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

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对民众的影响力日益深远,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不断创新哲学理论的传播方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必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传统优势受到严重挑战,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受到严重干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对民众的影响力日益深远,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不断创新哲学理论的传播方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必要途径。依据传播学相关理论,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方式须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早期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以报刊和书籍等纸质媒体,以及人对人的教育传授为代表的传统传播方式。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指导思想。党和国家有组织的系统传播和教育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媒体种类、数量和途径都有大幅度增加,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社会传播途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无所不在,深入人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数字技术、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迅速兴起。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信息传播打破了由党和国家统一组织推进的单向传播格局和信息资源由特定机构和人员享有、发布的状态。交互地传递分享信息,商业化的运作,多媒体、超文本、超时空的连接,海量的信息内容,快捷的搜索浏览,个性化的创造上传,使得传播一度失去控制。传播什么,谁在传播,似乎难以控制;大众选择什么,接受什么,相信和追求什么,似乎也失去控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传统优势受到严重挑战,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受到严重干扰。是固守一隅,还是主动出击,成为执政党和思想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和选择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必须解放思想,改变思路,增强本领,跟进时代步伐,适应发展需求。

其一,在理论传播层面,转变理论单向传播模式下的独占权威观念和居高临下的思想作风。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和教育普及过程中,由于大众的信息资源有限,接受渠道有限,文化程度有限,通常采取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长期的单向传播使传播者同受众处于信息不对等、位置不对等状态,容易导致传播者的权威感、优越感和高高在上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单向传播往往缺乏与受众平等的互动交流,容易忽视受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及接受中的感受,容易形成同受众的距离感和主客体之间的疏离感。同时,单向的传播灌输,受众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参与感、需要感,不易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似乎成为外在于大众思想需要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会被冠上抽象、说教等头衔而失去其服务大众、提升大众的思想智慧功能。缺乏双向互动和民意反馈,最终导致单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普及与教育难以与大众形成良性互动,难以及时深入了解和反映大众的智慧与心声。由于受众不能及时发声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需求,也难以引发共鸣,不可避免地影响传播和普及教育的效果。如此,理论既无法通过“化大众”以得到广泛的普及运用,也难以汲取人民大众最精致、最美好的实践智慧以丰富发展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也容易相互脱节而失去其同大众的生活世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条件。现代新媒体的兴起,为打破单向传播、增强广泛互动提供了便利。理论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放下身段,虚心学习,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得先做群众的学生。大众及大众传媒中蕴藏着无数值得学习吸收的信息和方法,需要认真学习研究,提高理论宣传工作者自身在新媒体中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创造、善于引导的新本领。

其二,在社会治理实践层面,转变相关机构和人员权威发布的滞后、遮掩等观念和作风,增强官方信息传播、沟通、引领的时效性。在传统的官方掌控的单向传播模式下,由于受传统媒介技术手段的限制和组织管理程序的限制,权威信息的发布、传播速度和范围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尤其是对于涉及大众利益、安全等的突发事件,官员的渎职、贪腐事件等负面信息的发布、调查报道和反馈的时效性非常受限,无法满足大众的知情权,会影响大众的判断和行为,以致错过解决问题、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对任何地方、任何层面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有可能不需经过任何组织审查或当事者同意而公布于天下。由于发布者有限的视角和特定的立场、倾向,使得所发布的信息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完整,尤其是涉及敏感问题、大众安全等事件,各自的自发发布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混乱,这就需要相关主管机构和部门,改变以往相对缓慢、遮遮掩掩,甚至试图蒙蔽大众等观念和作风,及时做出快速准确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大众,防止负面发酵引发更大混乱和恐慌。实践反复证明,在新媒体时代,只有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直面问题,直面真相,采取有效的客观公正的措施,才能取信于民,服务于民,赢得大众的理解支持。企图蒙蔽大众只能适得其反,甚至走向大众的反面。

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需要真心面向大众、服务大众,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运用,谋求中国大众共同的、长远的根本利益和眼前的现实利益的密切相关性。这需要通过理论工作者和执政实践的公职人员的实际努力,通过运用现代传媒的强大传播能力,以实现大众及时快速全面的学习和了解,赢得大众的衷心拥戴。

(二)新媒体在理论普及过程中的独特优势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早在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做客人民网时,就着重强调主流媒体要跟紧时代发展,大力发展新媒体建设,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形成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舆论新格局。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24]这表明,党的总书记十分重视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实践也充分证明,新媒体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对大众的影响力,使其形成难以取代的独特优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和理论普及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首先,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有助于大大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教育的前沿阵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手机网民规模稳步增长,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至88.9%。从中可以得知,当前中国社会新媒体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应用需求强,多样化程度高。加之新媒体信息容量大,信息传播即时高效、资源开放共享等特征,借助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及其在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传播普及的范围势必将得到大规模的扩充,传播普及的速度也会实现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极大地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表达方式、载体空间和受众范围。

其次,新媒体有强大的互动功能,捕捉社会现实热点问题触角灵敏,有助于哲学观念与社会现实的及时接触与互动。大众既可以主动接触学习哲学理论,又便于及时发现、反馈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对问题的评论,提出意见建议,成为人们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和学习理论,了解民情民意,吸取大众智慧,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改进工作的新渠道。

新媒体具有全球化的传播环境、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快捷的传播速度等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新媒体这些特点,使传播打破单向传递、相对封闭和被动的局面,为网民营造积极主动参与的环境氛围,在人人既可以接受信息,又可以反馈信息中提高哲学素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鼓励人们在通过网络选择接受有益信息,抵制反对虚假有害信息,创造富有时代感、正能量的新信息,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基础上,有创意地学习和传播,以满足人民大众丰富自己精神生活、创造精神世界的切实需要。

新媒体时代,数字互联网技术将各种信息汇集到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创制必要的信息,无限复制、扩散感兴趣的信息,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及其运用的信息。透过人们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关注评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热议争论,可以体察到大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对社会公平的关注,还可以对官员腐败、违法乱纪等进行监督、展开跟踪调查,有利于社会治理同大众的密切互动,增强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自觉意识和服务大众、引导大众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效果。由于民众的积极参与,新媒体呈现出草根性和原创性的特点,充分展示着群众的个人智慧和集体力量。

可见,新媒体有助于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这不仅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而且有利于推动解决中国改革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后,新媒体环境下,极大地丰富了理论传播普及方式的选择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过程,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传播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及最新成果传播给民众。新媒体传播形式可以选择文字、图像、画面、声音、动画、视频及它们的合作方式等,告别传统的线性阅读的限制,给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提高传播效果。人们可以通过检索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让获取信息更有针对性,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总之,多样化的现代新媒体传播平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发挥出了极大优势。

(三)新媒体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内在要求

新媒体的海量存储空间和无限强大功能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如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并不是简单地就一些固定知识发布给最基层的、毫无知识文化的穷苦群众,而是面向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能够在信息化时代在网络世界漫游的、有着丰富专业知识和一定哲学基础的新时代中国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理论需要也有着重大差别。因而,大众化传播需要面向各层次、各类别的大众人群,全面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世界化、中国化的发展面貌。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要向大众较为全面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貌,大致需要展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需要不断开掘的思想理论宝库,包括经典作家大量的文本内容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哲学原理和后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新解读新发现,这个工作其实在中国还远没有完成。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彩纷呈、交相辉映的状态。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各自国家的社会变革中,继承、发展、衍生出诸多流派,形成庞大的研究队伍,发表了丰富的思想成果。每年世界范围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依然在推出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推进、层出不穷。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其实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固定的知识信息的反复滚动播出,而是针对不同受众的不同层次的思想理论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生活实践需要,形成覆盖以上内容、适应中国各领域各专业、各行业不同人群的多层次的需要,多方面、多风格、多形态的思想理论表达、价值观念培育、文化形象塑造和生活方式引导的传播内容和表达形态。这往往不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能容纳的,而新媒体则能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这些内在要求,能够融合、联通这些多方面、多层次、多形态的内容和形式。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官方机构已经在立体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全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立体化的互联互通的网络呈现系统。各种官方网站、论坛,如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共产党员学习网等等,各高校、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网站,各级各类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等等,几乎可以涵盖上述大众化传播所需要的方方面面。同时,为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大型网站建立了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内的大型数据库,这些大型数据库的开通使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新媒体的主流网站建设速度快、理论水平高,为人们获取正面理论信息构建了强大的公共平台。另外,各种微博、微信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不仅能获取各类信息,而且正逐渐成为大众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舆论热议和表达的重要场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践运用方面,政府门户网站对推动社会治理民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大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亦增强了对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与信心。首先,政府门户网站为民众提供了经济实惠、快捷方便的渠道去了解政府工作,打破了以往政府对行业信息的垄断,民众很容易就能在门户网站上了解到政府发布的各种政策文件,及时了解涉及自身利益的各种信息。其次,在政府网站中,公众与政府人员的平等对话成为可能,比如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设置的《在线访谈》栏目,公众可以通过直接向接受访谈的官员及嘉宾提问,了解相关信息、解答疑惑,这为构建平等、民主的政治传播模式提供了一个平台。[25]由于政府门户网站能很好地广泛收集民意,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资料,得到了更多民众的积极参与,人们充分利用这种反馈平台,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去。自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改善网络文化教育领域,让新媒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光发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早日实现夯实基础以来,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倍加重视新媒体的运用,重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重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强化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这一精神上的“钙”。

新媒体满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需要,拓展了传播创新的方式途径,丰富了大众获取理论信息的方式和方法,为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内在要求。

(四)新媒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经验的历史传承

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史,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是充分利用当时最新的传媒手段。早期的报纸、杂志、书籍,包括舞台、课堂,加上后来的广播、电视、电影、学校等,对当时的大众来说,就是获取思想文化信息的新媒体。充分运用并创办创新大众传媒,开展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展理论宣传、武装大众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不可少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刚刚传入中国社会的时候,当时社会传播媒介极其有限,书籍报刊等就是主要的新兴媒体。“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时出版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报刊达两百多种,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书籍和杂志开始翻译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著作,《新青年》等成为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前沿阵地。当时我国的传播手段依然种类偏少,报刊仍然发挥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领头羊和主力军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方式变得丰富且针对性强。各种党报党刊陆续创建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主张传播的重要前沿。在革命根据地,不仅兴办报社、出版社,而且选派大量工作人员深入基层,结合扫盲,开展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哲学、新观念、新社会、新文化的革命传播活动。传播媒介就地取材,因地因时制宜,不拘一格,利用所有可能的条件进行宣传,包括写标语、出墙报、写传单、演小剧、办夜校等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权的掌握和巩固,思想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学习普及掀起一轮轮新高潮,创新运用各个时期新出现的传播媒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念、基本价值几乎家喻户晓,党的思想和主张深入人心。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首先,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以此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同心同德,努力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其次,充分运用社会最前沿、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力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方式与时俱进;最后,围绕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历史的主题任务,针对大众实际的思想文化需要,创新思想理论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积极拓展多种传播渠道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大众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理论宣传普及的传播效果。在当前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和新媒体环境下,围绕建设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与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充分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历史经验的传承、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继承发扬我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新媒体这一现代化的传播渠道,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新局面,是当代思想理论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职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