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历史作用

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历史作用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提问,从客体角度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域,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主体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进程中活的灵魂是大众的历史选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提问,从客体角度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域,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主体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广大的劳动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体,他们也是解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提问的主体力量。

(一)大众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历史形成

大众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作用在于,它不但改造着中国传统的以家庭、家族为重心的社会结构,激励个体从社会共同体中独立而出,养成独立的个性与人格。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使社会主义制度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抽象发展到具体。在我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但是以血缘宗族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结构一直维持着它的超稳定性,特权意识、等级观念还时不时地渗透到现代政治和社会结构之中,现代社会结构的成长不能不从这个现实出发。自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由于物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更由于传统社会结构的变革尚未完成,我国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尚不能发育出发达的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的社会关系,在大众的观念中个性、集体与国家的关系还是一个未解之题。在这种情形之下,大众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难免流于抽象,而社会主义对大众范畴的理解也必将限于抽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之下,贸易的平等与自由原则将挑战残余的特权与等级意识,变革传统的社会结构,从而促进个体和个性从传统的共同体中独立而出。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当个体从传统共同体中独立而出之后,将依据法的关系融入现代社会形成普遍的交往,培育出公民社会的伦理精神。但是,马克思已向我们指出,资产阶级的法权观念不过是资本自由竞争的“另外一次方”而已,在资本的自由和平等竞争之中,自由还只是“偶然的自由”,实质上是“必然的不自由”。贸易的平等和自由,只是形式上的个性独立,对于真正的个性独立——个性的充分发展而言它不仅是初步的,而且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物化性,还会对人的个性发展造成异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6]但是这里的共同体不是资本主义法和国家的“冒充的共同体”,而是共产主义的“真正的共同体”。

因而,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人的个性发展将表现为以下特性:不能避免物化,但必须扬弃异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进行资源配置,激发市场主体创造财富、实现平等交易的积极性,激励个性的形成。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反对异化,明确激励个性的目的是培养“自由人的联合体”,最终通过壮大集体的力量,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广大劳动者必将在广泛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创新中,清晰地认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的辩证关系,从而成为集体中的自觉个体,使社会主义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与国家的关系从抽象走向具体。

(二)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的历史选择

在当代,在现实性方面,大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理想性方面,大众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创造者。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在于它的过渡性。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7]这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提出来的一个著名原理。列宁进一步认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28]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公有制之间的兼容性和过渡性,必然反映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对市场经济和集体主义的兼容性和过渡性。这种兼容性和过渡性绝不是一种调和主义,其中一以贯之的乃是辩证法的精神,即社会主义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发达,最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历史过程。

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进程中活的灵魂是大众的历史选择。大众身上凝聚着现实性与理想性两个方面,这是互相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现实性是肯定的一面,理想性是否定的一面;现实的肯定性是实现理想的物质基础,理想对现实的否定性是现实发展成为必然的实质所在。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矛盾体,它的肯定的一面是对市场和资本的兼容和运用,它的否定的一面则是扬弃资本及其异化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的兼容与扬弃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而社会主义群众在现实性与理想性之间则具有自主的选择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历史的必然性与人的自主选择性是一对辩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的范围内,历史的必然性像重力发生作用一样表现为自然的必然性;而在社会主义社会运动的规律中,人可以掌握历史规律而为自己所用,人将运用规律的必然性改变现实,从而向自由王国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归根到底是发动人民群众即大众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充分发挥历史主体的作用,运用规律合力推进社会主义社会中积极力量的发展壮大,正确地面对各种矛盾,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扬弃资本与市场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身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为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而准备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