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网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

加强网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以为,加大网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源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众所周知,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网络化作为一种现代性遭遇,其具有的特性及其不断发展的历程,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政治意识生态、推动了社会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衍生出了当代意识形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带来网络政治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因此,要加强网络理论阵地建设,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构筑维护和巩固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火墙”的迫切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加强网络理论阵地建设,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吸引力、战斗力,就成了“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的时代要求。

一、注重网络理论阵地信息源建设

网络理论阵地的信息源建设,旨在解决网络理论阵地的内容问题。必须承认,当前网络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上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信息太少。因此,要大力开发利用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在内的信息资源,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作者以为,加大网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源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众所周知,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大网络理论阵地的信息源建设,理所当然要把它们作为首要内容。目前,网络理论阵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网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也为数不少,但认真访问、浏览、阅读的却不多,甚至一些网民不认识、误解、曲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是多数理论网站只集中于收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而没有对每部经典文献的内容、特别是重要章节进行导读式简介;二是缺乏对理论进行时代性、深入浅出的解读,对于初学者来讲太过深奥的理论显然不具有吸引力。因此,如何将基本理论、原则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在网络上,并为广大网民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不了解的网友所吸引、所掌握,就成为网络信息源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强内容的现实性

理论网站不能仅仅作为专家学者们进行概念讨论的园地,更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武器的源泉。人们关注理论网站是因为现实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人们学习理论、研究理论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各种思潮涌起,理论网站就应通过具有现实性的理论著作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战斗性和现实性;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理论网站就应告诉人们这些时代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趋势。只有抓住现实中的焦点、热点、难点,并对理论进行符合时代性的新解读,才能使理论能为人们答疑解惑,理论网站也才能深入人心。

2.增强内容的理论性

理论网站应体现理论性,对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应给予有力、有效地理论解答。为此,要加强网络信息源建设,广泛搜集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密切关注并转发中央和地方权威性新闻媒体所编发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理论专栏文章、理论动态等;同时,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网上交流与对话,释疑解惑,以求达到更好的社会效应。此外,理论网站还可以在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多种观点的比较分析,将理论问题讲透、挖深。

3.增强内容的时效性

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优势就在于时效。理论网站建设同样需要时效。但目前有些理论网站时效性很差。理论网站要在广大网民中增强吸引力、赢得信誉,就应增强信息资源的时效性。要力争在第一时间里,反映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反映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理论工作所做的重要指示与部署,反映出理论、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等。

(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理论上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阐述是网络理论阵地的重要任务与内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既是党的宣传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又是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要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需要运用理论的力量,从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解释说明,即从理论上论证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意义、作用和效果如何,从而使我们党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和执政目标。

(三)社会科学理论知识

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等的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理论形态的体现,在网络信息源上都应体现。马列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类生活的概括和总结,绝不会排斥任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而是兼容并蓄,不仅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且不断地用各种新文化、新知识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网络理论阵地承担着展示、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同时也要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社会科学理论知识的普及,有助于人们以更宽广的眼界、更丰富的知识背景,去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列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二、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研究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出于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利用其“信息强势”的地位,控制其他国家的信息资源、信息产业、信息传播和信息安全,为其实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便利。它们一方面通过网络向我国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地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制度输出,推销其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利用网络输出有关黄色淫秽、种族歧视、宗教仇恨等信息,甚至发布搞乱人们思想、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黑色信息,试图侵害和攻占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意识形态的信息环境知识,掌握信息监控权。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强化国家安全保障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监控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技术管理措施,专门研制能防止、过滤各种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主监控系统,禁止在网络上传播淫秽内容、颠覆政府的内容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所谓技术引导,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互联网信息的自由流动,从而影响舆论的形成。目前,在互联网的国际入口设定的IP地址过滤技术、一些论坛后台运行的关键词过滤程序(该程序可按事先选定的关键词对网民的发言进行过滤,凡含有关键词的发言就无法显示出来)、从2001年开始政府要求网吧安装的安全监控软件等都属此列。从我国目前网络发展的水平及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来看,提高网络技术引导是必需的,因为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明显劣势,我们还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对网上舆论操纵的危险,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舆论、我们的意识形态就面临着被围堵、被淹没、被封杀的危险。而这种技术引导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虽然互联网的分布性、全球性、虚拟性和匿名性及网络主体在网上活动的居无定所、飘忽不定等都导致了对他们的行为难以实施控制。但是,绝大多数公民和网络服务商都是有固定居住地的,都还得在既定的民族国家内活动,所以,政府或执政党可以把现实世界中的权力延伸到虚拟世界并对之进行舆论引导。

另一方面,要针对网上敌对势力的反华宣传和各类造成不良影响的舆论开展强大的有针对性、有战斗力的各种形式的网上宣传攻势,主动出击。要鼓励支持国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建立相应网站,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发挥理论宣传的魅力,以其社会知名度、广博的知识、生动的科学宣传吸引凝聚网民,加强引导、及时澄清事实、讲明道理、指出方向,揭穿别有用心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谩骂与攻击。要用生态的观点看待信息环境,从人类健康生存的意义上保护、净化信息环境,努力营建自由民主、健康向上的网络上舆论阵地,将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吸引到网络马克思主义阵地上来,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洗礼。

此外,要培养一批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懂网络传播的人才。如上文所述,网络业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重要阵地,我们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这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仅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和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有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二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这直接关系到其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只有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才能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道德,才能自觉规范地维护网络信息法律法规,坚决抵制各种反动、迷信、黄色垃圾信息的传播,也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三是要有高度政治敏锐感和政治鉴别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要通过发挥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作用,加强网上引导,澄清事实真相,批驳歪理邪说,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保持正确的方向。

三、整合资源,增强网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

网络作为信息自由共享的平台,是当今社会舆论形成的制高点,它对整个社会舆论的形成起着“意见领袖”的作用。舆论工作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因此,要健全网络宣传体系,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导向,这既是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迫切要求。

(一)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引导作用

主流网络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作用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主流媒体拥有天然的品牌优势,特别是一些大的传媒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相当牢固,对网民的影响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追踪式、专题式深度报道,是一般纯商业、个人网络媒体力所不能及的。因此,要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1.打造名牌网络媒体,营造网上舆论的强势空间

打造品牌是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履行主体职能,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必由之路。打造名牌网络媒体,并不是简单地把品牌优势向网络空间延伸而已,也不是将传统媒体的内容搬到网络上。打造名牌网络媒体必须要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完善服务。提高质量,就是主流媒体网站要提供及时、真实、准确、有效的内容和信息,体现时效性和价值性。特色是主流媒体网站品牌的保障。网络媒体要以特色见长,以特色取胜,以特色营造自身的优势。主流媒体网站的特色建设应从互联网络的特性出发,尊重网络发展的规律,合理定位自身发展,从形式、内容及服务上形成个性化的色彩与独特的品位。完善服务既是特色建设的发展和延伸,更是增强主流网站媒体吸引力的要求。没有个性化服务就没有吸引力,宣传的渗透力、舆论的引导力也将难以提高。从本质意义上讲,服务民众应是主流媒体的最终归宿,即帮助民众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及个人定位、接触基本的生活信息,等等。事实上,完善对民众服务的过程亦是以正确舆论引导受众的过程。

2.运用各种网络编辑方法、手段提高关注度,引导网上舆论

(1)综合运用时间和空间手段来引导网上舆论。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及时、容量极大等特点,对重要事件进行大篇幅、多频率、长时间覆盖性宣传报道,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2)用稿件集合形成群体优势引导网上舆论。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不受空间或时间限制,可以对同类信息进行长时间、连续性传播,这样的一种稿件集合不仅可以形成网络报道上的声势,还可以产生累积效果,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3)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增强网络宣传的吸引力。网络传播的信息形式既包括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频、视频、动画等。要引起民众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就充分发挥各种信息的特长,形成综合优势,增强网络宣传的吸引力。

3.正确处理舆论引导与尊重受众的关系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存在着媒体本位主义的倾向,即只从传播者单方面的意愿出发引导受众,重传者,轻受者;重传播,轻效果。这种不顾受众差异与需要的舆论引导很容易造成媒体传播的政治性忽视与商业性迎合。所谓政治性忽视,就是传播者由于政治力量的强势,单纯突出传播者的意愿,传播者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受众只是传播者“射击”的靶子;表现在具体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就是以完成宣传任务为依据,不管受众情况如何,不管受众的需要。而商业性迎合则是指传播者由于经济力量的挤压,唯受众需要的马首是瞻,受众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一切传播工作的社会责任都抛到九霄云外。[18]要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引导作用就必须克服政治性忽视与商业性迎合两种倾向,正确处理舆论引导与尊重受众的关系。一方面,主流网络媒体要引导舆论,就要保持自己在社会上和读者中的严肃性、权威性,决不能迁就、迎合某些受众低级趣味的需要;另一方面,主流网络媒体又要充分地尊重受众。随着受众的主体性、差异性的增强,其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实践更为突出,导致了受众点击方向的多变性与网站忠诚度的下降。因此,主流网络媒体要提高传播效果,必须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置于更高的地位,多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安排播发内容与形式,要根据受众的差异性选取相应的内容,采用合适的传播手段和策略进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将受众视为靶子。

(二)充分重视网络社区舆论引导

从1995年“起于青萍之末”的小小的BBS“水木清华”,到今天成为网络民意风向标的人气最旺的社区网站,如天涯、西祠等,十几年来,网络论坛历经时间的考验和社会的涤荡,从根本上改变了舆论的形式模式、传播方式和扩散速度,使个人的、民间的声音聚合成为声势浩大的社会舆论,从“周老虎”事件到“躲猫猫”事件等一系列的网络热点事件,无不体现论坛的舆论传播力量。人们称网络论坛为“社会各界的交流地”“网络舆论的策源地”“突发新闻的公开地”等等,是“民意生长的新空间”“迄今为止最为理想的公共领域”“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活跃中心所在”,是网络社会的加速器。

事实上,作为史无前例的民意表达形态,网络论坛为社会各阶层开辟了一个尤其适于传播和探讨公共话题、简单而互动的舆论沟通环境,不管是早先的“虐猫事件”“周老虎事件”,还是新近的“唐骏学历门”等热门事件,引发舆论的第一场所都不是传统媒体,而是各大网络论坛和社区。即使是在博客、微博客等Web2.0服务风行的今天,网络论坛作为社会言论多元化的话语舞台魅力不减、影响力不减,依然是深受欢迎的大众舆论传播的乐土。

网络社区不同于传统的传播平台,它具有强大的公共性、快速性、包容性、原生态性等特性,它是网民表达诉求,展示各自的思想观点的平台,是网民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缓冲器,也是暴露社会矛盾、开展民主监督的曝光台,更是党委政府听取民声、了解民情、汇集民意、排解民忧的重要阵地。网络社区成为“社会各界的交流地”“网络舆论的策源地”“突发新闻的公开地”,是网络社会的加速器、中国民意的集散地,实现了主流舆论与草根的统一结合。[19]因此,要实现主流网络媒体的引导功能,就要充分重视网络社区的舆论引导。

四、完善网络行政法规,保证网络健康发展

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吸引力,不仅需要健全的网络宣传体系,还需要完善的网络行政法规。如前文所述,网络为人们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资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为非法获取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性,如“法轮功”邪教组织在网络上设立诸多肆意攻击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非法网站,西方敌对势力在境外设立针对我国民众形式各异的诋毁共产党形象的非法网站,等等;同时,还有一些黄色网站、网上婚外恋、网络盗窃、黑客攻击等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使网络问题的解决有法可依。

(一)制定相关行政规定

所谓行政规定,是指政府为达到对新闻单位、有关企业和个人网上活动的控制通过行政手段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其目的是以行政手段达到引导网上舆论。早在1997年3月,国家正式将利用互联网进行对外宣传的工作归口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管理,并就有关问题颁布了规范性的约束条款。同年,国务院新闻办与邮电部合建的对外宣传平台“中国国际互联网络新闻中心”正式开通。按规定,中国的新闻单位如果要利用互联网对外进行新闻宣传,必须经过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并在中央对外宣传平台统一入网,不得自行通过其他途径入网,更不允许在国外入网。对于那些已经通过其他途径入网的单位,则要求它们一律补办报批手续,获准继续入网的单位也应转换到中央的对外宣传平台上。

(二)加快网络法规建设

网络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网络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我国正努力构建一揽子的法规体系。1987年国家制定了《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试行草案)》,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后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从2000年9月开始,国家又相继出台了4个重要的网络信息管理法规,即《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信息产业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国务院),对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机构资格、审批程序、运营场所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并制定了严格的用户登记上网和相关信息保存制度。以上这些法规,无疑都能对网上舆论发挥强制的、有力的引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