国际流动既是“过剩资本”的必由出路和实现形式,也体现出资本追求增殖最大化的本质特征,“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照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马克思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的英国的国际资本流动进行分析,指出英国的资本家“从英国工人那里不付等价物而窃取的、逐年都在增长的剩余产品的一大部分,不是在英国而是在其他国家资本化的。”[7]

4.影响资本国际流动的因素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和促进资本国际流动的主导性因素。“过剩资本”的出现,首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而科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资本在更大范围内和更广泛的领域实现流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描述当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在陆地上,碎石路已经被铁路排挤到次要地位,在海上,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经被迅速的定期的轮船航线排挤到次要地位。并且整个地球布满了电报线。……1847年,运往东亚的商品的流通时间,至少还需要十二个月,现在已经减少到十二个星期左右。……美国和印度,由于交通工具的这种变革,同欧洲的工业国家靠近了70%到90%,……全世界商业的周转时间,都已经按相同的程度缩短,参加世界商业的资本的活动能力,已经增加到两倍或三倍多。不用说,这不会不对利润率发生影响。”[8]从中可以看出,资本的国际流动一方面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另一方面,资本国际流动,反过来更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完善。除社会生产力对国际资本形成影响外,马克思还认为汇率也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典型的金本位时代,在其经典著作中所探讨的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是贵金属的输入和输出,所分析的汇率是金本位条件的汇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国际资本流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金银从产地分散到整个世界市场,在那里,在不同程度上为不同国家的流通领域所吸收,……这第一种运动是以实现在商品上的本国劳动和实现在贵金属上的金银出产国的劳动之间的直接交换为中介的。” [9]另一方面,金银又不断往返于不同国家的流通领域之间,这是一个随着汇率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运动。”[10]在这里,马克思把汇率作为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即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币价格,或两国货币间的兑换比率。“金银贸易本身,即把金或银从一国运到另一国,只是商品贸易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是由表示国际支付状态和不同市场利息率状态的汇兑率决定的。”[11]汇率在外汇供求的影响下,围绕货币平价(即两国货币各自代表的含金量之比)上下波动。如果汇率高于货币平价加上黄金运输费用,将会导致黄金流出;如果汇率低于货币平价减去黄金运输费用,将会导致黄金流入。即两种货币兑换率的基础是它们的含金量之比,也就是它们所代表的价值之比。

5.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危机的国际传递性

马克思从世界范围考察了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下的货币流通,指出现实的全面危机总是在贵金属输入超过输出时爆发的,国际信用使一切国家都有可能先后卷入危机,即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因为国际商业信用和资本促使一切国家都有可能过度出口和进口,从而造成生产过剩。在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贵金属的流动与产业循环周期紧密相连,在经济繁荣时期,商品生产过剩,虚假的繁荣完全依赖信用来维持,这时贵金属出现外流,导致利息率升高与信用扩大,发生过度膨胀,即贵金属外流促进了信用危机的爆发。“金属的流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对外贸易状况变化的象征,而这种变化又使情况再次逐步接近危机的预兆。”[12]黄金流出并不必然导致信用危机,但如果贵金属流出是在产业周期的困难时期发生的,就有可能会促使信用危机爆发。“只要对借贷资本已有极为强烈的需求,利息率因此至少已达到它的平均水平,流出,即贵金属不断的大量输出就会发。……这个时期发生在崩溃之前。”[13]因此,国际资本流动本身并不必然引发金融危机,但是往往受其他因素影响而推动金融危机的爆发。事实上,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根本矛盾,这一根本矛盾又进一步引致了无限扩大的社会生产和相对缩小的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列宁关于资本国际流动理论的论述

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国际流动具有了明显的特征,因此,在阐述马克思资本国际流动理论的时候,必须对帝国主义阶段的马克思理论家列宁关于资本国际流动的理论加以论述,作为必要的补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已经由自由竞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列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实际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国际流动理论。列宁有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国际流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过剩资本更为突出,资本更具国际扩张性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的国际流动趋向更为明显。第一,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了资本家的垄断同盟;第二,少数最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处于垄断地位,在这些国家里,垄断资本家通过对本国和对世界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已经在自己的手里积聚了数量极其巨大的货币资本, “帝国主义就是货币资本大量积聚于少数国家”。[14]因而,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垄断资本家就需要有极其巨大的投资场所,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为资本增殖寻找出路。另一方面,由于垄断的统治,上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健康的、正常的”发展所需要的剥削程度,已经不再是平均利润,而是远远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高额利润。而且,在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在那些垄断占了统治地位的部门里,能够获得垄断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早就被垄断组织霸占了。这样,对于那些手里积聚了数量极其巨大的货币资本的垄断资本家来说,在本国能够获利的投资场所就十分不够了。因此,资本的国际流动成为不断聚集的垄断资本达成市场实现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资本输出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资本输出,不仅可以获得超过在国内投资所得的利润和利息,还能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更多的商品输出,列宁还指出:“资本输出成了鼓励商品输出的手段。”“最普通的现象,就是规定拿一部分贷款来购买债权国的产品,尤其是军用品、轮船等等,作为贷款的条件。法国在最近二十年中(1890—1910年)常常采用这种手段。”[15]并且使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经济落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以及战略资源,为本国资本国际流动提供广阔的增殖空间。

2.金融资本占据统治地位,为资本大规模国际流动提供有力支撑

列宁在其经典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描述道,银行在金融资本的形成和统治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竞争的作用下,银行业会日益趋于集中,越来越多的货币资金集中于少数最大的银行,“银行业发展的最新成就还是垄断”。列宁在该著作中进一步从生产集中和垄断与金融资本形成之间的本质联系方面,阐述了金融资本的形成,“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银行垄断既已形成,并且操纵着许多的资本,它就绝对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参与到资本国际流动之中。在国内,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在国际范围内,金融资本实行了对世界的统治。金融资本在原始动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争夺原料产地、争夺资本输出、争夺“势力范围”,直至争夺一般经济领土的新动机,这就是垄断地占有殖民地。因此,金融资本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统治地位的确立,为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流动提供了巨大支援和动力。另一方面,金融资本的统治地位确立后,又引起了直接的分割世界。“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随着最大垄断同盟的国外联系和殖民地联系以及‘势力范围’的极力扩张,‘自然’就使得这些垄断同盟之间达成全世界的协定,形成国际卡特尔。”[16]“资本输出的利益也同样地促进对殖民地的掠夺,因为在殖民地市场上,更容易(有时甚至只有在殖民地市场上才可能)用垄断的手段排除竞争者,保证由自己来供应,巩固相当的‘联系’等等。”[17]

3.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

列宁指出,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只是少量、个别现象。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垄断使少数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大量的“过剩资本”,造成了资本输出的必要。列宁认为,资本输出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过剩资本。“在少数国家中资本主义‘已经过度成熟’,‘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了(在农业不发达和群众贫困的条件下)。”“只要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过剩的资本就不会用来提高本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因为这样会降低资本家的利润),而会输出国外,输出到落后的国家去,以提高利润。”[18]二是落后国家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两者缺一不可。“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可能,是因为许多落后的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转,主要的铁路线已经建成或已经开始兴建,发展工业的起码条件已有保证等等。”在这些落后的国家里,由于“资本少,地价比较贱,工资低,原料也便宜”,[19]可以确保输入的过剩资本获得丰厚的利润。对于第二点,列宁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经济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发展资本主义的必然条件已经形成,这就使得资本输出到这些国家成为可能,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入国来说会大大加速那里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4.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手段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家的垄断同盟首先分割国内市场,当国内市场瓜分完毕后,必然开始争夺国际市场。“这个斗争在经济著作中叫作瓜分世界的斗争。”[20]即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或重新瓜分世界。“资本家瓜分世界,并不是因为他们心肠特别毒,而是因为集中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阶段,使他们不得不走上这条获取利润的道路;而且他们瓜分世界是按资本、按实力来瓜分的,在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有其他的瓜分办法。”[21]列宁在这里深刻揭露出资本的本质特征,既资本的国际流动和扩张,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资本的内在本性决定的,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瓜分世界的平衡被打破以后,在资本内在本性驱动下,必然要引起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寻求新的平衡,达成这种新的平衡手段或途径或是通过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或者通过战争。但是,任务一种平衡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不平衡则是常态和持续性的,其结果是经济危机与战争,在帝国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资本国际流动不仅是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动因,也是争夺世界市场的重要手段。经济危机与战争只不过是资本国际流动的极端表现形式。

5.辩证看待资本国际流动,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有效利用国际资本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向殖民地国家进行资本输出,一方面对殖民地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性后果,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从外部打破了现有的生产方式,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生产力进步。同时,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中,应该辩证地看待国际资本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在利用国际资本时应该兴利去弊,为我所用,特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尚不充分时更应如此。我们应“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22]这表明,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外来的资本主义的资本、管理制度、企业形式、技术甚至国民教育等等,在本质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时的资本具有了为社会主义国家提升社会福祉的功能,不但不会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反而会巩固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列宁进一步指出,“只要能够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我们不惜让外国资本家拿去2000%的利润,——而改善工农生活状况这一点是无论如何应当实现的。”[23]可见,列宁在论述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国际资本流入的问题,是从资本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来统筹考察的,既承认资本的趋利本性和剥削性一面,又从国际资本流入后的综合效果进行全面考虑,并立足于“改善工农生活”这一根本目标,得出了利远远大于弊的科学论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