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中的问题

新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中的问题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中,主流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做出了重大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使理论走进大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离不开高素质理论人才队伍,他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脊梁。

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中,主流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做出了重大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倍感欣慰之际,也要正视其存在和面临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高素质专业人才仍显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对理论工作者、宣传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更高。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个专业的、涉及诸多理论的、历史的、实践的、社会的复杂的庞大系统。传播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将其以合理方式和形态,在新媒体中予以呈现,便于有不同层面思想理论需要的大众找到适宜的准确的思想内容,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相当复杂艰巨的任务。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同传统媒体所需要的理论素养、技术能力相比,确实要复杂许多。不仅要对日益繁荣复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发展动态、思想交锋保持高度的理论清醒和政治敏锐,还要对新媒体所运用的技术设备、操作流程及其后台支持等有全新的认识理解,进而认识其传播要求与规律。

因此,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需要理论工作者有很好的理论素养和媒介素养。理论素养的提高养成本就难能可贵,同时具有媒介素养更为难得。理论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很好地运用各种现代传播媒介来有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与呈现,及时对各种假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言论和舆论倾向加以识别、反击、引导。这种难度、强度和反应速度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事实上,虽然队伍成长较快,但总体上看,这两方面素质都过硬的人才依然缺乏,队伍亟待壮大。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队伍中,理论表达能力强,思想政治判断力敏锐、反应快速准确、多媒体运用技术精通的人才并不是很多。

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明显缺乏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尤其是既精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懂得网络技术运用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专业素质还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的互动互通上。理论传播工作者不能只是生搬硬套地去传播现成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大众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给予理论的关怀及寻找相应的解决思路;对大众实践经验、智慧给予理论的概括提升;对社会热点问题给予及时的关注剖析,引导大众形成合理的社会眼光和观点态度与做法;等等。努力使哲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教育引导和启发提升大众,而不是脱离大众、脱离社会现实。力求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运用成效,通过传播者的智慧创造,能够与社会现实发生良性互动,实现相互结合、共同提高。

高素质人才不足的问题,表现为对新媒体的运用水平不够高,效果不够好。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和形式缺乏现实针对性,忽视受众需求的差异性。利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使理论走进大众。这要求传播内容必须多层面、多形式符合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在实际中,由于新媒体传播时间较短,人们对新媒体传播方式、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在传播之初往往会导致内容和形式缺乏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不能很好地顾及大众活生生的思想文化、精神需求的差异性,发布的哲学理论内容,经常比较滞后,缺乏对现实反思较为新鲜、前沿的哲学思想内容。当然这里也有作者的知识产权、发表机构的商业利益等诸多利益关系问题,有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处理等问题。在受众方面,也有思想文化需求多样性、差异性越来越大,个体信息选择、时间分配等关系处理问题等等复杂情况。而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理论传播需要顾及和处理好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和现实利益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和话语表达还存在概念化、公式化、表浅化、标签化等脱离社会生活现实、脱离大众思想智慧,缺乏对现实的反思、批判、超越等应有的哲学内涵和鲜活的语言表达方式,拉开了同大众的距离,削弱了大众阅读及参与互动的兴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过程中,应当注重传播内容的经典性、原理性及其同现实生活的互动性、相关性,注重传播内容与方式同大众的不同专业、不同哲学思想需要层次的差别性,不同层面内容表述风格、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充分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的理论及其他历史现实、当代现实、各个大众之间丰富复杂的密切关联,使不同的大众都能够在其中汲取到思想的智慧和力量,以满足大众的思想理论需要,激发大众的理论兴趣,赢得大众的喜爱。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播表现方式较为单一,面孔较为严肃呆板,缺乏创意。生活处处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通过对社会生活诸方面及其细节的反思,来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做法,早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文字的方式曾经做到鲜活有趣,引人入胜。新媒体更具有将文字、声音、动画、场景等融为一体的强大功能,可以将哲学智慧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打动人心,吸引眼球,增强传播效果。然而,在目前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网站上,极少能看到多种形式并存来反思、超越现实、启发大众智慧的哲学作品,主要是以学术文本、理论话语加以表达,缺乏创意,难以出新,难以有效激发非专业的大众的阅读兴趣,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必须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新兴的传播内容与方式也在不断地丰富起来,这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适应新媒体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走进民众的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就要发挥自身优势,在传播内容与方式上注重创新,尽可能广泛、深入地增强与大众的互动,以融入大众的生活、思想及语言习惯中,努力成为人民大众的处世智慧、价值标准和精神脊梁。

在新媒体功能愈发强大、发展态势愈发强盛的今天,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扎实和网络信息技术精通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掌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动权,从而占领和扩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前沿阵地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和今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离不开高素质理论人才队伍,他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脊梁。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一方面要突出重点,抓住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教师等社会群体,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者,对民众有强大的引导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也要吸纳大批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人才,充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28]这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新媒体环境下,建立一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依托。首先,他们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信念,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发自内心地去传播马克思主义,去感染民众。其次,这支队伍必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素质,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准确把握基本原理,灵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研究得越深入、透彻就会越有说服力,越能够大众化。[29]同时,这支队伍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良好的道德情操能增加民众的信服度、认同感和亲切感,在身体力行中发挥巨大的教育模范作用。这些是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基本素质,只有在这种扎实的基本素质下,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果才能得以实现。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西方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各种社会思潮越相互交错和激荡。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网络工作者更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道德素养,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考察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及未来走势,不被各种社会思潮的漩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30]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形成了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只有具备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在传播过程中迎难而上,在面对复杂的网络境遇的考验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引导,帮助民众提高辨别能力和免疫力,从而将理论普及社会。值得注意的是,各种邪教组织在网上疯传其理论,使得一些网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说明,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认识,增强全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者,更需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

当今社会,如果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素质过硬,而缺乏运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的技能素养也是不行的。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如影随形。如何在网络发达的现实社会更好地引导民众,这就需要我们在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拥有过硬的网络技术,熟练地使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这就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者、传播者主动学习新媒体知识和开展新媒体技能培训。一方面,努力学习新媒体技术知识,了解新媒体发展现状、新媒体对民众的影响、新媒体较传统媒体的优势,新媒体如何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利用新媒体对抽象的理论进行生动活泼的表述;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利用博客、论坛、微博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管理马克思主义专业网站的基本技能,做好快速应对各种突发危机事件的准备。胡锦涛曾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提高驾驭网络技术能力的要求,为建设好中国网络文化打下坚实基础。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媒体技术的重视。党政部门、高校、研究团体和社会专业组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主要力量,但是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队伍是当务之急。可以采取很多方法,如在高校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招纳新媒体相关人才从事网络理论宣传,改善教育机制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等。

近年来,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将之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技能素养,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队伍,不断扩展理论宣传教育的范围和力量,大胆探索一切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民众的渠道,从而努力占领网络舆论前沿阵地,牢牢把握新媒体的话语权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仍需巩固增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历来具有极高的公信力和世界观、方法论价值。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来自国内国外无数发布者主体,而不再只受中国主流媒体机构的掌控。不同主体传播内容无所不包,传播意图五花八门。在海量的信息及其发布者互动参与、热闹非凡的新媒体世界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与指导作用受到极大干扰与遮蔽,对中国大众的精神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干扰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如何在新媒体条件下,巩固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是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就精神文化层面来说,随着新媒体与大众关系的日益密切,与之相应的一套网络话语及表达方式也随之流行蔓延。从积极方面看,网络内容及表达不拘一格,无所不包,不乏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其表达机智灵活、直观生动、出其不意,能够引人入胜、放松心灵;从消极方面看,尤其是自行即兴发布、流行的信息,则呈现出无规则、无逻辑、重调侃、重恶搞、重情绪、重虚拟等感性化娱乐化特征,与主流文化规范、严谨、客观、准确、意义鲜明的理智化、教化化的内容、价值取向及表达风格差别甚大。这种流行的网络话语如果过分蔓延,会冲击、消解大众的理性,会妨碍哲学思维所需要的客观性、科学性、思辨性等理性取向,以及主流文化所特有的公共价值立场、价值理性和社会理性。大众精神文化如果长时间沉溺于毫无思想、毫无追求的恶搞娱乐之中,孕育民族精神的土壤将会日渐贫瘠,民族精神矮化的可能将会增大,民族创造力的萎缩也在所难免,民族振兴的梦想也将可能落空。

充分认识新媒体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和存在的负面影响,充分彰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础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精神文化的主导地位,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十分艰巨。要明确这种差异是如何冲击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主流意识形态公信度的。一方面,大量流行的调侃式、恶搞式的网络话语,会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及其意识形态话语的正面积极含义的颠覆消解。一些流行的网络话语,往往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充满对现实不满的戾气和负能量,同正面的理论话语体系所指向的理想光明的未来背道而驰。这些看似标新立异、个性十足的网络话语即信息,确实能够受到现实中面临诸多困难与不幸的网民的共鸣与追捧,然而却难以引导网民克服困难、战胜不幸、奔向希望和光明。其引发的负面情绪足以让人们不满现实、丧失信心信念与理想追求,进而误解、丑化、颠覆理论,起到解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话语的直观、直白、诙谐、戏谑等碎片性表达,在使大众喜闻乐见、轻松愉快的同时,也同哲学理论语言的深刻抽象、系统完整的表达形成鲜明反差,如果大众只是习惯于这种直观、零碎的感性快乐,理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将会被削弱,思想的力量将难以发挥。

因此,在重视运用新媒体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形式,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用户不再接受他者的主导,其实质是在虚拟空间中否认核心、张扬个性的精神,新媒体传播去中心化的特性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1]。这就要求主流媒体机构不可以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主流意识形态交付新媒体就万事大吉,对其中的利弊、局限务必需要有清醒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32]。也就是说,传统有效的,有组织、有规范的,自上而下的实体性传播方式与途径不可偏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坚持唱响,巩固其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

坚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两条腿走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引领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是社会主义中国坚定不移的传播方向。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大众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和社会实践创造活动中正确引导,切实维护。

网络虚拟世界既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广泛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冲击。新媒体环境下,大量居心叵测的反马克思主义、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暗流涌动,伺机作乱,千方百计企图影响和掌控大众的精神世界,影响甚至于削弱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影响甚至企图颠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各种公然抵制、违背主流意识形态、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害思潮大量存在,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扩展传播范围,企图扩大对民众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一些西方价值观,在“民主”“普世价值”等包装下,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多方攻击,试图取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为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必须以法律的手段和力量清除种种危害极大的思想毒瘤和社会毒瘤,打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行为,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三)新媒体管理机制需要完善

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相关机制的管理和约束。规范管理制度,是运用新媒体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环节。新媒体管理制度在当前中国社会并不是很完善。主要原因有:一是新媒体诞生时间较短,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其相关管理制度也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之中。二是新媒体时代,大众的个性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环境下得以充分的展示,个人的言论足以引起社会舆论轰动,甚至引发社会危机,在我们社会现实生活中都有体现,各种网络谣言、网络诈骗、手机骚扰、网络窃取私人信息、窃取国家机密等行为屡见不鲜,对民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这些都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制约,减少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是当前最前沿的传播媒介,在传统媒介基础上形成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经验,在新媒体介入后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国家在管理机制上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相关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在规范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一些管理制度与现实问题脱节,其技术手段也难以达到现实需求,难免会造成管理条例打了“擦边球”,或者是陷入难以操作的泥潭。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相关传播管理机制也必须与时俱进,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得以完善,才能规范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各种新问题,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效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